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教學的回顧與展望

2017-02-23 17:33毅,張
關鍵詞:網絡設備學習者設備

廖 毅,張 薇

(1.西三一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列治文市 V7A 5J9;2.長沙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3. 湖南大學 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

移動教學的回顧與展望

廖 毅1,張 薇2,3

(1.西三一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列治文市 V7A 5J9;2.長沙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4;3. 湖南大學 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

近年來移動教學風靡全球,但世界上對移動教學尚無統一界定;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移動教學既有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增加學生的自主性、拉近學生與教育資源的距離等諸多優點,也存在著教學設計與新技術難以適配、教師對新技術適應困難、學習者的個性和共性失衡等方面的不足,應通過改變移動教學的內生和外生兩個方面的變量,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優化調整,以使移動教學的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移動教學;教學模式;碎片化時間;學習主動性;認知負荷

在以科技為基礎手段的現代教學活動中,移動教學是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比爾·蓋茨認為隨著高速移動通信網絡和軟件的發展,移動教學將會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1]基于對移動教學所具備的諸多優勢的分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其發布的《開啟移動教學》中提出移動教學因可為人們提供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情景化學習機會而具備改變教育方式和體系的巨大潛力。[2]但根據阿利(Ally)的研究發現,傳統教育體系和知識內容對于移動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著結構性的不適配。[3]另據陶汝杰的調查顯示,由于移動教學缺乏對學習內容、時間、和進程等方面的必要監管,因而學生們的最終學習效果堪憂。[4]這些充滿矛盾的信息和發現來自高速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和教育變革帶來的雙重印象。一方面,移動教學具有傳統教育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另一方面,移動教學依然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厘清移動教學的優勢與不足有利于充分發揮這種新型教學手段的獨特功效。

一 移動教學的現狀

當今移動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速度非常迅速。到2015年為止,全世界范圍內的移動用戶從2000年的7.38億快速上升到了70億,占全球總人口數的96.8%,而使用移動數據網絡的用戶比例在2015年則達到了全球總人口數的47.2%,首次超過世界上使用任何其他形式連接國際互聯網用戶的比例,成為全世界范圍內最為普及的連接國際互聯網的方式。[5]與此同時,教育機構在創造和更新著移動電子技術的時候,其自身也需要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據EDUCAUSE2014年的報告,86%的美國大學生擁有智能手機,47%的擁有平板電腦。[6]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動電子技術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從事教學研究的學者們對該類技術之于教學活動的作用進行了多維度的評估。由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和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分校(IUPUI)社會教育學院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小組展開了對移動技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使用情況的調查。這項調查致力于研究學生對移動上網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式電腦等)在日常課堂學習中所起到的輔助功能的接受程度。Zurita和Nussbaum將便攜式上網設備運用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學習、考試、交流、及研究支持等,他們發現通過移動上網設備,學生們可以在課堂以外獲得與所學課程相關的知識信息,并將其分享給其他同學。[7]同時,通過深入實地調查發現,現代社會中知識的快速增長使得學習者們增加了對時間的需求,因而人們需要充分利用午餐、夜晚、工作、及在各種交通工具上的所有時間開展學習活動,移動上網設備正符合現代人的此類需求,此類設備使人們可以隨身攜帶他們的學習材料,在任何他們所期望的時間和地點開始他們的學習。[8]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持式無線網絡設備正變得越來越小巧精密,并且其所具備的功能則越來越全面。得益于移動網絡產業鏈中各種參與者的努力,用戶可以使用越來越廉價的手機和網費實現搜索信息、創造社交網絡、聆聽音頻、觀看視頻等各種活動,因而學習者們也越來越多使用該類設備協助自己的學習。隨著該類設備進入教育領域數量的逐漸增加,其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移動教學逐漸形成了體現它獨特功能和特性的定義。

