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長??h廣鹿島東水口遺址發掘簡報

2016-12-29 02:29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16年4期
關鍵詞:長??h夾砂遺物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遼寧長??h廣鹿島東水口遺址發掘簡報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水口 廣鹿島 小珠山 筒形罐

東水口遺址位于遼寧長??h廣鹿島東部沿海,1933年首次發掘,2012年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遺址分兩期,第一期沒有發現遺跡,陶器全部為壓印之字紋筒形罐,與小珠山下層文化相同。第二期僅發現一個灶址,陶器主要為刻劃紋筒形罐,與小珠山中層文化相同。由于遺址被破壞嚴重,未發現小珠山上層堆積和遺物。

東水口遺址位于遼寧省大連市長??h廣鹿鄉柳條溝村東水口屯東部海岸臺地,緊鄰黃海,屬丘陵地帶,隔海與洪子東島相對。地理坐標北緯39°10′33.77",東經122°23′17.01",海拔15米。遺址北面1.5公里有門后新石器時代遺址①,西面300米有柳條溝東山新石器時代遺址②,西距小珠山遺址③約8公里(圖一)。遺址東側被一條鄉間土路穿過,斷崖下就是大海。斷崖上有各個時期貝丘堆積,堆積較厚,最厚約2米左右。1933年日本考古學者三宅俊成首次發掘了柳條溝東山遺址和東水口遺址④。

圖一 東水口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2012年廣鹿島環島公路二期工程穿過東水口遺址,5—6月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米。該遺址為貝丘遺址,現分布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比原有面積縮小。20世紀50—60年代,當地農民挖貝殼賣,遺址中的貝殼被挖殆盡,有的地段還被挖出深坑積肥,遺址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出土遺物較少。僅T0518附近探方尚存未擾亂的地層、遺跡和遺物等。

一、地層堆積

東水口遺址破壞嚴重,地層很薄。以T0518東壁地層為例(圖二):

第1層,被挖過殘留的地層,黃褐土,厚約5~20厘米,出土明清瓷片和現代玻璃、鐵塊等。

第2層,擾土層,黃褐色、灰褐色混雜,含少量貝殼、石塊、水泥、陶片、貝飾,土色較雜。厚約5~12厘米,為現代擾亂層。

第3層,灰褐色,土質松散,包含物有碎貝殼、石塊及水泥塊等。厚約0~11厘米,為現代擾亂層。

第4層,黑褐色,夾雜黃土塊,土質松散,包含有碎貝殼、石塊、青花瓷片。厚約0~5厘米。

圖二 T0518東壁剖面圖

第5層,灰褐色,土質松散,未見包含物,只有零散碎貝殼。厚約5~10厘米。

第6層,貝殼層,土質松散,包含有大量貝殼、石塊,少量陶片。厚約0~5厘米,分為6A層、6B層、6C層,東壁僅有6C層。

第7層,黃褐色淤沙,土質結構緊密,土色純凈,無包含物。厚約5~30厘米。

第8層,黑褐色,土質結構緊密,包含有壓印之字紋筒形罐陶片。厚約5~16厘米。

第9層,淺褐色,含沙量大,土質結構緊密,土色純凈,無包含物。厚約10~35厘米。

第9層下為生土。

1~4層為擾亂層,擾亂層下發現多個擾亂坑,因為是現代坑,極少出土陶片,本文敘述省略。第5層因未發現包含物,暫劃入擾亂層。6~9層為文化層,根據其包含物,及與小珠山同類器比較,其中8~9層為東水口一期,遺物主要出于第8層;6~7層為東水口二期,遺物主要在6C層發現。

圖三 Z1平、剖面圖

二、遺跡

灶址1個,編號Z1。位于T0418北隔梁,延伸到T0417關鍵柱位置,開口于第6C層下,平面灶,呈橢圓形,長徑98、短徑70厘米,厚2厘米(圖三)。灶址表面呈黑色,有燒過的草木灰、木炭灰跡,土質細膩,出土夾砂紅褐陶筒形罐殘片。

