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對策

2017-01-01 02:17劉英利于小紅
裝備學院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政策法規軍民軍隊

劉英利, 于小紅

(1. 裝備學院 中級培訓大隊, 北京 101416; 2.裝備學院 航天指揮系, 北京 101416)

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對策

劉英利1, 于小紅2

(1. 裝備學院 中級培訓大隊, 北京 101416; 2.裝備學院 航天指揮系, 北京 101416)

針對我國航天遙感信息系統發展的現實需求,為促進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對政策法規滯后、裝備統籌缺乏和數據共享度低等現實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借鑒國外先進模式、參考國內創新發展實例、分析現有裝備軍民融合發展經驗等方法,結合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實際情況,提出三方面對策建議:(1) 提高航天遙感領域政策法規頂層性、針對性、可執行性;(2) 推動民企進入軍隊航天遙感裝備研發、建設、維護全過程;(3) 建設航天遙感數據產品軍民共享一體化平臺。

航天遙感;軍民融合;裝備建設;政策法規;數據共享

我國航天遙感信息系統的建設發展和廣泛應用已經產生了巨大軍事和社會經濟價值,對促進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我國國防信息化建設和社會信息化服務需求與日俱增,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必將面臨巨大發展需求。但當前我國軍用和民用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優勢互補,影響了我國航天遙感信息系統的建設發展與應用效益。軍用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建設運行成熟、產品需求旺盛,但明顯存在運行效費比不高、全球測控接收需求難滿足等問題。民用航天遙感企業創新思維活躍、產品研發成本低、市場運行及全球發展優勢顯著,但在快速發展中遇到人才經驗缺乏、技術實力單薄、產品需求不旺盛以及建設資金不足等瓶頸問題?!败娒袢诤稀鼻『每梢酝ㄟ^軍與民互相合作、取長補短,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其本身有兩層含義:(1) “軍轉民”,就是軍用技術在民間的應用;(2) “民參軍”,即民企參與軍工市場。然而,航天遙感信息系統的軍民融合發展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還比較多[1],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 政策法規建設滯后。面臨國防和軍隊改革,航天遙感信息系統中軍隊各部門隸屬和職能變化較大,原有遙感衛星管理使用、地面站裝備建設維護和遙感信息數據共享等方面的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已不適應新形勢;部分新修訂的規章制度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如日益嚴峻的海洋形勢下制定的海洋目標遙感衛星運行制度等,其適用范圍窄、問題針對性強,缺乏普遍適用性和長遠發展考慮;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不斷發展,航天遙感信息領域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在應對這些新問題方面,政策法規存在空白。(2) 裝備建設缺少融和統籌。融和統籌指在航天遙感裝備建設之初,在統籌工作階段需要考慮的軍民融合方法思路。在遙感衛星發射和使用領域,軍地雙方各自發射、獨立使用,缺乏對遙感衛星發射任務、衛星平臺、遙感載荷和軌道資源等融合統籌;在航天遙感地面應用系統建設和運用領域,存在軍地各自建站和各自配備人員問題,缺乏軍民統籌選址和軍民融合使用等方面的規劃。(3) 航天遙感數據共享度低。目前,在航天遙感數據和產品共享使用方面,軍地雙方信息壁壘凸顯,軍民共享航天遙感信息資源受到嚴重制約。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立足軍隊,從“民參軍”角度,探討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政策法規、軍民融合式航天遙感信息裝備建設與運行、軍民共享數據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對策措施,借助深化改革契機推動航天遙感信息系統深度軍民融合,將地方民企優勢轉化為部隊戰斗力,促進軍用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快速高效發展與應用。本文研究的軍民融合中的“民”是與“軍”對應的,指所有軍用以外的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包含傳統意義上的民用遙感和商用遙感。

1 提高航天遙感領域政策法規頂層性、針對性、可執行性

推動航天遙感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最根本和最頂層的工作是要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規,從法制層面給該產業定位,確保其合法身份和執行力。

