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松朝拜茶王記

2017-02-24 08:50詹本林
茶博覽 2017年1期
關鍵詞:布朗族朝拜巴達

文/詹本林

賀松朝拜茶王記

文/詹本林

1月16日,因參加州攝影協會與縣攝影協會組織的年會活動,我到訪了巴達賀松。這個季節,正是山上野生櫻花盛開的時候,一路都能看到漫山遍野絢爛無比的櫻花,或生長在那些茂密的森林中,或是生長在茶園里。放眼望去,四周的山上到處是團團紅顏,為這冬末春初顯得干燥的時光增添不少活力。那湛藍澄澈得令人心醉的藍天,還有時而出現的白云成為點綴櫻花的天然背景。

2700余年野生型茶樹王

因為人員眾多,我們分成三組,我選擇去賀松的大黑山里看野生古茶樹。2006年4月,因參加單位組織的活動,有幸到過巴達的賀松,朝拜過那一棵有1700多年歷史的野生古茶樹。當時拍過一些圖片,之后也曾寫過一篇很稚嫩的游記記錄當時的經歷。2012年9月,聽說那棵茶王樹因自然衰老的因素仙逝,而當時我在此地拍下的照片因保存不善而遺失,心里留下很多遺憾。好在那棵茶王樹附近,還有很多棵又高又大的野生古茶樹,讓更多的愛茶人能前往朝拜。

按照資料的說法:早在1961年10月,當地愛伲人(哈尼族的一個分支)在賀松附近的山林中發現一棵大茶樹,云南省茶科所派科研人員張順高、劉獻榮前往調查。1962年2月,張順高、劉獻榮再次前往調查。這棵茶樹根莖圍2.9米,主干直徑1.03米,距地面1米左右緊密并生著粗壯的4枝一級分枝,樹高32.12米(1967年被風吹斷,剩下最高為14.7米)。經現場測量和多位專家聯合認定,這棵野生茶樹樹齡超過1700多年。它的發現震驚茶壇,被譽為“茶樹王”。同時,在“茶樹王”的附近發現野生茶樹群。1980年,省茶科所的王海思在這片森林中又發現一株特大型野生茶樹,樹高34米,主干圍粗3.8米。野生古茶樹的發現,充分證實了勐海是茶樹原產地之一的客觀事實,巴達也就成為茶人朝拜的圣地。2004年,西雙版納州政府、省茶科所組織科技工作者對巴達小黑山野生茶樹資源進行考察,證實小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古茶樹群落6000多畝。

寨子里安排了幾位愛伲族老百姓作為向導,陪同我們一起進山朝拜野生古茶樹。走在那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中,陽光只能從樹葉的間隙中照射到林中。許多藤本植物攀援著高大喬木纏繞生長,有的順著喬木盤旋而上,有的則在樹與樹之間連綿不絕。在這陰暗的樹林里,被風吹動的這些長藤更像陰森森的巨蟒,令人膽戰心寒??菸臉淙~掉在地上,鋪成厚厚的一層,人走在上面,軟綿綿、悄無聲息。如果不是有這么多人一同前行,估計誰也不敢獨自行走在這神秘的森林里。

一路上,向導有時會指著路邊一棵橫躺在草地上的枯樹干說那就是茶樹,或指著正在發芽的植物說那就是野生茶芽。仔細一看,野生茶芽和我們平時看習慣的栽培型茶芽完全不一樣。野生茶樹的茶芽顯得更加碩長緊湊,顏色呈現紫褐色,而不像栽培型茶芽更多是青綠色。還沒有到達那棵1700多年茶王樹遺址的時候,帶路的向導突然一個右轉,順著山坡往森林走下去,走不多遠,向導指著茂密森林中的一棵大樹告訴我們,說那就是一棵野生的茶樹。如果沒有人指點,誰會知道這些隱藏在一片綠海中的植物就是野生茶樹呢?

