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視角的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2017-01-01 02:17呂惠文呂耀平
裝備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度量貢獻率指標體系

呂惠文, 張 煒, 呂耀平, 趙 田

(1. 裝備學院 研究生管理大隊, 北京 101416; 2. 裝備學院 裝備指揮系, 北京 101416)

基于多視角的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呂惠文1, 張 煒2, 呂耀平2, 趙 田1

(1. 裝備學院 研究生管理大隊, 北京 101416; 2. 裝備學院 裝備指揮系, 北京 101416)

針對當前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在概念內涵、評估指標與評估方法方面存在的不一致問題,從體系貢獻率的概念內涵入手,闡述了對體系貢獻率評估的理解,提出了基于全面性、客觀性與可行性、靈敏性、獨立性、定量優先和簡明化的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依據這些原則從體系功能適應性、體系結構優化、作戰能力提升、體系技術進步4個視角構建了多層次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圍繞評估指標構建、評估方法運用、評估指標選取和評估指標計算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指標體系構建

武器裝備體系建設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軍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保障。武器裝備建設發展只有立足于提升其體系貢獻率,不斷加強各類武器裝備與裝備體系和作戰體系的高度融合,才能使體系內的武器裝備之間實現功能互補,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各類裝備最佳使用效能。因此,將武器裝備置于體系環境中開展貢獻率的評估,有利于客觀、公正和全面地衡量武器裝備的發展需求;有利于完善裝備體系建設,實現“單裝論證發展”到“體系論證發展”的策略轉變[1-3]。

評估離不開指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建立是否合理,是評估工作的重要關鍵環節。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建立不是簡單的疊加組合,其建立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評估指標選取是否合適準確,將直接影響到評估結論的正確與否。目前,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要建立起體系中各評估指標要素之間的影響關系,并揭示其內在規律仍是一個難題[4-6]。因此,本文旨在從武器裝備對裝備體系和作戰體系貢獻率角度出發,探索研究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問題。

1 對體系貢獻率的基本認識

1.1 體系貢獻率概念內涵

目前,國內對于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在一些基本內涵層面上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對于其概念內涵的認識還存在差異。對于“體系貢獻率”一般理解為“某一型或一類裝備系統”對“作戰體系”或“裝備體系”,為完成作戰任務、達成使命目標、滿足能力需求所發揮的貢獻作用的一種度量。其中,“裝備”是貢獻率的承載主體,“體系”是貢獻率的作用對象,“貢獻率度量”是貢獻率的表現形式[7-8]。但在這些具體的概念層面上,各軍(兵)種裝備部門、相關院校則有各自的看法。例如,關于貢獻率的度量,有的理解為提升體系能力或體系效能的相對增量,有的認為度量貢獻率應考慮某型裝備的增、減、改、替而引起的與之相關聯的其他裝備性能的變化[9-11]。

結合上述理解,在體系貢獻率概念內涵方面,筆者認為作戰體系的作戰能力需求是牽引裝備建設發展的根本動力,體系貢獻率是指某型裝備加入體系后能夠彌補體系現有作戰能力與所需作戰能力差距程度的一種度量指標值。

1.2 對體系貢獻率評估的理解

基于上述概念的理解,體系貢獻率評估是為了論證某型武器裝備納入作戰體系后,對體系作戰能力或效能的提升起到多大的貢獻作用,并以此作為相應的評判標準,確定該型武器裝備能否發展、發展多少,以及確定該型武器裝備的戰技術指標等問題。對于體系貢獻率評估,有以下三點理解:(1) 對作戰體系開展評估,即強調了裝備系統的最終貢獻作用要體現到支撐具體作戰上;(2) 針對完成既定的使命任務的評估,即強調了在體系對抗的背景下分析對完成使命任務的貢獻;(3) 評估以量化形式為主,即強調體系貢獻率的評估方法要以定量方法為主,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2 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是在裝備系統論證與建設過程中用來評估其對上層作戰體系或裝備體系所起的價值和作用的度量和標尺。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可實現對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全面評估。通過全面評估,可進一步對武器裝備建設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差距,制定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便最終提高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其評估指標體系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全面性原則。須從體系的全面性、整體性出發,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慮裝備與體系之間內部構成的影響關系,建立能夠全面地反映裝備在體系內作戰能力及效能的綜合指標體系,做到評價的全面、準確。