雖然眾多學者一直試圖從不同角度確定移動教學的普適概念,但要為移動教學建立框架固定的定義,則需要從移動教學所涵蓋的所有現象中抽象歸納出全體現象所具備的特有共性。由于當今社會中的知識技術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狀態,致使用于學習的各種新式便攜網絡設備及相關技術不斷涌現,快速進步的科技使得以前創建的定義和概念構架都非??斓谋惶蕴吞鎿Q,因而迄今為止還無法為移動教學建立起固定的定義,故而對于移動教學的定義則還處于隨著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方法的涌現而不斷調整修訂之中。[9]Cobcroft, Towers,Smith等人認為移動技術有利于學習者的創造、合作、思辨、及交流等方面的學習。[10]而后Traxler補充到移動教學是唯一支持個人情境化學習的教學手段,而且移動教學在將來還可以幫助各種先進教學方法和思維的實現。[11]基于以上認識和想法,伴隨著對定義的內涵不斷補充調整,以上研究團隊將移動教學定義為“使用移動網絡設備參與個體學習,強化個體學習效果,擁有顯著效率的活動”。而Wexler則在2008年提出“移動教學是利用移動網絡設備為媒介,穩定互聯網連接為依托的所有使用信息、與信息交互和創造信息的高效學習活動”。[12]到2015年,位于美國、專注于教育信息化技術的Educause協會也開始對移動教學進行定義,他們不但強調移動的重要性,而且更加關注傳統教室以外的學習機會,他們提出“利用擁有移動網絡功能的便攜式設備(如手提電腦、平板電腦、個人數字助理、及智能手機)實現移動教學,由此擴展學習活動的開展范圍,使得教學得以超越傳統教室的局限;移動教學在傳統的教室里可以給予老師和學生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多的交互機會;移動技術可以促進教室內外在學習上的協作,從而使得教室里學習活動與教室外的世界無縫對接”。[13]由上可知,Educause協會將移動教學中的移動性視為一種必要屬性并在其定義中加以強化。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試圖從他們的角度解讀移動教學,并給其下了一個全面、概況的定義:“移動教學包括單獨的或與其他信息通訊技術(ICT)一起使用移動技術,從而保證學習活動得以隨時隨地的開展。學習活動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開展:人們可以在教室內外使用便攜設備連接教學資源、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或者進行新知識的創造;另一方面,移動教學也可以高效的支持其他的教學目標,使得學校管理系統運行更加有效,學校與學生家庭間的聯系獲得提高”。[14]以上各種側重點各異、范圍不一的移動教學的定義體現了在這個科技與人們需求均高速發展的時代,給予移動教學一個大眾都能接受的統一定義的難度。雖然對于移動教學的具體定義不一而足,但人們對于這種學習方式所具備的特征則認識相對一致。

二 移動教學的優勢

隨著移動網絡設備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隨身攜帶工具,它所具備的教學功能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此類設備應用于教育實踐中的老師數量逐年增加?;诿绹膰覍W生參與度調查(NSSE)數據,學者們證實移動網絡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程度與學生們在各種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包括學生間的團隊合作程度、學生與教職員工的交流量等指標)均有正相關關系。[15]而Zywno和Waalen在2002年對比了所有的學習方式后也證實基于網絡的超媒體教學(或者說在教學中使用網絡超文本和多媒體)可以增強學生們的學習效果。[16]除此之外,移動網絡技術所具備的移動特性可使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更為便捷,而它所具有的網絡功能則可讓人們更容易獲得全球范圍的學習資源。由于移動教學具備了時間和空間上的移動性和靈活性,因而移動網絡技術擁有提高教學效率、降低教學成本、快速更新教學知識等一系列的教學優勢,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相較傳統課堂所提供的教育,由于移動網絡設備的使用,移動教學先天就比其他教學方法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它可以讓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利用其掌上移動網絡設備開展自己的學習活動。緣于移動教學所具備的特性,使用移動教學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擁有全職工作的學習者,與傳統學生不同,這些人需要時刻面對自己日常工作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瑣碎事項,因而他們能分配給學習的時間非常零散。移動學習可滿足這類人群對學習的特殊需求,為他們提供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性,使得他們可以依照自己一切可資利用的資源,使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的開展他們的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對于傳統教育體制中的學生和教職員工,移動教學也可以使得他們的課余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旅途中或其他不方便攜帶電腦的情形里,傳統教育體制里的學生和教職員工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移動網絡設備開展教學及相關的活動(如對知識的預復習、收集學習資料或對學生情況進行評價總結等),故而移動網絡設備成為了師生們在一些情形下能開展教學及相關活動的唯一工具。[17]由此,通過移動設備及無線網絡,師生均可以靈活利用他們的資源,選擇合適他們的時間、地點、和環境開展教學及相關活動。

