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意識對增強網絡傳播力與影響力研究

2017-01-21 10:59李劍林樂迎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網民數量人群

李劍+林樂迎

摘 要:在這個網絡爆炸式發展的時代,網絡傳播的正負雙向性使其成為不同思想碰撞交流的平臺、博弈的戰場。做為新型網民的大學生在網絡大潮中自由游弋的同時受到各種影響,形成了種種或好或不良的意識形態。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建設有利于正向的網絡傳播與影響、有利于構建和諧網絡環境,促進社會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網絡傳播發展較為迅速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無線網絡覆蓋明顯提升,網民Wi-Fi使用率達到91.8%。其中學生群體是中國網民數量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新網民的構成主體,也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主要動力。國家統計局2015年2月24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其中僅201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就有4018.1萬,其中絕大部分是在線網民。時代對處于網絡大潮中的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大學生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是國家發展的未來;是網絡傳播的中堅力量;是未來社會的新型公民;是社會重要組成成分;是社會發展進步不可缺少的主力軍。

為了研究大學生網絡行為基本情況,對某大學不同年級在校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有效80份,其中男性54人、女性26人。

1 調查結果

1.1 大學生上網頻時調查

上網的學生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100%,網齡在兩至三年及以上的為88.75%,其中每天都上網的學生為67.50%。

1.2 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調查

網絡目的情況調查:以獲取電影、音樂等娛樂信息為目的37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46.25%;以學習或工作為目的7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8.75%;以通訊或聯絡為目的8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10%;以聊天或交友為目的11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13.75%;以網絡游戲為目的11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13.75%。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娛樂及交流。

網絡角色情況調查:在網絡上展現真實自己的人數為24人,占調查人群數量的30%;在網絡上展現自己某一個或某一側面的人數為49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61.25%;在網絡上展現完全不是自己的人數為6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7.5%;在網絡上展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為人知一面的人數為1人,占被調查人群數量的1.25%。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在網絡常不以真實自我出現。

1.3 大學生上網控制力情況調查

在網絡上下載盜版音樂和軟件的人數為37人,占被調查人數量的46.25%;在網絡上講過不文明語言的人數為45人,占被調查人數量的56.25%;在網絡上傳播過不實信息的人數為14人,占被調查人數量的17.25%;在網絡上抄襲過論文的人數為37人,占被調查人數量的46.25%;在網上做過黑客或非法侵入他人信息系統的人數為3人,占被調查人數量的3.75%。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網絡自控力不足,涉及一些違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為。

2 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的措施

網絡意識是人們對網絡的看法及相關知識。在當前的網絡輿論中,常出現對主流意識形態否定及攻擊。只要是主流意識形態贊同的,都會被否定。而且,很多反對缺乏理性支撐,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是情緒化的反對。隨著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互聯網也將逐漸成為國與國之間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隨著信息化愈加普及,互聯網對意識形態的影響越來越大。網民是網絡傳播的基石,是網絡傳播力和影響力得以正向、有序發展的核心;因此加強對網民的引導與規范是增加網絡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所以將大學生培養成一個好網民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2.1 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

在這個網絡爆炸式發展的時代,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教育是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內容及公民教育的核心。作為當代大學生已經具備公民權利、公民意識,也必須具備責任意識,正確認識權利和責任的關系。通過社會責任感教育可以塑造及加強大學生正確的網絡意識。

2.2 加強公德及法律教育

道德是人們為了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個體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而公德是存在于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于社會中的人們為了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個體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私德是存在于小于社會大眾的小群體或個人中間的道德。網絡是一個不透明的虛擬空間,網民在其中角色可以是不真實的、社會責任強制度低,私德表現明顯;但網絡是現實生活的投影而不是道德的死角和法律的盲區。所以要對大學生進行公德及法律知識的普及,將其培養為負責任的網絡公民,不論在虛擬空間內還是現實生活中,都能對自己負責及對社會負責;依法上網,文明上網。

2.3 加強網絡心理教育

加強對學生心理學原理教育,進行自我疏導、解釋、訓練,減輕/消除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內感不適、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改善認知水平,改善/消除不良行為,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人格成熟,糾正心理偏差。

3 討論

科學技術從來都是具有雙面性,網絡也不例外――網絡傳播具有正負雙向性,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傳播模式,網絡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給予了傳播者以及受傳者平等的地位。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受眾能夠通過網絡即時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領域里所發生的事件,且網絡傳播日益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但是網絡的虛擬性和空間獨立性,使網民在進行網絡傳播過程中存在著移情現象,即傳播者容易將現實中所受的不如意通過網絡進行發泄,從而引起一些不良的跟貼及負面影響。同時網絡自帶的娛樂性及面具性易致網民對自己及他人太過隨意,失去應有的公民道德底限及法律約束力。網絡已成為不同思想碰撞交流的平臺,成為正面文化與負面文化博弈的戰場,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滲透與反滲透的陣地。大學生處在全新的網絡環境中,使用計算機網絡便利,在信息的交流及對事物處理和評價的方法、模式等都存在巨大的轉變,原有的傳統道德準則和規范已經不足以約束學生的網絡行為、存在網絡道德失衡及網絡傳播影響受眾現象等[1-3]。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建設有利于正向的網絡傳播與影響、有利于構建和諧網絡環境,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瑩瑩.網絡傳播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反應[J].教育教學論壇2016(4):33-34.

[2]孫凱.網絡環境視野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J].商情2012(11):5.

[3]任湘怡.網絡傳播對傳播者的心理影響[J].新聞大學2000(3):35-36.

猜你喜歡
網民數量人群
統一數量再比較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財富焦慮人群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