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與一統: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內在邏輯

2017-02-10 18:58劉學斌
理論導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一統多元

劉學斌

摘要: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整合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的機理就是由多元而一統。中國傳統政治整合所面對的多元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與矛盾;地區差異與矛盾;民族差異與矛盾;政治制度內部的矛盾;政治思想、觀念上的分化與矛盾;等級差異及矛盾;民間社會等。它所設定的政治整合目標——一統,也有其特殊性,具體包括:一個核心和最高點;綜合性、全方位的協調一致;允許內部差異,倡導和而不同等。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由多元而一統的復雜運動的總體特征可以概括為:有領導、多主體、多方式、因時因地制宜。

關鍵詞:多元;一統;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整合;內在機理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1-0033-05

政治整合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和解決當今中國的政治整合問題無疑需要建立在對現實進行全面、深入、周詳考察的基礎上,同時,研究、考察傳統中國、域外文明在政治整合方面的經驗、教訓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整合的內在邏輯為研究課題,希望能對我國的現實政治整合問題有所啟示。

政治整合與政治分化是相對、相聯的一對概念。政治分化指政治中多樣化、差異化的趨向,政治整合指政治尋求秩序、一體化的趨向。 ①兩者并存于政治中,并具有一定的張力。政治分化和整合包括統治階層內部的分化和整合,也包括整個社會的分化和整合。 ②政治整合在古今中外具有普遍性,但各自的具體情形不同。我國目前面臨的政治整合問題巨大而復雜,與市場經濟、文化交流、國際競爭等相伴隨,利益、思想、訴求等成分多樣化、關系復雜化、矛盾尖銳化,從而整合的完成也更為不易。③ 從政治和社會整合的角度看,“中國夢”“四個全面”等體現黨和國家意圖、智慧的論述都具有深厚的整合含義。 ④雖然與現代社會有諸多不同,中國傳統社會也存在著政治整合問題。而且從政治整合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社會⑤無疑是一個整合程度很高的社會,它體量龐大卻又高度統一、持久穩定、長期延續、變化緩慢。這在世界文明史范圍內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極其罕見的。以至于中國傳統社會被人稱為“超穩定”社會。⑥而這種超穩定的社會或結構從政治整合的意義上則不能不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成功”。⑦那么,這種“成功”的內在機理或邏輯是什么?對這一問題的索解不僅有利于深化對中國傳統政治的理論解讀和理解,對正處于轉型社會的中國認識、解決其政治整合問題也會有所啟示。⑧限于篇幅,本文僅從宏觀上予以初步探討,而且僅涉及其中的一個方面,認為多元與一統是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整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這是透視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整合的基本角度,也是中國傳統社會政治整合的基本經驗。⑩

一、多元: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前提

政治整合是政治分化、差異化、多樣化條件下向一體化、系統化方向的運動。政治領域中差異、分化、多樣等多元性因素的存在是政治整合的前提,也正是因為多元,才有整合的必要。所以,政治整合必然以多元為前提和起點。但是,在不同的社會政治條件下,政治整合所面對、所需要整合的多元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中國傳統社會在政治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差異、多樣的情況,構成了政治整合的多元前提,而且這種多元的含義和內容具有特殊性。中國傳統政治整合所面對的多元情形主要有:

1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與矛盾。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統治集團內部經常出現分化與矛盾,其主要體現是朋黨和黨爭?!芭簏h主要是指統治階級內部具有不同政治背景和經濟利益的對立的政治集團?!盵1]朋黨與現代政治中的政黨不同,可以說,朋黨是君主政治條件下,存在于統治階級內部,因政治、經濟利益等差異形成的宗派性小集團。在這些政治集團間為爭取、擴大、鞏固本集團的利益而產生的矛盾斗爭就是朋黨之爭,簡稱為黨爭。在目前的研究和古人的觀念中,朋黨一般僅指士大夫中的政治集團。本文對朋黨作出較寬泛的界定,因為在古代,除士大夫外,外戚、宦官之中也會形成派系,并參與到政治斗爭中去,如明末與東林黨相爭斗的閹黨。對此種情形不應忽視。在中國傳統政治中,朋黨之分與朋黨之爭長期存在,只是其具體情形和激烈程度有所不同。朋黨之分與朋黨之爭在激烈時往往會影響到政局乃至促使王朝衰落。朋黨問題令統治者非常頭疼,唐文宗曾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一》)所以,朋黨、黨爭是統治者在政治整合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

