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與運用

2017-01-01 07:15王則勝
軍事交通學院學報 2017年12期
關鍵詞:船艇戰區美國陸軍

王則勝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鎮江校區,江蘇 鎮江 212003)

● 軍事運輸MilitaryTransportation

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與運用

王則勝

(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鎮江校區,江蘇 鎮江 212003)

基于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的組織體制,從模塊化編組、前置和預置“定制包”、發展專用裝備、健全訓練策略等4個方面,系統分析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與運用的經驗;結合我軍實際,提出我軍應加強陸軍水上機動力量建設、完善水上機動運輸力量體系、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管理使用模式與訓練方式,以不斷提高其實戰化能力。

水上機動運輸力量;陸軍船艇;美國陸軍

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主要包括美陸軍水面船艇及水運終端部隊,具有在全球支持作戰保障、部隊機動及重新部署的能力,也具有直達配送與遠征后勤支援保障的能力。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實施并維持港口和內河航道行動,為聯合陸上行動提供持續保障。一方面,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承擔大宗物資運輸,實施水上終端作戰機動,以及戰區內部的兵力、裝備與物資輸送任務;另一方面,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支援海上終端行動和?;袆?,實施部隊集結、執行配送保障與維持兵力部署。此外,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作為戰區聯合部隊的一部分,為戰區作戰行動提供重要機動能力,達到削減敵軍反介入策略、壓制區域封鎖挑戰的目的。

1 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的組織體制

1.1 美國陸軍船艇部隊

美國陸軍船艇是陸軍運輸力量的一部分,自美國南北戰爭以來,陸軍就開始使用船艇輸送人員和物資[1]。美國陸軍船艇為作戰行動提供物資配送和后勤保障,具有全球部署、沿海機動與內河保障的能力。

(1)陸軍船艇部隊編制與裝備。美國陸軍船艇根據執行任務情況分為兩種類別:駁運船和工程作業船。駁運船用于大宗物資、特大裝備輸送與駁運,以及用于船與船、船與岸或戰區內部人員輸送。駁運船主要包括后勤保障船、通用登陸艇、機械化登陸艇以及堤道渡船。工程作業船除駁運服務外,還附帶承擔水上終端作業,主要包括港口和海上拖船、頂推船、浮吊、浮堤、滾裝卸載裝置和模塊化堤道渡船。美陸軍船艇部隊包括重型運輸船連、模塊化堤道運輸連、輕型船艇運輸連3種連級規模的船艇分隊。另外,在編制裝備表上還列有比連規模小的分隊,用于獨立遂行特定勤務保障任務。

(2)陸軍船艇部隊指揮關系。依據任務和地理位置,陸軍船艇被分配到幾個不同指揮機構或指揮層級,這些包括但不限于戰區后勤地域內的戰區維持保障司令部。作為支援聯合機動作戰的一支陸軍建制部隊,船艇連或船艇分隊最有可能分配給陸軍勤務組成部隊司令部,并進一步按需分配給下級,用以滿足戰時部隊機動需求。在聯合部隊指揮官的指揮下,陸軍船艇可單獨行動或多個分隊一起行動。行動期間,船艇長負責船艇上所有行動,并負責船艇所有內部和外部通信,確保滿足任務目標需求。當船艇用于向司令部提供機動支援時,船載部隊指揮官負責船載部隊的管理。戰時環境下,船艇作為指揮所,無論船艇在航或不在航,指揮所始終處于運行狀態。

1.2 美國陸軍水運終端作業部隊

美軍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是美軍運輸終端的主要管理者,陸軍承擔運輸終端保障職能的部隊是戰區陸軍持續保障旅,下設運輸控制營(包括若干運輸控制隊)、汽車運輸營、運輸終端營,所屬營的數量及類型根據該旅的保障任務靈活編組。其中,運輸終端營負責戰區終端保障作業,是實施終端作業、兩棲作業的基本單元。

