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百年歷史說盆菜

2017-02-20 06:25方生,施用和
神州民俗(學術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盆菜下沙

八百年歷史說盆菜

深圳福田下沙村,此處村民多數姓黃,傳說是唐工部侍郎、奎章閣學士黃峭山的后裔。南宋期間開村,至今已經有800多年,繁衍成6條自然村。下沙村在每年元宵節有吃盆菜的習慣。所謂盆菜,就是將宴席上每一桌的所有菜裝進一個大盆子里,端上來,大家一起動箸,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呈現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味道越鮮美,吃完這一盆,宴席也散了。下沙每到正月十五,吃盆菜的時候,都搭“燈棚”,點花燈,唱粵劇,全村老少歡聚一堂,很是熱鬧。

而離下沙不遠的東莞長安,也一樣有吃盆菜的習俗,只不過,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當天是天后誕,全村人在拜祭天后、做法事巡游后,也一起圍著吃盆菜。大家一起把盆內食物倒置、翻覆,寄意同心協力,時來運轉,團結一心,不分彼此。

盆菜,將食物和在一起,融匯出一種特有滋味。豐富的材料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時候每圍一盤,一層一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濃,令人大有漸入佳景之感。

盆菜,源自一對君臣?

盆菜除了在東莞、深圳兩地流行,還是廣東惠州、河源等客家地區和香港新界一帶的飲食習俗傳統。這種整桌就一盆菜的習慣和中國人的宴客傳統可以說大相徑庭。國人宴客,大多講究排場,乃至以碗碟多為吉利,或八大碗,或十大碟。而這種盆菜的由來,除了源于客家人的飲食傳統之后,還有兩個流傳至今的故事,傳說與南宋的一對君臣有關。其中的臣,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文天祥。

文天祥在南宋末年被元兵追殺,過伶仃洋狼狽逃至現時深圳市灘頭,當時天色已晚,部隊只有隨身帶備之米糕,缺乏菜肴?!盎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船家們同情忠臣,用自己儲備的豬肉、蘿卜,加上現捕的魚蝦,船上沒有那么多碗碟,只好將就些,拿木面盆一齊盛出來。文天祥是客家人,現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因此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對盆菜有如此的熱誠。

至于那個“君”就是南宋少帝趙昺了。南宋末年,元兵大舉南下,宋少帝趙昺和殘軍一路南逃,來到深圳灣一帶,駐蹕在香港新界的二王村(現名宋王臺)。時已半夜,又逢大雨,士兵們腹中空空,濕衣貼身,真是饑寒交迫。當地百姓聞訊,紛紛拿出自家的各種食物:煮熟的籮卜、芽菇、蠔肉、鱔魚干等等,一齊倒進一口軍用的大鍋中,暫且供宋軍充饑。雖是百家飯菜,味道也各不相同,但對于饑轆轆的宋軍,卻是香氣撲鼻.勝似美味佳肴。眾人狼吞虎咽,飽餐了一頓。

這件事情雖屬偶然,但是對于遠離京城,偏處南海一隅的尋常百姓來說,能夠見到皇帝,能夠為皇帝提供飯食,雖然已是亡國之君,卻是千載難逢的大事件。為了紀念這件事,從此,每年元宵前后,當地百姓都會從家里拿出各種各樣的食物,盛在一口大鐵鍋里,全村人一起吃。年復一年,在深圳灣沿岸地區,便形成了“大盆菜宴”的傳統習俗。每當客家農村里有喜慶事,人們便在空曠的地方,配以木臺木凳,以木炭加熱,大家圍著熱烘烘的盆菜,一邊品嘗,一邊慶祝。人們喜歡逢年過節時吃盆菜,盆菜就有了喜慶團聚的意義。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團圓,一派祥瑞氣象。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現時多數改用不銹鋼盆,餐廳亦有采用砂鍋的,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改用不銹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

盆菜,備料嚴謹烹飪細致

盆菜的制作,功夫和心思一點也不能少,如果按古法,第一天先要上山斬柴?,F今仍有不少客家圍村堅持以木柴為燃料,因為居民覺得石油氣的火氣不及柴火強久耐溫。他們認為只有木柴火才可以煮出盆菜的真正風味。假如鄰近有荔枝園的話更是理想,皆因荔枝柴木的火力較強勁。當然,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現代化的飯店和食品制造工廠已經完全利用電力、柴油、煤氣或石油氣來燒菜。

第二天則要開始購買充足的新鮮材料。盆菜通常不會用凍肉或冰鮮的產品,原因古代農村社會根本就沒有電冰箱。再者,沒有新鮮的材料又怎能制作出新鮮美味的傳統盆菜呢,更重要的是,傳統盆菜用于拜天祭祀和祠堂喜慶的宴會。假如只是隨意求便宜便利使用罐頭、冰凍、即食產品之類去制作,圍村人便有感對上天神靈、祖宗鄉親不敬。而今,名貴的盆菜則會配上海鮮和鮑參翅肚之類為材,成為現代社會演變出來的產品。

到了第三天,大清早便要開始準備炆豬肉,必須炆制一整天才入味!因為豬是用來拜神與拜祖先的主要祭品,而盆菜都與祭祀有關系,豬肉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盆菜使用的豬肉必須十分精良,選用半肥瘦的豬腩肉出水、上色、入味、風干后再猛火迫出油和慢火收水用南乳等調味料炆制,經十多小時的耐心烹調后,便成為入口軟滑甘香、肉汁香濃豐富、不肥不膩、別具特色的豬肉。