2) 客觀性與可行性并重原則。裝備及體系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其評估過程和評估指標構建通常會難以操作。因此,評估指標體系構建應圍繞裝備對體系作戰相關技術指標和功能進行評估,對指標內容進行相應的簡化整合,減少無關的體系指標個數,盡量突出重要指標,確保指標之間的獨立性,使指標體系既客觀又簡單可行。

3) 靈敏性原則。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是一個系統工程,體系貢獻率評估應是一個動態、不斷上升的過程,不可能靠一次或者幾次評估就能準確得到貢獻率值。因此,評估指標必須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出參數量值變化過程,隨著參數的不斷改變促使裝備體系貢獻率發生相應的變化。

4) 獨立性原則。單個指標要素之間應盡量減少內在的相關程度,確保指標要素與評價目標相一致,對于相關性較高的指標應選擇有代表性的來體現武器裝備系統的某一方面,以壓縮冗余,避免重復性計算。

5) 定量優先原則。反映裝備體系貢獻率的指標有2類: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闪炕亩恐笜耸茄b備體系貢獻率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應盡可能地選擇定量指標描述。此外,由于對裝備系統和體系描述過程中始終存在某些性能指標描述無法定量化,為確保指標體系構建的全面性、科學性、完整性,必要的定性指標可作為量化指標進行補充。

6) 簡明化原則。評估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需簡明扼要,以便評估決策人員、評估分析人員和評估實施人員達成共識,進而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確保體系貢獻率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

3 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體系具有復雜性、交擾性、時變性及演化性等特征[12-13],這就要求在研究分析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時,不僅要在某一階段節點進行靜態評估,更要從體系發展變化的特點規律進行動態評估。因此,本文從體系功能適應性視角、體系結構優化視角、作戰能力提升視角、體系技術進步視角4個方面,立體多層的構建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

3.1 體系功能適應性視角

武器裝備建設直接服務于作戰力量建設,作戰力量建設需從2個層面進行考慮:(1) 履行多樣化使命任務對于作戰體系功能的總體要求;(2) 對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變化進行研究和分析預測。體系功能適應性反映了裝備系統對作戰體系與外部環境關系的影響作用,主要包括裝備對體系履行多樣化使命任務的貢獻率和對體系作戰行動樣式轉型的貢獻率。

1) 履行多樣化使命任務貢獻率,是指裝備在擴展任務覆蓋范圍和增強任務適應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根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未來我軍將面臨渡海登島作戰、防空作戰、特種作戰、邊境聯合作戰以及承擔反恐維穩等多樣化作戰任務。因此,在未來信息化戰爭條件下,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具備應對多樣化作戰任務以及多個方向同時作戰的能力,而新型武器裝備更要通過自身功能的準確定位和作戰運用,體現出對作戰體系覆蓋多類型作戰任務的貢獻程度。

2) 作戰行動樣式轉型貢獻率,是指裝備對于推進我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信息化條件下,各軍(兵)種作戰力量將圍繞聯合作戰行動共同遂行作戰任務,軍種作戰樣式運用的獨立性正逐步減弱,更多的是在一體化聯合作戰條件下行動,作戰行動樣式的多變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其基本作戰行動樣式是“實時感知—快速機動—精確打擊(控制)—再感知—再機動—再打擊(控制)”。當前各軍(兵)種轉型的核心是小型機動化、模塊組合化、功能齊全化,這就要求裝備成系統、成建制建設,支持小型化、多能化的戰術模式,最終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以此考察裝備系統對我軍作戰行動樣式轉型的貢獻。

