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進萬家,引領社會文化價值

2017-01-03 20:38賈婷婷
繽紛家居 2016年7期
關鍵詞:當代藝術藝術品美學

賈婷婷

從整個人類發展史上來講,藝術與生活無邊界,藝術對生活品質品位影響至深。在時代文化觀導向下,藝術與產業開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藝術本質與產業及文化價值的關系,北京國際設計周策劃總監表述了自己的觀點。

大文化體系下的藝術當代性

藝術當代性的最大價值是影響人們生活的表達和形態。一位藝術家曾說過——最好的當代藝術是生活用品。從整個人類發展史上來講,藝術與生活無邊界。歷史留存下來的絕大部分都是生活器物、生產器物,即使有祭祀的精神性物品,也是來自于生活本身種精神追求,使器物表現出更高的藝術呈現。真正的藝術哲學就是“日用即道,經世致用,天人合一”,生活中的日用器物,所有的載體、所有的方式,都被加諸有藝術品位的生活方式。

服裝、首飾、家居。燈具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一個物品并非僅僅是工業化的標準產品,而都應成為人們生活美學的某個組成部分和生活精神的載體,使用性和藝術性本來就互相結合,被提升為藝術品的新元素。而所有當代藝術,就藝術最后的呈現面貌,應全部來自于空間,來自環境的載體。

例如土陶,在過去是生活用品,現在收藏在博物館里是文物,收藏在家中是藝術品。包括各種的青銅器、漆器、織繡等,都是一種藝術表達。當代藝術有一定的獨特精神追求,單純強調距離生活越遠的物品才具有藝術價值,只能說明現在的生活美學與藝術品位品位有偏差,迫使藝術不能距離生活太近,這是對當代藝術的誤讀。

所謂為生活而服務的藝術,帶有功利性政治化色彩,藝術品位自然降低。所以有些藝術家會暫時脫離生活,排除掉生活和其他的干擾,力求藝術變得更加純粹、具有精神追求同時更加具有批判精神。但這不應是長久追求的更具有精神價值與人類批判精神的藝術表達。

當藝術開始“衍生”

目前國際上的很多文創產品,以及藝術衍生品定義非常寬泛,是能從各個文化來源上尋找出源頭,并能夠轉化為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我們推出的不僅僅是那種將當代藝術符號以某些形式呈現在杯子、T恤等載體上的藝術衍生品,那是當代藝術進入生活的表面符號化。真正推崇的應該是讓藝術美學精神、創意品質與價值滲透到各個生活用品,使其提升為藝術生活品,或者是生活藝術品。更多的是應該從歷史傳統、當代藝術和文化生活資源中選取能夠和現代生活相匹配的,有趣味,有格調的元素與美學內質,將它們作為藝術衍生品的首選。

藝術進入生活,是當代藝術的一個方向,不是所有的經營化才是當代藝術。能夠改變生活的藝術,才是最高端的。最具有思想性、哲學性的藝術。僅僅只能夠改變人。生活,藝術家本人、某藝術形態,甚至表達某種獨特的藝術批判思想,只是小藝術,是圈子文化,自行生成的收藏體系,拍賣體系,只是在圈子這個流通范圍中進行,距離生活甚遠。而真正的大藝術是改變社會的藝術。

梵高之所以能夠影響世界,他的一幅“向日葵”在全球復制上億張,人們從作品的復制品里中可以感受到在那個陳舊封閉的年代,梵高帶給人們更加自由、更加陽光的藝術精神與藝術美學,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精神追求就是藝術衍生品,“向日葵”衍生出來的不僅是產品,更是改變生活的態度。畢加索除了繪畫,還創作了很多的陶瓷,可以掛在墻上作為藝術品,在需要時也能夠轉化成生活用品,而用車座和車把做成牛頭的藝術裝置,是藝術化一種更廣泛的表達。

而有些藝術家由于想要保持所謂純粹化的藝術,對于衍生品還未接受。這是將藝術與自我脫離的一種表現,好像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純精神性的價值,時間將證明這并非是不適合的。真正的藝術家,如果他的精神有真正的藝術思想追求,能夠創作出有思想品位與美學價值的藝術品,不是某種單一符號,就很可能會影響建筑、服裝等各個方面,自然是與生活脫離不開的。

在藝術品中的技術化語言使得各種各樣的藝術都有轉化的可能性,藝術作品本身進入生活空間、商業空間與城市空間,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具有文化性。藝術創造所有的空間和環境予人是一種享受,可以在任何空問中感受那種美學氣質。

為生活而生的藝術民主化

為民生而藝術,為生活而藝術恰恰最具有當代性、民主性,這能夠讓更多人享用藝術,從而讓更多人活得有尊嚴、活得有文化感、活得有美學品位,這是一種最大的藝術民主觀。真正讓各種階層、各類人群享受藝術品的生活美學價值,能夠讓藝術品走進千家萬戶,而不僅是藝術收藏金厙。藝術和設計民主化的方向是當代性的體現,工業革命早期,德意志制造聯盟創始人彼得斯認為設計進入工業化以后,人類的設計智慧通過批量化的產品讓更多人享用,由此產生了設計的民主性。將優質的產品不僅僅用于上層貴族階級,普通民眾也可以享受到。但同時如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高品位,重美學,具有當代藝術性,恰恰讓人們學會了適度的一種生活方式。