1.1 加強頂層設計理念,建立政策法規框架

頂層設計是運用系統論方法,從全局角度,對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工作中各方面、各層次、各要素所涉及的政策法規進行統籌規劃,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實現政策法規框架搭建。為加強頂層設計性,建議一方面完善遙感衛星研制、發射、運控等領域,以及地面應用系統數據接收、圖像處理、產品生產應用等領域的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做到政策法規對各領域全覆蓋;另一方面統籌設計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各層級上的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區分國家、行業和實體部門等不同層面政策法規特點,做到不同層面有各自適用性政策法規。

1.2 制定針對性法規,引導專業領域發展

分析美軍在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建設領域的成功做法,一個重要思路便是國家通過政策和法規,給航天遙感活動的開展進行定位,同時指導和服務所實施的遙感活動,即針對航天遙感領域制定法規,引導遙感行業發展。例如《美國商業遙感政策》號召最大程度的使用商業遙感能力用于軍事、情報、外交和國土安全,以法規形式引導商業遙感應用到軍事領域,對軍民融合發展中的民企融入軍隊工作具有引導作用。

我國也有類似法規,例如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中強調,要構建軍民兼容的衛星遙感綜合應用服務體系,統籌地方和軍隊遙感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的發展,促進軍民兩用地面設施布局的完善和遙感數據資源的整合[2]。該意見明確指出國家發展軍民融合型遙感信息系統的目標,對促進我國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起到重要引導作用。

下一步,建議增加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政策法規的針對性和引導性,制定航天遙感衛星軍民一體管控指導意見、戰時民企保障軍隊航天遙感情報的國防支援政策等。通過這些政策的引導作用,鼓勵軍隊平時通過定購民企的航天遙感信息產品,帶動其科研開發能力不斷提高;針對戰時需要,嚴格控制民企航天遙感數據的獲取與分發,要求民企無條件支援軍隊作戰。這種通過法規引導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的形式,即推動遙感技術和服務的不斷進步,避免重復建設,實現遙感數據效用的最大化,更關鍵的是在法理上確立戰時集中全國航天遙感力量支援戰爭的依據。

1.3 提高政策可執行性,推進政策在操作層面末端落實

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政策由于受眾面窄,部分地方民企甚至軍隊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政策接觸少、掌握程度不深,造成執行和落實政策存在偏差,為提高其可執行性,建議重點加強以下兩方面工作。

1) 修訂地方軍民融合政策法規落實指導意見,提高政策法規在國防科技工業中的可執行性。國防科技工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對軍隊航天遙感裝備的研發和建設水平起到決定作用,更對地方承擔“軍品”研究和制造起到戰略層面引導作用。建議制定《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政策落實指導意見》等,指導軍民融合政策的具體落實,給予落實政策的國防科技工業相應政策優惠,簡化民企參與軍品研制審查程序,提高地方企業參加軍隊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建設的積極性。

2) 加強軍方軍民融合政策法規的具體化和實時性,提高政策法規在促進民企參軍過程中的可執行性。在加強政策法規具體化方面:建議軍隊關于軍民融合的政策法規要細化到分支行業和企業部門,明確民企進入軍隊裝備建設由哪些部門具體管理;具備哪些資質的企業可以進入軍方軍民融合項目;軍方的哪些裝備建設可以采取軍民融合研發模式等。在加強政策法規實時性方面:當前政策法規修改工作滯后,缺乏時效性是阻礙政策執行性不高的重要因素。例如近幾年隨著軍隊航天遙感信息裝備科技性越來越高、系統性越來越強、保障能力越來越專業化的發展趨勢,軍隊航天遙感系統裝備維修社會化保障越來越普遍,但由于軍隊保密要求和保障機制等原因,相關政策缺乏或不完善,民企在參與過程中遇到很多限制和門檻。因此,建議軍隊航天遙感信息業務部門建立起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定期修改機制,根據軍隊改革的現實需求和發展變化,及時取締不合時宜的限制性政策條目,增加鼓勵引導民企融入軍隊建設的政策條款,以促進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在末端落實。