3.2 體系結構優化視角

我軍裝備一直以跟蹤發展式為主,各軍種按自身裝備體系獨立運行,致使裝備建設煙囪式痕跡明顯,裝備種類繁多、型號復雜、系統功能單一。因此,在發展新型武器裝備時,必須將裝備對于體系結構優化作為重要評估指標,以此實現體系效能倍增效應。體系結構優化視角指標可分解為增強體系融合度貢獻率、提升一體化水平貢獻率及精干型譜系列貢獻率。

1) 增強體系融合度貢獻率,是指裝備在體系組成結構上能支持信息網絡、指控系統、作戰平臺深度融合,推動戰斗力生成方式由平臺間重疊向體系力融合轉變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體系具有涌現性,通過將各類武器系統、指控系統、信息系統、偵察系統、保障系統等與作戰平臺進行進一步融合,形成武器裝備優勢互補,可實現體系整體效能涌現,即產生1+1>2的效果。

2) 提升一體化水平貢獻率,是指裝備在體系結構上深度融合,打破軍兵種界限實現互聯互通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該指標適應了未來我軍裝備的發展模式,是實現體系結構優化的重要評估指標。目前,我軍各軍種、各部門的武器裝備系統自成體系,各兵種按專業條塊式運行,致使裝備系統功能相對獨立、一體化程度低,要求通過提升裝備體系一體化水平,實現裝備系統對作戰體系結構的改善和優化。

3) 精干型譜系列貢獻率,是指裝備對精干型譜系列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我軍裝備品種多、型號雜、新老并存,精干型譜系列是一個長期任務。有效的解決辦法是采用“通用平臺+模塊化負載”的裝備集成方式,在同一平臺系列上加裝任務負載形成各種物理功能的裝備,同時推進分系統和部件的系列化發展。

3.3 作戰能力提升視角

作戰能力提升是指新裝備的加入或裝備系統性能的改進對體系作戰能力提升或效能涌現的價值度量,通??煞纸獬筛鞣N具體要素能力。要素能力是指各種作戰力量單元及作戰要素在不同層面上所具備的不同能力。關于要素能力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一般情況下作戰體系要素能力包括情報偵察能力、指揮控制能力、迅捷部署能力、火力打擊能力、信息攻擊能力、全維防護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由于作戰體系的能力往往會根據具體作戰對象、作戰任務和作戰行動要求而定,因此對作戰能力提升的貢獻率可以分解為以下7種要素能力貢獻率。

1) 情報偵察能力貢獻率。用于衡量裝備在情報信息獲取、傳輸、利用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其中,情報信息獲取要求裝備系統在偵察手段、偵察距離、偵察精度等方面發揮作用;情報信息傳輸要求裝備系統在傳輸方式、傳輸速率等方面發揮作用;情報信息利用要求裝備系統在情報信息之間共享方面發揮作用。

2) 指揮控制能力貢獻率。用于衡量裝備在提升作戰體系組網能力、通信能力、敵情處置效率、要素協同效率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其中,組網能力要求裝備系統能作為重要節點實施動態組網;通信能力要求裝備系統能提供多波段通信手段,擴展通信帶寬并增強保密性;敵情處置效率要求裝備系統能提供多源信息融合、自動化指揮作業及輔助決策手段;要素協同效率要求裝備系統具有統一認知和自適應協同手段,能夠實時進行火力協同、防護協同等。

3) 迅捷部署能力貢獻率。用于衡量裝備在提升作戰體系戰役部署、戰術機動、持續作戰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其中,戰役部署能力要求裝備系統能適宜公路、鐵路、海上和空中等多種方式實施快速輸送;戰術機動能力要求裝備系統高效快速、靈活敏捷,能夠在任何環境條件下實施快速機動;持續作戰能力要求裝備系統具有高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使其既能夠承擔區域化作戰任務,又能夠承擔全域范圍作戰任務。

