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課堂的漢字基本教學策略

2017-02-08 22:20桑迪歡
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 2016年12期
關鍵詞:漢字文化漢字教學教學策略

【摘 要】漢字凝聚了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學語文課堂的漢字教學中注重漢字文化內涵的滲透和傳承,不僅能增強學生認識漢字、掌握漢字的動力,更可以促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道德修養。因此,中學語文課堂是教授漢字,傳播中國傳統漢字文化的重要媒介,任重而道遠。如何做到既能激發中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又能科學地講解漢字及其內在的文化底蘊,這不僅需要提升教師的漢字文化品味,也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關鍵詞】漢字教學;漢字文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2-0019-03

【作者簡介】桑迪歡,華東交通大學(南昌,330013)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敘事學,漢字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漢字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基石,使全民了解和正確使用漢字,是提高民族文化素養的奠基性工程?!薄白R別和運用漢字的能力將決定他今后一切學習的速度和質量?!背踔猩_到“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的水平。因此,漢字教學依然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筆者認為,漢字不僅是學生閱讀和寫作乃至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結晶,是歷史的載體,是學生認識以及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媒介?!吧w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保ㄔS慎《說文解字·敘》)不僅道出漢字傳承文化的功績,更強調了其超越時空的影響。

基于上述認識,本文將探討初中語文課堂中漢字教學的重要性,探尋漢字教學的基本策略,為中學語文課程引入一個新的視角,以期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有效實施課堂中的漢字教學提供參照。

一、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

針對中學生的漢字教學,筆者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堂中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情比任何一種方法都要事半功倍。因此,在漢字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某些字詞的理解與記憶,教師要善于引經據典,提高學生對漢字學習的積極性,領略漢字文化的深邃和美麗,這也正是語文課堂中教師的重要使命之所在。

如《盤古開天地》一文中描寫盤古倒下后,“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很多教師將“四極”簡單解為“四個方向”一帶而過,有的甚至忽略不提。這無疑失去了一個讓學生體驗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的機會?!皹O”本意指房屋的最高處,也叫“脊檁”?!八臉O”是古代神話故事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意為“四根擎天的柱子”。這與中國古人對自然世界的認識方式有重要關系。古時候,人們認為“天圓地方”,想象大地有四個角,四角各有一根大柱子支撐著天穹?!痘茨献印び[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惫湃说南胂罅φ媸秦S富──“斷鰲足以立四極”,斬斷鰲的四足來做擎天的柱子??此瓶菰锏臐h字“極”,當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完這個故事,“極”不再是一個枯燥的詞語,而是一幅鮮活生動的畫面,也一定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再如,從“人”字引申的字。傳說倉頡造字,第一個就是“人”字。倉頡冥思苦想該如何表達,偶遇蹄印而不辨,有一個獵人經過,說道:“我想這應該是貔貅的足跡,因為任何野獸的蹄印都有其特征,只要抓住特征就能分辨?!眰}頡醍醐灌頂,創造了“人”字——所有四肢動物,只有人能直立行走并用雙手勞作。由“人”字擴展開來,引出了“雙腳站立的人”,如:見、兄、元、祝;“跪坐的人”,如:令、邑、巴、卻;“張口吐氣的人”,如:吹、歌、欣、次等。一人跟在另一人后面,表示跟隨的“從”字;從人依木,表示停息的“休”字。這樣的例子在語文學習中比比皆是,大部分的漢字,都是在“抓住特征”的核心概念指導下創造出來的。

通過講述倉頡造“人”的故事,漢字教學不再是如此困難和晦澀難懂了。由此可見,只有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讓他們從直接關注其“義”,簡單地識字,發展到讀其“音”,懂其“形”,才能真正的掌握漢字及其背后的文化。

二、科學地講解漢字

漢字數量龐大,結構比較復雜,只靠語文課堂中通過講解課文的方式來介紹漢字是遠遠不夠的。講解漢字,也是有法可循的,漢字構形學的規律對于漢字教學至關重要。千百年來,雖然漢字的具體構形方式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是從總體看,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漢字的基本構形特點一直保持著。由于漢字的構形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信息,這就決定了分析漢字構形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構形與構意??茖W地講解漢字,就是要在不違背漢字構形規律和演變規律的前提下,對構意直接或者可以推源的漢字加以準確講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時,在講解個體漢字時,要把它放到漢字構形系統中去,找到它應有的位置再來講解。只有對漢字構形規律有所了解,對漢字進行科學分析,漢字教學的難題才能一一破解。

例如“魯”是會意字,甲骨文中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是“魚”,下部分是“口”,指魚味鮮美。金文在“口”中多加一點成“甘”,進一步強調味道醇厚可口。篆文將“甘”變形為“白”??瑫謱ⅰ鞍住弊優椤叭铡?,如今簡化為“魯”。這個字的本義,為魚味醇厚嘉美。由這層意思,又引申出嘉美、遲鈍等意思。

筆者建議中學語文教師多學習兩個漢字學的概念:“實義”和“構意”。實義指的是詞進入語境后用來表達思想的意義,構意則是漢字形體構造中體現出來的造字意圖。構意是字意,實義才是語義。有些字的構意與實義完全一致,可以憑字形理解和記憶這些字的詞義。

