?

論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2016-12-27 13:19王婷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9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

摘要:馬克思主義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已經存在160多年了,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堅持160多年前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呢?一種理論要不要堅持,不在于它產生時間的長短,而在于它是否是科學且具有說服力;是否為大多數人所擁護;是否與時俱進而具有當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

馬克思主義經過160多年歲月的洗禮,愈來愈發出真理的光芒,在于它嚴密的科學體系,鮮明的階級立場和巨大的實踐作用。蘇聯東歐劇變20多年,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因國際金融危機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馬克思最杰出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銷量自2008年以來一直激增,西方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對馬克思主義感興趣,因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分析資本主義陷入危機的工具。

在我國,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一直占據著中國人意識形態的主流。但是由于中國發生過"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錯誤,由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世界社會主義進入低潮,由于當代中國處于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還有一定的生存空間,這些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有的把矛頭指向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歷史,認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現代化進程起了破壞性作用,有的鼓吹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甚至失敗論,有的要求取消憲法規定的馬克思主義對國家政治生活的指導地位,有的則以思想文化領域借弘揚"國粹"為名宣揚"去馬克思主義化"等等。如果任由這些思潮自由泛濫,就可能混淆視聽,導致人們精神煥散,離心離德,失去社會主義應有的價值目標和共產黨的政治堅定性。在當代中國,盡管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有不同的表現和價值取向,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抓住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曲折,夸大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錯誤,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其時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19世紀,但沒有停留于19世紀,作為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160多年來始終與時代同行,與實踐同步,不斷吸收、借鑒、融合各種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繼承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馬克思主義誕生160多年里,其科學性在歐美工人運動,俄國和中國等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和證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而"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主要錯誤在于把馬克思的個別觀點和結論與整個思想理論體系混為一談,一旦某一個個別原理不能說明變化了的情況,便指責整個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借時代條件的變化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及當代價值。

一、從全球的視角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1、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命運

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主義事業如日中天,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馬克思的科學預想變成了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有一大批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義道路,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世界形成兩大陣營,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足以同資本主義相抗衡。1957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上,世界上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以及亞非社會主義國家的60多個共產黨的領導人匯聚在莫斯科,慶祝社會主義的勝利,毛主席在會議期間用了"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的比喻,表示資本主義的西風將轉向社會主義的東風。

然而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社會主義陣營分裂,中蘇關系破裂,兵戎相見,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很大沖擊。蘇聯所引導的社會主義模式陷入僵化,東歐國家積重難返,導致劇變,蘇聯改革激進,最終解體。社會主義國家數量急劇減少,社會主義重心轉移到中國。

2、正確認識社會主義低潮中的馬克思主義

當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時,難道我們就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拋棄馬克思主義嗎?是馬克思主義的錯?還是我們沒有科學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答案只能是后者。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將蘇聯模式神圣化,他武斷地表示,對蘇聯經驗的任何輕視,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不允許。而且把是否照搬蘇聯模式作為搞不搞社會主義的衡量標準。這樣教條化的,迷信化的對待馬克思主義,顯然不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思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列寧說:"我們并不苛求馬克思主義者知道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切具體情況,我們只知道這條道路的方向,我們只知道引導走這條道路的是什么樣的階級力量,至于在實踐在如何走,那只能是在千萬人開始行動以后由千萬人的經驗來證明。"[2]"蘇聯模式"并不代表"社會主義模式"。蘇聯解體并不代表社會主義事業沒落。中國共產黨通過對"文化大革命"教訓的總結,已經認識到社會主義必須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與東歐各國相比,中國較早地擺脫了蘇聯模式的影響,探索走自己的道路。

1956年2月在蘇共二十大上,繼任者赫魯曉夫發表揭露斯大林的個人專斷、個人迷信、個人崇拜的錯誤的"秘密報告"。這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引起了巨大的政治沖擊波,報告表面上講斯大林的問題,實際上講蘇共的問題,蘇聯模式的問題,既然你自己承認有如此多的問題,怎么可能要求其他國家共產黨人照搬照抄呢?蘇聯解體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抗起了社會主義大旗,走上了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贏得了空間。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關鍵是我們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它。鄧小平在蘇聯解體后的1992年南立談話中,堅定指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受到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進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3]鄧小平同志以一個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勇氣和智慧,提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健康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巨大成就,無一不昭示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和這它所具有的時代價值。

