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意識的途徑

2016-12-27 13:45楊敏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9期
關鍵詞:學生主體創新意識途徑

內容摘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探索意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教材內容的深入探究,教學過程的動態處理,設計練習的自由開放,學習氛圍的情感投入等多種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教師努力做到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知識溝通,點燃學生認知與情感的火花。師生的各種活動都是互相影響、互相感染、相輔相成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生主體 創新意識 途徑

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研究如何優化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研究如何根據兒童認識事物的心理認知規律和特點進行教學實施。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創造力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有實質性進展的新階段。數學學的過程決定教師教的過程,要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生動、創新,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探索意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調動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們的探索和創新意識呢?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談一點認識。

一、教材內容的深入探究

教育學家認為:數學學習唯一的、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再創造,就是由學生自己把數學知識發現、歸納、總結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幫助學生實現這種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一種模仿教學,是將數學作為-種產品來教,留給學生唯一的機會就是所謂的運用。教材的編寫也講究-課一例,通過例題的示范讓學生實現模仿。致使教學內容本身缺乏探索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教師的教學也基本局限于其中,其主要精力放在怎樣擺布課本,如何把課本中的內容講清楚,根本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們應該重建"教材觀",選擇教學內容要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大膽改革、合理精選、加工改造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和智力因素。下面舉兩個例子:

例1 在教學化簡比:1:1.25,教材中提示將其前項、后項先擴大100倍化成整數比,再按整數比化簡的方法化簡。但學生在自探究中卻出現兩種新穎簡潔的方法: l:1.25=(1 X 8):(1.25X 8)=8:10=4:5;1:1.25=(1 X 4):(1.25 X 4)=4:5。

例2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材中只應用了割補法來進行研究,把三個三角形進行變形。但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三角形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想一想,去尋找發現其中的奧秘。學生通過量、剪、拼、折、算等多種方法,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度。而不像教材那樣面面俱到。

可以這樣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是先做后學,在做中學,探中學,研中學。學生自己嘗試著進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探究,充分展示個體分析,比較歸納判斷、概括、創新的全過程,從而將認知過程轉化為解決過程。

二、教學過程的動態處理

心理學家認為:學這一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只有通過學習者自身的思維活動和再創造性的做,才是最有效的學習。然而今天的課堂教學,仍然跳不出學生圍著教師轉的怪圈。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觀察、操作、回答問題,只能在教師事先設定好的圈子里打轉轉,不能超越半步,跳出去了也要拉回來。這種做法簡直就是一種束縛學生的桎梏。因此優化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打破模式化、機械化的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習過程活動起來。

眾所周知,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要以商量的口氣與學生對話,征求意見,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樣想的,你們看行不行?"教師精心創設的這種情境,可以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內心處于不平衡的狀態,能產生好奇,發現問題,從而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如:"工程問題"的教學,為什么可以把工作總量假設為"l",教材中沒有詳細介紹,筆者做如下處理:

1、出示:一條公路長600米,甲隊單獨修需要10天,乙隊單獨修需要15天,兩隊合修幾天可以修完? 學生解得:600÷(600÷10+600÷15):6(天)。

2、告訴學生合修600米要6天,那么工作總量變成300米,幾天完成?1200米呢?…學生由于知道工作時間隨著工作總量變化而變化,于是答出3天、12天……。

3、 請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所猜想的答案是否正確。通過討論驗證,都大呼上當。

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思想把工作總量看作"l",從而幫助學生從不平衡--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平衡。

三、設計練習的自由開放

教學活動中的課堂練習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自由開放的課堂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會創新。如在教學"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這部分知識時,在學生已掌握取近似數的方法后,我出示道習題:

在方格中填上合適的數字,看誰想的多。

口口257≈ 6

在優等生的帶動下,大多數學生都能開動腦筋填出數字。即深化了所學知識,又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除了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一些一題多解、--題多變的開放題之外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如進行口算乘法練習時,在了解因數與積的關系后,要求同桌相互出題,一問一答,其他同學可以補充。這樣使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不同水平的同學都能發揮出主體作用,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幾年來筆者一直堅持布置A、B兩組練習題,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A組題是基本訓練題,要求全班學生都完成練習。B組題是根據基本題進行多種形式的變換,注意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鼓勵學生求新、求異,訓練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通過分層訓練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針對訓練充分表現和發揮自己的才能,尤其是使A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

四、學習氛圍的情感投入

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是認知的原動力,沒有情感的認知是不存在的,實現數學學習過程的情感投入,就是要通過教學的藝術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激發學生興奮的情緒和興趣,不斷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求知欲和積極性,使學生不斷從事自主的、能動的學習。

根據兒童天生好動、好奇、好勝、愛表現、好發問、容易激動等心理特點,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氛圍,在強化學生心理傾向的同時,應注意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獨立的性格。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首先向學生提出:"有一個父親40周歲才與兒子一樣過第十個生日,這是怎么回事?"這樣一個新奇的問題,使學生立刻進入探索狀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而樂于學習。

綜上所述,在整個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師生的情緒活動、教育活動、學習活動都是互相影響、互相感染、相輔相成的。教師要努力作到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知識溝通、聲情并茂,為人師表,點燃學生認知與情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素質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①陶宏平.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探索[J]; 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年03期

②王鳳蘭;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嘗試[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③吳發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參與與創新意識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8期

作者簡介:

楊敏,女(1975.4--),天津市北辰區人,小學高級,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小學生素質教育。

猜你喜歡
學生主體創新意識途徑
構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徑
多種途徑理解集合語言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淺談學生主體在高職《經濟數學》中教學改革
高校中長跑運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立足高考下優化高三英語閱讀理解教學有效講評淺析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淺析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