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寓言與“中國形象”的營構
——《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評介

2017-02-23 17:33
關鍵詞:翔宇話語魯迅

胡 美

(浙江師范大學 非洲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民族寓言與“中國形象”的營構
——《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評介

胡 美

(浙江師范大學 非洲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吳翔宇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成果《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立足于魯迅營構中國形象的歷史語境、建構策略、形象序列及價值評估等重要問題,系統地梳理了魯迅建構民族國家想象的話語實踐及心路歷程,為魯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中國想象;中國形象

近代以來中國的民族危機,驅動了包括魯迅在內的現代知識分子開始探求走出當前困境的未來之路。關于“中國形象”設計等一系列的民族國家想象的思考也因此被催生出來了:“中國”存在著怎樣的問題?“中國”現在的境遇如何?“中國”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中國”未來將會是怎樣?這些問題涉及到的核心議題是中國的現代化困境及納入世界文明軌道的路徑。吳翔宇教授專著《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正是對上述議題的一種積極的回應,其將現代民族國家重構使命融入了中國新文學現代性議題中,有效地將魯迅的文學實踐與時代命題勾聯起來了。

要探究魯迅小說與中國形象之間的內在關聯,除了要了解魯迅為什么要建構中國形象,還有必要深入探究魯迅的小說創作何以能營構中國形象。前者涉及到現代知識分子所面臨的文化語境以及基于這種語境而滋生的時代使命感;后者則牽連著“小說”這種文體對“中國形象”所具備的想象策略和呈現方式。

吳翔宇的專著首先從中國的現代性危機以及先進中國人思想認同方面著眼,系統地梳理了從古至今關于“中國”認識的階段性特征與嬗變形態。該著認為,正是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封閉自大的傳統中國出現了現代危機,中國藉此被置于世界文明體系中被審思和比照,這有助于推動先進的中國人去改良和修正中國存在的問題,將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提上了日程。在自我與他者的參照中,中國的自我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彰顯。[1]19有了與外族比較的視野后,魯迅很替中國的前途命運擔憂,他感覺到了中華民族并非向前推進,而是呈現一種“退化”的傾向。尋繹造此現狀的原因,魯迅認為這是中國自古有之的閉關自守的文化心理在作祟。應該說,魯迅的民族國家意識植根于“比較既周,爰生自覺”的基石上,著力于建構“能與世界大勢相接”的“廣博”的“世界識見”。這預示著現代知識分子試圖從過去閉關鎖國的禁錮中掙脫出來,用更加闊大的視界去看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針對于魯迅的小說之所以能營構中國形象的問題,吳著關注“小說”這種文體的書寫方式和敘述策略問題,作者認為,魯迅小說之所以能營構中國形象,與其所刻畫人物具有的中國特征,并成為表征中國的形象符碼密不可分。同時,還與魯迅小說獨特的視角息息相關。其小說通過“看”這一視覺行為為讀者建構了一個個故事場景及國人交際網絡,這些都是“中國形象”的組成元素。其中,人物在看,敘述者在看,讀者在看,作者也在看,這些交織在一起的“看”呈現出關于“中國”的不同層次的“景象”“印象”和“映像”。[1] 280換言之,魯迅通過文字書寫“圖像”,并將自己對于現代中國艱難前行的經驗和體悟轉換為一次次的“擬像”實踐,使它們之間構成了“鏡像”層疊,呈現出立體多維而熔鑄了復雜深邃的情感和觀念的中國形象。

對于魯迅這一代知識分子而言,“老中國”的形象幽靈始終揮之不去。如何驅除那些籠罩于國民心頭的“復古”與“篤古”文化心理,成了魯迅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維度。在探究“老中國”形象隱喻的“鐵屋子”文化機制問題時,吳翔宇有意識地系統分析了其文化運作的具體策略。與其他研究者強調探究“鐵屋子”的空間控制力不同,《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另辟蹊徑,從主奴共同體的奴化效應入手,得出了這樣的認識:魯迅小說深刻地揭示了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糾纏,它們并非決然對立,而是相互借力又彼此拆解,建構了以主奴關系為內核的權力結構。

