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

2017-01-13 20:21賈雙雙馬秀峰
新世紀圖書館 2016年11期
關鍵詞:智慧服務智慧圖書館互聯網+

賈雙雙+馬秀峰

摘 要 論文由“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的概述入手,闡述兩者的交互關系,從人員、資源、技術、服務的角度系統介紹了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情況,重點探究了基于用戶行為的智慧服務流程,并研究了“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構建模型,旨在為“互聯網+”下的智慧圖書館構建與智慧服務提供借鑒,促進圖書館轉型與創新,提升圖書館智慧服務能力。

關鍵詞 “互聯網+” 智慧圖書館 智慧服務

分類號 G250.7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11.019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et +” and the smart library, and introduces smart library user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systematically.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smart service process based on the user behavior, and studies the smart library building mode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It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mart library building and smart service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library, as well as enhances the library smart service capability.

Keywords “Internet +”. Smart library. Smart service.

近年來,“互聯網+”呈井噴式發展,為教育、金融、交通、社交等經濟生活領域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將互聯網發展視為適應新常態、深化新常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新動力,實現‘大作為?!痹诨ヂ摼W助力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產品和服務實現了空前的跨區域流動,互聯網無疑是人類智慧的交融匯聚平臺?!盎ヂ摼W+”的崛起同樣為圖書館發展帶來新契機,將“互聯網+”與圖書館深度融合,是圖書館由“知”轉“智”的必經之路,是信息時代擺脫被邊緣化命運的轉型關鍵。如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全方位創新和轉型,如何構建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圖書館實現智慧服務,是當代圖書館必須正視的責任與挑戰,也是圖書館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1 “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

1.1 “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生態。2015年3月5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了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步伐。簡單來說,“互聯網+”的生命力,源于加法的可行組合,“互聯網+傳統行業”=轉型創新,通過深度跨界融合、開放連接,通過創新驅動、結構重塑,對各領域進行改革推動,這也是“互聯網+”的特征所在。如“互聯網+交通”實現了智慧交通、綠色交通;“互聯網+金融”擁有了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手機理財APP,以及支付寶類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低成本高效率。依托互聯網平臺、新一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與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一種國家生態策略,勢必會影響圖書館的改革創新。

1.2 智慧圖書館的發展

伴隨信息環境和用戶需求的發展,圖書館經歷了傳統服務、知識服務、智慧服務三個階段。2003年,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的AittolaM首次提出智慧圖書館的概念,指出智慧圖書館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可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可以幫助用戶找到所需圖書和相關資料[1]。智慧圖書館在我國國內出現的時間較晚,對于智慧圖書館的定義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等),基于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系統應用之上的智慧型移動圖書館?!爸腔蹐D書館”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智慧”二字上,智慧服務是一種綜合能力,以用戶為中心,關注用戶體驗,借助移動互聯網,連接用戶、圖書館、資源,實現個性化、人性化、專業化信息推送,促進共建共享[2]。由此可見,智慧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服務的新模式,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發展。

2 “互聯網+圖書館”模式

2.1 “互聯網+圖書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目前,國內的智慧圖書館研究僅十年之久,遠遠落后于英、美、日等國家,圖情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技術層面,忽視理論層面和人文層面。面對“互聯網+”浪潮的沖擊,無論在理論體系還是應用模式層面,圖書館發展都沒有現成案例與模式可供參考[3]。鞏固學科地位與價值,保證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圖書館立足的根本,圖書館唯有融入“互聯網+”浪潮,利用“互聯網+”理念、思維、技術進行智慧建設。另外,從理念層面來說,比較“互聯網+”和智慧圖書館的定義和特點,兩者均強調“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強調開放連接等;從技術層面來說,智慧圖書館源于智能圖書館,突出數字化與智能化,同樣依托互聯網核心技術;從單純性質來說,互聯網和圖書館不存在競爭,可以相互服務,“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的深度融合是可行的[4]。