沿途能看到很多桫欏樹。桫欏為白堊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現今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桫欏樹的出現距今約三億多年,比恐龍的出現還早一億五千多萬年,曾是恐龍的主要食物之一??铸垳缃^,桫欏獨存,故桫欏又有“活化石”之稱。桫欏樹一般都只有一根主干,但在這片森林里,竟然有一棵桫欏樹從主干下部分支出三枝,各自往上生長。經過一個水庫,再往前不遠就到了當年茶王樹的遺址所在地。仙逝的茶王樹的枝干成為“遺骸”,據說被人運到城里作為展示品了,在茶王樹原來生長的地方,被人們修建了一座亭子,并立了一塊碑記載茶王樹的歷史。遙想當年,我們一群人抵達這里的時候,已經非常疲憊,但大家一見到茶王樹,心里都禁不住歡欣起來,對大自然留給我們的這一寶貴財富報以虔誠的祈愿。時隔幾年,人們命名的茶王樹已不復存在,唯有一座冰冷的亭子和一塊石碑告訴大家:這里,曾經是茶王的棲息之地。

在山中,賀松寨子的愛伲族帥哥“起爬”(愛伲族人名)一路為我們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記得2006年到賀松的時候,沿途見到的當地百姓,面對外來人時,還顯得有些羞澀靦腆。這一次,感覺寨子里的百姓卻能很自如地和外面來的人打交道了。起爬說:“在大黑山這片原始森林中,還有很多我們足跡未能到達的地方,應該還有很多沒有被人們發現的野生古茶樹。人們說茶王說已經死了,再也沒有‘茶王樹’的說法,其實并不太對。這就好比一個寨子里年紀最老的老人去世了,但依然還有其他老人存在一樣,后來的老人中難說還有更長壽的。不能說當時的茶王樹死去了就再也沒有‘茶王樹’了。如果沒有,那么現在大家能看到的那棵更高大的古茶樹又算什么呢?”

賀松境內,古茶樹古茶園眾多,古茶王虬干曲枝、巍峨蒼勁,成為人類茶葉發展歷史的活見證。

從這個亭子再往里走,道路更加崎嶇坎坷,但這并不能阻擋大家朝拜另一棵野生古茶樹的熱情。大概走了兩公里,突然聽到潺潺流水聲。向導告訴我們說到了,然后指著對面一棵高大的樹說那就是野生古茶樹了。這棵高大的野生茶樹長在一座山坡上,應該就是王海思先生發現的那一棵野生古茶樹了。它的周邊也盡是參天大樹。為了保護,人們用木樁與鐵絲網把它給圍起來了。如果沒有人特別指明,以及那棵樹周圍的與這片森林毫無瓜葛的鐵絲網,恐怕一般人是很難分清的。就在這茶樹的附近,溪水從一個不高的懸崖留下來,形成一道不算太大的瀑布,然后又繼續往前流去,消失于茫茫的森林中。

當初我曾寫到:“清澈的山泉從這株茶樹的旁邊潺潺而下,滋潤著這株茶樹還有周圍的植物,當然還有那些棲居于此的生靈們也經常會來這里,渴了,就喝上一口山泉;累了,就在這人跡罕至的森林中棲息?!痹谶@棵茶樹的周圍,還生長這一些相對矮小的野生古茶樹,也有可能是這棵茶樹上的茶果掉下來后生長出來的。我看過很多茶山的古茶樹,最有規模的應該算是賀開山了。那些地方的古茶樹雖然也比較粗大,但高度幾乎都差不多,基本在兩米至三米,樹與樹之間的間距也比較平均,人工種植與采摘的痕跡十分明顯,因此專家認定那些古茶樹都屬于人工栽培型。而眼前看到的這棵茶樹的枝干挺拔著往上生長,樹的頂端直入云霄。想想也是,在這種原始森林中,每一種喬木型植物都必須堅強地不斷往上生長,唯有如此,才能吸收更多的陽光,也才能在更好的生存下來。

云南千年萬畝古茶園

就像起爬說的,之前被人們命名的那棵茶王樹雖然仙逝了,但這片森林里,確實應該還有更多更古老的野生古茶樹存在,只是有些還沒有被人發現而已。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王海思先生雖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發現,高度與主干圍粗均超過那棵仙逝的“茶樹王”,但人們已習慣稱呼被張順高、劉獻榮二位先生確定的那棵為“茶樹王”,并人為地賦予它更多的光彩與榮耀,因此即便后來發現了更高大的,也顯得有些黯然了。

在云南這片土地上,幾乎每個地州都還保留有古茶樹,尤其是在西雙版納、臨滄、普洱這三個地方,更是存在著許多野生古茶樹和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樹。這些古茶樹資源,為云南是茶種、茶樹原產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有時候,我們真該感謝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先祖們,是他們為我們保留下這么寶貴的財富。在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基本是不產煤的,老百姓世世代代只能伐薪為炭,為了資源不至于枯竭,他們早就形成對樹木的愛護甚至是崇敬之情,從民風民俗中就養成不能亂砍濫伐的約束與習慣。而且那些古老的樹木,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神的化身,是有靈魂的生物,更是不能隨便砍伐的。但更多的,我們應該感謝大自然的饋贈,如果沒有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些古茶樹,還有其它種種植物,我們又怎么能見到而今之景?今天的許多愛茶之人,總是不辭辛勞,翻山越嶺,甚至三番五次的前往各地朝拜那些心中的“茶王”,除了對茶的熱愛,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對大自然的敬仰和濃濃的山水情懷吧。

