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人如器,棄短用長

2017-02-22 18:17侯建良
月讀 2017年2期
關鍵詞:奇才木料優秀人才

侯建良

求才也好,識才也好,目的都是為了用好人才。如何才能用好人才?古人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叫作“用人如器”(或“使人如器”)。它的意思是:用人和使用器物是一個道理,器物各有各的用處,一個善于使用器物的人,應該使各種器物各得其所,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用人也是如此,應該根據各人的不同特點,棄人之短,用人之長,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孔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君子是好伺候的,但要討他喜歡卻比較難。不用正當的方式去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凹捌涫谷艘?,器之?!本褪钦f,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是要根據各人不同的德才條件和特點去安排工作的。相反的,小人難伺候但卻容易討他喜歡,用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會很高興?!凹捌涫谷艘?,求備焉?!本褪钦f,小人在使用人時,總是百般挑剔,求全責備。a君子使人,器之;小人使人,求備??鬃舆@一觀點大概就是“用人如器”的源頭。

古人喜歡以木匠善用木材的道理來說明用人如器的思想,他們把心靈手巧的木匠稱為“巧工”或“巧匠”,把木匠善于使用木材稱為“巧匠(巧工)制木”?!痘茨献印分杏羞@樣的論述:“賢明的君主使用人才,就好像巧工制木的道理一樣,用大木料制造舟船、房柱房梁等,用小木料制造船槳、木楔子等,用長木料做屋檁房椽,用短木料做柱子上的橫木。木料不論大小長短各得其所,不管方的圓的各有所用……因此說山林荒野中的材料尚無可棄之物,何況于人呢?”

唐太宗也用“巧匠制木”來說明用人如器。他說:“賢明的君主任用人才,猶如巧匠制木,直的木料可用來做車轅,彎的木料可用來做輪子,長的大木料可用來做房屋的棟梁,短的木料可用來做斗栱。無論曲直長短,各有各的用處。賢明君主任用人才,也是這個道理。有智慧的人用他的智謀,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用他的蠻力,勇敢的人利用他的威武,膽小的人利用他的謹慎,無論智愚勇怯,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加以任用。所以在優秀的木匠那里沒有不能用的木材,在賢明君主跟前沒有不能用的人才,不能因為某人偶然做過一件壞事,而忘掉他平日做的好事;不要用某人有過的一次小的過失,就去掩蓋他的功勞?!?/p>

唐太宗等人用“巧匠制木”比喻明主用人,深入淺出,發人深省。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所謂“用人如器”,實質是合理使用,關鍵是棄短用長。

那么,為什么要用人如器、棄短用長呢?用人如器、棄短用長又有什么意義呢?綜合古人觀點,大致有這樣幾層意思:

其一,從使用人才的角度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能用人之長,則世無棄才;若求全責備,則無可用之人。

《淮南子·主術訓》里有一句簡明扼要的話:“人固難全也,權而用其長而已矣?!币粋€“固”字和一個“權”字,就把為什么要棄短用長的道理說清楚了:人“本來”就是難以十全十美的,“只能”是使用他們的長處罷了?!叭斯屉y全”,說得還算比較委婉,還有人說得更直接一些。明代人薛瑄說:“用人當取其長而舍其短,若求備于一人,則世無可用之人才矣?!盿如果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且想用一句正面的、高度概括的話來表達這一意思,那唐太宗的下面這句話便可當之無愧了:“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眀

北宋詞人秦觀曾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他在給皇帝寫的“進策”中,將“天下之才”分為四類:成才、奇才、散才和不才。所謂成才,是品德高尚,學問淵博,有遠見卓識的人;所謂奇才,是在政治、軍事、經術、文藝等某一方面才能突出,卓然超群,而在生活細節上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有些這樣或那樣毛病的人;所謂散才,就是隨群逐隊的一般人,沒有功勞,也沒有大錯;所謂不才,即不學無術,不通情理,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人。古代明君的用人方法是:對于成才,“付以大任”;對于奇才,“隨所長而器使之”;對于散才,“明賞罰而磨礪之”;對于不才,“棄之而已”。秦觀認為:成才者固然好,但“不世出”,不是每個時期都有的;散才者又辦不成大事;不才者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所以要做好天下大事,關鍵是用好奇才;而用好奇才的關鍵,就是舍短用長。秦觀舉了好多歷史上的奇才,包括人們熟知的蕭何、韓信、司馬相如等。如果對這些人求全責備的話,君主“豈(能)得而用之”。他最后說:“按照正常情理,人不可能連一點小的過失都沒有。所以,對于那些奇才,只要不是犯有明顯的罪過而必須受到懲處,其他問題應該置而不聞,重用并責成他們去建功立業。這樣,他們就會披肝瀝膽報效朝廷,而且心甘情愿?!?/p>

