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難點和突破點

2017-01-04 03:00張向榮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6年14期
關鍵詞:突破點難點高職學生

張向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全發展的重要方式。本文從高職學生的迷?;煦缧睦?、人際交往障礙、情緒焦慮抑郁等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重點著手,并從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分析了高職學生心理問題所處的難點,結合高職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尋找相應的一些突破點。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難點;突破點

由于高職學生是大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受高職院??陀^現實條件的制約,他們承受著來自周遭環境里許多的非議和自身自我期望值高低所造成的心理壓力。而高職院校校齡普遍呈現年輕,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處于一個初期階段,針對于影響高職學生心理發展的因素,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高度重視并且有必要尋找出匹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教育途徑。

一、當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點

目前我國高職學生多處于青年時期,他們呈現的心理問題除了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有共性外,其心理問題也有他們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如下。

(一)迷?;煦缧睦?/p>

剛入大學的新生,面對著新的環境,新的學習方式,新的角色地位,會產生諸多的不適應,而這種不適應會導致階段性迷茫。從高中或中職進入高職,是一個大的轉變。其一,面對大學生活中各種班集體生活、社團生活以及學生干部生活,在選擇上有焦慮、迷茫,而大一新生身上普遍在存在著幾者協調困難的問題,導致身心疲憊且盲目無方向。其二,面對大學里的學習模式的轉變,從高中或中職的封閉式學習到高職的開放式學習,許多大學生還不知道怎樣去學習,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加之剛進入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所選所學專業的性質和就業去向還不是很了解,由此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產生迷茫感。因而在學習態度上、學習行為上表現不佳,如上課早退或遲到、逃課、注意力難以集中、迷戀手機、網絡游戲等現象嚴重。長此以往,在學習上的驅動力下降,學習受挫,學習失去目標,厭學情緒增漲。其三,角色地位的轉變,目前大多數高職新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被家人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地位被同輩角色所淡化,少部分同學甚至還會受到同輩群體的忽視,地位懸殊,很容易產生不適應和挫折心理。進入學校后,部分新生會加入一些社團或學校組織,他們可能經常要無條件的受學長或學姐的差遣,其中的少部分同學很可能會有反抗心理或者形成大一地位低的心理意識,不利于他們在集體生活的成長。

(二)人際交往障礙

高職學生已經進入半社會化,他們在學校主要是與同學、朋友、老師以及父母交流。他們有強烈的人際交往需要,渴望發展相對好的人際交往關系。而剛進入高職的學生,人際交往還處于一個適應的階段,交往主要還停留的表層上。到了大學二年級,度過人際交往的適應期后,隨著人際交往的深度和廣度的拓展,人際交往中各方面的矛盾也會突現出來。但大部分學生因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經常在人際交往中碰壁。(1)自卑的人際交往模式。部分高職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產生極度的自卑心理,特別害怕與過去熟悉的朋友、同學、老師交往。對“高職學生”這個稱號,覺得有些丟臉,從一開始就自我認同感低,他們自己看不起自己,也總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經??桃饣乇苷5娜穗H交往,導致最后產生孤獨心理,人際網絡縮小。而且存在自卑心理的學生同時自尊心很強、敏感多疑且受不了周圍人的忽視,想交流但身上又長滿了刺,很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緊張。(2)網絡依戀的人際交往模式。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普及,其各種功能的開發,讓大眾對之越來越依賴,它雖然縮短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但也萎縮了我們身邊實際的交友圈和拉大了我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在這個觸屏的時代,網絡對于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QQ聊天、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網絡交往方式成為高職學生終日必點的交流套餐。他們與機器接觸的日益頻繁,依戀感也日益增加。因此,導致了現實的人際交往機會減少、人際交往能力下降、人際交往冷漠、人際孤獨,最終產生人際交往障礙。(3)聚焦異性交往的模式。作為青年學生,從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來看,對異性的交往距離會拉得越來越近。他們開始關注身邊的異性,很多學生渴望愛情也想擁有愛情,但愛情與性之間的沖突也必定存在其中。由于性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性的認知存在偏差,大部分學生存在性沖動,但又不斷對性加以批判,對自己出現的性幻想不斷地加以自責,對性感到恐懼和羞怯,對如何合理的升華這種心理壓抑而不知所措,部分學生任由其發展,可能會走向犯罪的道路。還有部分學生采用戀愛的方式來排解,但卻因戀愛而戀愛,過分享受與異性在一起的快樂,而無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情緒焦慮抑郁

