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劇的誕生(評論)

2017-01-16 13:24孔蓮蓮
昭通文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酒神亡靈麥地

孔蓮蓮

距今245年前,德國一個叫尼采的哲人,不能忍受西方工業理性對人生命意志的壓制和束縛,寫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美學著作《悲劇的誕生》。在這本書里,尼采深情地為一個在希臘神話里不起眼的小神——酒神狄奧尼索斯樹碑立傳。狄奧尼索斯是一位不受控制,僭越權威,沉迷個人意志,一往情深的藝術之神。狄奧尼索斯的迷醉和非理性精神,與工業時代崇尚的理性大相徑庭,在尼采看來,現代文明給人帶來的工具理性是應該用酒神精神的非理性主義加以調和和矯正的。這是尼采推崇酒神精神的關鍵。作為一部美學著作,在這本書里,尼采強調古希臘悲劇作品震撼人心的“恐懼”和“凈化”的情感魅力,多是狄奧尼索斯的精神力量所賜,好的藝術作品,既需要日神阿波羅所賜予的形式感和形象性,也需要酒神狄奧尼索斯所賜的情感感染力和情緒宣泄效果。當然,這一原則也適應于好的小說作品。借著這一理論,我們一起看看李發強的這篇小說。

中國的現代化之路起步比西方晚了四五百年,如今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場復雜又激越的現代化進程中,最難適應,卻又不得不被時代的狂潮裹進來的,是中國農民。宗法制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已經深入中國農民骨髓。所以,閱讀李發強小說《點燈》的開頭,一個醉漢在孤寂與寒冷中死去,死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親人守在他身邊。這是能讓讀者動容的。對于中國人來說,什么比死的時候沒有親人守在身邊更悲戚呢!之后的幾個章節,作者好像在為這個死去的老人寫一篇蓋棺定論的悼詞,回溯了醉漢張天海不同常人的生命狀態。

張天海是一個守望鄉土,從未離開的農村老漢。中國傳統文化里的宗法文明是他內心的亮光,如日神阿波羅一樣照耀著他的生命,對血緣親脈的看顧與尋求應該是他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是他內心的這點秩序被激蕩的現代化進程給活生生地阻斷了。先是父親從麥地村離開,遭遇中央軍的擄掠,下落不明,再未還鄉。父親的失蹤重創了他根深蒂固的宗親意識。文革的時候,母親陳幺妹又遭遇不幸,因村上流氓壞蛋的欺凌,加上文革時候造反派的批斗,陳幺妹自殺。張天海的母親也離開了他。陪伴他的童年的只有父親遺留下的黃狗,所以他對黃狗的愛超乎尋常。時隔半個世紀后,革命年代的動亂被市場經濟的紊亂所取代,張天海的兒子也從麥地村離開,去外地打工,和祖父一樣的結局,張天海在死前也沒有等來兒子的回鄉。接著是兒媳、孫女的離開?!半x鄉——未歸”的模式重復輪回出現在張天海的至親身上,于時代精神來看,似乎隱喻著中國一個多世紀的現代化歷程對傳統宗法制鄉土的侵襲和掠奪。

因為親人們的一再離去,他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宗親秩序一次次地被擊碎,日神阿波羅的光照從張天海身上隱去,酒神狄奧尼索斯的魂魄附在了這個老漢的身上。張天海沉醉在找酒、喝酒到醉酒的狀態中,因著這樣的存在,讓他可以借著迷醉的原始想象看到飄飛在麥地村的亡靈。在眾多的亡靈中他最關注的,是那些和他有著親密關系的孤魂野鬼,比如那個一直不能投胎的母親,以及那個曾經跟父親一起離鄉的李樹生,還有,他最記掛的卻從未在麥地村見過的父親的亡靈和“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的兒子的亡靈。在張天??此戚p盈超脫的迷醉生命背后,卻有著他內心深處的“生命之重”。小說的最后,作者畫龍點睛般地細致描寫了張天海死后為自己、為父親、為兒子點起的那三盞燈。原來,能夠照亮親人亡靈回鄉之路的燈,才是張老漢最后的惦念。無疑,醉漢張天海以醉的姿態與他憧憬的宗親倫理進行著一種消極反抗,同時,以點燈的儀式完成了他對父親和兒子的招魂,也是對他心目中的傳統的宗法制文化的最后祭奠。小說開頭那個無親人守在身邊凄苦死去的老漢,因著那三盞燈的光亮,而讓讀者感覺到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合體而產生的藝術魅力。

然而對于張天海這樣一個一直堅守在麥地村的醉漢來說,除了以上時代因素在他身上造成的悲劇之外,小說作者也寫到了他與他的親人們的麻木不仁:張天海的無知和縱欲,造成了妻子劉桂芳的死;兒子張三青在處理李紅星和他妻子通奸的問題上的意氣用事;兒媳的勢利和風流;孫女張小花年幼外出打工淪為妓女,孫子張大寶的好賭以及面對爺爺的死冷漠等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張天海這個家族的不可救藥?!芭洳粻?,哀其不幸”,這句在上個世紀初用來形容魯迅筆下農民形象的評語,用在張天海以及他們的家人身上,依然適用。

那么這篇小說相比于一百年前的鄉土題材有沒有突破呢?這個突破我想應該在于,小說在描寫張天海這個家族灰暗無序的生活狀態之外,他還寫出了麥地村其他村民的不同。與張天海家族形成對比的,是李文俊家族,這是一個頗為興旺的家族,這個家族適應了現代化進程,在麥地村脫穎而出,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種日神的理性之光,李文俊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有愛心,知榮辱,明是非。然而,作家在講述張三青和李紅星二者因為女人問題的兩次交鋒時,頗有戲劇性。第一次張三青的莽撞捉奸,失敗受屈辱,村里的“人們”對此也很不以為然;第二次,張三青對李紅星還錢殺人的行為卻著實贏得了“人們”的驚嘆。在這兩次李家和張家因為女人而進行的對決中,并沒有分出勝負。莽撞的酒神和理性的日神的對決,竟沒有分出勝負,在我看來,這是作家的一個大手筆。

還要說說小說里一再出現的“人們”。這里的“人們”不再是魯迅筆下那群無知愚昧的看客,這些對張天海家族遭遇議論紛紛的村民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衡量張家行為的一桿秤,掂量著張家人行為的荒謬性。張家人也并非脆弱如祥林嫂,他們對于村民的非議并無反應,而是沉醉于個人的生存狀態中,恰恰是他們的無反應,造成了他們生命的迷失。敘述者基本上是采取零度敘事的方式講述故事,但是“人們”的介入使得小說的敘述有了溫度,作為小說的參與者,“人們”也成為故事進行下去的一個引導者?!叭藗儭边€使得作品有了“間離效應”,拉開了讀者與小說主要人物之間的距離,幫助讀者更理性地看清張天海這個家族的悲劇命運。然而“人們”在小說中的以上作用也使得作品的敘述變成了一個鄉間傳聞一樣的油滑故事,這與作者開篇生冷艱澀的冷靜關照形成鮮明對比,實際上減弱了因為零度敘事產生的強烈悲劇震撼力。我在想,如果小說中不讓“人們”裁判張天海等人,酒神的魅力是不是更強烈一些呢?

猜你喜歡
酒神亡靈麥地
亡靈節
雨水收集者
到麥地里去
《疲憊的麥地》
麥地
Remember Me請記住我
酒神
讀《悲劇的誕生》有感
從尼采的悲劇理論觀其哲學與文藝思想
城市的簡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