2.2 “互聯網+圖書館”=智慧圖書館

2.2.1 熱度分析

在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智慧圖書館”為關鍵詞進行高級精確檢索,截止日期為2016年5月2日,共有266篇論文。最早的相關研究為2010年,代表性文章為嚴棟的《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探討物聯網的定義、特點,提出智慧圖書館的概念、特征,以及智慧圖書館的基本要求、發展階段,并闡述了智慧圖書館構建過程中的關鍵問題[5]。近5年的相關論文情況詳見圖1。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有關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自2012年起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2014年和2015年,智慧圖書館相關研究文獻總量達到高峰值。通過對以上文獻的調查研究可知,當前國內的智慧圖書館研究多集中于定義、應用技術方面,服務層面和人文智慧層面的相關文獻較少。

在CNKI中以“互聯網+”并含“智慧圖書館”進行高級精確檢索,截止日期為2016年5月3日,共得文獻32篇。其中,2012年之前(含2012年)總共只有3篇,2013年為3篇,2014年為6篇,2015年為14篇,2016年為6篇,以基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研究居多。由此可見,國內基于“互聯網+”視閥的智慧圖書館研究總體處于單一、不成熟的狀態?!盎ヂ摼W+”下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需注重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利用“互聯網+”理念和技術,打造智慧圖書館新姿態,實現智慧圖書館與用戶的交流與互動[6]。

2.2.2 “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的交互關系

“互聯網+”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揮“互聯網+”的先導力量,將“互聯網+”引入圖書館管理系統,努力探索圖書館的智慧所在,有利于提高圖書館服務與創新的智慧化水平?!盎ヂ摼W+圖書館”是一種創新重構模式,將智慧圖書館加入“互聯網+”這個生態體系中,加強兩者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驅動,從而實現“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的互利雙贏,為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人性化、移動化服務。

3 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

3.1 由“知”轉“智”

當前,物聯網、大數據、云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廣以及新媒體的出現,使互聯網技術充斥著整個經濟社會,基于網絡環境的創新轉型成為大勢所趨,傳統信息服務轉變為虛擬電子信息服務,以圖書館為中心的被動服務也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主動服務,信息化賦予了圖書館“智慧”的因素,面對機遇和挑戰,圖書館應積極構建“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模式,實現知識服務到智慧服務的升華[7]?;凇盎ヂ摼W+”視閥下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應依托“互聯網+”技術從人員、資源、服務幾個層面進行一體化轉型與創新。

3.1.1 以人為本,關注用戶體驗

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圖書館建設,本質是滿足新信息時代的用戶多元化需求,實現“互聯網+”形勢下的智慧化管理與服務。智慧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文智慧,鑒于“互聯網+”與智慧圖書館理念的相通性,“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主導”成為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頭等大事。用戶是智慧圖書館的受益者,因此要關注用戶在使用前、中、后的體驗,為其構建便利化、個性化、人性化的用戶網絡服務平臺[8]。同時,要加強基于用戶數據的挖掘分析,包括用戶的訪問時間、行為蹤跡、閱讀偏好、瀏覽記錄等,統計用戶資源,重視用戶評價系統和反饋系統建設,將有益于智慧圖書館服務實現質的飛躍。

館員是智慧圖書館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館員的知識水平和數據素養將直接影響“互聯網+”視閥下智慧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加強館員多層次培訓,引導館員實行自我學習和自我評估,提升館員專業水平和技術能力,保證智慧圖書館提供專業化、智慧化、高效化服務。

3.1.2 整合資源,提供一站式智慧檢索

智慧資源是基于“互聯網+”實現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的基礎。從館外生態圈來看,“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深度跨界融合及館際交流與互動,保證了信息的流動性;從館內生態圈來看,智慧圖書館需要重視兩種資源:一是館藏資源,包括紙質、電子期刊、數據庫等任何文獻資源;一是用戶資源,包括用戶資料、入館記錄、借閱數據等相關信息?!盎ヂ摼W+”視閥下的智慧圖書館應具有全新定位,對所有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分類、聚合,構建統一一站式檢索系統,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開放性的檢索途徑,力求推送用戶真正需要的信息,并實現知識增值。

3.1.3 智能融合,實現開放式智慧服務

“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與用戶基于智慧的交流和互動,是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縮影。圖書館智慧服務可以劃分為傳統服務和數字化服務,依托“互聯網+”的推廣,實現跨行業、跨區域的深度融合和共享協同服務,實現對智慧圖書館智能系統、智能設備、智能技術的應用[9]。智慧服務要秉承服務新理念,提升服務技術,改進服務品質,優化服務團隊,同時要具備科學眼光,保持信息敏感度,開創“互聯網+圖書館”特色道路,打造智慧圖書館新模式[10]。

