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意識激活理論及大學生環境意識水平的相關探討

2017-01-21 12:21馬競怡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環境保護意識環境

馬競怡

摘 要:本文提出“環境意識激活”理論及“環境危害意識緊張值”的概念。筆者以湖南湘潭地區本科院校大學生群體環境意識調查數據作為樣本,分析研究大學生環境意識水平差異及歸因(大學生環境意識形成的相關影響因素),結合西方環境學發展史和西方環境教育理念探討適合我國本科高校環境教育的可行之策。

1 環境意識激活理論提出和假設

1.1 環境意識激活的定義

環境意識激活即面對環境問題產生主觀的相應責任感或危機感而觸發相應的環境意識進而驅動環保行為的結果。

1.2 具體內容

筆者認為,只有個人意識達到環境意識激活,才能證明其所受到的環境意識教育是有效的、長期的、有傳承性的,而通過描述性的語言規范令個人獲得短期的環境意識并擁有一定環保行為則不是長久的,其環境意識可能會隨著地點、時間的變化而減弱甚至消失。通過其它客觀方式令主體擁有環境意識間接驅動個人環保行為的結果都不能稱為環境意識激活,筆者將之定義為類環境意識激活。類環境意識激活適于短期環境意識的灌輸及環境保護行為約束,特點是有一定的約束、規范效果,效果好,無傳承性。環境意識激活的要求比較嚴苛:主觀獲得責任感和危機感、環境意識、環保行為,這三者缺其一都不能成為環境意識激活。環境意識激活的特點是永久性、可傳遞性、擁有更深層次的環境價值和環保行為理念,環境意識激活代表人群如環?;顒拥陌l起者和執行者。

1.3 研究意義

環境意識激活只有兩種狀態:激活與未激活。筆者認為我國需要的是能夠主觀觸發學生環境意識的思想環境教育體系,使學生群體面對環境問題產生一定危機感和責任感,這樣才能彌補我國環境意識教育的斷層。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或手段使學生獲得環境意識激活的過程被稱為環境意識激活過程。本文主要探討環境意識激活的過程,即如何運用學?;蛏鐣侄斡绊懟蚋缮鎸W生環境意識的形成過程,以西方環境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為例和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結果為例,探索環境意識激活過程。

2 環境意識起源及發展

2.1 環境素質的基本內涵

環境素質(Environmental Literacy)的概念于1968年美國學者Charles E Roth提出。它標志著人類因兩百多年來工業化革命導致的人與自然關系對立加劇、世界范圍內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反思,也是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產物。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對環境素質這一概念有不同的稱謂(如“環境或生態意識”、“環境素養或生態素養”、“新環境范式”、“環境行為或生態行為”、“環境態度或生態態度”和“環境關心或生態關心”等, 這些界定體現了對知識素養、情感特質、價值信念、行為方式等不同角度的側重。它們內涵一致,都反映人們對個人和自然之間關系的看法以及參與生態環境問題的主動性問題。我國同類相關環境意識教育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環境意識概念見政府文件是在 1983 年。同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會議,提出把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并將“環境保護”作為我國基本國策之一,全民族環境意識的提高成為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在那之后,環境意識作為一個獨立且完整的概念被政府及學術界廣泛采用。

2.2 環境意識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先生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道德是一個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功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1]。

洪大用教授認為“環境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發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為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上”,所以個人環境意識指導個人環保行為,個人環保行為影響全球的環境保護行為建設,在思想建設方面,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中個人環境保護行為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環境意識應當放在學校環境意識建設的首位。

2.3 國內外環境法律體系及環境教育制度

發達國家的環境意識教育比中國早很長時間,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環境教育體系,從制定目標到具體實施再到教學評價的成熟體系已經進入到主流教育領域,代表國家有英國、德國、美國。