2.增加學生的自主性。當今主流的建構主義學習法認為當學生的主動性在學習中被充分發揮出來時,所獲得的學習效果最好,因而該方法非常重視對學生主動性的調動。源自于這種認識,學者們認為移動網絡設備可以按學生們的要求為他們提供所需信息,因而移動教學可使建構主義學習法所推崇的教學原理付諸實施:通過利用移動網絡設備的靈活特性,學生們可以獲得充足的信息資源,同時對自身的能力和條件進行詳細的評估,然后他們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安排自己的學習方法、模式、和速度,最終使得自己在自主學習中取得最優的學習效果。[18]同時,由于伴隨著國際互聯網長大的這一代學生不但擁有熟練操作電腦和移動設備的能力,還對移動設備有著非常強烈的依賴感,[19]故而越來越多的學生期望可以利用移動網絡設備在他們所期望時間和地點開展他們所期望的學習活動。[20]因此,移動網絡設備在教學中的使用和普及將強化學生們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3.拉近學生與教育資源的距離。得益于移動網絡設備的便攜性和網絡性,使用該類設備的學生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國際互聯網搜尋所需學習資料,由此拉近了學生們與教育物質資源的距離。除此之外,學生們與教育人力資源之間的距離也被隨身攜帶并聯網的移動網絡設備所拉近。交互距離理論認為身在不同地點的人不僅僅面臨著物理上的分隔,同時也存在著心理上的分隔,他們所感知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互距離由人們彼此間的交流量所決定,交流量的增加可以減小人們彼此間的距離感。[21]得益于移動網絡技術所提供的多元化交流途徑,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流總量隨之增加,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距離由此被大幅拉近,由此,移動教學可以有效縮小學生們與教育人力資源之間的距離。

4.增加交互機會,提高學習效能。相關研究證實移動教學可以增強教學中學習者、教師、及教輔人員間的交互機會,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整體效能。[22]由于移動網絡設備擁有多種形式的交流手段,如短信、彩信、視頻、音頻以及多種即時通訊軟件等,同時又能被人們隨身攜帶,因而移動教育可利用此類設備提高人們的交互機會,提高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效能。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可知,如能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結果進行實時的反饋,并對相關錯誤予以及時的糾正,將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移動教學通過擴展交流的途徑,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實時交互機會,學習者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偏差及所犯的錯誤可被他人實時地提醒并予以糾正,從而使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所期望的學習方式得以實現,學生們的學習效能因而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移動網絡設備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交互機會,故而學生們不但可以通過更多樣化的途徑對新知識進行構建,同時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分享和使用已有的知識,提高整體學習效能。

5.使學生更容易融入現實學習環境。通過移動網絡技術,學生們可將學習活動擴展到傳統教室之外,由此,學生們可以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內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研究。移動網絡技術使學習者可以將學習活動放到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環境中施行,學生們因而可在真實的環境中從多個維度感知、理解并記憶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各方面知識。據此,學生們可建立由多方面因素組成的結構性知識網,從而獲得傳統課堂所無法比擬的學習效果。例如,學生們在博物館進行參觀的同時,可以讓他們同步在隨身攜帶的移動網絡設備上聽或看博物館中展出物品的相關信息,從而加深學生們對這些知識的認知和記憶效果,由此,移動教學可以通過移動網絡技術的運用,在學習者的腦海中構建包含信息更全面的多維知識網,從而將學生們所學知識更大比例地從短期的工作性記憶固化為長期的永久性記憶。