3.2 技術驅動,重塑智慧結構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點是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行業的融合創新,智慧圖書館強調利用新一代“互聯網+”理念和技術讓圖書館的資源、設備、信息等“能說話”“會說話”,技術成為智慧圖書館構建的重要支撐[11]。

3.2.1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

“互聯網+”下的物聯網即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圖書館設備及機器接入互聯網,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實現用戶與用戶、用戶與資源、用戶與設備等的信息交互,改變傳統模式僅通過OPAC目錄和數據庫查詢的單一模式,利用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技術加快圖書館實時數據信息的感知、識別、跟蹤、分析和傳送,深度挖掘用戶資源,統計與挖掘用戶多元化信息需求,提供專業性、智能性、個性化的推送信息,提升智慧圖書館服務水準(詳見圖2)。

3.2.2 互聯網技術在智慧圖書館的應用

“互聯網+圖書館”是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的方向,面對“智慧”的挑戰,“互聯網+”技術優勢成為重要支撐,在關注物聯網在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中應用的同時,圖書館全面轉型還需要借鑒RFID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多種技術。

RFID是對圖書館自動化管理模式的創新,可通過無線電訊號感知、識別、追蹤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利用頻率信號將信息由RFID標簽傳送至RFID讀寫器,擁有圖書藏、借、閱一體化的功能,在圖書自助借還、自動上架、智能盤點、安全防盜、火災預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云計算技術是具有超強計算和存儲能力的平臺,以用戶為中心,重視用戶體驗,以期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數據,云計算可以為智慧圖書館的構建提供虛擬化存儲、綠色數據計算等高效化服務。大數據是 “互聯網+”時代圖情界研究比較多的技術,通常視大數據與云計算為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大數據特色在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對于圖書館智慧服務和決策具有關鍵作用。此外,“互聯網+”下各種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都將提升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水平,智慧圖書館的構建需要明確定位,緊隨潮流,努力推進多元、精細化服務。

3.3 基于“互聯網+”視閾下的智慧圖書館構建模型

“互聯網+”時代,智慧圖書館的構建強調三點:物質、技術與服務,筆者相對應地將智慧圖書館構建模型分為3個層次來描述,分別是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見圖3)[12]。從圖3中可以看出,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需要全方位、多層次的有效互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完成數據的一系列運作,才能最終提升智慧服務能力,向用戶推送高效的服務內容。

4 結語

“互聯網+”的崛起推動了圖書館智慧發展,“互聯網+圖書館”是圖書館適時調整、創新服務的新模式。在智慧圖書館用戶服務的進程中,軟硬件開發、數據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館員培訓等多項環節需要進一步調適。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圖書館應時刻保持科學眼光,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升智慧服務的理論與實踐,促進圖書情報事業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 1 ] 曹軼.三維智慧圖書館的設計和實現:以寶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2):89-92.

[ 2 ] 溫懷琴.以人為本的智圖創新服務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1):190-192.

[ 3 ] 張興旺,李晨暉.當圖書館遇上“互聯網+”[J].圖書與情報,2015(4):63-70.

[ 4 ] 李嬰.基于互聯網+的智慧圖書館模式及特征分析[J].情報探索,2016(3):116-121.

[ 5 ] 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7):8-10.

[ 6 ] 劉亞玲.智與德的共生:智慧圖書館發展愿景[J].圖書館論壇,2016(1):31-35.

[ 7 ] 鄧新梅.“互聯網+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模式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6(3):98-100.

[ 8 ] 康耀瑋.“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網絡服務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10):100-102.

[ 9 ] 譚榮玲.智慧圖書館角色定位及發展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2):81-84.

[10] 賈西蘭,李書寧,吳英梅.“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J].圖書與情報,2016(1):44-48.

[11] 許艷丹,張前進.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16(1):50-53.

[12] 田梅.基于信息融合的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構建[J].蘭臺世界,2016(5):62-64.

猜你喜歡
智慧服務智慧圖書館互聯網+
基于服務角度的智慧景區建設思考
Beacon技術在圖書館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研究
以人為本的智慧圖書館服務淺析
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
公共圖書館弱勢群體智慧信息服務模式探析
RFID技術在我館的應用及其局限性探討
淺談“互聯網+”環境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