2.3.1英國

1)英國環境法案發展歷程

1952年的“London Smog Disasters(倫敦煙霧事件)”促成英國成為世界上開展環境教育最早的國家之一。這個被稱為“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的災難發生之后,英國開始思考工業革命、反思空氣污染帶來惡果,出臺一系列政策來遏制環境的惡化。早在1848年,英國出臺第一部改善工業城鎮環境的立法——《Public Health Act(公共衛生法)》,它要求污水或廢棄物等集中處理,在中央政府控制下由地方當局供應凈水;1863年,英國頒布《堿業法》控制路布蘭制堿工藝所產生的毒氣;1874年,頒布《堿業及化學工廠法》,首次通過法律制定氯化氫的的最高排放量;1906年,英國為控制化學工業的制造工藝排放的有毒氣體的污染,出臺制定會產生并散發有毒氣體的行業清單頒布《制堿法》;1854年因飲用水受到污染致使霍亂席卷倫敦的英國在1936年制定《公共衛生法》要求地方政府保證供應清潔的水,安裝公共下水道,組織污物處理,需要經常收集處理居民家庭的垃圾;1960年,英國制定《放射性物質法規》要求環境部檢查團進行監督和檢查,限制放射性物質的使用和排放;1967年,英國頒布《生活環境舒適法》規定地方政府有責任提供垃圾堆放場所,處理生活垃圾。

1974年,由英聯邦出臺,開創英國環境立法新紀元的《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不能在地面上處理未經地方當局允許的垃圾廢物,禁止將未經許可的污染物排放到河流,湖泊或距海岸線五公里以內的海域,通過管線在這些禁區之外排放也是不允許的,它同時授權地方政府制定噪聲的允許范圍,對產生噪音的工作指定操作日期或時間,允許政府將轄區的任一部分劃定為無噪聲區,它在1990年修改之后,由治理污染轉變為預防污染;1974同年制定的《海上傾廢法》規定任何國籍或任何人只要向英國水域傾倒垃圾廢物等,英國有權給予制裁,當然,未經英國農業,漁業和糧食部的許可,英國也不能將垃圾廢物等傾倒在英國以外的水域;1993年出臺的《放射性物質法》規定 EA(英國環保局)負責英格蘭和威爾士境內的放射廢物排放和處置管理; SEPA(蘇格蘭環保局)則負責蘇格蘭境內的放射廢物排放和處置(北愛爾蘭目前境內還沒有核設施)管理。環保局(EA and SEPA)向英國環境、食品和鄉村事務大臣負責。2000年,英國制定《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PartⅡA》,規范對人類健康和野生動物產生無法接受的危害的污染土地的現行利用及狀況鑒定與恢復整治步驟和措施的依據。

2)英國環境教育體系

英國按照環境教育目標將內容分成三個模塊:一是知識,二是技能,三是態度與價值觀。

知識內容包括在環境中發生的自然過程,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過去和現在環境的對比,理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不同類別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生物多樣性減少問題。

技能內容包括用論述或寫作等方式表達關于環境的觀點和思想,清晰簡潔論述環境問題,收集分類分析數據的技能,理性思考的技能,形成關于環境問題的合理意見,作出發展平衡判斷的技能。

態度與價值觀內容包括塑造人的五種品質:欣賞,愛護并關心環境和其它生命,獨立思考環境問題,尊重他人信仰和意見,尊重證據和合理論據,擁有容忍的態度和開放的思想。

2.3.2德國

1)德國環境法案發展歷程

德國的環境法案歷史起源較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通過王權對水利資源進行管理。1845年《普魯士一般工商業條例》中對污染防治進行過簡單闡述,1971年聯邦政府頒布環境綱領(BT-Drucks. VI/2710),1972年《廢物法》,1974年《聯邦污染防治法》,1976年《聯邦自然保護法》,1976年重新修訂的《核能法》,同年的《水資源法》和1980年《化學品法》令德國形成一套受五個核心原則即預防、污染者付費、合作、可持續發展和一體化五項支配的環境法律體系。

2)德國水域污染防治

1960年之前,萊茵河水質極差,被譽為歐洲最大的下水道。1986年巴塞爾附近“萊茵河污染”事件發生之后,德國,法國,盧森堡,荷蘭,瑞士以及歐洲聯盟于1998年在鹿特丹簽署《萊茵河保護公約》開始萊茵河的治理工作,2001年,萊茵河兩岸簽署“Rhine2020-----萊茵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計劃”,旨在實現面向2020年的萊茵河的可持續發展,改善萊茵河流域生態系統,改善洪水防護系統,改善地表水質及保護地下水等四項有機且相互關聯的計劃。如今,萊茵河成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一條河。