6.節省開支。由于在移動教學中使用的移動網絡設備相對較小、集成度高、功能較為簡單,因而其價格也相對便宜。例如,一般來說便攜式筆記本比功能齊全的商務筆記本便宜,而集成度更高、功能更簡單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價格又低于便攜式筆記本;同時,由于移動網絡建設的靈活度高于有線網絡,而且又免除了有線網絡大范圍鋪線的前期成本和后期維護費用,因而移動網絡整體的建設和普及費用均低于有線網絡;另外,移動教學發布教育信息和進行師生間交流所使用的技術和硬件設備大多是利用社會中現成的通用公共設施,由此可大幅節省單獨為移動教學進行專項技術開發和硬件建設所需的前期投入費用??偨Y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可知,移動教學的總成本相對較為低廉。

三 移動教學的不足

移動教學的特性中固然有一些優于其他教學方法的方面,同樣也必然存在著不足。

1.教學設計與新技術難以適配。雖然人們普遍認為技術元素的加入可以提高傳統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但相關研究也顯示教學設計、技術與教學方法的整合情況都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學生們甚至反映科學技術與傳統課堂及相關教學活動的不恰當整合會對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23]由于移動教學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巨大的沖擊,因而在引入移動教學手段后,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都需要進行相應調整,以使之適應移動教學的需要。為了使移動學習取得成功,設計者不僅需要擁有合適的移動設備,同時更需要根據相關的教學原理對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深度的重新設計。如果教學設計有所疏忽或遺漏,其最終的結果可能不但對學生不利,而且對教職員工、教育機構以及所有相關單位都將產生不利影響,其中包括低于平均水平的學習效果、較差的師生關系以及師生雙方對相關技術的排斥感。

2.教師難以適應新的移動技術。由于移動網絡設備處于科技發展的前端,故其所使用技術的革新速度非???。設備和技術的高速更新,使得教師們對于接受新技術所需的時間、精力、和風險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均有所擔憂,從而導致部分教師對移動技術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的猶疑態度,因而教師對移動教育的接受速度較為緩慢。而另一方面,由于教師的平均年齡大于學生,一般而言,年輕人對于新技術的接受速度快于年紀大的人,因而學生對不斷進步的移動技術的了解和掌握要快于他們的老師。當將移動技術運用于教學活動時,老師對所教授學科的知識掌握要多于學生,而學生對移動技術的掌握則強于老師,由此使得傳統課堂中的單向師生關系被師生間對高科技產品的接受和熟練程度改變,這最終將影響現行教育模式中傳統教師功能的發揮,從而對教育效果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3.導致學生個性和共性的失衡。移動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習者對學習的個性化需要,使得各個學習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學習同一內容,從而使得學習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個性化程度加大。一般而言,教育機構的主體功能包括兩大功能,即對學習者進行知識傳授的顯功能和對學習者進行社會化引導的隱功能。其中,對學習者的社會化教育中又包含共性教育和個性教育兩個方面,由各方面元素組成的教育整體構成了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移動教學的發展無疑將加大個性化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比例,并由此打破現有教育體系中個性和共性相結合、互補的平衡局面,從而使得社會中更多的人偏向以自我為中心、施行以個性化為口號的個人化,而過多的個性化將挑戰社會共同意識的形成,同時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4.超出學生記憶容量。移動教學的一大特性即是可以在傳統教室以外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這一特性意味著相較于在傳統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的學生,使用移動教學、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學習活動的學習者們通常更多地受到來自外界干擾因素的影響。認知負荷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系統中主要負責與外界交互的短時記憶容量有限,一次只能存儲5到9條基本信息,同時處理2到3個有限元素。[24]由于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學生們的認知系統需要同時處理外界復雜環境所帶來的干擾以及從移動教學中所學得的新知識,因而將導致他們在移動教學中所能獲得的學習效果低于在傳統學習環境中開展學習活動所獲得的收效。

5.有效教學種類存在局限。移動教學的特性之一便是利用移動網絡設備的便攜性,學習者在融入相應情境的同時,可以從移動網絡設備中獲得相關知識,從而對所學新知識獲得多維度認知,最終達成強化理解和深化記憶的目的。但人類的思維以憑借物的維度可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其中抽象思維最為重要,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和核心形態,它包括對具體事物特性的歸納、總結和思辨。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了移動教學可以強化人類的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但針移動教學對抽象思維效果的研究則鳳毛麟角,幾乎不見于世。綜上所述,移動教學對于不同種類學習的提升效果存在著一定局限性,因而在使用移動網絡設備協助學習時需要注意它的適用性。