在審思主奴共同體的文化肌理問題上,吳翔宇著重從“命名”“驅巫”等方面來開掘戕害國民自我意識與主體精神的文化策略。而這種策略在著者看來意味著一種話語“聲音”的傳達,整個過程充斥著一種文化馴化與治理:主奴共同體的話語表達主要表現為,它以整體話語權威對疏離性話語進行了統合,無法在這種認同機制中得到同質性闡釋的話語則被忽略、消解為表述空白。魯迅將主奴共同體視為一種聲音和表達,并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權力者的“獨聲”表達[1]97。正是基于“鐵屋子”結構所隱含的奴化人心的話語,魯迅才要不斷找尋拆解它的方法。然而,當魯迅卻絕望地發現,國民對公認的話語體系缺乏警覺、質疑的能力。當“不悟自己之為奴”的心態占據國民的精神領地時,就意味著他們棄置了表達個人苦痛的訴求,當然更不可能借助語言通道來反抗主奴共同體的話語壓制了。為此,吳著著重從魯迅“言說”自我之痛與“溝通”他者之痛著眼,從內外兩個方面呈示了包括自我在內的國民矛盾而混雜的疼痛認知,這種發現對于分析魯迅小說復調性也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應該說,魯迅小說想象民族國家是通過語言這一符號表意系統來完成的。吳著始終緊扣“中國形象”與“中國人形象”兩個并行不悖的話題,以“人的現代化”的內在訴求為基石,整體觀照人的生存境遇,系統爬梳了魯迅“立人”和“立國”的深微關系,在動機和手段的辯證中建構起屬于“魯迅式”的中國想象。顯然,這種建構在“人”基礎上的國家意識顯然是與當時的進化觀念是契合的。因為只有奠基于中國發展與進化的基石上,魯迅的中國形象塑造才能著眼于未來,其改造國民性的目標才不受制于舊體制的框定,其“立人”為基礎的國家意識才可能是全新的。

吳著以“中國形象”為網結點,系統地探究了“魯迅為什么要塑造中國形象”“魯迅小說何以能塑造中國形象”“魯迅小說塑造了怎樣的中國形象”“魯迅小說塑造中國形象的思維體系與價值評判”等問題,提出了諸如“自塑”與“他塑”的辨證問題、“立人”與“立國”的統合問題、“主奴共同體”的話語表達問題、“反成長”與空間政治問題、言說自我之痛與溝通他者之痛問題等,這些問題避開了人云亦云的表達,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捕捉到魯迅作品的意象所折射的思想、精神境界。該著采用了以“個案研究”來反映“社會結構”的方法。即以魯迅小說的細讀為主,從中梳理出魯迅塑造中國形象的話語實踐問題,進而探究中國新文學現代性自我觀念的生成過程,以及折射魯迅等知識分子現代中國現代性自我想象的精神軌跡。

吳翔宇教授治魯迅研究十多年,《魯迅小說的中國形象研究》是其近年來魯迅研究的總結,其以一種自覺的“中國”立場,聚焦魯迅小說建構中國形象的話語實踐,在諸多魯迅研究成果中獨樹一幟,具有不可忽視的的學術價值和啟示意義。

[1] 吳翔宇.魯迅小說的中國想象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National Fable and “China’s Image” Construction:On Study on the China’s Image in Luxun’s Novels

HU Mei

(College of Africa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China)

Professor Wu Xiangyu’s workStudyontheChina’sImageinLuxun’sNovels, 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ing result,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onstruction strategy, image sequence and value evalution of Luxun’s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a’s image, and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discourse practice and mentality of Lu Xun’s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magin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Lu Xun research.

StudyontheChina’sImageinLuxun’sNovels; China’s imagination; China’s image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2.027

2016-12-26

胡 美(1979-),女,湖南湘潭人,浙江師范大學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對外援助和國際發展。

I207.4

A

1674-117X(2017)02-0124-02

猜你喜歡
翔宇話語魯迅
我愛冬天
Multiple current peak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helium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with repetitive unipolar narrow pulse excitation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Calligraphy Criticism
劉軍、葉翔宇、周博作品
魯迅,好可愛一爹
魯迅《自嘲》句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