3)德國環境教育體系

與“知識本位”(即在知識選擇上極其重視學科本身的邏輯和結構)相比,德國環境教育更關注學生的環境情感目標,不僅僅傳授有關自然的知識教育,還要激發學生的環境意識,形成一定的環境價值觀,建構有益于環境的行為模型。主要有大自然的美、個性和多樣性、文明、文化景觀的重要性、基本生態法則、環境負擔類型和程度以及人與環境的倫理關系六個方面進行環境課程的開發。

2.3.3美國

美國聯邦制國家的屬性使各州擁有自己的環境法。

1)美國環境法案發展歷程

1968年,美國學者Charles E Roth首先提出環境素養(Environment literacy)——可以認為是環境意識的同義詞。Roth提出環境素養的概念并教人們如何辨別有環境素養的公民。1970年美國尼克松總統(Richard Mihous Nixon,1913-1994)以“環境素養”為題,提出美國全社會要進行改革,培養并發展環境素養,簽署了《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1970)。

從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至今,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出臺了幾十條環境法律,上千條環境保護條例,這其中包括《河流與港口法》(1899)、《防止河流油污染法》(1924)、《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1938)、《聯邦殺蟲劑法》(1910)等。

2)美國環境教育體系

自1930到1936年(個別地區持續至1940年)“黑風暴”侵襲事件使美國在農村地區開始早期的環境教育運動,在1962年《Silent Spring》(Rachel Carson)和1968年《The Population Bomb》(Paul R. Ehrlich)中探討的人類與環境問題之后,美國城市于60年代末期相繼農村之后開展環境教育運動。

1975年《The Belgrade Charter(貝爾格萊德憲章)》闡述美國公認環境教育目標:“促進全世界人類去認識并且關心環境及其有關問題,并促使其個人或集體具有解決當前問題和預防新問題的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和義務”,具體表現為“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由H.R.亨格福德(美)等人編訂的中學環境教育課程大綱中提到學生應在接受環境教育期間掌握以下四種技能,即生態學基礎水平、對環境和環境問題的理性認識水平、調查和評介環境爭議問題能力、解決環境爭議間題能力。美國環境教育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著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如在學校附近的公園、垃圾場、工廠等地進行環境考察,分析環境局勢,老師鼓勵學生自己動腦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堂教學則通過小組拼圖、啞劇、形體展示環境概念,通過舞臺劇、角色扮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學生的環境知識以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3.4國內研究現狀及背景

1973年我國開展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標志我國進入環境教育新時代;

1996年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委員會聯合發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

2011年環境保護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

2016年環境保護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布《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一個永恒的主題,2014年4月24日修訂且2015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出臺,“環保時代變革勢在必然”。

3.1 調查問題現狀及目的

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從小耳濡目染,接受“可持續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學校教育。且不說環保專業一定關注環保,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群體的代表,即將邁向社會,在面對就業壓力和家庭經濟條件的相互影響之下,對于環保的重視程度究竟接近怎樣的一個百分比,是什么因素阻礙了環保在中國的普及,改革開放30多年,當代大學生究竟有多少人關注這件事情,就是筆者想要研究的問題,即如何運用學?;蛏鐣侄斡绊懟蚋缮鎸W生環境意識的形成過程,以西方環境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為例和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結果為例,探索環境意識激活過程。

國家林業資源局2014年統計,中國植被覆蓋率達21.6%,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綠化荒山政策已經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4月22日是第47個世界地球日,據英國《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研究表明,全球植被覆蓋率今年呈現上升趨勢,2003年以來全球植被總碳儲量增加了約40億噸,我國做出的環保貢獻極大。由此可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獲得實質性進展,作為大學生,應該為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己之力。

3.2 調查內容

湘潭本科院校大學生個人環境意識水平、適于校園方案推廣的環保方案、大學生環境意識形成因素以及高校環境意識教育的相關探討等。

3.3 調查對象及方法

筆者所在團隊參考中國人民大學洪大用教授的NEP量表,制定一份適合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的環境意識樣卷,以隨機抽樣、比例分層抽樣、分組抽樣等方式對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程學院三所湘潭本科高校進行問卷調查,按照2:2:1的方式共分發問卷800份,有效問卷724份,回收率90.5%。為保證問卷質量,在724份問卷中,將不回答的題數多于5道題(不包括5道)的問卷予以刪除,其它未填按缺失值處理,得到有效問卷390份,通過電腦隨機選擇150份問卷作為樣本,運用應用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4 調查數據分析整理