2地區差異與矛盾。中國歷史上的疆域雖然有變化,但總體上來說十分遼闊,同時內部差異較大。不同地區之間在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風俗習慣、文化傳統、人口構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如在民俗方面,“按照各地區民俗特點,可以將古代分為中原、齊魯、幽遼、并朔柚隴西、巴蜀西南、楚湘、吳越、閩臺、嶺南十個民俗區。有些區范圍很廣,實際上內部差異仍很大?!盵2]地區之間的差異與矛盾對國家的治理構成了挑戰,增加了其復雜度和難度。同時,由于溝通和交流的有限等因素,不同地區的人之間容易形成地域矛盾,從而影響到政治斗爭、國家統一。吳楓、任爽指出:“以地域矛盾為契機,以地域界限為派系分野標志進行利益爭奪,往往是中國古代統治集團內部沖突的一個重要特徵。尤其是南方與北方人士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盵3]又如,在明末黨爭中,齊黨、楚黨、浙黨、宣黨、昆黨等都與地域有關。

3民族差異與矛盾。在中國漫長的傳統社會和遼闊疆域中,生活著眾多的民族。不同民族之間在生產方式、文化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同民族之間在生存空間、資源、財富等的競爭、爭奪中往往發生矛盾、沖突,乃至爆發戰爭。許多民族都曾建立自己的政權,在中國的疆域中許多時候都并立著多個政權,在各個民族政權的統治范圍內一般也是存在著多種民族。所以,無論中原王朝還是邊疆少數民族政權都不得不處理民族差異與矛盾。處理得好則可以實現政權的穩定、國家的繁榮,處理不好則可能導致國家的滅亡。

4政治制度內部的矛盾。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中也有一些關系、矛盾成為政治整合的對象和難題。首先是君權和相權的關系。君權和相權之間除分工和合作之外,還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有時甚至會演變為激烈的沖突。君權與相權之間關系的狀況直接影響到政治局勢,也可能引發政治制度上的變化?!熬龣嗯c輔政權一直是相輔相成,同時又是相克相制的”,“君權和輔政權的矛盾是促使輔政制度本身不斷演變的主因?!盵4]其次,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與地方關系始終是中國傳統政治中的一個難點問題,經常搖擺于地方無權與地方獨立、分裂之間?!爸袊饨ㄉ鐣闹醒肱c地方關系也一直在下位包含模式、分割模式和分離模式中變來變去。直到辛亥革命,這一歷史才告一段落?!盵5]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狀況影響到國家的治亂興衰、行政區劃、中央與地方政務管理機構的設置等。

5政治思想、觀念上的分化與矛盾。政治思想觀念上的分化與矛盾包括在學術、國家指導思想、政策取向上的矛盾,以及人們的政治取向、思想道德境界、政治覺悟上的差異。在春秋戰國時期,學術上存在著多種政治思想觀念和流派,即便在儒家思想取得獨尊地位后,仍然存在著多種思想的斗爭與交流,而且儒家思想內部也存在分化和斗爭。許多思想都對政治有訴求,政治也希望介入學術,所以,學術之爭、政治之爭可能交織在一起,增加了政治整合的難度。如在北宋黨爭中學術斗爭和政治斗爭的交織表現就比較明顯,江小濤指出:“由政見之爭而導致學術之爭,二者交互作用、難分難解,這原本就是中國學術史的一般通例,而于王氏新學的沉浮際遇體現得尤為明顯?!盵6]在國家治理的思想上,統治集團內部也有分化,因而在國家的政策取向上會有不同的意見和主張,并形成矛盾與斗爭。在治國思想上的分歧中,圍繞變法即政治改革的分歧十分重要。統治集團內部常在是否變法、如何變法等問題上出現明顯分歧和尖銳矛盾。這些都毫無疑問地會影響到政治的運行。中國傳統政治整合不僅關注學術、國家層面上的思想觀念,也關注個人、群體、社會的政治心態、思想道德素質等,把它們也納入到政治整合的對象中去,認為必須把它們都引導到國家的整體路向上來,并以之為整個政治整合的基礎,并認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人們的思想觀念問題,就可能損害國家的穩定,不利于政治整合。

