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令民族文化重煥活力

2017-02-20 19:00王曉曉卿志軍
人民論壇 2017年3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數據庫大數據

王曉曉 卿志軍

【摘要】大數據思維在提升民眾對民族文化特色資源的認知水平、實現民族文化資源共享、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推動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等方面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不斷加強數據庫建設的頂層設計,提高多元異構數據庫建設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機制,不斷形成維護數據庫平臺的長效機制,將有效推動民族文化特色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 民族文化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大數據思維已經在圖書館文獻數字化建設和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等方面逐步顯示出廣泛的應用性。計算機大數據技術逐步優化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文化的傳承方式。未來,“大數據”思維和技術必將不斷引領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事業的蓬勃發展。

引入大數據技術構建特色資源數據庫,將會使民族文化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首先,資源數據庫能夠有效提升民眾對民族文化特色資源的認知水平。文化資源既是體現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一個民族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源頭。當前,我們正在通過多種途徑對國家各類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建設,很多文化工作者都認識到,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資源數據庫,不僅能讓我們對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有更加系統、充分的認知,同時,對有效數據的充分運用,也將會極大地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良好作用。

其次,資源數據庫能夠更好地實現民族文化資源共享,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借助新媒體和大數據技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接收以及傳播信息,這無疑更便于展現民族文化的成果?;ヂ摼W提升了民族文化的知名度,維護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資源共享,同時也豐富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內涵。

再次,資源數據庫能夠有力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新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的充分運用,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保存提供了技術支持,尤其是對于那些瀕危的民族文化,我們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虛擬的數字化重構,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古文獻和古畫作進行鑒別和修復,對歷史文物進行細致研究,這都將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最后,資源數據庫能夠拓寬研究思路、提升研究價值。在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基礎上形成的歷史文化分析研究,對于我們進一步探究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基因”辨識度、制定民族文化特色的有效傳播策略、明確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數據庫建設在初級階段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數據庫的建設已經引起了政府、文化部門的重視。當前,各級、各區域的政府、文化部門,對于建設文化特色數據庫的意義已經有了明晰的認識,并且也一直致力于區域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收集和整理。此外,數據庫的信息儲存方式日趨多樣化,計算機互聯網的工作環境非常廣闊。當今的民族文化特色數據庫,不僅能夠儲存文獻、圖片、聲音、高清影像等類型的文件,也便于人們隨時隨地查找、篩選、下載和轉發各類資料。數據庫在降低信息儲存成本的同時,也能快速實現數據的結構化處理,提高了存儲和獲取信息的效率。但與此同時,由于數據庫的構建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數據庫的構建還未實現規范、統一、系統和共享。雖然很多民族文化博物館正在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對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但因為當前各民族的歷史文化資源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各部門信息管理方式不統一,使得民族文化數據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這種數據信息的匯聚,僅僅是數據庫中海量數據的構成因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不易實現有效整合。

數據庫的采集還缺乏對特色文化傳承歷史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借助新媒體,對口口相傳的少數民族語言、歌曲進行信息采集,從技術層面來說,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如果僅停留在信息采集層面,這些特色文化很快就會失傳。這就需要研究者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數據分析和數據處理功能,對民族語言藝術文化的發展進行綜合性評估,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發展方案。

數據庫的價值運用沒有實現最大化。當前文化研究領域的數據采集過程存在采集單一的缺陷,且采集思路不完整,數據庫建設體系缺乏規范的頂層設計,導致信息采集、數據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的鏈條價值沒有實現最大化。

文化信息安全、知識產權等問題仍然突出。信息的安全,直接影響著國家文化的安全。因此,數據庫平臺的建設,需要在數據的安全維護、知識產權的保護、部門利益分配等方面提供技術上的支持與政策法律上的保障。

民族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關乎民族文化的安全和國家軟實力水平的提升

加強數據庫建設的頂層設計,提高多元異構數據庫的建設水平。在采集思路和方案的設置過程中,應注重數據采集的多樣化,提高數據信息的采集質量和多元異構數據庫的建設水平,進而提高數據的運用價值,實現民族特色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在數據的分析和處理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其他行業的數據價值,實現行業間的數據大融合。

不斷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機制。頂層設計薄弱,將難以實現信息的有機共享;重復資源較多,會造成信息資源浪費。因此,數據庫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在組織管理模式、機制實施的保障措施上都要有所創新。一是需加強對民族文化特色資源的整理和歸類,進而對文化數字資源管理進行系統規劃,提出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資源信息數據庫建設水平、管理水平和利用價值的模式與標準。二是需要吸納各行各業的資源,使之共同參與完成并逐步完善數據庫建設。文化企業、文化研究學者可以根據大數據所捕捉的數據,對其進行深加工,提升數據信息的有效價值。

著力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信息安全防護力度。新媒體、大數據可以有效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但與此同時,新媒體背景、大數據時代如何有效保護知識產權也是值得關注的。增強數據庫管理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需要從法律層面進行完善,實現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另外,數據庫建設也面臨信息安全的問題,信息安全立法迫在眉睫。真正的大數據時代,需要有強大的安全保障作為前提。

提高政府與社會的協同度,不斷形成維護數據庫平臺的長效機制。政府在民族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可以有效發揮管理和協調的角色。借助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手段,不斷推進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匯總各類數據資源,構建數據平臺;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庫的優勢,拓寬研究視角,共享研究成果。

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部門、社會團體的配合與支持,民族文化特色數據庫的建立、維護,需要政府與市場的協同運營。民族特色文化唯有不斷適應現代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代代相傳。通過大數據的資源整合,將民族文化中傳統的手工藝品與現代創意設計團隊結合起來,使其更容易走向市場。此外,還需提升民族文化的產品轉化能力。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了解到民眾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程度、關注方向、情感體驗、消費能力;可以關注文化產品的消費群體特征,明確目標受眾的消費需求,進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創造文化產品,有效降低產品的運營風險。

(作者分別為海南師范大學講師;海南師范大學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媒體與海南黎族文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HNSK14-13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紅:《海南黎族文化特色數據庫立項及構建的可行性分析》,《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年第7期。

②趙世環:《大數據時代民族文化傳播創新探索》,《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5期。

③周子淵:《大數據時代的傳播特征》,《青年記者》,2014年第5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數據庫大數據
數據庫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論仡佬族作家王華小說中的鄉村鏡像與民間想象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
數據庫
數據庫
數據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