目前在文化產業中,有一些并不值得提倡的案例,看似也是在傳播藝術,但從一開始就是用違反版權的方式,以仿制的態度來做藝術。盡管一時的藝術山寨帶來了一定的“繁榮”,帶給藝術生態環境的破壞性卻更大。社會對于藝術價值的尊重,不是從精神上尊重,是要從物質上去尊重。

我們倡導藝術要有價值,藝術確實值得尊重,就要給藝術家一定的地位,藝術家和設計師一樣,都是通過創意智慧與精神思想提升和創造價值的。這部分成本需要由購買者支付,這樣能夠鼓勵藝術者和創意者帶來更多的生活美學和精神追求讓消費者享有,鼓勵消費者真正去購買具有原創價值的的藝術品。具有原創價值并不一定都是原畫,還有由藝術家來授權進行衍生的方式。

以故宮為例,在藝術進入生活化的體系中走在了領先位置,再過五年、十年,中國來自于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的藝術品進入生活的,占比會越來越大。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一定是通過生活產品進行輸出?,F在很多國際上藝術家都如此,最典型的如日本品牌三宅一生,從服裝到包包,所有的當代藝術品都被直接消費,已經進入生活。而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她的藝術品介入商業生活體系之中,藝術化表達改變了人們對藝術固有模式的看法。

所有的藝術門類本沒有邊界,跨界只是人為定義而成,戲劇、音樂、電影、繪畫、雕塑等,只是不同的藝術載體和表達方式。國家提倡的文化產業是一個大文化產業,如伺讓農業、制造業、交通業,裝備業、體育業變得有文化,這是一種大文化觀,大設計也是同理,將創意設計文化和美學品類,改變影響所有的相關產業。

因此不能單純只有被標榜藝術家的人才能創造藝術衍生品,人人都是藝術家。如民間手工藝人制出的產品有工匠精神,有品質追求,有手工溫度,本身就是藝術家。將生活中的瑣碎做得精致,就是藝術。

當經濟增長緩慢時,藝術收藏市場容易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恰是讓藝術進入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好機會。如何讓普通的生活變得有文化、有美學、有藝術,是“藝術進萬家”、藝術生活化的方向。

藝術版權與投資

“IP”實際上是人類所有文化藝術知識的版權,所有的創造都應該有IP。生活中所有的創意都應有IP只不過這些IP在過去并沒有被資本重視?,F在之所以強化IP概念,是因為過去太不重視藝術版權和知識產權,人們習慣于去抄襲,山寨。

藝術品版權授權與投資模式,根本目的是要進行藝術對于生活的改變和提升。如何通過授權或版權交易的方式,使其更多的為生活所用。首要問題就是為藝術進行確權,同時讓確權的價值被資本所肯定,被消費者所認可。以愛馬仕絲巾為例,就是藝術轉化為生活商品授權渠道的典型方式。讓工業化制造體系產生資本多樣化,對藝術設計來講是工匠精神,進行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可以按照每一個人的需要定制藝術化的品質產品。

如何讓更多的藝術家創造出藝術品,包括設計的產品使產業資本認可,不僅是選擇購買原作收藏,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未來搭建藝術設計版權經濟服務體系,如同畫廊經紀一樣。誕生出一種新的藝術經紀服務體系讓藝術作品授權生產企業,讓更多消費者購買版權,讓更多人享有具有生活格調的藝術品。

至于藝術版權運作體系與流程,許多環節都會有缺節或短板,在服務流程上需要有第三方公共服務機構如畫廊、拍賣公司共同參與。同時讓資本了解藝術和設計是生活消費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價值組成,了解藝術設計版權的價值并愿意投資其生活轉化,評估生活藝術消費的增長模式,細分市場化藝術消費方式。與此同時,形成藝術版權授權拍賣等模式,因為企業購買藝術版權或授權后并不只是為收藏增值,而是能夠在產業、生活消費等各領域進行價值轉換,這就是資本成長的價值。而第三方服務者讓藝術作品變成商品,變成生活品。所以在藝術版權的運作中,必然要環環相接,轉化過程路徑越短,意味著藝術資源產生的價值效率越高。

目前中國在藝術立法、設計立法等領域仍缺失系統研究和解決方案,而所有關于此的一切都還處在探索階段,這段時期所反映出的問題正說明需要改進的方向。將藝術導向為人類創造共同的生活價值,若只是為少數圈里人服務,就有悖于藝術民主化的理念,會導致最終的藝術有悖于人類的共享價值,從而影響文化型社會的良性發展。

如果說藝術產業能夠成為繼金融和房地產之后的第三產業,是從大藝術的概念上來講?,F在幾乎所有產業都在朝向文化性、藝術性進行發展,自然會帶來很大的產業價值。如果當藝術都可以成為暴富的投機方式,就要思考藝術市場的價值取向。站在藝術史的角度,百年之后再看現在的某些藝術投資現象,很可能已經變成曾經時代的一個笑話。而我們要做的,是要讓當代藝術活在人們的生活中,進入廣泛的生活藝術消費中。

猜你喜歡
當代藝術藝術品美學
中國當代藝術研究
當代藝術拓展城市文化新“綠洲”
印花派對
克里夫蘭當代藝術三年展論壇
純白美學
食物也是藝術品
春食色彩美學
“妝”飾美學
藝術品被盜
中國當代藝術協會副主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