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與社會階層固化

2017-01-21 11:24張鼎
卷宗 2016年10期

摘 要:當代中國處于改革轉型期,社會與經濟格局都在發生極大變化,階層固化作為當下出現且持續了很久的一種社會現象,在中國已經日益成為阻礙改革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癥結。階層固化現象的形成之因在各個國家都有所不同,其中機會不均是首要原因,而教育,作為通往上級群體的階梯,在我國已經出現了種種問題,影響了階層之間的正常流動。

關鍵詞:階層固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階層流動

所謂階層固化,就是階層邊界強化、流動受阻,表現為階層之間的界限形成,社會下層群體向上流動的比率下降。上層群體后裔能夠通過較少的努力停留在父輩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上,而下層群體想進入上級階層難上加難。當代中國的中產階級正在相對的減少,社會階層分布正在向“兩頭大、中間小”的M型社會階層分布轉變。階層固化的原因首先是機會不均等。十八大提出,社會公平的含義包含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三種公平理念中,機會公平理念不夠深入是造成我國現有階級固化現象的一大原因。機會均等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是教育公平。我國現存高考制度存在地區差異,由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都是階級固化的重要成因。

1 基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存在著地區之間的差異與地區內的差異。地區間差異指的是在我國經濟不發達與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嚴重缺乏。其一,基礎設施仍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很多地區兒童上學困難。其二,師資力量差,往往一所小學只有一兩個老師,所有科目都兼任,而當地受過教育的成年人也不愿意再回來當老師,因貧困而留不住師資。其三,教學條件差。學校教學硬件缺乏,桌子、黑板、書籍都缺,老師只能“因材施教”。教育資源嚴重缺乏引起了貧困地區受教育率低下,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受教育層次低的地區往往也會經受貧困的打擊,而這種貧困—輕教育—貧困的惡性循環,更加加深了這些地區人民的痛苦。這樣長大的孩子,只能外出務工或者在家務農,終其一生也難以改變家庭經濟條件,更不可能流入上層階級。

教育資源的地區內差異成因是國家教育政策的設計與師資力量有限所致。我國的大部分城市的基礎教育即小學、初中入學與戶籍有關,而戶籍又與住房所在位置有關。往往好的小學師資力量強,其劃片區域的房價往往因為其是學區房而居高不下,難以讓工薪階層觸及。市場經濟體制的買賣自由,學區房的房價因供需作用直上云霄,買不起房,孩子就上不了學,中間的工薪階級往往不是砸鍋賣鐵為孩子買學區房,就是只能選擇較差的小學、初中入學。一個孩子受到的基礎教育,是成才之路上的關鍵,好的基礎教育往往意味著兒童能力的全面發展與光明的前途。不僅如此,一所好的學校、好的班級,孩子所結識的朋友的父輩非富即貴,對孩子以后走上職場也能有所幫助,成為“體制”中一員。

2 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我國最公平制度之一的高考制度,因為地區差異的存在,只能說是省內或是市內公平,對于自主命題地區以及一些直轄市,高考難度與其他地區差異巨大,也造成了“高考移民”現象的發生。每年高考過后,在網絡上總能夠看到網友對于各地高考難度的打趣分級:類似于江蘇省,其高考試卷難度全國聞名,網友稱江蘇省高考為全國高考試卷中的地獄難度。而對于河南省,其高考試卷雖然不難,但由于每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冠絕各省,競爭也非常激烈,可以算上困難難度。而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省份,網友認為是一般模式,即算不上困難。對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其高考被網友稱為簡單難度,高考試卷難度尚且不論,本地985、211學校本身就較多,這些學校對于本地考生的錄取分數較其他省份低出太多,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這些直轄市教育偏向于素質教育,但是試想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三年中受到應試教育的壓迫努力才考上一所較好的大學,卻和受到輕松素質教育的直轄市學生在同一個學校上學,絕不能稱為公平。

其次,各省份之間、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之間,高等教育資源也存在分配不均的問題。例如北京的985高校有8所,211高校有22所。例如湖北省省會武漢市985學校有2所,211高校有5所,差異巨大。而除開直轄市,武漢市所擁有的教育資源還是省會城市中較多的。而教育資源貧乏的省份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同樣作為高考大省,每年河北省一本線非常高,可河北省沒有一所985學校,唯一一所211學校卻在天津。這樣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容易造成窮困階級人數較多的較為貧困的省份的學生受到教育的機會較其他省份學生更少,在先賦資源本身貧乏的狀況下,教育是唯一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

3 高考制度的固有缺陷

高考制度在細節方面仍然體現著不公平,例如劣勢階層與優勢階層的信息不對稱。同樣分數的兩位高考考生,在報學校時,因為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優勢階層可能填報學校更為合理而劣勢階層因為想穩妥錄取而選擇更差的學校。優勢階層的學生出路很可能不只高考這一條路徑,即有備選方案,在選擇學校時會較為合理,同時因為掌握信息更多的優勢,也會選擇更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學校。而對于劣勢階層的學生,高考是其唯一出路,沒錄取只能復讀,復讀的經濟壓力不是他們家庭能夠輕易承受的,所以經濟條件差的考生往往會報自己的分數能夠穩妥錄取的學校,實則浪費了他們本身所具有的天賦與實力。

其次,高考分數相近的省會城市學生和非省會城市及農村學生各科分數分布差距非常大。統計數據表明,省會城市學生的英語、語文分數較非省會城市及農村學生這兩科分數要高,因為非省會城市地區英語和語文兩科的老師師資力量較為薄弱,而這兩門也是題海戰術不能夠提高分數的課程,于是只能在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上贏過城市學生。

再次,在報考學校時,基于家庭經濟條件的約束,對于學校的選擇,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往往學校的選擇面較窄,毫無疑問以后也會影響到畢業之后的就業,選擇消費低的城市固然大學四年中開銷較低,但在大學所在城市就業的工資也不會比高消費城市高。

最后,而在大學期間,很多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會打工補貼家用,不能利用空閑時間學習、參加社團活動及培養興趣愛好,少了知識儲備與人際交往,在以后的就業與發展中也會受到制約。許多劣勢階層的學生在英語、計算機等專業上的基礎較差,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彌補與優勢階層學生的差距。家庭和從小長大的環境限制了他們的各種特長愛好以及人格魅力的形成,導致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在人際交往、展現自我、價值觀形成上存在先天不足,也影響了未來的發展。

4 總結

可見,哪怕是被認為較為公平的高考制度,也存在著種種不公平的因素,究其原因,高考制度通過競爭性的考試來實現的,看起來公平是其本質特征,也是它的遮羞布,許多分數以外的因素都會制約下級階層考生向上級階層流動,只是途徑隱秘較為難以發現。未來高考改革必須堅持機會公平的原則,改善考生因為各種非分數因素造成的高考不公正,疏通下級階層向上級階層流通的通道,才有解決社會階層固化問題的希望。

參考文獻

[1]馬傳松,朱撟. 階層固化、社會流動與社會穩定[J]. 重慶社會科學,2012,01:35-39.

[2]呂效華,吳煒. 階層固化視角下教育對青年發展的影響[J]. 中國青年研究,2013,06:11-16.

[3]劉婷. 階層固化現象下的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4]康曉強,陳小強,李海榮. 沖破階層固化和利益固化的藩籬 為全面深化改革掃清障礙——“中國社會發展問題高端論壇·2014”綜述[J]. 科學社會主義,2014,04:28-32.

作者簡介

張鼎(1991-),男,漢族,湖北武漢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是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