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黨報新媒體在災難事件報道中的作用
——以新湖南客戶端的防汛抗災報道為例

2017-01-28 12:38文/張
傳媒 2017年22期
關鍵詞:抗災汛情抗洪

文/張 權

淺析黨報新媒體在災難事件報道中的作用
——以新湖南客戶端的防汛抗災報道為例

文/張 權

2017年6月22日至7月初,大雨直撲湖南地區,湘水、資水、沅水的水位均超過了警戒線,多地出現重大汛情。這是新湖南客戶端上線兩年來,首次面對持續高強度的自然災害事件,如何在防汛報道中凸顯移動新媒體的優勢,這是一個問題。令人欣慰的是,在這一輪汛情報道中,新湖南客戶端的采編團隊和集團子媒體緊密互動,不僅報道的內容豐富,還充分利用了直播、短視頻、H 5、專題、航拍等新媒體技術,將防汛報道做出了亮點、做出了速度、做出了高度,引領了社會輿論,維護了社會穩定。

移動新媒體成為災難突發事件的主要傳播媒介

湖南暴雨是自媒體和重大突發事件的一次碰撞。如今的媒體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的普及和壯大,使其在這類突發性災害事件面前凸顯了自身的優勢。在防汛抗災期間,尤其是長沙洪災期間,每一個社交網絡用戶都成為信息提供者,進入整個信息的傳播鏈中,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洪災情況進行傳播,形成了自媒體信息的“井噴”。

移動新媒體已經成為獲取突發信息的第一媒介。面對自然災情,傳統媒體雖然在權威性、公信力上還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信息的輸出數量、時效、針對性、貼近性、實用性等方面,已經與新媒體存在越來越大的差距。根據參與岳陽湘陰抗洪一線報道的記者所說,手機已經成群眾獲知防汛抗災信息的第一媒介。這不同于1998年長江洪難時期媒體不發達,宣傳機制保守,汛情災情往往在“第二時間”才能到達讀者的情況。在新媒體高度發達的背景下,新聞客戶端等移動資訊應用和微信等社交類平臺成為汛情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這形成了全民線上線下共同抗洪救災,凝聚民心民力,打贏防汛抗災這場硬仗的局面。

作為社會公器,新媒體的責任不僅僅是報道事實。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肩負著社會監督和弘揚正氣的重大使命,是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災難性事件的發生帶來的不僅是人身傷亡和群眾的財產損失,還會影響到一個地區的發展和穩定,對災難事件的處理如何,也會影響到政府形象。因此,大眾傳媒在進行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中,僅僅報道災難性事件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在為公眾還原事實真相的同時,配合當地政府把如何應對災難性事件、解決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相關對策傳遞給受災群眾,提高群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新技術的使用,讓用戶距離新聞現場更近一步。把抗洪現場的真實情況客觀、直觀地傳播給受眾,是新聞報道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當前,相較于傳統媒體,直播、V R、H 5等新技術,使信息傳播的速度、真實性和豐富性上都有了質的飛躍,也讓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元化和多樣化。這幫助記者和受眾拓寬了視野,也使得受眾與新聞現場更近。例如,使用無人機航拍,能夠俯瞰新聞現場,讓報道內容更加豐富,讓用戶對洪水的蔓延情況和淹沒面積都有直觀的感知。

創新新聞采集表達手段,在新媒體陣地表達主流聲音

災害發生后,及時將受災情況報道出來,傳播救災進度和形勢,展現那些與洪水抗爭的可敬面孔,總結抗災、減災的經驗,是新湖南客戶端的使命。

梳理分類,信息播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7月1日晚,面對紛至沓來的各類信息,新媒體中心編委會緊急召開防汛報道調度會,認為突發自然災害的報道角度具有多面性,傳統媒體的報道選題有嚴格要求,而新媒體環境下,多面的信息呈現和信息接觸,使用戶能夠跳出傳統媒體的議題框架,追求個性化的信息解讀。為此,依據用戶特性,新湖南客戶端將各類信息進行了分流,從汛期初始到重建家園,先后推出了各具特點、又相互策應的“防指來電”“防汛一線”“防汛服務”“湖南應對強降雨”等專題,結構分明、內容豐富、邏輯緊密,全面立體式地呈現了湖南軍民上下齊心抗洪救災的雄偉畫卷。

例如,“防指來電”不斷更新來自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等權威部門的最新汛情信息,每10分鐘滾動1次;“防汛一線” 通過將大量抗洪一線記者、組織人員、抗洪官兵和受災群眾在現場拍的圖文素材進行實時上傳,匯聚起抗洪搶險的鮮活報道,全景式呈現了湖南各受災地區的抗災現場;“防汛服務”與交警、高速、機場、車站緊密對接,第一時間推出具有較強實用價值的訊息,精準服務汛期人們的吃穿住行;“湖南應對強降雨”則側重報道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在一線抗洪救災的工作。隨著雨情、汛情的變化,7月8日,客戶端又開設了“災后重建,我們在一起”等專題,刊發了《省財政緊急下撥防汛救災資金 2天內調撥賑災資金6000萬元》等稿件,鼓舞了人們重建家園的信心。

