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述蓬萊水城城墻的形成與沿革

2017-01-21 17:37王毅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明代城墻

摘 要:登州作為明代以來的海防重鎮,軍事設施十分完善。萬歷年間李成勛整飭水城,甃以磚石。清時,蓬萊水城軍事地位下降,城墻雖有修葺,但仍損毀嚴重。進入21世紀,根據文物保護的需要,結合明代城墻形制,對蓬萊水城城墻進行了恢復,基本重現了明代備倭城的雄姿。

關鍵詞:蓬萊水城;城墻;明代

作為古登州治所所在地,蓬萊保留著一處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軍事港灣——蓬萊水城,也稱備倭城,它依山傍海,四周為高大城墻所環繞,是明代以來山東海防的重要基地。

1 從刀魚寨到備倭城

宋慶歷二年(1042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魚寨巡簡水兵三百戍沙門島(即今廟島),備御契丹。登州水軍在這里停泊戰船,補充給養,訓練水師,出哨巡洋,護衛著登州的外海洋面。這支水兵部隊春夏季節上島駐防,入秋后返回南岸的登州大本營,這也許是我國最早的一支海軍陸戰隊。

時任知州的蘇軾曾在《登州召還議水軍狀》中記載:

自國朝以來,(刀魚寨)常屯重兵,教習水戰,旦暮傳烽,以通警急。自景德以后,屯兵常不下四、五千人。

由此可見,刀魚水寨是一處規模頗大的水軍基地。

明朝初年,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朝廷加強邊疆海防,設立衛所,增置海船,在原來刀魚寨的基礎上建設水城。明泰昌版《登州府志》記載:

洪武九年,設登州衛,置海船運遼東軍需。指揮謝觀以河口淺隘,奏議挑浚,繞以土城,北砌水門,引海入城,名‘新開口。

除此之外,還填土封堵了港灣的東出口,從而向南延伸東城墻,向西修成南城墻。形成了一個三面環城、僅有北面與海相通的港灣。同時,讓由南向北進入港灣的畫河改道,在水城西南角處注入護城河,使河水分為兩路,一路沿水城西城墻外的護城河流入大海,一路沿水城南城墻外的護城河向東,在城墻外東南角轉頭向北,沿東城墻外的護城河流入大海。如此一來形成東、南、西三面均有護城河的格局,為蓬萊水城增添了一道天然屏障。

2 水城磚石城墻的修飭

明朝中期,朝廷在全國范圍內對城池和軍事設施普遍進行整飭。據明泰昌版《登州府志》記載:

萬歷丙申亦因倭警,總兵李成勛撤舊甃以磚石,東、北、西三面共增敵臺三座,南一面仍舊。

順治版《登州府志》記載:

周三里許,高三丈五尺,闊一丈一尺。門一,曰振揚。樓鋪二十六座。萬歷丙申,因倭警,總兵李承勛甃以磚,東北西三面,共增敵臺三座,南一面仍舊。

這時,土城砌以磚石,內外城墻筑有堞墻,形成整齊森嚴的磚石城墻。從今日城墻遺址也可以看出,城墻的修筑形式是,先夯筑基礎下伏墊層,然后在夯土墊層上修臺壘砌石質里外皮墻,最后在墻內填土夯筑。

謝觀修建的備倭城(即水城)周三里許,城高三丈五尺,城墻寬一丈一尺,西北跨山,東南瀕河,南門曰振揚,樓鋪共二十六座。該城是以刀魚寨為基礎,分為陸域和水域兩大部分。其陸路部分充分利用了宋元代刀魚寨址,在南部加筑了城墻,截斷海灣,將海灣環城“小?!?。城墻隨地勢高低形成西面和西北兩面高,東、南兩面低的傾斜狀。北墻臨丹崖山修建,崖高30余米,以懸崖為墻,只建有1.米的垛墻。西墻建于丘陵脊背,雖不高亦較險峻。東、南兩墻因地勢低洼,筑得較高。平均高度約7米。東墻長720米,西墻長850米,墻長370米,北墻長300米,周長2200余米。城墻低寬12米,頂寬8米,系夯打而成,夯層厚0.3-0.4米。墻內外均用磚石包砌,下部用石,上部砌磚,磚為長身砌。城頂設有外垛墻,垛墻厚0.56米,下端每隔1.35米有一方孔,孔寬0.2米,高0.15米。頂端每隔l.55米,有凹形垛口,口寬0.55米,高0.6米。垛口下方每隔1.47米,有方孔一,孔寬0.15米,高0.2米。城頂近垛墻處,有寬2米的用磚鋪砌的“海墁”。

3 水城城墻的修葺

在明代水城石城墻形成以后,經過了多次修葺。

據光緒版《增修登州府志》記載:

知府徐應元復修之。崇禎十一年(1638年)知府陳鐘盛、同知來臨增修。國朝(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知縣安奎文請帑重修。道光二十年,知縣王文燾、同治元年(1862年)知府常筠、知縣周毓南,光緒元年(1875年)知縣鄭錫鴻相繼勸捐修葺。