4.1 個人環境意識評分

我們將t2、t3、t7、t24、t26,t29進行個人環境意識及行為的評分:t2滿分2分、t3滿分2分、t7滿分4分、t24滿分3分、t26滿分3分、t29滿分4分、共計18分,調查結果人均均值10.74分。按1-10分值進行評分,人均為6分。

從調查結果上看,大學生環境意識處于中等水平,有64.70%的同學認為自己從學校獲得足夠的環保知識,24%的同學認為是社會的影響,最后是家庭,有11.30%。該結果表明,學校教育對大學生環境意識形成起主要作用,其次是社會影響,最后是家庭。但是在已經形成的環境意識中,由74%的學生認為這和他們父母的環境意識有關。

t2中,51.3%的大學生表示很關心環保,愿意參加環境保護活動,37.3%的同學不愿意參加環?;顒?,認為自己需要時間做其他的事情,另外11.3%的同學態度模糊不清,視情況而定。在f3中,有18.7%的同學同意“人是最重要的,可以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改變自然環境”這句話,29.3%同學對此態度不明,這種現象證明大學生環境意識薄弱的嚴峻性。

清華大學哲學系盧風教授將人群劃分兩種,一種是消費主義人群,另一種是環保主義人群。消費主義人群代表著現代生活的主流, 其心愿是盡可能高效率創造物質財富, 發展盡可能豐富的商業服務項目, 保持盡可能高的經濟增長率, 以便讓盡可能多的人過上舒適富足的生活。 消費主義人群所理想的好生活或幸福生活是物質極大豐富、人類擁有越來越強大和發達的技術并生活在越來越智能化的環境中,他們希望日常生活越來越省力氣, 越來越不受惡劣的自然條件限制。環保主義人群是伴隨著環保運動而出現的一個群體, 他們因為反對現代主流生活而居于少數[2]。盧風教授認為環保主義者有淺綠與深綠之分。筆者認為,淺綠與深綠相比,深綠更崇尚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返璞歸真,抵制現代化,較為極端,這顯然工業化時代潮流下難以實現的愿景,與現實相比,大學生當一名理智淺綠環保主義者更為實際,這也是當今時代社會背景之下綠色生活的時代主題一個側面展示。黨的十八大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3]。

t3題中,30.2%的同學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起非常大的作用,65.8%的同學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起比較大的作用,4%的同學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沒有作用。

t7題中,20%的大學生愿意做而且正在做一些環保工作,改變社會某些危害環境的現象,有65.3%的大學生表示有心無力,愿意參加這類公益活動,但是不知道如何行動。這部分群體擁有足夠的環境意識,一旦學校,社會公益組織引導,也可以成為環保群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24題中,78.2%的同學表示看到學校校園內有人亂丟垃圾覺得很正常,12.7%的同學認為這種現象不好,但是不方便勸阻,可能出于人文關懷或者數據隨機性的影響,調查的150份樣本中,當場勸阻的百分比是0。這個數據表明,學生面對不文明、不環保的的現象不能站出來批評指正,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亂丟垃圾風氣的盛行??尚械慕ㄗh是進行環保督導或環保提示語等。