6等級差異及矛盾。中國傳統社會沒有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那樣簡單、明晰的階級關系,而是存在復雜的等級關系和矛盾?!霸诠糯?,眾多的階級、階層錯綜地、層累地構成了自上而下的、統治與被統治的多層階梯。階級和階層的區別常常表現為復雜的等級制度……所謂‘等級,是由國家以詔旨和法律的形式允準和承認的、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集團。這些社會集團的經濟、政治地位大相徑庭,即使同一階級內的各個等級也不是平等的?!盵7]社會政治上的等級分化是中國傳統政治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時,等級制也是統治者所極力維持的。而等級間的分化和差異蘊含著矛盾和緊張關系。中國傳統政治中的等級差異主要體現為:君臣差異與矛盾、官民差異與矛盾、君民差異與矛盾等,這些都是政治整合所必須處理的問題。

7民間社會。受到交通、通訊等物質技術條件及社會發展狀況的限制,傳統社會的國家權力并不直接控制基層社會。但是,基層社會仍需要被整合到整個的大系統中。實踐上,這主要靠家族、士紳等完成?!皩嶋H上,在傳統鄉村社會,接受了儒家教育以及被帝國政權蔭護的紳士,代替國家對鄉村進行了有效治理,正是這種獨特的治理方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成功地維系了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農業社會的整合?!盵8]所以,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整合也包括對基層社會的整合。

總之,中國傳統政治整合所面對的多元與現代社會和外國社會相比有一定特殊性,也具有豐富而復雜的內容。

二、一統: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目標定位

整合是分化基礎上的重新組織、協調,最終實現一體化、系統化。所以,一體化、系統化就是整合的目標。但是,一體、系統只是對整合目標抽象、一般性的表述,在具體的整合領域、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對一體、系統的理解和表述也必然會有差別。具體到本文所討論的中國傳統社會,其政治整合的目標當然也是一體、系統,但用一統來表述似乎更貼切、形象。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們雖然并不使用政治整合這樣的概念,但無論是思想家、政治家、知識階層、普通民眾都不同程度上對政治整合有所期盼和設想。在他們或樸素簡單或復雜精妙的思想觀念中,政治整合的目標就是一統。⑩一統的目標和普通的、一般的一體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一個核心和最高點。一統目標的基本訴求是在整合后的狀態中有一個核心,也存在一個最高點。即它所要求的不是簡單的水平聯結和垂直堆疊,而是要求系統要有一個軸心、主軸和最高點,體現出一種向心的趨勢?!笆略谒姆?,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可以說是對一統目標的典型表述。它認為在社會政治中必須有居于中央的“要”,而“要”必須為圣人所掌握?!耙本皖愃朴谝粋€中軸,在社會政治中是重要的東西,居于中心地位?!笆ト恕眲t掌握了“要”,居于最高的端點。所以,整合就是四方向中央的匯集、歸附,同時也是向上、向圣人的匯集、歸附。通過“四方來效”社會政治實現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統一的、由圣人所主導的系統、整體,亦即一統。在這個一統的整合目標中,主軸和最高點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在先賢們看來,社會政治生活沒有主軸和最高點是不可以想象的,沒有它們,政治整合也無法實現。