6.數字鴻溝造成使用壁壘?!皵底著櫆稀钡母拍钭钕扔擅绹鴩疫h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提出,指人們因其家庭條件的差異而擁有不同的信息技術適應性和熟練程度,由此產生差異化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使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物質條件差異因其對信息技術掌握度的不同而被進一步放大,最終形成不可跨越的鴻溝。[25]移動教學是處于最前沿的移動網絡技術與傳統教育結合的產物,高科技產品的使用必然帶來不菲的成本。當學生們使用移動網絡設備用于傳統教育時,必然產生軟硬件和網絡服務等一系列費用,由此不但導致家境各異的學生們對移動教學有著不同的承受能力,而且來自不同條件家庭的學生對于移動技術使用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家庭條件好、長時間使用移動網絡設備、擁有熟練移動網絡設備使用經驗的學生將由此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機會,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來自社會弱勢家庭的學生將由于他們家庭的條件原因,無法獲得有效的教育,從而固化、甚至極化他們原來的社會層級。

7.移動設備容易損耗。移動教學的移動優勢依賴于隨身攜帶的網絡設備的便攜性,為了實現移動網絡設備所必須具備的輕便特性,設備制造商們需要將設備的功能進一步集成,因而相較于其他使用模塊化方式設計的信息技術(IT)設備(如臺式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網絡設備更容易被市場中的新技術、新設備所淘汰,故而移動網絡設備的生命周期比普通信息技術設備更短。同時,由于移動網絡設備被用戶每天隨身攜帶使用,設備受到磨損、碰撞及遺失的比例更大,因此將進一步加大移動網絡設備的損耗。故此,總體而言,用于移動教學的移動網絡設備具有更快的更新速度,需要更頻繁的用新產品替換舊的設備。

移動教學作為處于時代前沿的科學技術與千百年傳承至今的傳統教學模式兩者的結合體,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備受矚目,被民眾賦予極大的期待。上文從移動教學發展的現狀出發,對移動教學的定義、優勢、及不足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敘述,由前所述,雖然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限制使得現今現實中的移動教學還存在著一系列的不足,但它的到來確實實現了一些從前無法達成的教學理念,進一步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對師生的限制,增加了教學的靈活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上的持續革新也在不斷影響著傳統的教學活動,在為傳統教學創造著新機會的同時也在向其各個方面發出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挑戰在于舊的傳統教學系統沒有為科技新元素的加入做好準備,因而導致了上文所述的教學設計與新技術的適配問題、教師對新技術的不適應問題、學習者個性和共性失衡的問題、不同環境中對新知識的認知負荷問題、以及有效學習種類存在局限等一系列問題。這些來自舊教學系統與科技新元素的沖突問題可通過對舊教學系統進行特殊設計,使之符合新的科技元素來解決。而另一類問題,如數字鴻溝問題和移動設備的易損耗性問題,則屬于來自移動教學本身的內生性問題,這類問題一般只能通過與之相關的外生變量進行干預才能得以解決,例如:政府可以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施行更多的轉移支付,從而使得社會內的弱勢群體民眾得以跨越數字鴻溝;而移動設備易損耗性問題的解決則需要師生們和教學機構共同重視對移動網絡設備的保護和維護。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移動教學各個方面的仔細梳理,展示了移動教學發展至今的現狀,以期為移動教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孔之見,并引起相關研究者的重視和討論。

[1] GATES B. Gates annual letter: Our big bet for the future[J]. 2015(3):3.

[2] WEST M. Turning on mobile learning: Global themes[J]. 2012(1):26-35.

[3] ALLY M. Mobile learning: Transforming the deliver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M]. Athabasc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1.