2 推動民企進入軍隊航天遙感裝備研發、建設、維護全過程

航天遙感信息系統的軍民融合發展,除做好政策法規方面規范引導外,更重要的是在裝備研發、建設和維護環節中實現裝備的融合發展。

2.1 引導鼓勵民企參與航天遙感裝備研發論證工作

裝備研發論證工作是裝備建設的首要環節,引導民企參與航天遙感裝備研發論證,能夠充分利用地方先進技術資源、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以最小的投入換最大效益[3]。引導民企充分參加這項前期工作,才能在后期裝備建設和升級改造中,較好保持軍民合作的連續性和裝備指標的一致性。這方面已有成功案例。例如,某單位在某航天遙感信息裝備升級改造中,研發論證工作采取軍民融合模式,由民企提供科研隊伍和實驗室,軍隊提供研發資金和技術指標,最終研發出某航天遙感信息裝備的升級替代裝備,主要性能指標成倍增加,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

為此,本文以光伏直流模塊的防孤島控制為研究對象。首先,以Boost+FB-LLC(Full Bridge LLC,FB-LLC)作為本文的直流模塊拓撲結構,并對該電路拓撲進行了工作原理分析。其次,本文分析了光伏直流模塊的孤島效應,并提出了一種基于注入電流擾動法的新型防孤島控制策略。最后,本文研制了一臺1 000 W的光伏直流模塊樣機,并完成了孤島保護實驗。

此外,建議充分發揮地方產業園和科研院校等單位的研發優勢,采取軍隊與地方航天遙感科技公司合作成立遙感信息系統產業園,多方面引導民企科研力量融合到軍隊航天遙感裝備研發工作中,推動軍民融合科研工作[4]。

2.2 推動民企廣泛參與軍隊航天遙感裝備建設工作

我國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前期重點用于軍事領域,技術保密性和選址限制性較強,因此民企參與度非常低。2000年左右,隨著我國航天遙感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和裝備制造水平的進步,軍隊在航天遙感地面接收系統、衛星應用系統和遙感數據處理系統方面均有較大突破,衛星和地面系統裝備國產化進程迅速推進;同時民用航天遙感技術和產業迅速發展,其規模和水平有趕超軍隊之勢。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我國國防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現有軍隊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已無法滿足國防發展的需要,只有聯合地方、借助民企力量、進行軍民融合發展才能有效解決這一需求矛盾。

1) 大力推進民企進入軍隊裝備建設全過程,解決軍隊遙感信息系統建設效費低問題。地方民企具有技術研發和裝備建設效率高、約束少和體制靈活等特點,引導民企廣泛參與定標選型、制造安裝、基建選址、組裝測試以及建設運行等全部環節,充分發揮其自身運營效率和過程控制標準化等方面優勢,提高軍隊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建設效費比,解決軍隊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建設耗資大、技術更新慢、運行效率低問題。例如近幾年一些先進技術和運行模式由地方企業率先采用并建設實行,便是有力證明。例如地方的“高分系列”“北京系列”“珠海系列”等遙感衛星和相應地面系統,不僅采用微納衛星等新技術,推出視頻遙感等新產品,且研發和建設時間短、成效快;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2007年才開始在北京密云、新疆喀什、海南三亞和北京唐家嶺四地開展站網系統與配套設施工程建設,至2014年即基本完成并實現站網自動化常規運行,廣泛應用于資源勘測、環境與減災、氣象觀測和海洋監控等方面[5],建設效率和應用效果方面都體現出巨大優勢;中科遙感公司的“遙感集市”是遙感數據產品商業化運營和用戶定制式生產的重要實踐[6],該成果表明民企在應用創新方面走在了軍隊航天遙感的前面?;诘胤狡髽I這些豐富的創新實踐成果,可以預期,采取航天遙感信息裝備軍民融合對策后無疑會促進軍隊航天遙感領域高效率、高速度發展。