(1)運輸終端營。運輸終端營下設如下6個分隊:一是集裝箱/散貨運輸終端連,負責在固定海運終端港口或聯合岸灘后勤操作地域內實施散貨或集裝箱貨物的卸載、回裝和轉載;二是散貨運輸終端連,主要任務是實施散貨裝卸載作業;三是內陸貨物轉運連,在航空、鐵路或公路終端進行貨物裝卸載和轉運,加強貨物裝卸作業力量,必要時進行貨物編組作業;四是海港作業連,在固定式港口、聯合岸灘后勤作業地域,執行集裝化物資、輪式履帶式車輛的裝卸載;五是模塊化堤道連,在戰區內水運終端、水運戰術或聯合兩棲作業、聯合岸灘作業過程中,實施物資裝備運輸保障及搭設浮橋碼頭、棧橋、滾裝卸載平臺等作業;六是浮船連,負責在內河、水運終端、水運戰術或聯合岸灘作業過程中,提供浮船和港口船舶保障。

(2)水上機動運輸力量保障機構。為控制和保障水上機動運輸力量行動,設有如下保障機構:一是后勤保障船分隊,負責戰區內部大宗貨物和設備的干線運輸,在不發達海岸和內陸水道執行戰術再補給任務;二是船艇野戰維修連,負責維修除通信與安全設備以外的所有建制裝備,下設深潛和淺潛分隊為船艇維修連水下維修提供支援;三是集裝化維修基地,為戰區陸軍船艇野戰維修行動提供裝備完整的維修車間;四是港務分隊,為運輸終端營提供24 h行動控制,管理控制陸軍船艇實施戰區內運輸、水運終端、內陸水道、聯合兩棲以及海岸后勤作業;五是港口指揮與控制中心,作為陸軍船艇行動控制和可視的基本任務系統,用于協作、協調聯合與聯盟伙伴,實施水運機動、機動保障和機動維持行動。

2 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與運用特點

(1)模塊化編組,確保水上機動運輸力量高效運轉。美國陸軍從2008年起加快實施模塊化部隊轉型,在后勤方面,最顯著的變化是組建持續保障旅[2]。持續保障旅能夠為至少7個營終端提供任務指揮和技術監督。持續保障旅及其下屬營,與戰區維持保障司令部、遠征維持保障司令部以及負責執行戰區分配的維持旅保持密切協同。持續保障旅同軍事地面部署和配送司令部、戰區維持保障司令部之間保持密切任務協同,確保從港口開辟到配送行動以同一方式實施,實現戰略到戰術的無縫轉換,滿足地區戰役指揮作戰優先權。

持續保障旅在遠征作戰和聯合作戰中,可以在所有海港部署和行動,具有快速部署、快速反應和持久行動的能力。分配給持續保障旅的重型船艇運輸連、中型船艇運輸連、模塊化堤道連、浮動船只連、艦船野戰維修連、港務分隊等模塊化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在行動中以整建制配屬給運輸營終端。在戰區后勤保障司令部的指揮下,這些分隊可在后勤保障地區單獨行動,也可以配屬給海軍用于保障聯合兩棲行動。

(2)前置和預置“定制包”,提高水上機動運輸力量響應能力。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填補陸軍實施機動作戰支援聯合部隊的能力缺口。為滿足戰略環境要求,美國陸軍于2003年重新配置并重組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和聯合部隊結構,其目標是準確定位當前和未來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更好地支援區域作戰。這種改變提高了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對戰區作戰司令部需求的響應能力。

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的配置計劃以混編船艇為基礎,船艇以“定制包”前置和預置滿足訓練與地區支援需求。戰區內前置和預置的陸軍船艇“定制包”,極大地縮短了部隊反應時間,保障了戰役的作戰進程,增強了戰斗指揮官可用的有效承受能力。每一個“定制包”能在需要時支援另一戰區作戰。部署在美國大陸基地的“定制包”,致力于支援南部司令部、北部司令部和美國大陸基地執行任務,并按要求為全球主要作戰行動提供援助,同時也支援分隊、院校的訓練和演練。部署在美國大陸外的兩個“定制包”,主要支援特殊戰區內部向戰略港口前送兵力,以及支援后勤保障、港口開辟、船艇修復、海上救援、港口封鎖、反介入和海岸后勤等行動。