[4] 陶汝杰.網絡遠程教育的出口在哪兒?[EB/OL].[2017-01-19]. http://news.k618.cn/dj/201612/t20161212_9726101.html

[5] TU I. World in 2015. ICT facts and figures[J]. 2016(11):56-72.

[6] CHEN B, SEILHAMER R, BENNETT L and BAUER.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A Multi-Year Study [EB/OL].[2016-03-20]. http://er.educause.edu/articles/2015/6/students-mobile-learning-practices-in-higher-education-a-multiyear-study.

[7] ZURITA G, NUSSBAUM M. A constructivist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a wireless handheld network[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4(4): 235-243.

[8] EVANS C. The effectiveness of m-learning in the form of podcast revision lectures in higher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2): 491-498.

[9] EL-HUSSEIN M O M, CRONJE J C. Defining Mobile Learn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0(3): 12-21.

[10] COBCROFT R S, TOWERS S J, SMITH J E, et al. Mobile learning in revi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learners, teachers, and institutions[J]. 2006(3): 21-30.

[11] TRAXLER J. Defining, Discussing and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The moving finger writes and having writ...[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07(2): 1-12.

[12] WEXLER S, BROWN J, METCALF D, et al. Mobile Learning: What it is, why it matters, and how to incorporate it into your learning strategy[J]. Guild Research, 2008(5):7.

[13] EDUCASUSE EDITOR. Current Topics: M-learning and mobility [EB/OL].[2016-03-20]. http://www.educause.edu/eli/programs/learning-technologies.

[14] UNESCO. ICT in Education ? Mobile Learning [EB/OL].[2016-03-20]. http://www.unesco.org/new/en/unesco/themes/icts/m4ed/.

[15] CHEN P S D, LAMBERT A D, Guidry K R. Engaging online learners: The impact of Web-based learning technology on college student engage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4): 1222-1232.

[16] ZYWNO M S, WALEN J K.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on student outcomes in technology-enabled education[J]. Glob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1(6):35-44.

[17] 竇菊花,何高大.微課研究綜述[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56.

[18] NAIMIE Z, SIRAJ S, ABUZAID R A, et al. Hypothesized learners' technology preferences based on learning style dimensions[J]. TOJET: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4): 83-93.

[19] ANDERSON 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M]. Athabasca University Press, 2008: 110-115.

[20] JOHNSON, L., SMITH, R., WILLIS, H., LEVINE, A., and HAYWOOD, K.The 2011 Horizon Report.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J]. 2011(2): 3.

[21] PARK Y. A pedagogical framework for mobile learning: Categorizing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mobile technologies into four types[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1(2): 78-102.

[22] YOUSUF M I.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J]. Online Submission, 2007(4): 114-124.

[23] ARMSTRONG D A.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onlin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tool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tools[J]. TOJET: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1(3): 222-226.

[24] BADDELEY A D, HITCH G. Working memory[J].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1974(8):47-89.

[25] NORRIS P. Digital divide: Civic engagement,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56.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Mobi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LIAO Yi1,ZHANG Wei2,3

(1.Global Education Academy,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Langley, BC V2Y 1Y1 Canad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 China;3.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China)

In recent years, M-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s becom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is no unified definition on it. As a kind of new teaching mode, M-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the effective use of fragment time, increasing students’ autonomy, clo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student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it also has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eaching design and new technology, the difficulty in adapting to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he imbalance between learners’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etc. It is suggested that M-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n be made into full play by changing th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variables of 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mobil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fragment time; learning initiative; cognitive load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2.021

2016-11-28

廖 毅(1979-),男,加拿大籍,加拿大西三一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平等、教育技術學;張 薇(1983-),女,湖南湘西人,長沙理工大學講師,湖南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言教育、比較教育。

G642

A

1674-117X(2017)02-0095-06

猜你喜歡
網絡設備學習者設備
諧響應分析在設備減振中的應用
網絡設備的安裝與調試課程思政整體設計
調試新設備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一種基于C# 的網絡設備自動化登錄工具的研制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青年干部要當好新思想的學習者、宣講者、踐行者
基于MPU6050簡單控制設備
高校學習者對慕課認知情況的實證研究
地鐵通信網絡設備的維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