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亟需政策紅利

2017-02-20 18:41張亮亮張亞瑛
人民論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新型城鎮化

張亮亮 張亞瑛

【摘要】在新時期,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轉移面臨新的問題和形勢,政府應改革創新就業機制,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矛盾,積極處理好“三大關系”,以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政策,順利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的完成。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就業轉移 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的政策,在推動農民工就業轉移上邁出了較大步伐。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就業形勢面臨著新的變化,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轉移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國家要立足基礎、把握形勢,在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政策、健全就業轉移相關機制等方面有所作為。

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數量穩中有進,但結構性民工荒仍較為凸顯

近幾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呈現出一定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數量保持穩中有進。這與我國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和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存在必然聯系。據統計,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約有800萬農村勞動力發生轉移。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供給源主要在中西部區域。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輸出量較大的省份主要在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地,2015年勞動力輸出比例分別達到46.2%、34.4%、30.8%、29.3%。三是農村外出就業人員不斷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農村外出就業人員中有一半左右在30歲以下,30%在31歲和45歲之間。同時就業人員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有15%以上為大學或大專學歷,30%左右為職業中?;蚋咧袑W歷,勞動力逐步從體力型轉變為職業技術型。四是東部沿海地區成為農村勞動力跨省轉移的主陣地。據2014年的相關數據,東部地區約有45%的農村勞動力選擇本省就業,其中有21%左右選擇在省城就業,24%左右選擇在本省其他地區就業。此外,農民工中選擇在京津冀地區就業的有12.4%,選擇長三角地區的有13.2%,選擇珠三角地區的有21.2%。

雖然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技能水平等都有所提升,但是總體上依然不能滿足現代化需要,結構性民工荒的特征十分明顯。而我國支持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的政策制度不健全,難以全面維護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利益??傮w而言,我國農村勞動就業轉移主要面臨著以下三大問題。

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環境不夠優化。長期以來,國家未能將農村勞動力充分納入到就業保障體系中,這便導致了農村勞動力與城鎮勞動力之間的就業待遇落差較大。國家已為城鎮居民就業方面建立起系統登記、就業培訓、市場服務等相關機制,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較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保障政策,但是各地在政策落實方面仍然較為欠缺,導致農民工在實際就業過程中并沒有充分享受這些基本的制度紅利,這就極大地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性就業的形勢日益嚴峻。隨著我國勞動力不斷增加和勞動市場日趨飽和,國內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同時,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對勞動力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部分農村勞動力因無法適應勞動需求而存在結構性失業。

農村勞動力轉移性就業的總體效益不高。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性就業的成本普遍居高不下。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就業時,由于就業環境差、就業壓力大,所以在就業去向上很難做出合理選擇,部分農民工長期無法找到合適的崗位。同時,即使部分企業單位有適合農民工的崗位,但是由于沒有為農民工提供必要的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培訓,進而未能有效提高農民工的勞動素質,導致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效益偏低。

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政策,應處理好三大關系

針對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完善就業轉移政策、健全就業轉移相關機制已是大勢所趨。要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政策,應首先處理好以下三大關系。

處理好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促進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的最佳途徑。但是,當農民進城后,他們由于失去部分農業收入而變得更加依賴于城市,在經濟不景氣、就業機會變少的環境下可能引發連鎖負面效應,快速的城鎮化也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應。因此,雖然新型城鎮化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但是要充分照顧農民意愿和尊重客觀規律,不能盲目搞城鎮化。只有當農業現代化、工業化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效促進城鎮化建設。特別是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部分城市雖然搭好框架,但是產業、配套欠缺,導致這些城市成為“空殼”。要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就必須促進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三者協調推進。

處理好農民不同需求層次之間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群體的社會需求取向發生了不同變化,衍化出不同的需求層次,無論是價值取向、收入水平、從事職業、社會聲望等都存在一定差別。

處理好本地和異地就業轉移之間的關系。農村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勞動力支持,這與勞動力輸出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農村經濟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勞動要素,但是目前我國區域勞動力外流現象普遍,農村勞動力資源越來越供不應求。

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政策,應優化就業環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拓寬就業渠道

優化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環境,提升勞動力就業素質。為了創造更加優越的就業環境,我國各級政策應將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充分納入就業體系中,建立起城鄉公平就業的機制。國家要加快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將戶籍與平等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社會福利等權利剝離開來,建立城鎮職工和農民工平等就業的待遇制度。從長遠來看,還應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的市場進出機制、政府投入機制和管理運營機制等機制的改革,掃平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多種市場體制制約。

優化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構建城鄉公平教育的機制。為了有效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轉移,應加大農村的基礎教育投入力度,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政策制度有效落實。各地政府要以全面落實國家義務教育政策為前提,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學基礎設施的完善工作,使得農村中小學生真正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福利。各級政府要根據本地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情況,通過完善農民工家庭教育的政策,保障進城農民工家庭的子女與城鎮家庭子女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

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構建城鄉平等就業的機制。要推動農業產業化。各地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在本地直接實現轉移性就業。要鼓勵鄉鎮企業發展。加大對鄉鎮企業發展的政策、技術等支持,鼓勵發展鄉鎮民營企業,促進鄉鎮企業增量提質,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近”就業。要積極推進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推動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并強化中西部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有效承接產業轉移,促進本地勞動力有效轉移。要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在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為自主創業的農民提供充分支持。

(作者單位: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①詩琦:《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中國市場》,2015年第12期。

責編/賈娜 劉芋藝 美編/于珊

猜你喜歡
農村勞動力新型城鎮化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短板分析及對策構建
國外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經驗及啟示
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地區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地區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就業路徑探索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耕地保護的困境與制度創新芻議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