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人口子女社會融入障礙研究

2016-12-30 17:18戶可英
當代經濟 2016年7期
關鍵詞:社會融入研究

戶可英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400067)

?

流動人口子女社會融入障礙研究

戶可英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400067)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和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流動人口子女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兒童由留守變為流動,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然而流動人口子女在教育權、教育狀況以及家庭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又成為流動兒童順利融入城市生活的障礙。流動人口子女能不能成功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不僅關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長,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環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社會融入;研究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國流動人口的遷移已經進入了最活躍時期。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的流動人口已經達到2.45億,超過了全國總人口的1/6。農民工及其家庭成員的流動,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是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民生活得以改善的重要方式??v觀發達國家,無不是伴隨著城市人口的集中和農村人口的相對減少而實現的。因此,必須正確積極地看待城市流動人口現象。

伴隨著流動人口的增加,我國從0-17歲的流動兒童數量每年都呈現遞增趨勢。據《中國流動兒童數據報告(2014年)》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的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我國流動人口子女數量已經達到了3581萬,也就是說,每100個兒童里面就有13個流動兒童。流動兒童數量的遞增不僅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勢不可擋,也說明了更多的農民工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安全問題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兒童由留守變為流動,是家長明智的選擇。子女留在父母身邊,不僅有利于親子互動,有利于父母及時關注孩子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兒童受傷害事件的發生,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孩子長大在城市的求學與工作及早打下基礎。然而,從目前各地關于流動人口子女的研究內容顯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和生活狀況,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受教育權方面

我國政府在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文件,文件所遵循的總體原則是:“取消戶籍限制,流動兒童入學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然而,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各級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更多考慮地方的利益,無法給予流動人口子女在受教育以及其他方面和城市兒童相同的待遇?!耙粤魅氲貫橹?,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教育政策在現實中很難執行,眾多附帶條件將絕大多數農民工子女拒之于公立學校門外,他們只能選擇易進、易出的農民工子弟學校。

面對學齡農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權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農民工子女的學前受教育狀況又是如何呢?以重慶市為例,幼兒園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隸屬于事業單位的公立幼兒園,這類幼兒園收費適中,在監督和管理方面都很嚴格,條件也非常好,公立幼兒園首先滿足的是本單位職工子女的進園需求,非本單位職工子女入園則需繳納一定數額的贊助費。第二類是私立幼兒園,條件好的私立幼兒園收費較高,管理也較完善,適合家庭經濟條件富足的兒童入讀;條件一般的幼兒園收費也接近千元,管理一般,條件相對較差。這兩類幼兒園對兒童入園條件都沒有戶籍限制,但對于家庭收入在城市屬于中下水平的流動人口來說,兒童棄園在家也可以節省一筆不小的費用。

為數不多的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研究表明,在全國范圍內,農民工子女的入園率也不高。從對流動人口較密集的北京、廣州和深圳等九城市的調查數據顯示,3-6歲的流動兒童入園率為60.6%,遠低于城市兒童。由此可以看出,看似開放的學前教育,費用問題也成為阻礙流動人口子女入園的攔路虎。

無論是學齡教育還是學前教育,農民工子女在擇校和入讀方面都不是一帆風順。農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方面的種種限制,使得絕大多數農民工子女即便身在城市,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會產生困惑。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生活受阻,無疑增添了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從戶籍制度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入手。政府要取消城鄉二元式的戶籍制度和教育排斥政策,讓公立學校成為農民工子女求學的最主要渠道,允許農民工子女參加當地的升學考試,給予農民工子女和農民工子弟學校一定的資金補助。除此之外,各級地方政府還要加強對公立學校招生的監管工作,實施公立學校校區擴建工程,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做好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宣傳工作。

其次,政府要發揮好大眾傳媒的正面引導功能。融入是一個雙向的活動,農民工及其子女生活在異于鄉村環境的城市中,政策排斥和社會排斥會讓農民工子女感到無能為力。各級各地的政策執行者,要提升政策實施理念,改變對流動人口的歧視態度,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思想。要積極利用大眾媒體宣傳鄉村文化在社會主義傳統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多報道一些農民工在城市建設和道德踐行中表現出來的優秀案例。讓城市人多了解農民工,理解農民工,樹立農民工在整個社會中的良好形象,并以實際行為讓流動人口家庭感受到城市社會的“平等與接納”。

二、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對于農民工子女來說,是除家庭之外的重要教育場所。因此,學術界對于農民工子女在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受教育狀況、教師和農民工子女的師生關系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

在公辦學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一般采取混合編班和獨立編班兩種形式。調查顯示,混合編班的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學生交流的機會相對要多,而獨立編班的農民工子女,即使和城市學生同享學校資源,但交流溝通的機會相對較少?;旌暇幇嗟霓r民工子女更有利于融入城市社會。

