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天元

2017-01-03 20:56
繽紛家居 2016年7期
關鍵詞:藝術家人類藝術

在天元空間思考人生

文 賈方舟

一位美籍華人吳裕祥在他寫的一本書(《誰有權談論宇宙》)中說:“渺小的人啊,你們被限制在宇宙的一個如此之小的角落里,是因為空間的窘迫而爭來打去?抬頭看看廣闊的宇宙吧!把心胸向那里去延伸,把野心向那里去征服!去那兒搶地盤!”這位美籍華人以其“從美國硅谷走出的科學手記”,試圖對傳統思維方式挑起一場革命。因為在他來看,傳統封閉的思維方式不知扼殺了多少生命的沖動,不知束縛了多少代、多少人的成功夢想!于是他在對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一系列權威和公式的拷問中,試圖破解宇宙的懸疑,建立一種具有創造力的思維方式。

在中國當代藝術家中,能夠在宇宙層級上思考問題的藝術家屈指可數,李天元很可能就是這絕無僅有的藝術家中的一個。當然,他對宇宙空間的興趣不是來自于科學本身的探索,而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實現他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在人類長期以來只能以肉眼所見的現實中,我們對自然、生命的認識已經十分有限,自從人類以科技手段拓展了宏觀和微觀這兩個恢弘視野,我們才對自然乃至人自身有了更多、更清晰、更精確也更全面的了解。當人類有能力站在月球上回望地球時,宇航員會對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做出這樣的修正:“低頭望明月,舉頭思故鄉”。因為當人類做出這樣大跨度的空間移位,就必然會改變自己的視點和思維方式。李天元曾試想:“從800公里以外的太空觀察一個人的肖像,這可能嗎?把一個肖像的局部用電子顯微鏡放大3萬倍又是什么樣子?……”正是出于這種神秘未知的誘惑,天元開始對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創作產生濃厚興趣。他在這一領域的最早作品——《李天元肖像2001.1.11.TSS》,就是在獲得高科技的技術支持下,完成了他宏觀、微觀與現實三位一體的藝術構想。

這一作品獨特構想和成功制作,徹底擴展了他的藝術視野。他不再是一個只知一腳踏在大地上做定位思考的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他借助科技所具有的時空自由度,使他徹底擺脫了從一個恒定的現實視點上看世界的局限,他可以借助GPS把自己懸置在宇宙空間的任何一個移位上審視自然、審視人類,也可以借助高倍顯微鏡審視生命的任何一個微小的局部。當他把悼念父親的悲痛淚水用顯微鏡放大500倍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類似宏觀中深不可測的冰巖景觀。他就是用這種全新的圖像作為“李天元肖像”的一部分來詮釋自己對父親的深厚情感。

李天元為我們提供的這個新視角、新形式所具有的新穎性和深刻性,如他所說,“它發展了人們的視覺和心里感受,就像在我們面前又打開了一扇窗子,使我們能看到—個新的世界”。并且確認自己的感覺的真實性和普遍性:“自己的感覺就是這世界的一部分,就像眾多哲學、宗教,同時來解釋世界,這個世界才是完整的,因為沒有什么學說能說明一切;個人的感受就是全人類的感受之一”。正是對感覺的自信,使李天元永遠處在對新形式的追逐之中。

當天元帶著這一無限拓展的新視野重新回到畫布上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他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新思考。彩色斑斕的宇宙星空綴滿大大小小的“隕石”,這些隕石又被幻化成一個個人的形象。于是“人”變成太空中的“漂浮物”,而當這些“漂浮物”集結、凝聚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巨大的云團,密密麻麻的人群宿命般地聚集在一起,讓我們感到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命途的多舛……迄今為止,人類事實上還沒有真正主宰自己的能力。人定勝天只是一種理想,在很多情況下,聽天由命才是我們人類被注定的命運。李天元用巨幅畫面所展現的蕓蕓眾生圖,讓我們感到的正是這種生存的焦慮、不安的征兆和人類未來的不可預測。