4) 火力打擊能力貢獻率。用于衡量裝備在提升作戰體系的打擊模式、打擊距離、打擊精度、毀傷效果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其中,打擊模式要求作戰裝備具有近距離與遠距離相結合、對空與對地相結合、快速打擊與持續壓制相結合的多功能火力打擊模式;打擊距離要求作戰裝備在分散式部署條件下,通過精確打擊能力實現由兵力集中向火力集中轉變;打擊精度要求作戰裝備通過信息化高技術手段,不斷提高作戰裝備的火力命中精度和抗干擾能力;毀傷效果要求作戰裝備火力打擊能力能夠對多種目標實施快速有效毀傷,包括陸上、海上、空中作戰武器系統,敵有生力量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非致命殺傷效果。

5) 信息攻擊能力貢獻率。用于衡量裝備在提升作戰體系對敵方信息和信息系統進行干擾、壓制或摧毀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信息攻擊能力主要包括電子進攻能力和網絡進攻能力。其中,電子進攻能力要求作戰體系具有運用電磁能、定向能或反輻射武器等手段,阻止、擾亂或破壞敵方電子設備及其系統正常運轉的能力;網絡進攻能力要求作戰體系能夠通過發送計算機病毒、邏輯炸彈等方法破壞敵計算機及其網絡體系,造成指揮控制系統癱瘓。

6) 全維防護能力貢獻率。用于衡量裝備在提升作戰體系的物理域、信息域及認知域防護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全維防護是針對來自各領域的威脅,進行全方位、全領域的防護行動,達到保護己方有生力量的目的,具體包括防偵察監視、防電磁干擾、防火力打擊(包括空中火力、導彈火力、地面火力)、防核化生襲擊、防心理攻擊等。

7) 綜合保障能力貢獻率。用于衡量裝備對提升作戰體系中有關作戰保障、裝備保障、后勤保障能力方面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其中,作戰保障能力要求體系在工程、偽裝、測繪、氣象水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障手段;后勤保障能力和裝備保障能力則主要是要增強體系的持續作戰能力,同時提高保障效率,降低保障負擔,減少資源的重復與浪費。

3.4 體系技術進步視角

我軍武器裝備幾十年來一直按照研制、生產、裝配、再研制的模式運行,各種技術均呈現出一種螺旋式進步的態勢,因此某種技術的發展潛力能夠決定裝備體系進步的周期和幅度,也就是說裝備體系建設最終要落到技術層面。體系技術進步視角可分解為新技術持續發展貢獻率和技術拉動性貢獻率。

1) 新技術持續發展貢獻率是指裝備所運用的新技術應用于不同領域時,在持續發展中所產生出的技術潛力對裝備體系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按照“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遞進式發展模式,應用于不同領域的技術會呈現出動態上升趨勢,其持續發展潛力促進了裝備體系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因此新技術持續發展可直接或間接衡量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程度。

2) 技術拉動性貢獻率是指裝備所開發的技術能夠通過橫向輻射對國防科技、國防工業拉動所起作用的價值度量。比如裝備系統開發的電磁發射技術,由于其高能量密度的模塊化電源技術突破,可相應帶動電磁裝甲、電傳動等領域的技術發展[14]。此外,從軍民融合的角度看,國防科技的技術突破還可以拉動相關民用行業的技術進步。

4 結 論

本文在對體系貢獻認識理解的基礎上,提出了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原則,構建了多視角下的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并對每項評估指標內涵進行了詳細分析,為后續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奠定了基礎。同時,針對當前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提出如下幾點針對性的建議:

1) 武器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不是簡單的線性相加關系,因此需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性研究,給出不同視角的表征指標,形成具有完整性、系統性的評估指標體系;同時針對不同視角下的評估指標,不能只限于用一種方法進行評估,需要基于2種以上的方法進行評估,最后形成一個綜合評估結果,避免采用單一評估方法所產生的評估偏差,進一步確保評估結果完整性和準確性。