在社會中,大部分高職學生在綜合素質上并不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差。但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使家長和教師以分數來設定對他們的期望。而進入高職院校后,大部分高職學生迫切地想向父母和老師證明自己,心理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如不善引導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其內心就會產生一系列焦慮抑郁情緒,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發展。而大學三年級,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關鍵過渡期,學生們開始畢業實習、做畢業論文,通過這兩者的檢驗,他們會冷靜的分析并會找出自身存在的許多不足。但當面對社會競爭的激烈、??粕蜆I困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等等這一系列實際問題時,高職學生時常會表現出焦慮不安、自卑、擔憂和茫然,對未來的學習與就業也會產生高度的恐懼和焦慮。尤其在臨近畢業時,對于一些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更是焦慮萬分,甚至是寢食難安,他們的安全感會極度喪失,心理問題也會隨之產生。

二、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難點

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受多個因素的影響,但歸納起來主要為兩個方面。

(一)客觀方面

主要包括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因素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的影響。(1)社會因素。社會對高職院校認同度普遍偏低,使得許多高職學生在入學時就隱約形成一種社會地位低人一等的自卑觀念。少部分外歸因的高職學生,一旦在社會上遇到挫折,就會將這一自卑觀念消極的納為自己懷才不遇的原因之一。還有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求職中,學歷的過分看重,使得高職學生備受心理壓力和就業壓力,導致高職學生心理發展失衡。(2)學校因素。受教育體制的約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來未得到像文化課程那樣的重視。而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如心理工作者與學校的學生人數之間配備比例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場所條件差,還有存在心理工作者不專業等現象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導致了高職學生有心理問題但卻較少去尋求咨詢幫助的現象。(3)家庭因素。家庭環境、親子間的依戀關系、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塑造可以預測到他們未來的社會性發展。如家庭教養方式中專制型的父母,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害羞、脾氣暴躁等心理問題,放任型的父母,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依賴性強等心理問題。還有,家庭的經濟收入,也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家庭經濟條件貧困的學生比較家庭經濟富裕的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而且在人際關系中也更容易敏感多疑。此外,父母對子女進入高職學院入學這一事件的認同感以及子女入學后,父母對他們在學校表現的滿意度,是影響高職學生心理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主觀方面

主要為自身因素。高職生涯階段,是高職學生心智成熟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人心理變化最為激勵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里,高職學生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又難以有客觀的自我評價,思維活躍但又難以走出偏激極端的胡同。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期待但又難以平復挫折后所產生的負性情緒。他們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出現矛盾。對于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選擇很難自我作出決策,尤其在面臨兩難問題時更難把準自己真實的所需,在做出選擇時經常產生焦慮不安。在對待戀愛方面,少數學生不夠理智或將愛情視為兒戲或在戀愛過程中不專一,錯誤的戀愛觀使得其陷入愛情誤區,心力交瘁,而產生心理問題。

三、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

針對于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工作者應高度重視,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做好預防工作和咨詢工作,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相應的心理知識

大部分高職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時還不會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原因在于,他們定勢的認為去心理咨詢就證明了自己心里不正常,如果去心理咨詢還要承受周圍人議論所造成的心理負擔。因此要把握好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態,開設適應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健全心理輔導與咨詢的教育制度、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月一系列活動等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從不同層面對學生進行心理知識的普及,使得他們學會一些基礎的心理調節方法,運用教授的方法及時分析自我、調節自我的內心體驗,從而提高其整體的心理素質,以更好的心境來對待學校中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二)加強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工作的力度,做好心理咨詢服務

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預防為主。而且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必須是擁有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人員,理論知識扎實、實操過硬,以確保對學生負責。還有在做好高職學生心理預防工作時,可以采取在新生入學時,使用SCL-90量表、MMPI量表和EPQ量表對他們進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測試,對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個性能力、人格特征等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為他們設立心理健康檔案,使新生的心理狀況一入學就處于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之中,而且對健全危機干預體制也是有幫助的。針對檔案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地、有針對性地做好個別輔導、咨詢工作,對部分高職學生在學習、生活、心理上剛進發出苗頭的問題,及時采取適當的方法給予輔導、矯治,幫助其提高適應能力,培養其積極情緒。

(三)加強營造有利于高職學生的心理環境,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

社會、學校和家庭是營造高職學生健康的心理環境不可或缺的途徑。社會中所形成的價值取向和潮流觀念對學生的心理成長起著巨大的影響。汲取正確的引領,將使得學生更容易適應這個社會。在學校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來營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在各種活動中鍛煉自我,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安全的需要是需要層次理論理論中的基礎需要,高職學生的安全需要的滿足,主要體現在集體生活中。高職學生在集體生活中有存在感和歸屬感,其心理才能健康發展。在家庭中,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心理阻礙可能較少。而生活在專制型、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在面對心理問題時,通常不知如何排解。因此,結合三個重要的環境因素,高職學生更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如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來營造自身的心理環境。

四、結語

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肩負著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直接影響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質量。所以,高職院校以及整個社會都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積極探索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真正地促進其心理全面發展,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歡
突破點難點高職學生
二輪復習如何找突破點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化途徑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找到分級診療的突破點
面對復雜局面必須找到突破點
尋找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突破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