李天元顯然敏感到被都市化的現代人這種揮之不去的生存憂慮。都市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卻越來越隔膜。他們生活在自己“產品”的包圍之中,越來越遠離自然。而與上帝的疏離.更使現代人失去了精神的避難之所。尼采為此痛苦萬分,他在宣告“上帝死了”的同時,也指出了其“死因”:是“我們殺了上帝,我們是他的謀殺者”。這“死因”多么令人膽戰心驚!他還暗喻上帝死后人所遭遇到的精神困境:“太陽已經被消滅了,夜已降臨,天愈來愈黑,我們在無盡的虛無中犯錯。地球松脫了太陽.我們被剝除了所有堅固的支撐,我們前仆后跌,步履踉蹌”。這位極度敏感的哲人也許將現代人的精神問題過分地夸大了,但問題的存在卻無疑是一個事實。李天元的近期作品所展現的正是這種“地球松脫了太陽.我們被剝除了所有堅固的支撐”的感覺,他曾追問:“科技的發展是讓人們更痛苦了還是讓人們更快樂了?”這個疑問所反映的正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也是李天元在他的作品中所思考的中心。事實上,美國學者諾爾曼·布朗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人類今天仍然在繼續創造歷史,卻不曾自覺意識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自己的不幸福不快樂才能終止。事實上,人類今天的所作所為,似乎正在使自己更加不幸福不快樂,并且還把這種不幸福不快樂稱之為進步?!?/p>

李天元說,“藝術是思想的預感”,“繪畫是沉思,是自身凝視而產生的力量”。而他的藝術所揭示的正是他的“沉思”和“預感”,正是由“自身凝視”所產生的力量。那種把人類命運置放在宇宙空間中的沉思,是一種對人類生存更為深遠的憂患意識,更為宏大的生存敘事。

李天元是一個勇于創新的藝術家,他從不在風格的意義上建立自己的個人面貌。他不斷從新的生活中汲取新的感受,創造出新的形式、新的圖式和新的作品,不斷刷新他已經取得的成果。他像一個不畏風險的拓荒者,永遠站在最前沿,永遠不停步,因為他面對的永遠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如他所說,“對于開創性的藝術家而言面前是沒有路的,他的每一步都是開始”。在他看看來,“世界上唯一能永恒的就是變化了,而藝術中真正的危險便是一成不變”?;谶@樣的理念,李天元在藝術上走的永遠是一條不歸之路。

對話李天元

Q:您作品中豐富的題材和靈感是從何而來?

A:其實我一直關心的只有兩個問題,一是作品中的雙重性和矛盾性,二是作品中整體與個體的邏輯關系。我早期的作品以油畫為主,很多主題和內容都有重疊和矛盾,一張作品中經常有兩或三個毫無關系的內容疊加在一起,形成沖突。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上具有多重矛盾,同時充滿了活力讓我印象深刻,東西方文化以及中國古典與現代之間的沖突體現在價值觀和意識方面。我那一時期的作品大多都是表現時代帶給我的感受,也許這也與我有時很平靜,有時又很激烈的雙重性格有關。

在近期的作品中,我主要以微觀元素進行表達,用攝影的形式表現如空氣、我自己的細胞等。微觀世界中,隱藏著非常重要的信息。我的很多作品都與食物有關,每天人賴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不可忽視,于是我對轉基因小麥和非轉基因小麥進行拍攝。在進行宏觀表現時,則會選擇宇宙或某一整體。宏觀和微觀之問有其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此希望能夠以藝術的語言將宏觀與微觀的最基本形態共同呈現,同時也可以揭示生活中的某些道理。

Q:您的作品創作過程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A:在剛畢業的那兩年,我的創作基本都很貼近生活,并有著對未來的期待和不確定性。后來,我使用很多膠條,將兩層畫面結合在一起。當時對創作主題基本不會有太多深度思考,腦海中一旦有想法,就會把用畫面呈現,偶然性非常強。這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特點——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很多的中國人都來不及思考,面對各種信息的沖擊,人們的基本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

而進入到新世紀,我的作品就與宏觀、微觀開始掛鉤,包括使用攝影手段。在2000年,我購買美國衛星拍攝肖像作為藝術品,用顯微鏡將眼淚、汗毛這些肉眼難以覺察的事物放大,研究這些真實存在的“景觀”。在當時中國的藝術界,我可以說也是第個使用高科技手段來實現藝術的第一人。近期,我的藝術作品開始與科學發生關聯。我有一個智能藝術小組,組織來自自動化系、雕塑系、裝潢系、繪畫等系的研究生,進行了很多跨界計劃。

Q:科技手段對您的作品有怎樣的影響?

