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對策研究

2017-01-21 01:09岳攀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二元結構收入農民

摘 要: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波動性大,絕對收入水平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偏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包括農業自身的弱質性、國家財政和社會投入不足、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村非農產業的制約等原因。因此應通過推動農業規?;洜I、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等措施來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關鍵詞:農民;收入;二元結構

1 我國農民收入的現狀分析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F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①這就要求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小康社會更全面、人人共享改革開放的新成果。因此,正確分析我國農民收入的現狀與問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農村改革30多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0489元,比上年增長11.2%。然而與人均 GDP增速14.7%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3.4%相比,農民收入增速顯得偏低。絕對水平方面,2011年農民收入也只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近32%。農民收入增速較低是相對于經濟增長速度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而言的。改革初期,農村經濟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政府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農民收入增速較快,高于人均GDP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然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農民收入增長率絕大多數年份都低于人均GDP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這也表明目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相對還比較偏低,仍需進一步提高。②

(二)我國農民收入絕對水平較低

二十一世紀初,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還不到2980元。2010年,人均收入上升幅度約為0.38,折合為475歐元,農民每天的生活支出不足1.4歐元。到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50%,農民可支配的收入明顯提高,生活壓力逐漸減少。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在我國中西部地區,仍有相當多的農村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其年收入水平不足1000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得多??煽闯?,近些年來扶貧標準不斷上調,由2010年的人均收入1153元增長為2014年3109元。絕對貧困線將隨著扶貧標準的上調與低收入人口線合并為一,國家扶貧支農的人數將會逐漸增多。由此,現階段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農民增收難題仍然嚴峻。

(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偏大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覆蓋范圍深入到中國發展的各個方面,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都出現嶄新面貌。然而,對比城鎮與鄉村居民的收入顯示,雖然收入水平有顯著提高,但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卻逐漸擴大。1954年劉易斯創立的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模型將發展中國家經濟劃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個部門,同時將經濟發展的過程歸結為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即農業比重逐漸下降而工業比重上升的過程。按照這一模式,在我國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幾乎為零,農業部門工資很低。而城鎮的工業部門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仍在擴張。由于工業勞動力的生產力明顯高于農業,其工資必然高于農業。同時城鎮經濟可以提供較好的基礎設施,較完善的生產、金融、信息、技術服務、較集中有規模的市場,以及較大的勞動力市場,從而大幅度的降低私人和公共投資的平均成本,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會隨著城鎮的不斷發展而擴大。③雖然說中共中央近些年來所出臺的政策法規都是圍繞“三農”問題,我們看到盡管城鄉收入差距較為穩定,但遠遠高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因此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在我國經濟發展重要戰略時期的時代背景下加以重新審視。

2 我國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

農民收入低,增收困難是目前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目前,阻礙農民收入增收困難不僅有體制因素,還有政策以及農民自身素質等因素。因此,要實現農民收入增長的目標,應清醒的認識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推出更為具體的保護性、激勵性措施,來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一)農業自身的弱質性

農業相較于二三產業是一個投入高、產出低的產業,這在以市場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中處于劣勢地位。目前,除沿海地區新興的多結構發展模式外,中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模式還處在單一結構形態發展。農產品的生產主要分為三個環節,產前投入產中管理產后分配,農民在產前缺乏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把握,農產品生產環節主要的人力資源還是農民自身,盡管機械化生產的使用率在逐年上漲,但是規?;a的范圍有待擴展。農產品銷售環節,農民更是處于被動地位,不僅對社會市場各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完全掌握,也無法控制農產品變化的趨勢,因此必然會造成農產品資源浪費,產品銷售價格過低。盡管國家出臺并且實施各種惠農政策,但與國外發達地區相比,農業生產成本仍然很高,而農產品價格卻低于國際市場水平。農業產業化生產水平低,管理不到位,農產品的產量增值空間不足,市場價格彈性較小,農民在農業產出環節收益較低,農民增收受到制約。

(二)國家財政支持和社會投入不足

近年來,中央財政以及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投入各項支農資金雖然逐年有所增加,但遠遠不能滿足農業基本建設的需要。從農民主體行為來看,由于連年收入增長趨緩、融資困難,便會對農業生產的投入較低,進而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條件不能改善,農業收成難以提高。從國家和地方政策來看,盡管各級政府重視農村建設,實施各項惠農政策且加大了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但資金投入來源渠道各異,管理方式和手段也不盡相同,缺乏統籌整合資金和集中管理的效能,資金在投入使用方面涉及農業生產諸多部門,導致一些資金投放缺乏科學性,合理性,農業項目建設單一,效益低下,使得惠農政策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功能?,F今中國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大部分金融機構通常把資金投入到收益較高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投資卻相對較少。從經濟學角度看,投入與產出成正比關系,對農業的投入比重低,嚴重影響著農民的收入,進而加劇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