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B. Cialdini(1990)等人曾經提出“The focus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規范焦點理論)”,指出人們受到社會規范(尤其是描述性規范,即大多數人的實際行為和典型做法)的影響做出有益的行為,而不是人們自身擁有好的態度或目的。規范焦點理論認為人的節能行為更多受到其他人節能行為的影響,影響和改變人的行為僅通過宣傳或反饋有關該行為的行為規范就很有效。結合中國國情而言,僅通過宣傳或者反饋的作用去規范公民的環保意識顯然影響不大。但這一結論可應用到校園規范守則中,“學校教育對大學生環境意識形成起主要作用,其次是社會影響,最后是家庭”,不過筆者認為環境意識最好學生與生態自然的接觸中、實踐中培養,而非刻板的校園教條,在t28中,有88.4%的同學表示希望自己接受的是靈活性課堂,傾向于戶外實踐,多接觸大自然從實踐中學習,6.1%的同學表示自己可以接受傳統式教育,參加環保類的考試,3.4%的同學不同意接受環??荚?,但可以納入德育測評,另有2.1%的同學表示不想接受環保教育。筆者認為教條的弊端是一旦脫離教條的環境,很容易造成反方向的“放縱”心理。Jessica M. Nolan等人認為僅增加宣傳教育推動人們去保護不能帶來行為的改變,他們認為與進行環保教育和傳播環境知識相比,社會規范對環保行為的影響是不自覺的,但是卻帶來更大的影響[4]。一旦公民擁有更深層次的環境意識與環境保護責任感之后,這種責任意識可影響下一代環境意識的培養,形成良性循環,而不是依靠社會環境教育規范教條模式“輸送”環保人才。從1949年我國成立,到1973年第一次國家環保工作會議的召開,再到今年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的頒布,環境教育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大學生這一代,正是家庭環境意識教育“中空”、父母環境意識觀念不強的一代,培養大學生環境教育接班人以及抓牢祖國青少年環境教育工作,才能改善并治理環境教育的“中空”,才能更好擔負“可持續發展”的重任。此外,規范焦點理論還適用于“垃圾回收”、“節能行為”、“節約和保護資源行為”等,在改善健康行為 (Reid, Cialdini, & Aiken, 2010)和社區心理(Schultz & Tabanico, 2009)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

t26題在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問題方面,有88.4%的同學們認為環境保護是緊迫的,必須從自己、從現在做起,另有2.1%的同學認為環境保護緊迫,但是與學生無關,有6.2%的同學認為應該先提高生活水平,再談環境保護,有3.4%的同學們認為我們的環境還沒有到非要刻意保護的地步。這個結果是觸目驚心的,項目調查群體對象是有思想,有文化,接受國家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們,項目調查地點幾乎都選擇空閑時間的大學自習室內,這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樂觀估計。結果表明仍有少部分群體沒有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感。

當今全球環境問題嚴峻,美國前副總統Albert Arnold Gore Jr講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等七家公司于2006年聯合發行的環保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中曾介紹全球變暖的例證和危害:格陵蘭或南極洲冰床溶解的風險,生活在南北極的極地動物如北極熊因找不到落腳點游動6公里無漂浮冰塊被淹死事件,沿海地區將會被淹沒因全球變暖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6公尺,一億人可能因此成為難民,格陵蘭冰雪融化后的水鹽分含量較低,可能會中斷灣流而造成北歐地區氣溫驟降等。全球環境災難遠不止如此,相比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環境破壞觸發的自然災難已經觸目驚心。

t29題對于垃圾分類的判別中,有30.7%的同學對垃圾分類的定義還不明確,不是很清楚垃圾的具體分類,有1.4%的同學能夠完全分清垃圾的回收與不可回收,20%的同學基本能夠判別垃圾是否可回收,除是否為環?;蚧瘜W的專業影響因素之外,加強環境意識教育,對常見的可以做到的環保行為進行廣泛的宣傳,對改善校園周邊環境將有明顯的提高。

4.2 校園環境教育

我們將t6、t19、t22、t23、t28、t30、f4,f5,f6,f7,f8,f9,f10作為學校校園建設的參考樣本。

4.2.1調查結果及分析

t6調查學校老師在教學中教授環保知識、傳授學生環境教育的情況。有49.6%的同學表示沒有或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此類教育,34.2%的同學表示大部分老師傳授過此類知識,16.1%的同學態度肯定,接受過此類教育。除地域,學校條件等因素影響之外,提高中小學教育工筆者的環境意識,定期組織教師的環境思想文化建設也是實現綠色校園,提高學生環境意識的因素之一。