2) 建設軍民融合式航天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系統。由于某些國際勢力阻撓和軍事設施本身敏感性問題,我國在國外建設發展航天遙感地面接收系統障礙重重,這種局面嚴重制約我國在國外領土領海范圍內發展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因此,建議按照軍民融合式航天遙感信息系統發展模式,一方面由民企拓展海外市場或采取跨國公司合作等形式建設全球性航天遙感衛星地面系統;另一方面在國內通過合作模式實現軍民共同管理運行和共享遙感數據,最終曲線實現軍事遙感衛星全球測控和全球接收需求。目前,由中科院承擔建設和運行、國家高分重大專項支持的中國遙感衛星北極接收站已投入試運行,該站是我國第一個海外陸地接收站,具有全天候、全天時多種分辨率衛星的接收能力。其落成運行,將極大提高我國全球數據的接收獲取能力,數據獲取時效性可以提升1倍以上[7]。這一成果的取得為實現軍民融合共享全球遙感數據的目標邁出了第一步,建議下一步采取軍隊與中科院合作方式,實現共享北極接收站的遙感數據。

2.3 完善軍民一體化維護保障模式

現代化條件下,隨著航天遙感信息裝備日趨復雜和任務成倍增加,對裝備維護和維修要求越來越高,同時軍隊規模不斷縮小、結構越來越扁平,單靠軍方力量進行維護保障已越來越難,因此發揮民間力量,完成軍民一體化裝備維護保障任務,實行裝備保障領域軍民融合策略,是提高軍隊戰斗力的必然[8]。

1) 圍繞“軍事需求第一”開展維護工作。所謂軍事需求,是指為保障國家安全,國防部門和軍隊在一定時期內產品和勞務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這就要求遙感裝備的軍民一體化維護保障工作反應速度快,并圍繞作戰需要展開。例如在航天遙感衛星地面站中,出現記錄設備異常、信道解調器故障、饋源無信號等問題時,會導致遙感數據無法接收,造成巨大經濟和軍事損失,必須立即解決。因此,建議在軍民融合式裝備保障工作中建立24 h無條件維修保障機制,確保航天遙感衛星地面站有維修保障需求時,民企保障方能夠無條件即時派遣專家現場解決故障。

2) 嚴格保密要求。軍事航天遙感工作關系國防安全和重大戰略問題,對其軍民一體化維護保障工作必須考慮保密問題。航天遙感衛星地面站因任務需要和天線工作指標的客觀要求,一般建設地域比較偏僻,民方廠所技術人員到站維修保養工作中存在很多泄密隱患。當前通用做法是簽訂保密合同,禁止地方保障人員對軍事保障對象進行拍照、記錄和對外發布相關情況。為加強保密工作,建議將軍民一體化維修保障工作中涉及的民企保密合同簽訂、技術人員資質審查和泄密處罰措施等進行制度化規范,以加強對民企的約束力。

3) 貫徹效益優先的主線。軍民融合式發展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發展效率、充分利用資源、減少重復建設,建議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競爭、保障方案專業化設計、硬件資源軍民共享等途徑來促進軍民2個體系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促進軍事航天遙感領域的軍民融合工作節約、高效發展。

3 建設航天遙感數據產品軍民共享一體化平臺

航天遙感數據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是提升部隊戰斗力和國家經濟的新引擎,如何實現多源、分布、分級、異構遙感數據的交換與共享,是最終實現軍民融合效益的關鍵。