資源的短缺性和條件的苛刻性使絕大多數流動兒童無緣公立學校,農民工子弟民辦學校應運而生。民辦學校盡管地處偏僻、環境簡陋、管理不規范,但它易進易出,收費較低,可以解決流動兒童的受教育問題。因此,民辦學校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盡管民辦學校是絕大多數流動人口家長的首要選擇,但是由于民辦學校一般都處于城市中地勢偏僻的區域,學校又缺乏國家和政府的資金支持,僅靠學費收入維持學校運轉,民辦學校舉步維艱。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工作的教師,不僅工資待遇相對于公立學校教師要低很多,生活條件艱苦,學校還不提供任何社會保障。民辦學校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并且還難于管理,民辦學校的老師很難獲得工作成就感。民辦學校很多老師都是工作一段時間就會離職,教師的頻繁流動,不僅影響到了民辦學校的生存,對學生的影響也較大。學生要不停地適應新老師,像教音、體、美這些素質課的老師又很難招到,因此在課程設置上也不是很全面。

三、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長環境,家長的受教育水平、教養方式和經濟能力等直接影響著流動兒童的行為表現、學業成績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等。

調查顯示,在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資源環境中,父親的文化程度越高,兒童的行為規范表現得越好,同學和師生關系也較好。母親的文化程度僅影響兒童的學業成績,母親文化程度為中學及以上的兒童,其學業明顯好于母親文化程度為小學的兒童。由于流動家庭父母多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受教育水平低,平時都忙于賺錢,工作時間比較長、和子女溝通較少,使得很多流動兒童家長在親子問題上缺乏正確的理念,但家庭所處的生活困境又促使家長對孩子產生了過高的期望,對孩子的教育長期采取嚴厲或不認同的態度。這樣就會使流動兒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或取得的進步,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和對抗挫折,最終會影響到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不利于心理的健康發展。

從經濟條件方面來說,流動家庭外出打工雖然能夠提高家庭的收入,但與城市家庭收入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流動兒童家長多從事一些建筑類或服務型的工作,收入較低。他們沒有自己的住房,一般靠租房生活,居住條件較差。調查顯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和孩子的學業成績呈正相關關系。很明顯,流動兒童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教育投資均低于城市家庭。因此,收入不高的流動家庭就會考慮到教育投資的價值性與風險性,有些家庭甚至會直接放棄流動兒童的升學要求,讓他們去工作。小學或初中的流動兒童輟學后,在勞動力市場上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只能繼續徘徊在城市的邊緣。

針對家庭教育在流動兒童成長和城市融入中的不利因素,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提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改善流動家庭的經濟收入,加大其對子女的教育投資。然而實際上流動人口在城市所受的再教育機會是極其有限的。調查顯示,廣東省外來務工人員中,超過40%人的沒有接受過任何繼續教育,60%的繼續教育學習者是依靠自己的工資解決學費問題的。溫州的農民工,只有3%的人可以經常參加企業的教育培訓,69.7%的人沒有參加過任何教育培訓。

因此,政府和城市用人單位應該認識到員工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從而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政府和單位要多關心農民工的家庭收入和生存狀況,提供保障房、完善醫療和養老保險等制度,從而改善務工者的生活條件。城市社區也要多關注本區域內的流動家庭生活狀況,積極組織社區捐衣、捐物,提供給流動家庭或者是流動兒童學校。相信在這些社會力量的支持下,流動家庭能夠克服在收入、住房以及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困難,使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一樣健康成長,避免成為中國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中的犧牲一代。

流動兒童順利地融入當地的城市生活不僅體現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發展與進步,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人本主義和博愛精神。從長遠來說,中國的教育制度將不以戶口、住房等等條件為限,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一樣,都可以自由選擇公立學校,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眾望所趨。然而,鑒于中國目前的發展現狀和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政府加強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管理、監督和支持,實施對流動兒童的登記資助制度才是最現實的。流動兒童順利地融入當地的城市生活,這一愿望的實現還受到很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需要全社會付出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祥:流動兒童受教育權的制度保障體系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5(4).

[2]鄒泓:中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發展與需求調查[J].青年研究,2005(2).

[3]吳恒仲:流動兒童融入性心理問題及社會支持研究[J].教育探索,2014(10).

[4]趙旭芬:北京公立學校中流動兒童校園關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熊亞)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流動兒童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與促進研究,編號:2014-GX-119。

猜你喜歡
社會融入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會融入問題研究
天津自貿區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影響因素分析與思考
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社會復合治理機制
微信對殘疾青年社會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