到了真正擺盆菜宴的那天,從最初在村前榕樹頭下挖坑壘灶,支上大鐵鍋制作。發展到今天在祠堂外的廣場上擺上八仙桌、長條凳,每桌一盆大盆菜,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萬人同時開宴,相當的喜慶熱鬧。

具體的盆菜菜品,不同地區略有區別,像號稱保持得最完整的深圳下沙由十五道菜組成,主料包括蘿卜、芹菜、芽菇、支竹、冬菇、油豆腐、木耳、豬肉皮、魷魚、門鱔干、炆五花肉、蠔、鮮鱔魚、鴨肉等十五種,及姜、蔥、蒜、南乳、炸粉、大小茴香、生抽、糖、蠔油、豬油、花生油等輔料。用大鐵鍋,采用煮、炸、煎、燜、燒等加工方法,將十五種主料分別加工好,形成十五道主萊。然后以蘿卜作為第一層鋪底,按上述主料的順序,一層一層依次盛入大木盆里。

而東莞長安的盆菜則通常由九、十層組成,寓意“長長久久”、“十全十美”,以蔬菜墊底,下層是冬菇、腐竹、蘿卜、豬皮等,中層是炆南乳豬肉和魚,上層是雞、鴨等。

雖然菜肴的順序和選料略有不同,但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素在下肉在上,中間一定會有炆豬肉。二就是最底層和最上面一層是固定的,底層是蘿卜,可以吸附上邊各層菜肴的汁液。而最上面一道菜一般都是雞或者鴨,寓意飛鳥歸巢。大盆菜象征“百鳥歸巢”,團圓富貴,企盼來年國泰民安、五谷豐登。

盆菜,宗親族群的紐帶

盆菜宴除了吃,更多的是體現宴席上宗親與族群的關系,因為選料豐富而且講究,所以盆菜很快就和紅白喜事、點燈、祭祀和節日慶典等活動結合起來,成為了當地人生禮俗和節慶活動的一部分,這才是盆菜的最大特色。

在深圳下沙,如果村里的人家當年生了男孩,在元宵節前,必須將男嬰抱到祠堂去參加“點燈”儀式,祭拜祖宗,以取得家族的承認。點燈儀式結束之后在元宵節那天,就要舉辦“大盆菜宴”。宴請全村族人及外村的親朋。如果有幾戶人家均在當年生了男孩,便由幾家共同出資舉辦“大盆萊宴”。另外,元宵期間的大盆菜宴要先放32響大炮仗,前三炮分別要由族長、村長和鄉紳點燃。當天還有龍獅隊表演以迎接客人和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

除了元宵,下沙村的婚禮上,男方家需安排大盆菜宴招待村鄰和族人,只有大盆菜宴才是當地人的認可婚宴。而在清明祭祖,也將大盆菜作為祭祀祖先的貢品。

2002年2月25日(農歷正月十二)下午,深圳下沙村的“下沙黃氏宗親會元宵節大盆菜宴”隆重舉行,原計劃3800席,因來賓人數不斷增加,最后增設到5319席,赴宴人數達到6萬余人,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而東莞長安盆菜的起源來歷更有歷史價值與民俗價值。長安盆菜始于長安烏沙陳屋。據說1278年4月,南宋朝廷敗退到廣東,楊太后與弟弟楊亮節攜宋帝昰、昺到東莞、香港一帶。烏沙當地人李佳之母陳氏,為使兒子一心抗敵,而無后顧之憂,毅然投海自盡。烏沙楊侯古廟至今仍祭祀楊亮節。由于元朝時紀念陳氏的活動被禁,于是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村民們假借天后誕之名來紀念陳氏,一直保存吃盆菜的村俗。

長安盆菜宴習俗上由緣首主持,每一年盆菜宴的緣首由杯珓決定,所有男女都可以參加,勝珓多者為翌年的緣首。天后誕前半個月,緣首就開始每家每戶收集給天后的禮金并登記,按照每人一籌,十人一組制作盆菜,隨后采購材料,禮聘大戲,天后誕當天在拜祭天后、做法事巡游之后,緣首在法師指導下主持盆菜會儀式,全村老少開始圍吃盆菜。過去吃盆菜是蹲在地上,現在仍舍臺、凳而蹲著,圍著吃盆菜,當地人稱圍塹。

2009年,“下沙大盆菜”與“長安大盆菜”均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下沙大盆菜”所在的“下沙祭祖習俗”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有盆菜的地方,開宴之前,都會大放鞭炮,舞龍舞獅,龍獅在廣場上四處游動,迎接客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待客人到齊后,立即鞭炮齊鳴,鑼鼓震響,龍獅起舞。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龍獅舞畢后,便在祠堂前的廣場上擺上桌凳,一個一個香味撲鼻的木盆在鋪上紅色桌布的圓桌之間穿梭上桌。大家一起入席開宴,無論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在宗親族群的扭帶下,以盆菜的美味為誘導,聯絡著彼此間的感情。用《舌尖上的中國2》中介紹下沙盆菜的旁白更能體現一二:“盆菜,眾多食物分而烹飪,再匯聚一盆,味道相互滲透,傳遞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宗親理念?!?/p>

(整理/方 生 右圖/施用和)

猜你喜歡
盆菜下沙
杭州下沙
不一樣的父親節
玻璃
盆菜小傳
香港和廣東的本土菜
使命在肩,轉型升級
客家圍龍屋的大盆菜
盆菜團聚的形態
圍村盆菜
杭州下沙園林植物適應性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