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觀風測浪新系統圓夢今朝 國家海洋局南沙島礁海洋環境觀測系統建設始末

2017-02-13 08:31
海洋世界 2017年1期
關鍵詞:國家海洋局島礁南沙

三十年觀風測浪新系統圓夢今朝 國家海洋局南沙島礁海洋環境觀測系統建設始末

撰文|羅 茜

國家海洋局南沙島礁海洋環境觀測系統建設始末

2017年1月1日,我國南沙島礁海洋環境觀測系統業務化運行正式啟動,目前涵蓋海洋觀測、環境監測和海洋預報三大領域。距1987年我國選定在南沙永暑礁建立海洋觀測站整整30年。在浩渺的南中國海,一粒種子在方寸之地的島礁上薄薄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頑強地挺立了30載,當建設海洋強國的疾風吹過,它迅速成長為了一棵挺立的棟梁之材。

三十年守望

時光回撥到30年前。1987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第14屆大會,通過了《全球海平面聯測計劃》,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測站。國家海洋局經過對南沙群島進行選點勘察和分析論證,最后選定在永暑礁建站。1988年8月南沙海洋觀測站落成,從此承擔著南沙海域近20個水文氣象要素的觀測任務。

幾十年如一日孤懸海上的堅守,日日夜夜、時時刻刻不曾間斷傳回祖國大陸的一組組數據,鑄成了一座無形的紀念碑,碑上鐫刻著幾代海洋人一串串默默無聞的名字,他們一次次揮別家園,駐守天涯,在這里奉獻了青春和汗水,有的甚至是子承父業,代代傳承。30年來,南沙海洋觀測站為研究太平洋海平面的變化規律和地殼變遷、熱帶海洋水文氣象及南海臺風、地理環境變化、防災減災提供和積累了重要的科學資料。

1987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會第14次會議決定,由中國在南沙群島建立第74號海洋觀測站

南海是海洋災害頻發多發區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走向海洋的步伐不斷推進,南沙海洋觀測站位少、觀測要素不全、公共服務能力不強等缺點日益凸顯。開展海洋動態監視監測、海島監視監測和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是對海域進行有效管控的基礎,但在廣袤的南海腹地,相當多的區域仍是長期觀測、監測的空白區。建設深入中遠海的前出基地,完善南沙海域海洋觀測、監視監測、調查、預警報服務、科研能力,從而進一步完善海洋綜合管理體系和海洋業務化體系成了國家海洋局亟待解決的一件大事。

構筑夢想藍圖

南海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在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為了保障這條通道的暢通和安全,摸清這片海域的“脾氣”是最為基礎的工作之一。2016年,為了滿足南海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科研以及海上航行安全等日益增長的保障需求,國家海洋局遵循島礁海洋環境生態承載力要求,堅持建設和保護并重,布局海洋觀測與預警網絡,完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業務體系,在南沙永暑、渚碧、美濟三大島礁開展了海洋觀測中心、海洋科研設施等五大項目的建設。

南海分局調集、采購裝備設備,裝船運往三大島礁

該建設項目集開放式、綜合性、集約化為一身,擬在南沙海域構筑陸??樟Ⅲw監控網絡體系。這將極大地豐富我國在南海腹地開展長期觀測、監測的基礎數據,對研究太平洋海平面的變化規律和地殼變遷、熱帶海洋水文氣象及南海臺風、地理環境變化、防災減災等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與技術支撐,也是我國履行保障該區域船舶航行安全、海上應急救援等國際承諾的重要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還承擔著填補我國地震海嘯一線監測的重任。海嘯是海洋災害的頂級形式,破壞力堪稱“滅頂之災”。威脅我國沿海的海嘯發源地就在南海東部的馬尼拉海溝,直接誘因是發生在馬尼拉海溝附近的海底地震。南沙群島是地震海嘯的極佳觀測點。在這里部署地震觀測,就是把海嘯的預警推到了最前沿,為一旦發生地震海嘯,沿海地區最快速做出防御反應爭取了極為寶貴的時間。

圓夢歷程

2016年初,國家海洋局組織向發改委申報南沙三大島礁海洋觀測中心及科研設施建設。南海分局按照國家海洋局的指示,組織人員編寫申報材料。工作人員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搶抓時間,歷經數個不眠之夜,反復論證島礁生態承載力、開展多項業務的建設要求、未來發展規劃等諸多問題,高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和初步的設計方案,并一鼓作氣完成了高質量的施工圖。

5月30日,工程由“紙上談兵”直接躍上島礁——三大礁的項目建設相繼開工,距國家海洋局黨組提出的“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之際開工”的目標提前了一周多。