(3)發展專用裝備,提高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投送能力。美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裝備型號完整、綜合配套[3]。船艇根據執行任務情況分為駁運船和工程作業船兩種類別,分為A、B、C等3個等級。A級船艇包括大型拖船、后勤保障船和通用登陸艇,能夠長時間、獨立執行任務,某些船艇還可以獨立完成跨洋航行;B級船艇包括小型拖船、小型登陸艇以及所有堤道渡船,常在受限水域作業,具有海岸保障特性;C級船艇包括所有駁運船,裝備有動力裝置、通信、環境控制和消防子系統。

為滿足陸軍未來模塊化部隊輸送的戰略發展要求,美陸軍著重發展聯合高速船艇、港口指揮控制中心和船岸連接橋裝備等3類裝備。聯合高速船艇用于滿足聯合后勤水路運輸部隊遠征、戰區間機動等方面的要求,有助于緩解戰役和戰術機動運輸能力不足的問題;港口指揮與控制中心作為移動式互操作任務指揮平臺,配備有能夠觀察全球海上作戰環境的傳感器,收集處理資產跟蹤和作戰區域相關環境數據,實時跟蹤各水上機動力量;船岸連接橋裝備是確保聯合高速船艇和現役船只靠泊裝卸載的關鍵裝備,具備在任何地點架設棧橋的能力,可提升部隊基地到港口間的保障能力。

(4)規范訓練策略,提升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全球機動能力。陸軍船艇船員訓練策略依據完整程序構建,包括院校和部隊訓練,也包含了與陸軍規章《船艇》相一致的軍事職業發展與認證,這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在全球范圍內執行船艇行動至關重要。

美國陸軍運輸學校是現役和預備役陸軍船員的訓練場所。船員和分隊的海上頻繁訓練,使得陸軍船員有望獲取和維持高水平技能。在船員訓練中,充分利用虛擬技術和遠程教育等現代技術,采用廣域模擬手段,其中包括各型船艇綜合船橋作業模擬、惡劣天氣與損管作業模擬、輪機操作和故障診斷訓練模擬以及全球范圍大部分港口作業模擬,從而提升了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全球機動能力。美國運輸司令部和軍事海運司令部每年在全球各軍事基地開展輸送、運輸、內河行動、裝卸載等訓練或演習,參訓兵力包括軍事海運司令部下屬預置船、海軍兩棲艦船和陸軍遠征運輸旅的船艇分隊與水上終端部隊。

遵循軍事職業發展規律,船員的航海資格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在通過相應等級航海技術考試后獲得技術資格證書,該證書有效期為5年,且必須在期限滿之前進行更新或升級;二是通過船艇專業崗位履職測試獲得許可證,用以證明個人有能力安全執行指定技能水平等級的船艇特殊行動。

3 對我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的啟示

(1)加強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一是適應新型陸軍發展需要。我國是陸海復合型國家,陸軍為適應“從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的轉變”和“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發展要求,必須建強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當前,我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的裝備數量少、性能較低且配置不盡合理,尤其是缺乏高效的專業運輸裝備,導致水上機動運輸能力不足,難以適應信息化海上維權、島嶼爭奪戰等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需求,是戰斗力生成的“瓶頸”。二是提升島嶼部隊保障質量。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是絕大部分駐島部隊日常訓練和戰備物資、器材及人員進出島的唯一途徑。我國設防島嶼眾多,近百支駐島部隊守衛著我國海防前哨。隨著軍事斗爭準備的深入推進和海軍戰略的調整[4],駐島部隊戰備工程建設和戰備訓練任務日益繁重,進出島運輸量不斷加大,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為島嶼部隊實施配送保障。三是強化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當前軍隊應對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任務越來越多,如執行水上搜救、人道主義援助、海外維和等,陸軍專業化水上機動運輸力量能夠迅速、高效地往目的地運送物資與人員,這是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