2 綜合性、全方位的協調一致。一統目標的另一特點是綜合性、全方位的協調一致,亦即,它不是單一方面和向度的整合,而是全面的整合。它至少包括了政治領域、思想學術領域、家庭生活領域等。在政治領域,它要求一方面政治制度中的每個人、每個機構都統一服從于君主,另一方面,其它社會成員、組織都統一服從于君主掌控的政治體系。在思想學術領域,它要求人們在思想意識上、學術傾向上向圣人、圣人之道靠攏,把體認、踐行圣人之道作為個人學術和思想道德修養的畢生追求。在家庭生活領域,它要求家庭成員、家族成員依附、服從于父家長的權威,從而實現家庭、家族生活的集中統一。在這些方面,思想學術領域、家庭生活領域的整合并非是游離于政治整合之外,與政治整合關聯度弱的部分,恰恰相反,它們都是整個社會政治整合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政治領域的整合互相滲透、支持,共同推動整個國家走向一統。其機理在于,思想學術領域內的制高點“圣”和政治領域內的制高點“王”雖然有所區別,但是卻密切關聯,甚至可能合而為一。同時,在“家國同構”的背景下,君主就是最大的父家長,家庭、家族內部的父家長就相當于內部的君主。所以,三者既高度關聯,又相互滲透,最終可以實現社會全方位、綜合性的高度整合。劉澤華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在許多人言論中,圣人與王是沒有區分的,圣人的本質和功能就是王的本質和功能”。[9]張分田也指出,在中國古代“行圣王之道,立圣王之制成為普遍追求的理想政治與政治理想”。[10]

3 允許內部差異,倡導和而不同。一統目標一方面意味著高度集中統一,另一方面,一統也并不意味著完全同一、差別和多樣的消失。一統在要求統一協調的同時,也保留了足夠的彈性和包容性。在保持對至高點的統一歸附和服從的前提下,一統承認、允許差異和多樣的存在,并要求形成和諧、溫和、充滿道德感的內部關系。這一傾向主要體現在對和而不同、和諧、中庸的倡導上。和而不同是因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即認為單一性的事物是無法長期存在、延續的,只有在事物之間建立和諧、協調的關系,才有利于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梢?,中國的文化傳統并不主張消除與己不同的事物,也不要求消滅事物之間的差別,而是主張通過和的方式在事物之間建立起協調、和諧的關系。這一原則當然也適用于社會政治領域,《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認為社會政治領域要靠禮來維系,但是在禮的運用上也要注重和,即應該緩和人們之間的矛盾、彌合人們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制造緊張和沖突。此外,中國的文化傳統還特別重視中庸,《論語·雍也》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對此,朱熹的解釋是:“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敝杏箯娬{的是一種追求平衡、適度,避免走極端的態度和思維方式。它對中國的文化和社會政治的影響極其深遠。應該說,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目標——一統之中,除了要求集中統一、歸附服從外,也蘊含了和而不同、和諧、中庸的精神,因而,它并不反對差異性、多樣性,而是要求在差異和多樣之間求得協調和平衡。