植入融合思維,圍繞媒體端口畫出最大同心圓。在新媒體時代的防汛抗災等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傳統媒體要適應新媒體為內容生產的趨勢,就需要記者改變采訪習慣,除了進行現場采訪外,還要對網上匯聚的“抗洪搶險”信息進行甄別發布。同時,要采用融媒體機制、云采編技術,將防汛抗災第一現場采訪的稿件、素材通過新媒體技術及時進行采集整合,以滿足新媒體及時推送信息的需要。

在防汛報道中,新媒體在組織調度上突破了傳統媒體的組織機制,首次開啟了長沙、岳陽、邵陽等9個地市頻道的直播模式,整合了地市級媒體的優質報道資源,同時,也形成了近百人的報道團隊對此次災難事件進行報道。其中,長沙頻道“直播洪峰過長沙”、常德頻道的“風里雨里,我們在一起”、岳陽頻道“決戰高洪,赴湯蹈火”的點擊量均超過了百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加強原創,創新形式,藝術表達、多元化呈現。為了讓抗洪報道“活”起來,新湖南客戶端緊扣百姓關注熱點,加強策劃原創報道。例如,獨家紀實報道《歷史將銘記這個夏天》《標注的,不僅是洪水新高度》等,以及獨家揭秘之《湖南防汛指揮背后的故事①丨特大洪水為什么沒有分洪?》《湖南防汛指揮背后的故事②丨省防指的日日夜夜》等,為讀者及時解答了關于汛情的各種疑惑。其中,《11天,600億噸水從天而降》既全面分析了湖南本省6月下旬至7月初的強降雨過程,又運用了可視化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總結了湖南“6·22”暴雨洪水的六大特征。該作品獲得《中國水利報》《人民長江報》等行業類媒體的點贊,并在全省水利系統的“湖南防汛抗旱”“湖南水利”以及“湖南水文”等微信公眾號上進行了轉載。

新湖南客戶端還充分運用新技術,調動各種表現方式,多元化呈現防汛報道,推出了《上下同欲者勝》《抗洪中的八大神器》等多個新媒體作品。其中,《圖解湖南丨湘江保護和治理夯實勝利之基》對這場抗洪戰役的勝利進行了追根溯源,策劃巧、形式活、內容實,獲得了湖南省委網信辦推薦并在全網轉發。在《圖解湖南丨山洪防御的湖南樣本》中,記者用事實說話,搜集了5個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數據詳實、條理清晰,突出表現了本省在防御災害中所做的努力。

增強“廣度”和“溫度”,挖掘新媒體報道空間

在災難性事件發生時,移動新媒體要及時關注,擔負起輿論引導的職責。同時,還應在報道中突出人文關懷,回應網民質疑,發揮互動優勢,使其成為防災、避災、抗災的有效平臺。

人文關懷,挖掘生命在災難中的尊嚴與價值。對于災難性報道來說,受眾需要權威媒體的信息發布,這是報道的核心所在。同時,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媒體關注災難性事件中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生活。為此,在報道中,需要突出對人的生命和尊嚴、人的知情權的關注,以人文關懷去撫慰那些受難者。

回應質疑,要及時“補充”網民信息“缺失”。在突發事件、重大險情的報道中,由于傳統媒體難以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進行報道,這導致短時間內關鍵信息的缺失以及網上虛假信息的流傳。為此,需要媒體及時、準確、客觀地傳遞權威信息,做到不瞞報、不斷報、不淺報,讓受眾每天都能得到最新信息。針對湖南汛情初期特點,生活在水邊的水鄉百姓仿佛“習以為?!薄皼]什么感覺”。對此,新湖南客戶端率先推出圖解新聞《洪水為什么這么猛——水文專家詳解湖南當前汛情》《6月,湖南雨量為何破“歷史極值”——氣象專家詳解湖南強降雨天氣過程》等報道,釋疑解惑,引導讀者正視汛情特點。同時,面對汛期的謠言傳播,新湖南客戶端還采寫了《一個周末,四條謠言,把老百姓都搞醉噠》等多條辟謠稿件,用確鑿的事實擊破謠言。

作者系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編輯部主任

猜你喜歡
抗災汛情抗洪
奮戰在河南抗洪一線的夫妻檔
本期主題:鄭州抗洪
胡春華強調:切實抓好春耕生產和抗災奪豐收工作
王文濤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 全力減災救災確保今年抗災奪豐收
“黨員抗災隊”活躍田頭地邊
《告別愛人》
————獻給抗洪烈士
相比1998,今年汛情有哪些新情況
汛情形勢嚴峻,各地受災嚴重
打好農業防汛抗災主動仗
另類抗洪大軍——細數國產抗洪新“神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