3.1 平臺建設與使用原則

參考軍隊指揮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地方遙感行業運營模式,建設一體化平臺是實現航天遙感數據共享的合理方式。平臺對用戶進行實名登記和按級別定義使用權限,普通用戶按等級登錄、瀏覽、購買和下載使用產品,對特殊用戶實行訂單式服務。平臺建設需遵守3個原則:(1) 堅持“軍用優先”原則,戰時軍隊對平臺具有絕對控制權。航天遙感數據的軍事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為保護國家利益安全,必須堅持軍隊使用數據優先權,在滿足軍隊需要前提下兼顧地方部門和個人。(2) 堅持按照權限、分級使用原則。按照軍隊、政府、企業和個人分為不同等級,軍隊和政府等部門給予較高等級權限,獲取高時效性、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產品;一般企業和個人則限定為較低權限等級,可以獲取低時效性、低分辨率產品。(3) 堅持合理定價、突出經濟效益原則。軍民融合一體化平臺的一個突出作用是將軍事航天遙感數據產品轉化為經濟效益,在符合保密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將航天遙感數據產品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因此要對軍事航天遙感產品合理制定價格,實現經濟效益。

3.2 平臺建設方式

航天遙感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科技成果,參照其建設模式進行建設。當前,國內依托國際互聯網建設的遙感集市云平臺就是遙感產品共享服務平臺的創新成果。該平臺聯合全國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分發渠道,建立產業化遙感云服務平臺,以“虛擬機+軟件+數據”服務模式,提供線上數據處理加工、存儲、在線應用開發服務[6]。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共享一體化平臺的設計和實現可以充分借鑒這一模式。

4 結 束 語

當前我國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初步探討了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發展政策法規、融合式航天遙感信息裝備建設與運行、共享數據產品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和對策措施。未來如何借助深化改革契機推動航天遙感信息系統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促進地方民企優勢轉化為軍隊戰斗力,優化我國航天遙感信息系統快速高效發展策略,實現富國強軍相統一,都需要我們持續深入地開展研究。

References)

[1]舒本耀.民企參軍促進與探索[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67-99.

[2]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 中央軍委印發《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2016-07-21)[2017-01-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7/21/c_1119259282.htm.

[3]肖振華,呂彬,李曉松.軍民融合式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構建與優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3.

[4]譚清美,王子龍.軍民科技創新系統融合方式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

[5]胡如忠,劉雪萍,楚良才,等.國產遙感衛星進展與應用實例 [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11.

[6]中科院云計算中心.遙感集市正式上線 亮相遙感大會[EB/OL].(2014-10-14)[2017-01-02].http://www.casc.ac.cn/Trend/48/html.

[7]邱晨輝.美爆了 中國竟然在北極圈里建了個衛星接收站[EB/OL].(2016-12-15)[2017-01-02].http://101606220002016.bqy.pub

[8]舒正平.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建設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58.

(編輯:李江濤)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of Spac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System

LIU Yingli1, YU Xiaohong2

(1. Department of Intermediate Training,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2. Department of space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of spac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system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lag, lack of equipment overall planning and low data sharing. By referring to the advanced foreign practice mode, citing examples of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i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pace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system, puts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include (1) improving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space remote sensing field in the top-level design, pertinence and enforceability; (2) promo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entering the military space remote sensing equi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3) building an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the civil-military sharing of space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space remote sensing;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equipment construc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data sharing

2017-01-13

劉英利(1980—),男,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遙感衛星地面站裝備運維和故障處置。418947977@qq.com

E25

2095-3828(2017)03-0110-05

A DOI 10.3783/j.issn.2095-3828.2017.03.019

猜你喜歡
政策法規軍民軍隊
新形勢下軍民融合防救體系建設探索
包圍童話鎮的“軍隊”
三張捐款收據見證軍民魚水情
淺談推進網信軍民一體化發展
美軍在武器裝備采辦領域推行軍民協同發展的主要做法及啟示(上)
美要派上萬軍隊阻止“大篷車”
四位軍隊黨代表直面敏感話題
對中藥類保健食品的認識及研究開發策略
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實施評估研究
個人高凈值客戶跨境投資業務背景與需求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