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

2016-12-27 14:12鮑秋媛
科學與財富 2016年29期
關鍵詞:弘揚統一中華民族

鮑秋媛

摘 要: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精髓;離開歷史教育,民族精神就沒有根植之處;離開歷史教育,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會因為缺少民族歷史文化認同而難有實效。歷史教育肩負著傳承民族精神的重任,歷史教育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歷史教育;民族精神;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歷史學最基本的特點是認知過去、立足現實、展望未來。這個特點,決定了歷史教育不僅對學生知識的增長、智力的開發起著特殊的作用,而且在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方面具有極為顯著的影響。所謂"民族精神"是某一民族依據自身的生存環境和生產實踐在建構自身生活方式的歷史性進程中所形成的總體性世界認知和人生價值選的擇,它體現了一定民族的內在特質、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蛘哒f是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帶有本民族特點的、體現本民族精神風貌的意志和品格,為該民族所共識和實踐,并推動民族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構成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集數千年歷史之精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民族精神是在漫長的歷史上發展中逐漸形成的,要弘揚民族精神首先必須要認知,欲認知便離不開歷史教育。

歷史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在任何時代都需要傳承和銘記歷史。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為本民族成員所共同具備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價值準則的總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意識的最高形式。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世代連續、綿延不斷,是舉世無 雙的 。 這既是我們民族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明證,又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泉。歷史教育肩負著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大責任。

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須有歷史文化認同這個承接面,如果缺少了這個承接面,民族精神就成為空中樓閣, 難以落到實處。如何才能使人們產生歷史文化認同,通過歷史教育使人們在對歷史的了解與認識過程產生歷史文化認同可能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 "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了無所知, 此必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 必不能為其民族有奮斗而犧牲, 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世之力量。""故欲知其國民對國家有深厚之愛情,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國史大綱·引論[ M ] .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79. p2)通過歷史教育培育國人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就為其他多樣化、現實性的愛國教育,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承接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缺乏這個承接面,所謂愛國主義教育,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民族歷史文化認同就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立足點。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創造出了輝煌的文明,涌現了無數優秀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四大發明光耀千古,中華文明功垂世界。同時,在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中,光輝燦爛的優秀文明傳統孕育和凝結出偉大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為基本特征的中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優良傳統是在歷史上形成的,欲繼承首先必須要認知,欲認知便離不開歷史教育,這是不言而喻的。以"團結統一"為例,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逐漸形成了"大一統"觀念。隨著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的封建國家,"大一統"從此成為中國政治鮮明的價值取向和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秦以后,歷代開國君主都不滿足于偏安政權,而以天下統一為己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漢,所以被后人推崇,很重要一點,就是因為他們都具有雄才大略,或完成了統一大業,或安定了天下。中國各民族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而自豪,都有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整體感和責任感。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切身感受到國家的統一是民族生存、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頌歌。中國從秦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以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雖有分合離聚,但主體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高度一致的整體感、責任感和忠實于群體的價值取向,在于各個民族之間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優良傳統。離開了這種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一個龐大的多民族的中國要想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保持統一和繁榮,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民族的的歷史,我們也就不可能理解"團結統一"何以是我們民族傳統的精神了。歷史是最好的教師。要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必須向歷史請教。離開了歷史教育,既無法真正了解優良的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也就無從談起。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優良傳統的精髓。

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目的是為了"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而要使國人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歸根結底,就是要引導國人培養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在這方面,歷史教育同樣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鄭師渠先生所言: 首先, 一個人歷史責任感的形成, 有賴于具備開闊的歷史視野和正確的歷史觀。難以想象,一個缺乏基本的歷史常識和歷史感的人,會有振興民族的歷史責任感。歷史教育可以為國民提供必要的歷史素養,以開闊視野, 并養成科學的歷史觀。(鄭師渠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弘揚 史學史研究 2003.1P1-3 )歷史教育是引導國人培養歷史責任感的基礎。

中華民族歷史極為豐厚,有很多寶藏還有待挖掘,有很多營養值得吸收。從文明傳遞的角度看,弘揚民族精神也是傳承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也是創造民族精神。通過歷史教育,將民族精神內化為人格的力量,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繁榮昌盛,以造福各族人民。通過歷史教育,我們形成這樣的共識:沒有民族的歷史,就沒有民族精神,沒有民族精神的傳承,也就沒有偉大的中華民族。不懂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就無法了解民族精神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振興和實現中國夢的基石和前提,要實現民族的振興和中國夢,必須有振奮的民族精神作支撐。民族精神的弘揚使民族振興的步伐可以加快,而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支撐,民族振興則無異于空談。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歷史教育是我們了解、認識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帆.關于民族精神研究的兩點思考.史學史研究,2006年第1期會計電算化云計算理念探討

猜你喜歡
弘揚統一中華民族
弘揚愛國精神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的著力點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碑和帖的統一,心和形的統一,人和藝的統一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統一數量再比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弘揚雷鋒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揚“最美” 打造精神家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