清代康熙朝有一位縣令顧嗣協,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边@首詩用通俗的語言說明,人與其他天下萬物一樣,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只有舍短就長,才能使他們各有所用。

其二,從人才發展的角度看,如能用人之長,則是給人以發展機會,人在各展其長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更強的激勵,在才盡其用的狀態下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因此領導者如能用人之長,也是成就人才,與人為善。

人來到世界上,無論能力大小,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有用之人,能力強一點的還希望做到有為有位;誰都不希望成為一個被拋棄的無用之人。要想做到人盡其才,使人人感到都有奔頭,在用人觀念上就要牢牢樹立棄短用長的用人思想。左宗棠講過一句話:對人“非獎其長、護其短,不能盡人之力”,“非令其優劣得所,不能盡人之用”b 。就是說,對于各類人才,必須舍短用長,使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各得其所,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使各類人才都能得到合理安排,都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這不光是國家用人的需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各得其所,各盡其職,這也是安定和諧的需要。無論對國家社會,還是對個人,這都是好事。古代凡立志建功立業的優秀人才,并不怎么在乎金錢財富,而最在乎的是一個可以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使自己的作用能被社會所承認。他們將自己的才能未被領導者重視稱為“懷才不遇”,將不得已在不重視自己的領導者手下工作稱為“明珠暗投”,而將對自己的舉薦和重用稱為“再造之恩”,這些都反映了他們渴望得到重用,并使自己的才能得到進一步發揮的迫切心情??滴趸实壅J為那種對人才求全責備的做法是不厚道的行為。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棄短取長才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的才能;如果一定要求全責備,別人稍有欠缺就加以指責,這是不符合忠厚寬容精神的?!盿

其三,從治理國家的角度看,沒有千千萬萬人才的參與,國家是治理不好的。要想做到吸引和使用廣大人才,就必須堅持棄短用長的用人原則。若求全責備,國家幾無可用之人;棄短用長,則廣大人才皆有可用;使眾多人才長短互補,自然就能形成強大的人才優勢。正如晉人葛洪所說:“只要善于使用人的長處,世上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只要善于避開人的短處,世上就沒有被擯棄的

人才?!?/p>

唐太宗深深懂得治理國家的不容易,他說:君主治理這么大的國家,“不資眾力,何以成功?”c唐太宗在這里所講的依靠眾力,指的是眾多的優秀人才。他曾責怪宰相封德彝不注意舉薦人才。封德彝分辯說,自己是盡心努力的,只是一直沒有遇到優秀人才。太宗聽了很生氣,說:“過去的圣明君主,使人如器,用其所長,他們并沒有向別的時代借用人才,都是在當代選拔人才。難道說還要等到夢見傅說、遇到呂尚,然后再去治理國家嗎?哪一個朝代沒有賢人,只怕是我們不了解罷了!”a一番話把封德彝說得羞愧而退。唐太宗的這番話充滿哲理:求全責備就看不到優秀人才;使人如器,用人所長,優秀人才就無時不有。

明朝的開國功臣劉基曾向朱元璋建議說:“您想要任用賢人,就應當使人如器,只有做到避短用長,才會取得功效,從而有利于國家大事?!眀朱元璋深以為然。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與群臣談論治國方法,其中說道:“建造大廈的,必然要依靠眾多工匠;治理天下的,必然要依賴于群才。然而人的才能有長有短,正如工匠的技藝有能有不能一樣。善于砍木的不能開鑿石頭,善于制造車輪的不能制造舟船。如果在用人的時候,量能授官,則無不可用之才?!眂朱元璋在這里所講的關于“治國必賴于群才”和“用人之長,則無棄才”的觀點,與唐太宗如出一轍。他們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堅持用人如器,棄短用長,才能發現和得到大批優秀人才,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從而保障各項事業的成功。

猜你喜歡
奇才木料優秀人才
魯班妻子的發明
莫扎特
區廣安
江善明
管仲選才
自救
管仲選才
建立黨委聯系優秀人才工作制度
企業招聘優秀人才的經濟學分析
最出色的不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