(2)完善水上機動運輸力量體系。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應適應軍隊體制編制調整的需要,從體制編制上整合完善,建立專業的、分工細致的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山梃b美軍的做法,向小巧、精干、模塊化的力量轉型,如將一些重要保障力量(如舟橋架設與岸灘作業分隊)可以并入陸軍水上機動運輸部隊,加強裝卸載、搶修搶建、倉儲防護、通信保障和建造檢測等隊伍建設,建成模塊化的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有計劃地發展陸軍專用水上機動運輸裝備,配備大噸位的登陸艇、滾裝船、綜合補給船,適應島嶼部隊物資裝備保障,提高快速保障能力;配備自航式駁運船、浮吊、滾裝卸載平臺,研發堤道、棧橋系統,提高在簡易/退化的港口或裸灘的越岸后勤保障能力。

(3)探索新形勢下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管理使用模式。一是預置水上機動力量??梢苑抡彰儡姷淖龇?,對一些平時很少用、而緊急情況下或戰時又不能缺少的水上機動運輸專用裝備,可以采用縮編的方式,僅留一部分人負責維護,緊急情況下,可以迅速擴編,快速投入工作。二是推進軍民融合發展。貫徹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要求,完善軍民融合式運輸保障體制機制,采用簽訂合同的方式采購軍地通用的裝備;推行水運物流設施、包裝的標準化,作業流程體系化,推行軍民一體化運輸,讓更多的水運承包商積極參與水路軍事運輸。

(4)強化訓練,提高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實戰化能力。一是強化院校教育向部隊靠攏。充分利用院校和部隊現有訓練器材和模擬訓練系統,開發基于網絡信息的集成化訓練系統,實現多編隊合成、多軍兵種聯合訓練,提高軍事訓練效益和部隊訓練水平。二是推進部隊訓練向實戰聚焦。嚴格落實實戰化訓練要求,無論是制訂演習方案,還是演習地點的選擇,都要圍繞未來作戰環境要求,參演部隊進行實裝、近似實戰條件下的水上機動、船岸卸載演練,檢驗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和各種機動保障裝備的綜合保障能力。三是完善軍事職業教育機制。遵循軍事職業教育規律,完善崗位任職培訓和升級培訓制度??山梃b美陸軍做法,采用技術資格證書和崗位履職許可證兩證制度,完善激勵和淘汰機制。

4 結 語

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是新型陸軍建設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我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可借鑒美國陸軍水上機動力量建設與運用的經驗,結合我軍實際,加強陸軍水上機動運輸力量建設,進一步完善力量體系,積極探索管理、運用與訓練模式。

[1]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Army Watercraft Operations:ATP 4—15[S]. Washington: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2015.

[2] 劉寧.美陸軍第七遠征運輸旅[J].外國軍事后勤, 2015(4):1-12.

[3] 秦成,翟性泉,王艷芳.美軍棧橋系統現狀與發展趨勢[J].后勤科技裝備,2013(2):59-61.

[4] 鄢俊,梁正華,于升濤.關于海上機動保障力量的建設與思考[J].海軍學術研究,2013(1):80-82.

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WaterMobilityTransportationForcesinUSArmy

WANG Zesheng

(Zhenjiang Campus, Army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Considering th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water mobility transportation forces in US army, the paper analyzes its experience from 4 aspects: modular grouping, pre-positioning and presetting custom package, developing special equipment, and improving training polic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tual combat ability,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complete the system, and explore management and usage patterns and training model of water mobility transportation force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our arm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ter mobility transportation forces; army watercraft; US army

2017-08-24;

2017-09-14.

王則勝(1975—),男,博士,副教授.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2.004

E234

A

1674-2192(2017)12- 0014- 04

(編輯:孫協勝)

猜你喜歡
船艇戰區美國陸軍
考慮浮繩聯結的雙無人船艇系統協同控制策略研究
美國陸軍計劃開發高功率微波反小型無人機技術
2020年9月17日,美國陸軍士兵在訓練中發射新的M109A7圣騎士自行火炮
江龍船艇探索清潔能源船艇有哪些亮點?
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信息流評價模型
美國陸軍士兵正在進行實戰演練
關于構建戰區聯合作戰后勤聚合保障體系的思考
美國陸軍偵察直升機選型受阻 國會質疑有人直升機時代結束
江龍船艇創新能力突出的船艇制造專家
船艇老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