三、由多元而一統: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復雜運動

多元為前提,一統為目標,中國傳統政治整合就是由多元而一統的復雜運動。這一運動包括多個側面、多個子過程、多種環節,難以一一盡述,以下僅討論其總體特征,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有領導。中國傳統所理解、所要求的政治整合并不是一個自發、自主的過程,而是一個有領導、有組織、有安排的過程。這個領導者、組織者就是以君、圣為最高代表的權威。這些權威被賦予了政治整合的權威。而且,在許多思想家那里,甚至在整個社會意識之中,政治整合對君、圣等權威而言,不僅是權力,也是其主要職責,甚至是其存在的理由。君、圣等權威應該、也必須將社會政治的各個部分乃至整個國家整合為一體。在這個整合過程中,君、圣處于最高地位,是整個整合的最高規劃者、組織者、實施者、監督者,是整個整合的最終操盤者。在君、圣的統一領導下,其它次級、更次級的權威負責自己區域、方面政治整合的領導、組織、實施。從邏輯上講,整個社會政治整合是一個由下到上、由部分到整體、由外圍到中心,逐級整合、層層推進最終實現大一統的過程?!赌印ど型小氛f:“里長順天子政而一同其里之義。里長既同其里之義,率其里之萬民以尚同乎鄉長”,“鄉長治其鄉而鄉既已治矣,有率其鄉萬民,以尚同乎國君”,“國君治其國而國既已治矣,有率其國之萬民以尚同乎天子”?!赌印ど型隆穭t說:“家君發憲布令其家”,“家君總其家之義,以尚同于國君,國君亦為發憲布令于國之眾”,“國君選其國之義,以尚同于天子。天子亦為發憲布令于天下之眾”,“天下既已治,天子又總天下之義,以尚同于天”。從以上材料看,墨子所講的尚同,大致就是一個由大小權威逐級進行政治整合,最終實現社會政治高度整合的過程,其中的組織性、計劃性顯而易見。所不同的是,他認為在君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威——天,最終應當同一于天。有領導,表明了中國傳統中要求的政治整合的計劃、組織、非自發的特性。

2多主體。中國傳統的政治整合還是一個多元主體共同推進的過程。其中,最主要的主體當然是以君主為最高核心的政治官僚體系,他們有正式的權威、專門的機構、分工協作的體系、專職的人員、充足的資源、大量的物質技術手段,因而也是社會政治整合的主導者。除了他們以外,還有其它主體參與了政治整合過程,如家庭的家長、家族的族長、基層社會的三老等。在其它主體的最值得關注的是士人階層。士人階層是一個以讀書學道為特征,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內部構成十分復雜的階層。讀書學道的獨特屬性使他們對以君主為代表的政治體系和相應的政治整合持積極、肯定、主動認同的態度。其中,一部分人通過選官制度,進入政治體系之內。通過這一環節,一方面他們被整合到正統政治之中,另一方面他們本身也成為政治整合的直接操作者。沒有成為官僚的士人,仍然可以以一定方式參與政治整合,成為政治整合的主體之一。如可以通過收徒講學的方式,將正統的思想意識在社會上廣為傳揚,灌輸給學生弟子,使他們對國家、政治有認同感、向心力。一些有名望但未入仕的士人、致仕的官員等則可以以社會賢達、地方名流、民間領袖的身份參與政治整合。通過多主體的方式,傳統的政治整合實現了對社會多領域、多層次的全方位覆蓋。

3多方式。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而言,主要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硬的、消極的方式,即強制規訓,主要依賴法律、制度、刑罰;一種是軟的、積極的方式,即內在提升。強制規訓一般是君主、官員依靠正式權力、依據法律制度、采取懲罰的方式限制、處罰不利于或違背政治整合的人、組織、事和行為。內在提升則指的是,通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來促進政治整合。它又包括幾個要點:一是君主、官員等負責進行政治整合的主體自身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這甚至被認為是關鍵的因素。二是政治整合主體自身的行動必須符合政治整合的要求,即不僅是要組織政治整合,而且要自身主動完成政治整合,從而對其它政治整合的對象產生道德示范、感召的作用,推動整個政治整合進程。三是對政治整合的對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對政治整合的對象進行道德知識、觀念的灌輸,行為的訓導,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精神境界、政治覺悟水平,從而使之能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參與政治整合。在傳統政治整合中,兩種基本方式都是十分重要的,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升了政治整合的效率和效果。但是,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內在提升的方式更受青睞,反映在治國路線上就是儒家通常講的德主刑輔。

