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潛江蝦稻共作模式“四推進一穩定”效果顯著

2017-02-03 11:48湖北省水產局
中國水產 2017年4期
關鍵詞:蝦稻潛江種養

湖北潛江蝦稻共作模式“四推進一穩定”效果顯著

本刊訊 湖北潛江擁有水域面積40萬畝,是“蝦稻連作”的發源地。早在2001年,科技工作者與農戶一起成功探索出了“蝦稻連作”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開挖簡易圍溝,放養小龍蝦種蝦,種一季稻、養一季蝦。為了更好地抵抗自然災害,規避養殖風險,挖掘養殖潛力,科技人員在此前基礎上大膽創新“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變過去“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大幅減少農藥化肥,達到小龍蝦、水稻共同生長,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經濟、生態效益明顯提高。

小龍蝦產業推進結構調整

當地水產部門負責人介紹,地方政府把蝦稻產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標桿產業,經過16年探索,潛江初步建成了集科研示范、良種選育、健康養殖、加工出口、餐飲娛樂、冷鏈物流、電子商務、品牌文化等于一體的蝦稻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180億元,帶動10萬人就業。2016年全市小龍蝦養殖面積35萬畝,其中稻田綜合種養31.5萬畝、池塘養蝦3.5萬畝,產量7.35萬噸,產值26.46億元,苗種供應能力達30億尾。2017年小龍蝦養殖面積將達50萬畝以上,建成9個萬畝、50個千畝集中連片的蝦稻共作生態種養基地,形成了產業布局合理、集中連片、產銷功能齊全的小龍蝦產業新格局。

蝦稻共作推進綠色發展

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和害蟲為小龍蝦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資源;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優質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的秸稈是小龍蝦天然棲息場所,稻草自腐還田培肥地力。在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和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為一種接近天然生長的生態稻。蝦稻共作全程采用物理或生物手段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既節約了水源,維護了生態環境,又保障了食品安全,符合減量替代、減量控害、綜合利用這一新時期要求。

科技研發推進創新驅動

潛江是全國率先開展小龍蝦苗種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的縣市,并同時開展了小龍蝦良種選育工作,建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小龍蝦工廠化選育繁育基地。當地水產龍頭企業與中科院合作建立了桂建芳院士專家工作站,整合科技資源,以力爭五年內培育出小龍蝦優良品系為目標,實現小龍蝦良種選育和苗種規?;庇墓リP突破。通過在長江流域不同湖泊采集親蝦,進行多樣性鑒定,用分子標記技術構建核心育種群體,進行良種選育,篩選出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的新品系,用于全國小龍蝦大面積養殖,以此輻射帶動全國小龍蝦產業發展。

土地規模流轉推進農村改革

潛江市熊口鎮小龍蝦加工企業華山公司與趙腦村農民簽訂了“遷村騰地、整體流轉”協議,探索試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公司對流轉到手的土地按照現代農業標準建設“蝦稻共作”養殖單元,再簽訂農田承包合同返包給村民經營。土地流轉后,趙腦村420多戶村民整體遷入統一規劃建設的華山綜合社區,實現就近就地城鎮化。新鎮民能享受到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實現了生活方式的大轉變,從身份和社會保障上逐步向城鎮居民貼近。

土地復耕穩定糧食生產

蝦皇合作社農戶左老爺子2016年承包的水田粳稻畝產600公斤,按濕谷收購價每1公斤2.4元計算,收入1440元;與此同時小龍蝦畝產200公斤,收入約5000元,綜合計算每畝收入可達6440元,是從前單種水稻的5倍多。他承包的這60畝標準蝦稻共作田,一年收入約38萬元,刨去10萬元左右農資支出,純收入近28萬。高效、高收益極大激發了當地農戶的種糧養蝦熱情,大家紛紛返鄉,撂荒水田全面復耕,“旱改水”積極開展,全市2014至2016年糧食生產穩步提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力量。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為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突出“優”、“綠”、“新”。潛江市“蝦稻共作”生態養殖模式緊扣改革脈搏,為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可復制,可推廣。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可以此為模板,通過政策指導在全國適宜地區全面布局“稻田+水產”種養模式,積極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為糧食穩產、農民增收做出新的貢獻。(湖北省水產局)

猜你喜歡
蝦稻潛江種養
潛江小龍蝦:一筐拍出28萬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循環種養 帶富鄉鄰
蝦稻共作養殖注意事項
四川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多點開花
潛江小龍蝦盛裝出國了
潛江市:優質糧食工程助推蝦稻產業發展
大集團坐陣,潛江匯聯將攜手4家基地公司,重點發展華中小龍蝦料
◆湖北潛江將打造蝦稻千億特色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