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2017-01-21 11:22石斯琴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查字典自學習慣

石斯琴

培養語文自學能力,既可促進自學者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又可促進自學者發展智力。所謂自學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的借助于有關知識、技能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自學能力決定和影響其他種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關鍵是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主動地、獨立地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和發展智力,就可能終身受益。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無窮?!本褪钦f要指導并訓練學生把從教師那里學來的規律性知識,轉化成為自己探索知識,求取真理的自學方式。這個轉化過程,也是教師指導和訓練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教師的輔導,即是給學生“導之以法”。這個“法”,指的是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掌握知識的基本方法。

1 從思想上使學生認識到“自學是一種享受”

要使學生上升到此種境界,就必須從‘根開始,所謂‘根就是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尋找快樂,使學生認識到“自學是一種享受”。學生不解地問我“老師,自學不知多辛苦,何來享受呢?”告知他們,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都在“自學”,如看課外書,是不是自學呢?看武俠小說,其中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讀懂了,那不是享受嗎?學煮飯、炒菜→熟練的過程等等都是一個自學過程,也就是一種享受過程。如課前讓學生閱讀 《如果人類也有尾巴》這篇文章,讀完后,學生們都會哈哈大笑,甚至做模仿動作,那也是自學了解內容后快樂的表現。

2 樹立培養良好自學習慣的觀念

自學能力的培養,貴在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傲晳T”從心理學上說,是一種自動和自控的能力系統。這對強化學習效果極為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開端。做任何事情,先有良好的習慣,才可能有條不紊地去行動,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始終如一地去堅持,逐步發掘出行動的內在潛力,創造出高效率,達到事半功倍。

葉圣陶說:“養成良好的習慣,直到終身由之的程度?!边_到了“終身由之的程度”,便會終身受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怎樣讀,怎樣寫,怎樣聽,怎樣說,都要求學生首先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就會按一定的定勢去學,學什么,如何學心中有數,在自學過程中就能自定向,自操作,自激勵,自評價,進入自學的良性軌道。使學生自覺、自主、自動地學習,學起來得心應手,學得牢,鉆得透,效率高,興趣不斷濃厚,越學越想學,學生素質增長快,思想進步快,最終達到自學的理想境界。

良好的自學習慣的形成,首先要抓常規訓練:

聽:動筆動腦,記住概要,把握重點,提出疑難,概括中心,發表看法。

說:中心明確,內容具體,發音清晰,態度自然,聲音宏亮,說變通話,感情充沛。

讀:勤查字典詞典,鉆研“提要”、“注釋”,勾畫、圈點、評注,理清文章脈絡,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難問題,練習默讀朗讀,積累有用資料,完成課后練習。

寫:言之有物,說實在話;仔細觀察,準備材料;編寫提綱,認真修改,字跡清楚,符合格式。

無論哪種習慣,決不是一朝夕就能養成的,需要一定時間有意識地反復訓練,一種自學習慣的形成,往往要經過適應期、強化期和保持期三個階段,分期培養。循序漸近,逐步穩定下來,成為一種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

教師應不斷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好,在廣闊的知識領域里自由涉取,這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 放開你的手——解放學生

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老師一定要放開手腳解放學生,讓學生親自去做,使課堂變成學習實踐的場所。學生在動手、動腦、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感悟、體驗、獲得真知。事實證明,老師的“包辦”和對課堂的“壟斷”,只能培養出學生的依賴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當然,解放學生,不是不要老師。老師仍要講,但老師的講是為了指導學生去怎么做,是為了教給學生方法和經驗,是為了作畫龍點睛式的點撥,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為了引導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狹窄到廣闊、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索。而學生從動手中學會動手,從分析中學會分析,從感悟中學會感悟……最終使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如何做學問。如,我在教學生預習文言文時,每課都讓學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古今異議、特殊句式。上課時,學生涌躍發言,形成交流的氣氛,互通有無,基本上能把要找的內容一網打盡,但也有遇到爭執的時候,老師稍作點拔即可。

4 幾點具體的做法

1.培養預習習慣,不上無預習之課

每課未上之前,都要指導學生如何預習,并布置具體的預習習題,以備上課時檢查。這樣既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學生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許多問題學生自己已解決了,老師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紹,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師生的位置也發生變化,學生成了學生的主體。學生會把預習成果拿來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會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拿來討論。在預習中,對同一問題的看法經常發生分歧,經常展開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都得到提高。這里,教師要特別注意設計好預習的題目,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率,這就看教師鉆研教材的功夫了。

學生一旦養成預習的習慣,自學的能力也會有相應的提高,他們會懂得不同類型的課文應如何預習。

2.讓學生走在教學的前面。

在教學中,老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在 ,兩者有著質的區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別。有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的告訴,而我常不告訴。因為告訴他至少會養成他們不查字典的習慣,甚至養成等待告訴的習慣。因此,課堂上,作家背景,可讓學生先介紹,老師只作強調和補充;課文讓學生先讀,老師帶領同學糾錯,然后再作范讀;一堂課上完,可試著讓學生來總結,老師在一旁聽,注意學生是否掌握了要點,然后老師再作補充糾正。讓學生走在教學實踐的前面,不僅使同學們獲得了多方面多層次的鍛煉機會,而且使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情況高頻率地反饋給老師,老師獲得了豐富的信息,隨時調整組織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使教學活動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師生的“互動”。

3.鼓勵質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積極鼓勵他們質疑問難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教師要善于“激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學生發問往往有一個過程,開始時的發問,一般只集中在字詞的解釋或一些簡單的問題上。這就要老師不厭其煩,多方引導,采用多種具體方法,大力鼓勵學生提問。如有時搞提問比賽,搞表揚、記分等辦法,這些都是可以試用的。有時要打破學生的種種顧慮,積極鼓勵學生發問。只要學生肯問、敢問,就要表揚其精神。也可用發“提問卡”來促使學生發問。起初以作業形式迫使學生必須提出問題,逼學生去思考,漸漸地使他們養成在閱讀時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同時每次提問卡收上來就進行講評。這樣,解答了提出的問題,表場了問題提得好的同學,又指導了學生應如何去思考。另外也可經常有意識地舉出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來打破學生對教材的神秘感,啟發他們大膽質疑。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于無疑處生疑,促使學生多思、深思。如用“將一軍”,促使他們去深思。用相互答疑,使相互之間受到啟發提示,又能在答疑時促使他們進一步的思考,發現新的問題。

雖然教學改革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為核心,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老師或說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可有可無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對學生施以人格的影響,而不是扮演說教者的角色。其次,教師的作用是誘導、指導、輔導,而“不替學生講學生能講清楚的問題,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第三,建立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這是“無形的教師”;先有有形教師的教,然后可以不需有形的教師的教。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歡
查字典自學習慣
基于先學后教 培養自學力
教學與自學
沈尹默:如何自學書法,才能少走彎路?
查字典
查字典
12.查字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