(三)農業生產結構及農村非農產業的制約

現階段農民收入中貢獻率最大的是農業的經營性收入,第二位才是工資性收入。農業生產的工業化發展緩慢是造成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困難的主要原因,農業生產專業化發展緩慢導致農村居民就業壓力大,制約農業發展的生產效率,低收入水平的農民每年的平均收入增長滯緩。改革開放后,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緩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我國國民經濟中最富有特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鄉鎮企業,實踐證明,農民就業道路在鄉鎮企業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不斷開闊,農民增加了收入。但從90年代中期以后,鄉鎮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競爭激烈;同時由于其發展體制更多為粗放型產業加上生產規模小等缺陷,使得其發展速度開始逐漸減緩,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降低農民工就業壓力的能力明顯降低,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

3 提高我國農民收入的對策

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的收入問題,解決農民的增收難題不僅是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的表現,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從近幾年的數據顯示,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仍然比較緩慢,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我們應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原因,積極探索農民收入健康穩定增長的對策和措施。

(一)推動農業的規?;洜I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緩慢的主導因素是農業生產的規?;洜I較低。我國政府必須轉變農業生產的經營模式,農業的規?;洜I符合農業發展的規律,而且是城鄉發展多元化、系統化的要求。要實現農業的集約化、規?;洜I,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堅持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根據國家相關法律實行自愿有償準則,有序引導土地承包經營的流轉,實現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幫助小規模農戶解決實際困難,增加科學技能、資金等生產要素投入。要發展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都有獨特功能和比較優勢,需促進多元主體共同發展,讓農民自主選擇適合的經營方式。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互交織、良性互動,構建起平衡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共同組成立體式復合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不斷完善,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財政投資比重

國家通過稅收收入支持農業發展,是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實施的重要體現。當前,農民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新形勢下要千方百計保障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優勢,多輪驅動,助力農民工資性收入爬坡登高。為此政府財政資金應大幅度向“三農”傾斜,適時調整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向,加強對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擴大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應加強對小型農業的扶持力度,擴大基本建設投資的范圍。加強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解決制約農業規?;?、集約化生產的問題。加強小額貸款對農業生產的服務力度,逐步改革農村金融體制,形成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一體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和完善農村的金融組織機構,為農戶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探索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增收提供保障。發展農村交通通訊條件,交通通訊條件的極大改善會將城市和農村關系進行“時空壓縮”,加速農村發達地區市場網絡的建立和專業生產基地的形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國家財政的投入,更需要引導銀行以及民間金融投資者對農業的投入,加速農產品產業化建設的進程。

(三)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應從宏觀上協調農業內部各層次、各產業間的比例關系。中國地理跨度范圍大,各地區在氣候、地質、環境、人力等方面各不相同,為此因地制宜、集中優勢協調農業產業結構,促使養殖業,種植業,畜牧業等多種農業發展方式統籌分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開始發展特色農家樂以及鄉村旅游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民收入來源形式逐漸多樣化。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升級農產品的加工結構,利用科學技術轉變生產方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市場為導向提高競爭力,樹立品牌意識,從當地資源優勢出發,抓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走產供銷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切實提高產業化水平。綜上所述,中國的農業結構優化升級,依靠的是科技信息的推廣與掌握,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把握,創新產品種類,優化產品質量,在人均水平占有量低的情況下,增加農產品的產出效益,進而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破除農民致富道路的瓶頸。

注釋

①祝衛東,楊尚勤.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J].農業·農村·農民.2015·2A:1

②關浩杰.收入結構視角下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③朱宇,祁新華,王國棟.中國的就地城鎮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5

參考文獻

[1]祝衛東,楊尚勤.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J].農業·農村·農民,2015(2A):1

[2]關浩杰.收入結構視角下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3]朱宇,祁新華,王國棟.中國的就地城鎮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5

[4]周天勇.新發展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5.

作者簡介

岳攀(1992-),女,陜西西安,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二元結構收入農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國內在探討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綜述
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路徑探析
城鎮化進程與農民收入、消費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