三、遺物

1.東水口一期

出土遺物均為陶器,未發現石器、骨器等。陶器均為筒形罐殘片,有的夾云母,有的夾滑石顆粒較粗,多為紅褐陶,有的為灰褐陶。器表均施壓印之字紋,有的之字紋短而密集,有的比較淺,有的比較寬,施壓略深,之字紋兩端有凹坑(圖四,1、2)。

口沿殘片

T0518⑧∶1,夾砂褐陶,顏色不純,直口,口沿內斜抹,斜腹,器表施壓短而密集橫排豎壓之字紋,腹中部部分區域施一條斜向壓印之字紋。復原口徑20厘米(圖五,1)。

T0418⑧∶1,夾滑石紅褐陶,內壁呈灰褐色,口徑較大,直口,圓唇,口沿內抹,近直腹(圖五,2)。

T0518⑧∶3,口沿殘片,夾滑石紅褐陶,直口,圓唇,飾壓印之字紋(圖五,3)。

器底

T0518⑧∶2,夾滑石紅褐陶,大平底,底中部略厚,周邊略薄。復原底徑16厘米(圖五,4)。

2.東水口二期

陶器多數為筒形罐,個別為小口鼓腹罐,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個別為夾砂黑褐陶或夾云母。一般為折沿或卷沿,腹部略鼓,下腹斜收,器底為小平底。器表主要飾各種刻劃紋,有葉脈紋、短斜線紋、八字紋、豎向平行線紋、平行斜線紋、人字紋等(圖四,3~11)。

筒形罐

Z1∶1,底部殘缺。夾砂紅褐陶,侈口,小卷沿,圓唇,略鼓腹,下腹斜收,器物內外壁顏色不純,有火燒痕跡。腹部由上至下分別飾一周短斜線紋、不同方向的刻劃斜線紋。復原口徑18厘米(圖五,6)。

圖四 東水口出土陶片紋飾拓片

Z1∶2,下半部殘缺。夾砂紅褐陶,侈口,小卷沿,圓唇,腹略鼓。上腹飾兩排刺點紋中間刻劃三排人字紋。第一排人字紋上外貼刻劃紋短泥餅。復原口徑18厘米(圖五,5)。

T0518⑥C∶1,夾砂紅褐陶,侈口,小折沿,圓唇,略鼓腹,表面飾刻劃短斜線紋。復原口徑24厘米(圖五,9)。

口沿殘片。T0518⑥C∶3,夾砂黑褐陶,侈口,小卷沿,圓唇,飾刻劃短斜線紋(圖五,7)。T0518⑥C∶2,口沿殘片,夾砂灰褐陶,直口,圓唇,腹微鼓,素面(圖五,13)。