t19題中,所有調查者均表示希望學校的建設能達到綠化,美化,凈化,希望學校開展環境保護方面的課程,活動等,也希望身邊人能夠有較高的環境意識。

t22中,最適合在校園推廣和容易執行的方案是將環境意識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的公選教育中,將環境知識納入選修或者必修考試,同意此種看法的同學有34.6%,28.4%的同學認為定期組織環?;顒痈行Ч?,比如湘江水域的清理,同意班級或者社團定期組織人群有44.7%,27.3%不愿意參加此類活動。宣傳海報和新聞報紙的力量僅占19.2%,t30題中證明了環保節目比環保雜志更受歡迎,比例是2.82:1,普及最廣的電視節目是動物世界,可環保節目的周期長,投資大,不易隨身攜帶等特性,環保雜志顯然普及更廣。t10題中有10.6%的同學表示環保雜志過于精美和昂貴,不方便購買,筆者認為出版社或出版商可針對學生這一群體印刷價格低廉的環???。

f5中54.7%的同學愿意對寢室進行生活用水分類處理,其中70%的同學愿意在價格合理(不高于50元)的情況下同意學校采購寢室安裝節水回收處理裝置

4.2.2校園環境教育建設措施

1.加強學校教育和管理,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環境意識。洪大用教授曾經對環境意識這樣定義:“環境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發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為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個人環境意識指導個人環保行為,個人環保行為決定全球保護行為建設。在思想建設方面,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中個人環保行為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環境意識應當放在學校環境意識建設的首位。

2.建設綠色校園,加強綠色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校園環境是指圍繞著師生員工的空間及其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職工,學生生活與工作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它包括校園的水,暖,氣,下墊面狀況,建筑,交通,飲食等。校園綠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園里栽種樹木花草,修建人工湖等方式,使校園環境更好地朝著有利于教學,科研和師生生活,有利于學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更和諧健康的發展。從環境科學的角度來看:校園綠化使生活在校園里的人們能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使師生生活在空氣清潔新鮮,令人心曠神怡的環境。校園綠化可以清新空氣,殺菌,減少塵埃,凈化水質,降溫調溫,吸收聲流消除噪音等作用,學校周圍的綠化場地,樹木等能夠減輕甚至消除人們眼睛的疲勞。學生生活在校園環境良好的氛圍中,對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起重要作用。清華大學在建設節約型校園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為加強節約型校園建設的管理,清華大學形成“學校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學校節能減排工作辦公室,各部門節能減排工作崗位”的三級管理體系,厘清責任,強化管理。清華大學環境系與清華大學修繕中心聯合建設、系統的日常管理維護、技術問題的解決由環境系和修繕中心共同承擔的紫荊中水回用系統進一步升級后,后勤管理更加科學化,專業化。它利用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對生活污水進行凈化處理,經過處理過的中水可以用于校區的廁所沖洗,校園綠化噴溉,景觀用水等,剩余的中水儲存在校園的河道。

3.加強校園環境危害宣傳教育,針對環境意識薄弱大學生人群提高環境危害意識緊張值。

“環境危害意識緊張值”是一個新的定義,筆者將之定義為公民意識到環境危害所帶來的心理緊張程度與環境保護行為的比值。環境危害意識緊張值過低,不利于公眾認識到保護環境的迫切性,不利于群眾響應國家或全球環境保護的政策執行;環境危害緊張值過高,一定程度上會帶來社會恐慌,影響群眾的幸福感和生活積極性。哈爾濱工程大學劉輝教授曾提到環境意識激活的概念,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對環境問題產生相應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時才能激活他的各種其他環保觀念,尤其是深層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價值觀念,接著才能對環境保護行為產生相應的驅動作用。2015年2月28日,被《赫芬頓郵報》稱為“可能得到了自己版本的“An Inconvenient Truth”的柴靜作品——《穹頂之下》令環保,霧霾等問題在“兩會”前成為熱點,政治界、媒體和公眾對此紀錄片褒貶不一?!恶讽斨隆分须m然有一些觀點可能是錯誤的,比如“天然氣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原因是油氣儲量和可開采儲量是兩回事,但是筆者對柴靜女士的行為表示極大的尊重和理解以及肯定。她在《穹頂之下》中曾經說道:“你明明知道說它對于改善大氣污染的作用非常微乎其微的,但就是因為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點點事情,可以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夠踏實了,所以回頭來看,人類與污染之間的戰爭,歷史就是這樣創造的,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話可以是個人環境意識與全球環境意識的聯系的最佳佐證。

項目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環境危害緊張程度較高,按0-3分進行賦值,我國大學生環境危害緊張程度約為2.58,因環境危害意識緊張值為新的名詞定義,故與環境保護行為的相關性和精確量度問題未在調查中探討,故不再闡述。

