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人口經濟學發展歷程的研究綜述

2017-01-21 01:02趙偉棟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學科建設

摘 要:本文對30多年來我國人口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了文獻綜述,包括人口經濟理論研究、人口數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等方面。最后總結了我國人口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成就和問題。

關鍵詞:人口經濟;人口經濟學;學科建設

人口經濟學是以古典經濟學派的人口經濟理論為基礎而逐漸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相比較國外,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本文以“人口經濟學”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數據庫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對不同階段的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旨在有效把握人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初創時期的人口經濟學

20世紀80年代,人口經濟學剛剛在國內興起。由于處于初創時期,學界多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以對人口經濟的理論研究為主,注重從宏觀上把握人口經濟學的性質、研究對象和結構體系等。吳忠觀(1981)在對人口過程和經濟過程進行闡述的基礎上,論述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與人口變動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王向明(1982)更是直接對馬克思的“兩種生產”理論做出了解釋,認為在中國應要高度重視兩種生產之間協調性的調整。張國平(1984)從人口的自然變動、機械變動和社會變動的角度,談論了人口與社會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張文賢(1985)從人口投資與物質投資關系的角度,論述了人口與經濟的關系,并將人口投資區分為積極的人口投資和消極的人口投資。彭松建(1987)對當代西方人口經濟理論和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進行了系統論述,并對當代西方人口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課題做出了總結。

2 90年代的人口經濟學

進入90年代,人口經濟學的視角逐漸聚焦于微觀層面,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與80年代大為不同。李建軍(1992)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力投資與人口素質的關系,論證了建國后不同時期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得出人口素質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的結論。李涌平(1995)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討論了市場經濟背景下,人口數量與需求之間的關系,認為消費人群會通過市場供應彈性影響需求,因此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生活消費品計劃;并分析了供應彈性在人口與消費關系中的作用。宋楚珠,張友干(1996)利用對陜西農村的調查數據,結合孩子的成本—效益理論,對被調查地區孩子的歷史成本變化做了分析,并得出孩子的效益觀會影響人們的生育決策的結論。郭志儀,盧平(1997)運用人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論證了西北地區人口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人口素質、縮小地區經濟差距的對策和建議。

3 進入21世紀后的人口經濟學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人口老齡化、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等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人口經濟學研究內容和涉及領域也得以擴展。姜向群(2001)根據我國1990年簡略生命表的人口結構,估計出我國人口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并通過建立模擬量表的形式,觀察不同年齡段人口的經濟價值,揭示了老年人的價值特征,認為推遲退休年齡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人口老齡化提出的必然要求等一系列觀點。陳楠,林宗堅(2006)通過建立人口與經濟系統的方程組模型,并引入人口空間分布的因素,探討了人口數量、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產出之間的關系。張新平(2008)對傳統的效用函數進行改進,建立了一個循環經濟效用分析模型,通過分析環境資源狀況和物質產品與人們獲得的效用之間的關系,得出了技術進步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動力、人口增長會給發展循環經濟帶來壓力等結論。李通屏,郭熙保(2011)從人口與內需關系的角度,對人口因素變化的內需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利用中國1978-2009年的數據和國際銀行2008年的數據對消費率的基本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人口適度增長有利于擴大內需,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低消費率和高投資率有較大影響。蔣偉(2015)利用1991-2011年的跨國面板數據,對人口老齡化與通貨膨脹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能夠對通貨膨脹率作出解釋;老齡化嚴重、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通貨膨脹會受到抑制。

四、結論

(一)主要成就。通過對不同時期的文獻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人口經濟學的發展軌跡,學科研究呈現出由淺入深的變化特點。首先,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初創時期我國的人口經濟研究多集中于對理論的探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了對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人力投資和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口與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更為多樣。隨著技術的進步,在人口與經濟問題的研究上采取了實證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等,工具更為先進,研究更加具體。再次,研究與實際結合更為緊密。許多人口經濟方面的研究是結合實際問題開展的,應用性更強。

(二)主要問題。雖然我國人口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忽視了理論研究。人口經濟學是建立在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的,而近些年研究過于注重實證和模型,忽視了對理論的探討,研究成果缺乏理論支撐而顯得蒼白,這也是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其次,對人口經濟學科建設和發展方向關注度不高。雖然國內已有一些相關的著作和成果,但從整體的研究情況看,大多數還局限于對現象和問題的探討,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因此,未來我國對于人口經濟學的研究,還應加強理論和學科建設的系統論證,彌補發展過程中暴漏出的問題,使之成為一門嚴謹的學科。

參考文獻

[1]吳忠觀.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人口經濟學[J].西北人口,1981,(3):41-47.

[2]王向明.兩種生產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基本內容兩種生產的比例是最基本的比例、更高層次的比例[J].人口研究,1982,(2):27-28.

[3]張國平.人口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問題[J].學習與探索,1984,(4):101-104.

[4]張文賢.人口投資·物質投資·智力投資[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6-10.

[5]彭松建.當代西方人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J].人口與經濟,1987,(5):55-61.

[6]李建軍.我國人力投資與人口素質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1992,(5):6-9.

[7]李涌平.論市場經濟下人口規模對市場需求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1995,(5):35-39.

[8]宋楚珠,張友干.中國咸陽部分農村孩子成本與效益研究[J].人口與經濟,1996,(5):13-22.

[9]郭志儀,盧平.人口因素對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經濟管理研究,1997,(2):32-34.

[10]姜向群.對老年期價值變化的人口經濟學研究[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7(4):1-8.

[11]陳楠,林宗堅.人口總量及其空間分布特征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動力學研究[J].測繪科學,2006,31(4):14-16.

[12]張新平.循環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的理性認識[J].宏觀經濟研究,2008,(9):27-31.

[13]李通屏,郭熙保.擴大內需的人口經濟學:理論與實證[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6):20-28.

[14]蔣偉.人口老齡化抑制了通貨膨脹嗎?——來自跨國數據的經驗證據[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5):64-70.

作者簡介

趙偉棟,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學科建設
探究高校學生工作專業化的發展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建設實踐與發展探討
武警院校應急救援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