器底。T0518⑥C∶4,夾砂紅褐陶,平底,下腹斜收。底徑6厘米(圖五,10)。T0518⑥C∶5,夾細砂紅褐陶,平底,胎內壁呈灰色。底徑6厘米(圖五,11)。

小口鼓腹罐。T0518⑥C∶6,口沿殘片,器形較小,夾砂紅陶,卷沿,矮頸,廣肩,素面(圖五,8)。

圖五 東水口出土和采集器物

貝飾。T0518⑥C∶7,系用毛蚶制成,尾端鉆一孔,尾部稍加打磨光滑。長4.2、寬3.8厘米(圖五,14)。

3.采集遺物

LCD采∶1,石錛,輝綠巖,近長方形,頂部略有殘損,加工精制,磨制光滑,弧頂直刃,橫剖面呈梯形。長13.1、刃寬5.5、厚2.4厘米(圖五,12)。

LCD采∶2,穿孔貝殼,在未經加工的牡蠣殼上鉆一近圓孔。長9.1、寬5.4、孔徑1厘米(圖五,15)。

LCD采∶3,陶紡輪,泥質灰陶,平面呈圓形,體小,中間對鉆孔。直徑2.6、厚0.7~1厘米(圖五,16)。

四、結語

東水口遺址被破壞嚴重,出土遺物較少。該遺址分布面積小、地層薄、遺跡遺物不豐富,可能與古人在此活動的時間較短有關。1933年日本學者三宅俊成在發掘該遺址和附近的柳條溝東山遺址時,尚未提到該遺址被破壞的信息,可見當時遺址保存相對比較完好。盡管東水口出土遺物較少,但根據未被破壞的地層和出土物分析,遺址的分期和文化屬性還是非常清晰的。東水口遺址可分為兩期,第一期沒有發現遺跡,陶器均為夾滑石紅褐陶,個別有灰褐陶,均為壓印之字紋筒形罐,直口、筒腹,表面施壓印之字紋,一般為橫排豎壓,個別在腹部施壓斜向之字紋,器底為大平底。陶器特征與附近的柳條溝東山遺址、門后遺址出土的同類器基本相同,不見其他器形和紋飾,與小珠山下層出土筒形罐相似,應屬于小珠山下層文化偏早階段(新分期為第一期)⑤。第二期僅發現一個平面灶,呈橢圓形,灰跡較薄,說明使用時間較短。平面灶在小珠山遺址、門后遺址都有發現,是古人野外用火的見證。灶址內的土樣經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靳桂云教授鑒定檢測,未發現農作物植硅體,僅為燒過的木本植物灰燼。灶內發現夾砂紅褐陶刻劃紋筒形罐殘片,與第二期地層出土的同類器相同,陶器絕大多數為夾砂紅褐陶筒形罐,均為敞口、小折沿或卷沿、略鼓腹、小平底,口大底小,表面飾各種刻劃紋,有短斜線紋、葉脈紋、八字紋、豎向平行線紋、平行斜線紋、人字紋等,與小珠山第三期⑥出土的同類器相近,屬于小珠山中層文化。灶內木炭(實驗室編號:ZK-3963)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聯合測年,碳-14年代(半衰期5568):4514±24BP,樹輪校正年代(OxCal 3.10): 3350BC—3320BC和3240BC— 3110BC。東水口第二期年代應為公元前3350—3110年左右,相當于大汶口文化中期,但該遺址未發現大汶口文化的遺物。由于遺址被破壞,上層的情況不明。推測該遺址可能為古人進行漁撈和采集的臨時活動場所。

附記:參加發掘的人員有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張翠敏、李勐、楊振洲,金州博物館江紅春,山西大學李君、李揚,遼寧師范大學部分師生;資料整理張翠敏、李勐;繪圖吳亞成、于海明、裴克強。

執筆:張翠敏 江紅春

注 釋:

① 見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門后遺址發掘資料。

② 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長??h廣鹿島大長山島貝丘遺址》,《考古學報》1981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長??h小珠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5期。

③ 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長??h廣鹿島大長山島貝丘遺址》,《考古學報》1981年第1期。

④ 〔日〕三宅俊成:《長山列島史跡巡禮》,《滿蒙》1933年第12期。

⑤ 本文仍采用1978年分期,小珠山遺址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小珠山一期(下層)、小珠山二期(中層)和小珠山三期(上層)。2006年小珠山遺址再度發掘,細化了1978年分期,分為五期,第一期和第二期對應原來的一期文化,第三期對應原來的第二期文化,第四期和第五期對應原來的第三期文化。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長??h小珠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5期。

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長??h小珠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9年第5期,圖九。

〔責任編輯、校對 田索菲〕

張翠敏,女,1964年生,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郵編116036;江紅春,女,1982年生,金州博物館館員,郵編116011。

K871.13

A

1001-0483(2016)04-0003-04

猜你喜歡
長??h夾砂遺物
疑似地球史前遺物
疑似地球史前遺物
大愛小和愛
玻璃鋼夾砂管在供水工程運行中的問題分析
鑄件夾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對策
森林病蟲害防治淺析
消失模常見夾砂夾渣缺陷的解決
長??h工會服務職工辦實事系列活動掠影
云南昌寧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國遺物
新疆境內出土景教遺物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