比如,“江河湖?!?,從“水”,都是水流或水域;“憂、愁、思、想、憎、惡、憤、怒”都從“心”,都是心理活動?!笆尽币话愣寂c誠敬大道并恪守這種規律有關,如:“祈”字是指“向神明告求”;“?!弊质侵缸鸬蕾F德天道佑護才能有福;“?!弊謩t是指主祭宣講尊道貴德的贊詞。但另一種情況就不同了,如“玦”字,《說文解字》解釋為“玉佩也”。但要像了解“玦”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玉佩,還需要從其聲符入手。玦字聲符為“夬”,“夬”有“分開”義,如“缺”是器物有缺口,“決”是堤岸有缺口,水從中流出,“訣”是告別。由此可以推知,玦之所以叫“玦”,是因為它是一種有缺口的玉環。再比如“理”字,“理”雖然也從“玉”,但解釋這個詞義只有通過構意分析才能明白,因為將玉雕刻成玉飾或玉器要順著玉的紋理從事,因此治理、整理、理順等中的“理”的意義都指的是一種條理化的行為。

三、解讀漢字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曾說過“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脊里骨干”,帕默爾說“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脊梁”,陳寅恪先生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如果每一個漢字都可以看做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的縮影,是容納百川的文化載體,那么,我們每天在教學中學習漢字的時候,不也可以看做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一次梳理和解讀嗎?

《說文解字》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蔽淖帜藗鞒形幕c文明的工具,漢字中的文化內容隱藏在漢字的構意中,反映古人的思維方式,漢字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講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我們最熟悉的“姓”字看,從女從生,生亦聲,其本身已顯示出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人有姓,而姓從母。如“姬”“姚”“姜”等姓氏就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的明證?!蹲髠鳌こ晒拍辍罚骸半m有姬姜,無棄蕉悴?!毕鄠?,黃帝姓姬,炎帝姓姜,周朝姓姬,齊國姓姜,姬姜兩大姓,常通婚,于是古人多以姬姜代美女。再如“鄭”“鄒”“郎”等姓中,右耳旁“阝”是“邑”字的變形,表明其祖先的封地名稱,后作為姓氏。而“陳”“陶”“陸”等姓中,左耳旁“阝”則是“阜”字的變形,表示高地,表明其祖先居住地的地勢。這些姓氏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古代氏族社會時期的歷史和文化狀況,學生在學習這些姓氏或書寫自己姓名時,面對的將不再是簡單枯燥的字符,而是令自己充滿崇敬的一個個圖騰和印記、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璀璨文化。

另外,漢字中還蘊含著深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充分利用一個漢字,講一個故事,說一個道理,寓教于學。

比如“學”字,《說文解字》有一個非常精彩的解釋,“學,覺悟也?!庇X悟,其實就是睡醒了——覺醒。一個人沒有覺悟之時,懵懂迷糊,跟睡著了沒有區別;而一旦他覺悟了、心里透亮了,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方向與安身立命的所在,他也就睡醒了。學是覺悟,這說明學習的過程不是外在灌輸,不僅是掌握各種知識,而是要通過學來喚醒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智慧、道德與力量。這樣學生們就可以深刻領悟到學習是關乎內心的過程,更加用心學習。

四、提升教師的漢字文化品位

語文教師不但要掌握語言文字和成熟的授課技巧,也應該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個人魅力。文化品位其實就是一位教師個體內在生命中文化積累的深度、廣度和厚度的體現。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不但要具有靈活多變的講課技巧,還需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文化根底不僅要淵深,而且要成為雜家,廣收并蓄,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識和扎實的漢字文化知識。

但是在現實里,很多教師缺乏漢字文化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糾正學生對漢字的誤解。比如把“祭”字想象為左邊一塊肉,右邊一把叉子,下面一張桌子。這種想象關聯能夠讓學生比較直觀生動地記住這個字的部件和結構,但是違背了漢字構成與字義之間的真實聯系。再比如“思”字,表面上看是“心田”是進行溝通,然后才會產生思想。其實“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

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內在文化素養外化的過程。一個有文化品位的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啟迪智慧,在教學中熱情洋溢,真情泉涌,旁征博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所說的:“關于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視野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的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币虼?,教師的文化底蘊決定著他駕馭整個課堂的能力,提高這方面的素養,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時通過分析漢字的“形”來了解漢字的“義”,讓學生不僅僅是為識字而學習漢字,從一個字的含義入手講解一句話的意思,甚至掌握一篇文章的精髓。如此這般,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學生學起漢字如魚得水,教師教起來也得心應手,而漢字文化也得以繼續與傳承。

“字小乾坤大”,漢字作為形、音、義結合的文字系統,是世界上使用壽命最長、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展現漢字的魅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漢字在傳承中華文明方面的獨特優勢,這是漢字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責任。中學語文課堂中的漢字教學充滿挑戰,但也是有章可循的。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而更新的方法,則需要我們去發現和創造。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讓我們一起努力,開拓漢字教學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國書店,2015.

[2]劉安.淮南子[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5.

[3]左丘明.春秋左氏傳[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漢字文化漢字教學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遵循識字教學規律,實現“互動識字”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與滲透
基于“漢字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應用探討
指向核心素養,詞串識字教學的應然追求
淺談零基礎留學生的漢字教學
多媒體技術在幼兒識字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