A:信息時代隨著數字藝術的發展,藝術的表現手法以及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改變。我研究的信息藝術主要是強調人工智能對藝術創作的參與,有很強的互動性。一方是藝術品的創造者,方是藝術品本身,一方是觀眾,這三者為互動關系,同時互相感知,互相影響。

Q:您如何看待新技術與新藝術之間的關系?

A:如今我們都生活在兩個世界,一是虛擬的網絡世界,技術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和感知的能力;二是現實的生活,作為世界中的個體進行感知。新的藝術創作更要注重人的體驗,這樣的作品就會更具有針對性和互動性。新藝術會與更多的人發生關系,甚至不懂藝術的人也可以體會到藝術創作的樂趣,來理解藝術給人帶來的自由與快樂。以藝術的方式讓人們進行更多的思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將思考和理念變成行動,而新技術能夠將人的傳統思維解放,進行更多交互行為。

Q:您的“天體創作”是怎樣的一個計劃?

A:《天元空間站》是我設想建在太空中自由開放的藝術工作室,以地球為故鄉,用衛星等作為媒介,通過宏觀、微觀、現實三種不同的視角,關注人的生存處境。離開地球思想,在太空中“畫”風景。隨著技術的進步,藝術家離開地球去思考對自身以及傳統的理念會有根本的改變。這時民族、國家、地域等傳統將會被打破,人們會在個更廣闊的空間生存。而生活的環境、空間、時間,都在影響著藝術家的思維,以及對他人和外界的基本認識。從藝術史的角度講,這是在一個更開放前瞻的角度,把很多的可能性以一種最自由開放的方式展示。

Q:這最終會帶給人們怎樣的思考?

A:我認為攝影、讀圖的方式很重要。我們從事物的多重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來看,所得到的感受也不盡相同?!翱础钡姆绞揭坏└淖?,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更加豐富。能多角度了解世界的不同種可能性。我認為,人們固定地處在某一環境、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的了解容易產生偏差。而如果換一種角度,離開地球去思考,可能對自身的了解產生新的結論。

Q:您參與過的展覽哪一個最為深刻?

A:1995年在瑞典哥德堡美術館參加的《變化中國前衛藝術展》,要求每位藝術家以自己早期的作品與目前的作品進行對比,很多當代藝術家都有參與。而另一個美術館正在同期舉行主題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上海青銅器展,古老與當代的交錨,觀眾能體會出中國文化的變遷,展覽的思路非常獨特,還吸引了當時的瑞典皇后和王公大臣參觀,是個很有意思的展覽。

Q:您如何看待外界對您作品的種種評述?

A:外界對我的作品如何看待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傳遞怎樣的信息和理念,那樣的形式是否更有創造性。

Q:您近期有哪些計劃和活動?

A:7月14日我會參加米蘭國際雙年展,展覽的主題為“設計之后的設計”和人類的智能圈,為期十余天。我會與清華的智能藝術小組共同進行。展覽的互動性很強,可以現場與和觀眾交流。為此,我們還研發了幾款軟件,其中一款可以把現場拍攝的照片隨機組織在同一畫面里;還有一個即將在APP stor吐架的“會拍”,主要用于藝術創作,可以個人發起攝影,也可以邀請朋友及社會的每個人參加。任何人都可以發起一個主題,以圖片的方式共同創作,同時強調互動與分享的關系。讓手機這種智能工具成為藝術創作的手段之一。

作品解讀

李天元的攝影作品表現了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有和無的存在關系,并且在宇宙自然的背景中關注個人生存的意義。他用攝影去表現自然的某種形態,并能客觀精確不帶太多感情色彩地表現人和自然的物質屬性。

猜你喜歡
藝術家人類藝術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紙的藝術
小小藝術家
小小藝術家
誰變成了人類?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