此外,蓬萊閣西配殿內《豫大公祖重修蓬萊閣下城垣及蘇文忠公祠宇碑》也記載了同治七年登州太守豫大公祖修葺備倭城(即水城)的情況:

今太守豫公,慈惠廉明,為吾郡興利除弊,方諸文忠無多讓焉。自壬戌來登,迄今六年矣。修城垣,興學校,文事武備,整飭有方。乙丑七月,暴雨作,備倭城北面傾者數十丈,蓬萊閣亦危殆焉。公聞而慮之,亟醵金修之,修備倭城并新蓬萊閣焉。費錢七千緡,閱年余而工竣。

4 清代及以后的水城城墻

水城城墻在清后期經歷了很大變化。蓬萊水城不再作為軍事營壘后,漸漸變為居民聚居地,形成了水城村。村民蓋房造屋,多就地取材,拆用城墻磚石。建國前,頻仍的戰亂也對水城城墻造成了嚴重破壞。各路軍隊在水城內駐扎,依附城墻修工事,扒城墻做掩體,水城面貌日益破敗。建國后,南城墻被拆除,改為水城村街道。1962年,拆除大段西城墻,修成通往蓬萊閣道路。至1982 年前,蓬萊水城殘存城墻主要包括蓬萊閣西北處的敵臺和南北長約230米的一段破損城墻,西城墻南部30余米石砌外墻體,南城墻在振揚門東側和東城墻的南側殘存城墻及夯土堆積總計80余米,在東城墻北段殘存城墻青石墻體和夯土堆積70米,北城墻的東、西炮臺和水門完整地保存。

1982年,蓬萊閣管理所開始維修西北角的城墻。該段城墻呈拐尺狀,東與蓬萊閣丹崖山相銜接,向南與殘存的老城墻相銜接。1986年,在新老城墻銜接處增建了西北門。1987年,蓬萊閣管理處修復蓬萊閣古建筑群西側破損城墻部分,并修建了蓬萊閣西大門,蓬萊旅游局恢復了南城墻東段。同年,蓬萊縣政府治理畫河入???,用花崗巖砌筑護城河道。水城西城墻外的護城河由于地勢北高南低,始建時北端即為人工開鑿而成,后因水城居民建房,將護城河逐漸回填,僅最北端保留一段護城河遺跡,1993年開發修建索道,也全部被填埋掉。如今西側護城河蹤跡皆無,南側和東側的護城河、迎仙橋依舊存在。

5 明代水城城墻的修復

進入21世紀,蓬萊水城城墻全面恢復工程正式啟動。2003年,煙臺市、蓬萊市文物部門對水城東城墻開挖探溝,進行考古勘探,得出如下結論:水城東城墻南段的走向、墻基的位置、敵臺位置可以確定;城墻基礎的構筑方式為“夯土墊層+石構里外皮墻基”;墻基的夯土層依地勢差異有不同的構筑方式;墊層夯土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城墻基礎寬度為11—12.5m,內皮墻玄武巖毛石基礎寬度為1.0—1.4m,外皮墻玄武巖毛石基礎的寬度為1.2—1.6m;從城墻基礎的構筑方式、城墻的收分情況及在下伏夯土墊層中發現的宋、元代瓷器看,城墻修建應不早于明代。

結合考古勘探可知,東西城墻的南段呈南北向,稍有向外的弧線,南城墻則基本為東西直向。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結合《武備志》、《紀效新書》以及地方志中關于明城墻各種形制的記載,從2003年到2006年,在《山東蓬萊水城及蓬萊閣保護規劃》指導下,蓬萊市對水城東城墻、西城墻南段和南城墻進行了修復。

水城東城墻在原位置原形制基礎上進行修復的同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在東城墻南段、中段分別設置了一號夯土遺址展室和二號敵臺遺址展室,游客可以從城墻上的天窗觀看展室的夯土遺址以及出土文物等。在西城墻北段亦保存有明城墻遺址,并有相關的陳列展示。

修復后的水城城墻沿山勢,形成南寬北窄的長方形城池。東城墻長720米,西城墻長850米,南城墻長378米,北城墻長300米,周長2248米,面積約27萬平方米,基本再現了明代備倭城的雄姿,這對于我們研究明代山東海防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同時也將推動蓬萊水城的文物保護和旅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蓬萊歷史文化研究會.道光.重修蓬萊縣志[M].蓬萊:蓬萊歷史文化研究會,2010.

[2]蓬萊歷史文化研究會.光緒.增修登州府志[M].蓬萊:蓬萊歷史文化研究會,2010.

[3]施閏章,楊奇烈.順治.登州府志[M].清順治十七年影印本.

[4]茅元儀.武備志[M].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王毅(1974-),女,山東蓬萊,山東省蓬萊閣管理處,本科,研究方向:蓬萊地方文化與海防。

猜你喜歡
明代城墻
女真人修筑的城墻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殘破的城墻
在城墻上畫畫
650歲的南京城墻申遺進行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