4 因時因地制宜。因時因地制宜強調的是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靈活性。中國傳統政治整合對一統的目標有明確的追求,同時,在事關國家一統的問題上也有堅定的原則性,但同時,中國傳統的政治整合并不生硬、僵化,反而體現出務實、變通的靈活性。例如,在確保中央權威的前提下,在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實行靈活的制度、政策,即“因俗而治”?!啊蛩锥沃芜吽枷朐谥袊鴼v史上源遠流長。歷史上少數民族多居住在邊疆地區,為了維護那里的統治,中國歷代統治者們都會在‘因俗而治治邊思想指導下,根據少數民族的歷史傳統、社會情況、風俗習慣等方面情況,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方式?!盵11]中國歷史上的羈縻州府、西域都護、都護府、宣撫使、宣慰使、土司制度、南北面官等均體現了這一原則,對適應民族差異、地區差異,維護國家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類似“因俗而治”這類因時因地制宜的靈活原則,不僅是漢族政權或中原王朝運用,少數民族政權、地方政權也會運用。所以,它所體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政治整合中的一個普遍性原則和中國政治的一個基本歷史經驗。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彈性、適應性。當然,政治整合的靈活性也是為了原則性,它以一統為目標,也以一統為底線,是一統原則下的實事求是、區別對待。正如《禮記·王制》所講“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痹凇敖獭薄罢鄙弦獔猿忠唤y,但對其“俗”“宜”則表示尊重,允許其存在和發揮作用。賈霄鋒在論述土司制度時指出,“傳統‘因俗而治的治邊思想和‘天下一統的政治思想是土司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礎?!?[12]即土司制度既體現了“因俗而治”也體現了“天下一統”。而且,需要強調的是,一統的目標定位中,不僅要求一統,而且要求高度的一統,只是考慮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滿足最基本的一統基礎上,可以根據地區、民族差異,允許部分方面的一統程度較弱一些。但僅僅維持低水平的一統并不是中國傳統政治整合的全部追求,根本上它追求的是一種高度一統的政治整合結果。所以,一但條件發生變化、時機成熟,就會調整政策,以提高政治一統的程度即整合的水平?!案耐翚w流”“用夏變夷”等就體現了這種傾向。

中國傳統的政治整合的過程十分復雜,但總體而言,則相對清晰,高度的計劃性、組織性,多主體的參與、多方式的運用、對特殊情況的靈活變通等都是其顯著特征,同時也是其經驗和精華所在??傊?,中國傳統政治整合是一個容量很大的題目,可以從不同方面、層次予以探討,本文僅在宏觀層面上,就其多元與一統的特性進行了較為有限的探討。其中闡釋不夠充分和未涉及到的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 政治整合(Political Integration)又稱政治一體化,是現代政治學的一個概念。如同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一樣,對政治整合也缺乏固定、統一的界定或理解,具體的表述、指向和范圍也多種多樣(關于政治整合概念的綜述可以參見浙江大學徐露輝的博士論文《政治整合論》第17-31頁)。但其中都應該包含著政治領域中多種力量、主體、子結構等聯結、協調,最終成為一個統一、有序的整體的意思,簡言之即指的是部分成為整體。本文即在此比較寬泛、一般的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整合、政治整合概念。

②在嚴格意義上,政治整合、社會整合無疑是有區別的。但是,在中國傳統社會社會分化和社會分工較不發達,行政權力獨大的情況下,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實踐上,政治整合和社會整合都是混雜在一起的。所以,本文對兩者也不作明確區分。

③關于當前中國政治和社會整合的難度,金燦榮曾指出:“隨著中國從魅力型領導到技術專家治國的過渡,領導者的個人威望和意識形態整合能力都面臨新的挑戰,能否以新的共識加強黨內團結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如果再考慮到西方對華“分化促變”的壓力、權貴利益集團的不斷固化,以及民眾持續的政治參與要求,中國在政治整合和社會穩定上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保▍⒁姡航馉N榮. 成熟的大國是理性的——斗智斗勇不斗氣[J]. 人民論壇,2012,S1:22-25)。