為了盡早實現項目建設的功用,國家海洋局黨組做出了“項目建成之日,即業務運行之時”指示。南海分局的基建工作領導小組和建設現場工作組一心鋪在了“抓進度”和“保質量”這兩個要點上,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協調各方力量,采取靈活有效的措施,在人員、設備、經費等方面做出充分保障。一方面在陸上協調項目推進的各種保障條件,一方面派遣駐礁監理人員,和施工方一道在高溫高濕條件惡劣的島礁上同吃同住,一絲不茍地對現場施工進行管理和監理。

9月下旬,南海分局專門組織項目調研組遠赴三大島礁,實地踏勘項目推進情況,現場辦公,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并形成了分階段開展相關業務工作的啟動及運行的工作思路。與此同時,南海預報中心升級了數值預報系統,研發了新一代島礁預報對外發布系統,為三大島礁的海洋預報產品制作和發布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進入12月,工程項目落成在即,南海分局與工程建設同步開展了業務工作必需設備的安裝,遵循“節約、高效、可行”的原則,通過調撥、緊急采購等方式確保設施設備及時到位,搭載執行南海巡航任務的南海分局船舶,把設施設備集中運往三大島礁進行安裝調試。條件成熟一批,就啟動一批業務;條件不成熟,就創造條件——隨著主體建筑的落成,部分室內裝修一完工,實驗室也隨即布置好了,海洋環境監測即刻開展;室外建設尚未完工,那就搭建簡易裝置來驗潮、觀測。這些用工地上腳手架固定的戶外觀測裝置看上去有些簡陋,但卻“簡約而不簡單”,完全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配置,確保所獲取的數據一絲不茍。這些80后、90后年輕一代的觀測員,不懼被南沙的烈日曬黑了皮膚,在艱苦簡陋的環境中,搶抓時間開展業務工作,他們身上閃現的是海洋人代代相傳的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優秀品格。

12月23日,依托天氣分析、海洋觀測實況數據和數值預報系統得出的三大島礁海洋預報開始試發布,主要包括每日一次的波浪、潮汐、海溫、風72小時預報及熱帶氣旋等海洋災害警報。12月26日,三大島礁海洋氣象觀測、水文觀測和常規海洋環境監測開始試運行,涵蓋了逐小時的風向風速、氣溫、氣壓、濕度、降水、能見度、潮汐、海溫、鹽度、浪高、浪向、波周期等觀測要素,和每周一次的pH值、溶解氧、水色、透明度等環境監測要素。2017年1月1日南沙三大島礁海洋觀測、海洋環境監測業務化運行正式啟動,海洋環境預報也同期正式向公眾發布。隨后,海嘯地震觀測和專項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將在2017年3月啟動。

1. 美濟礁海洋環境觀測中心科學樓主體建筑落成

2. 南海分局局長錢宏林(右一)在南沙島礁調研時進行現場辦公,部署推進業務化運行工作

3. 南海分局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查驗永暑礁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建筑裝修材料

4. 連夜安裝調試設備

“項目建成之日,即業務運行之時”的目標,再次中的。

新時代的南沙海洋夢

隨著項目建設的推進和業務的不斷深化、拓展,三大島礁的海洋觀測中心、海洋科研設施完全建成后,將主要開展三大類工作:一是海洋觀測,開展常規海洋水文氣象、地震海嘯、地質沉降、海流等實施觀測,掌握區域海洋動力環境信息,獲取海嘯、地震預報預警基礎數據,為航行及海上作業安全、海洋環境預報等提供服務,為海上應急救援、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提供技術支撐。二是海洋環境監測,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珊瑚礁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海洋大氣污染物沉降、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業務化監測,加強海洋領域參與氣候變化國際事務的技術支撐能力,開展溢油、危險化學品污染等海洋突發污染事件應急監視監測。三是海島生態監視監測,建立珊瑚礁類海島示范性監視監測點,填補海島監視監測在南海區域的空白,開展海島地面沉降和岸灘演變、海島沉積物、土壤理化性質、海島開發利用及空間變化等監視監測。

南沙島礁的海洋觀測預報業務發展對于和平開發和利用南海海洋資源、主動承擔起南海環境保障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以及推動中國和南海周邊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隨著南沙島礁海洋環境觀測系統業務化的不斷推進,將更好地服務于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猜你喜歡
國家海洋局島礁南沙
一線江景+靈山島尖!綠城將詩情畫意帶到南沙
丁力:南沙未來“兵家必爭”,南沙樞紐引領大灣區開創融合新格局!
清平樂·祈愿
持續發力! 6條村招標成功,多個房企角逐南沙舊改!
中國電信南沙七島礁4G基站光傳輸接入全面完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