4.加強高校環保社團隊伍建設,使社團精品化,科學化,平民化。在項目實踐中,湖南科技大學的環保社團成員多為環保專業學生組成,活動多為專業需要,活動較為單一,內部娛樂活動較多,湘潭大學的雷鋒公司環保協會較為活躍,幾乎每個星期都有環保公益活動,且活動人群較廣。雷鋒公司環保協會已經從單一的社團發展成有一定資金和規模盈利的公司,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學生環境意識程度水平較為嚴峻的形勢下,高校環保社團活動的開展對提高大學生環境意識,培養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學?;蛏鐖F可以利用地球日,植樹節,地球日,環保日等開展一系列環保宣傳活動等,舉辦環保知識競賽,環保知識征文,環保主題演講比賽,環保主題攝影展,湘江水域清理等豐富社團活動,結合時事熱點,將“環保、綠色、節約”的生活理念滲入到生活中。

5.利用身邊的網絡或現實資源搭建學習平臺,了解環境理念和思想。配合政府工作,充分利用當地政府環保局資源,有意識與國際環保組織接軌,跟進官網,響應官方或民間環保組織的活動承辦,如知名的國際或者國內團體UNEP(聯合國環境規劃署)、ACEF(中華環保聯合會)、CSES(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等,在增加視野、掌握最新環保政策及各地環?;顒拥耐瑫r,更能加強大學生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也能豐富社團文化,帶給社團生命力和活力。

6.在中小學設立生態俱樂部、高中或者大學開設生態課堂。利用生態課堂、生態教學等方式培養(中小學)環境意識。課程形式多元化、以學生素質教育和面向市場作為培養目標、注重環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統一是西方發達國家在探索本科環境教育中所形成的基本共識。將環境知識、環保行為從書本中“解放”出來,應用到實踐生活中來,知行合一,分階段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建立生態環境價值觀,建構有益于環境的行為模型。

注釋

[1] 祝偉.知行合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205.

[2]盧風. 論環保理性的建立——對消費主義與環保主義兩種心愿的分析[J]. 社會科學研究,2003,04:7-10

[3]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黨建研究,2012,No.28612:4-28

[4] Jessica M. Nolan, P. Wesley Schultz, Robert B. Cialdini, Noah J. Goldstein, and Vladas Griskevicius.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is Underdetect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July 2008. vol. 34, 7: pp. 913-923.

參考文獻

[1]康春梅,王曉,李曉平. 高校校園綠化與硬覆蓋之淺見[J]. 中國高校后勤研究,1997,01:66-68.

[2]洪大用. 環境關心的測量:NEP量表在中國的應用評估[J]. 社會,2006,05:71-92+207.

[3]. 2007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J]. 世界環境,2008,No.11102:72-77.

[4]王民. 環境意識概念的產生與定義[J].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04:86-90.

[5]劉亞潔. 中國高等環境教育與日美加三國之比較研究[J]. 環境教育,2000,05:20-22.

[6]周大來. 中美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異同[J]. 外國中小學教育,1995,01:2-5.

[7]楊凱東. 中國環境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6.

[8]瑪格麗特·漢密爾頓,于飛. 英國的反污染立法[J]. 中國環境管理,1985,06:24+35.

[9]烏特·薩科瑟夫琪,喻文光. 通過環境媒介保護的健康保護——空氣和水污染防治[J]. 行政法學研究,2015,No.9204:48-54+144.

[10]王世進,許珍. 美、英兩國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借鑒[A].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蘭州大學.環境法治與建設和諧社會——2007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蘭州大學:,2007:6.

[11]黃錫生,張菱芷. 中國環境教育現狀及對策探析[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134-137.

[12]韋慶旺,孫健敏. 對環保行為的心理學解讀——規范焦點理論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2013,v.21;No.15204:751-760.

[13]“中國公眾環境素質評估指標體系研究”項目課題組編著.中國公眾環境素質評估指標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0:233.

[14] 夏琪. 英國治理大氣污染的救贖之路[EB/OL]. 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1886, 2013-01-15/2016-4-20.

猜你喜歡
環境保護意識環境
環境保護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基于環境保護的城市污水處理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新《環境保護法》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