④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了中國夢在整合上的意義,曹勝、杜裕祿闡述了統一戰線在中國社會、政治等整合中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國夢,“統一戰線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社會整合路徑包括: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完成政治整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完成文化整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成制度整合,用充分體現效率和公平的社會公正機制完成利益整合?!保▍⒁姡翰軇?、杜裕祿. 統一戰線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優勢及路徑選擇[N]. 光明日報,2016-04-02[06]).白智立也指出中國夢“一方面可能在于對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日益被切割、零碎化了的中國社會以及人們的意識進行政治整合或政治統合,但更重要的可能還在于以此實現國民、社會的整合或統合來促進中國政策轉型的成功以及經濟發展等既定的公共政策目標?!保▍⒁姡喊字橇? “中國夢”語境下的行政變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06:16-20)。

⑤這里的中國傳統社會在時間范圍上大體對應于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相對而言。在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延續。在近代,中國傳統社會在內部矛盾和外部沖擊的作用下,逐漸解體,并開始向現代社會轉型。但是,直到今天,這一轉型仍未結束,現代社會仍未在中國完全確立,所以,當今中國仍是一個由傳統向現代演變的轉型社會。

⑥金觀濤、劉青峰從系統論的角度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提出了“超穩定系統”“超穩定結構”的著名論斷(參見:金觀濤. 在歷史的表象背后 對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探索[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金觀濤,劉青峰.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 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1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金觀濤,劉青峰. 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⑦當然,中國傳統社會的長期穩定、延續并不完全是社會整合、政治整合的結果,而是與當時中國社會整體的生產力水平,社會分化、社會分工的發展程度等因素有莫大的關系。但是,整合的機制無疑在其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即試圖挖掘的這一整合的機制或曰邏輯。

⑧事實上,由于傳統社會中與政治整合有關的觀念、思維方式等已經深入到了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無論是否意識到或關心傳統社會的政治整合,它都會對中國當今的政治整合產生某種影響。

⑨本文觀點受到了由費孝通提出,并由眾多學者進一步闡釋、發展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啟發(參見費孝通等著.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北京市: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9)。該理論形成于民族研究中,很好地解釋了中華民族的形成以及中華民族和56個民族的關系。從整合的角度看,這一理論實際討論了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整合問題。本文則認為這一理論中蘊含的思想實際也可以用于或者說推廣到對政治整合的解釋和研究,故而提出了多元與一統,并試圖以之分析總結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整合。

⑩對一統的重視不只體現在政治整合中,它也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一個突出特色,也代表了一種中國政治思想的特有思維方式。徐大同將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重視一統的特色概括為“重一”,說:“這里所說的‘一是指政治上的‘統一‘一統而言?!偟恼f來,合多分少,而且分中求合,在分合之中體現出治與亂的不同。統一往往是政治秩序穩定的前提,人們隨之高度重視二者之間的關聯?!保▍⒁姡盒齑笸?從政治學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線索與特色[J].政治思想史,2010,(3):13-14)。

參考文獻:

[1] 朱子彥,陳生民.朋黨政治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4).

[2] 張步天.中國歷史文化地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30.

[3] 吳楓,任爽.從分合大勢看南唐的歷史地位[G]//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主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158.

[4] 韋慶遠,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214.

[5] 薄貴利.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M].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89.

[6] 江小濤.王安石的“心性之學”[G]//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1907-2007).中華書局,2008∶265.

[7] 戴逸.簡明清史(二)[M]. 人民出版社,1995∶2.

[8] 張健.傳統社會紳士的鄉村治理[J].安徽農業科學,2009,(5).

[9]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傳統社會與思想特點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40.

[10]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726.

[11]劉信君.中國古代治理東北邊疆思想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8.

[12]賈霄鋒.藏區土司制度研究[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50.

【責任編輯:張曉妍】

猜你喜歡
一統多元
《大清一統志》點校本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讀東周列國志
劉畢新
《大清一統輿圖·陜西全圖》初探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數學作業多元評價促學生發展
《大清一統志》西部西藏“阿里”四至與寺廟城邑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