3、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獲得自身解放的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因其以資本為本,人異化為資本的奴隸,勞苦大眾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放。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照搬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充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依然是社會主義面臨的艱巨任務。

馬克思主義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導原則。20世紀以來,各國社會主義遭遇的挫折,歸根到底是背離或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果。而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成果。其中包含的一以貫之的精神,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仍然是認識當代世界矛盾的最先進的思想方法。當代世界面臨著的全球性問題,是和平、發展和環境問題,它們關系人類的前途和命運。而當馬克思主義基于實踐的唯物主義所構建的社會基礎論、社會結構論、歷史動力論以及歷史主體論等理論,轉化為思想方法,對于解釋當代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依然是有效的。如從資源環境這一突出的全球性問題來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話語體系中,包含了"人化自然"、人類對實踐對象的改造會導致對象的報復、人對自然的關系同人和人的關系交織在一起等思想。這些思想給我們的啟示是,人類要在改造自然的基礎上處理好與自然關系,而不是回到農業社會消極的"天人合一"的老路上去;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揭示并妥善化解其背后的人與人之間、代際之間、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沒有利益矛盾和沖突的純粹人與物的關系。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的當代價值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思想觀念多元化的社會,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不是把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社會思想的多元化絕對尋立起來。所謂"指導",就是要面對多樣化的世界,或者說,恰恰是因為社會思想的多元化,才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的一元化。

第一,引導正確的政治文化方向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思想文化交鋒、交融,我們既要保持文化的開放性,但又要構筑中國國家政治文化的"安全網",過濾掉向中國滲透的"西化"或"分化"的意識形態。這樣一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思路,必然突出既反映中國近現代歷史變化的精神力量,又符合中國當代社會進步要求,同時又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的價值觀,并賦予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理論特色,使之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這樣的工作,需要由馬克思主義加以改造和融合。

在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致成為西方的附庸,就需要把握住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因此,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領域,突出中國共產黨同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價值觀的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這就需要以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構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特別是其中核心價值觀,提升科學發展的人文價值因素,以此作為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和價值觀基礎,從而明確和保證國家和社會今后發展進步的正確方向。

二、引導先進文化,推進文化繁榮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是要取代如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各門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理論都有一定的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然而,不同的思想理論作為文化成果,背后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導向。在這一情況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如果能夠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緊靠價值意義世界,在回答社會熱點、理論難點和群眾疑點問題時,在評價各種理論模型和思想觀念時,體現其科學的理論思維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對其他思想理論的比較優勢時,進而掌握其在思想文化領域的話語主導權,就能成為社會思想文化前進的"導向儀"。

馬克思主義沒有提供解決當代中國具體社會問題的方案,而是需要各門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但任何社會問題的存在,追根溯源,都涉及對社會生活本質和人的本質的界定。馬克思主義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論證,超過其前輩資產階級思想家,可以成為對我們今天存在的社會和人的問題進行具體研究的指導。馬克思主義理論可以對某一具體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提供的解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問題的某種方案進行點評,其思維方式是否合理和乎實際,價值導向是否正確和合乎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等等。然而,這樣的點評不是直接運用政治話語作為結論,而是要把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進行,這就需要吸收各門哲學社會科學理論使用的反映最新社會生活的學術話語。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哲學社會科學各種具體理論的互動,能夠推動社會思想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三、凝聚共同精神,保持社會穩定

面對中國社會轉型所引發的各種矛盾,使社會產生了諸多不穩定的因素,許多人感到無奈。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有積極的因素,也有產生迷茫的可能。例如,面對西方國家甚至是敵對勢力的壓力,我們的愛國主義會高漲,但愛國主義同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同極端民族主義的界限如何把握?在很難確認社會轉型的方向和節奏的情況下,自己的價值怎樣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中,如何避免各種價值觀的沖突?等等。這些迷茫如果無序發展,可能給社會的健康轉型帶來動蕩。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不能也無法"封殺"多樣化的價值觀,而只能尋求各種價值觀中積極因素的最大"公約數"。整合成能為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認可的社會核心價值觀,以使各種價值觀保持必要的平衡。避免價值觀的無序發展和非理性沖突。而這種整合,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價值思想,既能夠評價多樣價值觀的合理性及其實現條件,又能"整合"現階段黨領導人民奮斗成果中的精神因素和人民群眾對自我價值追求中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為在社會轉型中維護安定團結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穩定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頁.

[2]《列寧選集》第2版第32卷111頁.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頁。

作者簡介:

王婷(1975.12--),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