2) 體系貢獻率評估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評估問題復雜性強,不同視角下的評估指標之間互為影響,且關聯因素眾多。因此,針對體系貢獻率評估中不同裝備對象,應抓住主要矛盾,基于不同的評估目的和用途選取核心指標開展評估工作。

3) 由于體系貢獻率指標體系中既存在定性指標,又存在定量指標,還存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模糊性指標,所以不存在一種能夠適應所有指標計算的通用評估方法。因此,針對定性指標難以量化、模糊類指標不易量化以及綜合衡量指標難以有效評估的難題,可綜合運用專家評判法、模糊證據推理法、建模仿真等方法對各類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同時為能夠準確得到客觀、全面的貢獻率評估量值,可將評估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

References)

[1]蔡延曦,孫琰,張卓.武器裝備體系作戰效能評估方法分析[J].兵工自動化,2008,27(10):24-26.

[2]劉磊,荊濤,吳小勇.武器裝備體系演化的評估方法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6,18(增刊2):621-623;627.

[3]李志猛,徐培德,冉承新,等.武器系統效能評估理論及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17-28.

[4]張維明,劉忠,陽東升,等.體系工程理論與方法[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131-133.

[5]李英華.武器裝備體系研究的方法論[J].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2004,17(1):17-20.

[6]任連生.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268-272.

[7]于芹章,張英朝,張靜,等.基于整體效果的裝備體系作戰效能評估方法研究[J].系統仿真技術,2011,7(3):183-189.

[8]羅小明,楊娟,何榕.基于任務-能力-結構-演化的武器裝備體系貢獻度評估與示例分析[J].裝備學院學報,2016,27(3):7-13.

[9]李煒,張恒,王煒.評價艦船裝備體系貢獻度的一種方法[J].艦船科學技術,2015,37(10):1-5.

[10]李怡勇,李智,管清波,等.武器裝備體系貢獻度評估芻議與示例[J].裝備學院學報,2015,26(4):5-10.

[11]管清波,于小紅.新型武器裝備體系貢獻度評估問題探析[J].裝備學院學報,2015,26(3):1-5.

[12]游光榮,張英朝.關于體系與體系工程的若干認識和思考[J].軍事運籌與系統工程,2010,24(2):13-20.

[13]胡曉峰,張斌.體系復雜性與體系工程[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11(5):446-450.

[14]張兵志,陳文英,魏巍,等.未來裝甲裝備發展需求及全電化技術支撐[C]//第三屆特種車輛全電化技術發展論壇組織委員會.第三屆特種車輛全電化技術發展論壇論文集.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18-24.

(編輯:李江濤)

Establishment of Multi-perspectiv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Weaponry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LYU Huiwen1, ZHANG Wei2, LYU YaoPing2, ZHAO Tian1

(1.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2.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There exists an inconsistency in the concept, assessment index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current weaponry system contribute rate. Against this,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system contribute rat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assess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principles of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weaponry contribution rate, including comprehensiveness, objectivity and feasibility, sensitivity, independence, quantitative priority and simplicity.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the functional adaptability,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the combat capacity promotion, and technical progress. Finally, effective suggestions are made from the aspects like assessment index establishment, assessment method application, assessment index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index calculation.

weaponry; system contribution rat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2017-04-05

呂惠文(1985—),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綜合保障理論與技術。lhwznb@163.com 張 煒,男,教授,博士生導師。

E92

2095-3828(2017)03-0062-05

A DOI 10.3783/j.issn.2095-3828.2017.03.011

猜你喜歡
度量貢獻率指標體系
鮑文慧《度量空間之一》
2022城市商業魅力指標體系
一種通用的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框架
網絡空間攻防對聯合作戰體系支援度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代數群上由模糊(擬)偽度量誘導的拓撲
建筑工程造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探究
突出知識本質 關注知識結構提升思維能力
度 量
關于裝備體系貢獻率研究的幾點思考
供給側改革指標體系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