“巴達”,傣語的意思是“仙人的腳跡”。傳說佛祖為了弘揚佛教,來到這個地方,覺得就如身臨仙境,于是在一塊巨石上留下坐禪修行的遺跡。布朗族的信仰與傣族一樣,都是南傳佛教。巴達鄉和鄰近的西定鄉居住著很多布朗族,于是這一遺跡,成為當地的布朗族每年都要隆重朝拜和祈福的地方。2006年的時候,因時間安排太緊,未能到訪,雖然當年的游記標題叫做《我的足跡抵達神仙到過的地方》,卻有些名不副實。這一次,終于了卻心愿,在朝拜過野生古茶樹后,向導帶領我們看到了傳說中佛祖留下的遺跡。布朗族同胞為這塊巨石專門修建了一座房屋以遮風擋雨,石頭的下半部分有一個剛好能容納一只腳的空洞,上半部分有一個凹槽。據說這個空洞是佛祖爬上石頭修行時留下的腳印,而凹槽則是佛祖修行日久,在石頭上留下了臀部的印記。還有一種說法卻是指這一整塊石頭正好像一只腳一樣,所以被稱為“仙人腳”。石頭的四周,被人用粉筆或是木炭寫下很多祈福的話語。房屋外的土地上,到處是愛伲族和布朗族種植的茶葉,空氣中彌漫著芬芳的茶香。站在這塊巨石面前遙望遠方,對面的山上正是布朗族世代居住的章朗古寨;再遠處的山頭上,則是前兩年修建的西定帕竜山頂的風力發電站,那些一座座巨大的風車,就如現代電影中白色的巨型怪獸,突兀地在風里不停地旋轉。

在賀松寨子的愛伲族婦女“拉培”家,我們一行人居然有幸喝到一泡珍藏多年的野生古茶樹的茶葉。據拉培說:十多年前,巴達的茶葉并不值錢,茶葉都處于放養狀態。那時候,老百姓采茶更多是為了自己飲用,有時候也會拿到很遠的集市上賣了后再買些鹽巴、糧食,或是填補家用。那些長在原始森林里的野生古茶樹更是無人問津,少有人采摘,更不用說像后來得到重視和保護。野生古茶樹雖然很多,但老百姓也不會過多采摘。誰家想要茶葉了,都可以進山去采一點,就如去山里采野菜一樣,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拉培說,當時,她家的一塊茶地旁緊挨著一片野生茶樹。2005年春天,她和丈夫去采茶,發現那片野生茶樹的茶芽長勢喜人,就和丈夫采摘了一些回來進行加工,得到五公斤的毛茶。剛開始,并沒有意識到這茶葉的價值,那時候陸續送人就送出去三公斤,自己剩下兩公斤。到現在,基本沒有了。這茶葉沖泡出來,湯色紅濃明亮,最神奇的是湯色居然會分層,最上面顏色濃郁,稍帶黑亮,而下面則如琥珀般晶瑩剔透。剛一入口,甘味十足,嘴里盡是茶氣,茶的滋味厚道悠長,使人無法忘懷。能喝到這樣的茶,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了,估計將來也難以再有了。

賀松,原稱“賀孫”,因南孫河從此地發源而得名,傣語的意思是“南孫河的源頭”,后來因大家的發音不盡相同才演變為“賀松”。這個十年前還十分貧苦的村子原隸屬于巴達鄉的曼佤村委會。而近些年來,隨著交通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賀松的茶葉知名度越來越高,老百姓的經濟收入也越來越好。早在2005年的時候,因為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巴達鄉被并入西定鄉。從此,那些政府公文或是各種文件中再也不存在“巴達鄉”了,其他鄉鎮的人們開玩笑說西定和巴達的老百姓是“巴西人”(取巴達與西定合并之意),只有當地的老百姓還在堅持說自己是巴達人?!?/p>

猜你喜歡
布朗族朝拜巴達
《百年巨變:布朗族莽人社會變遷》作品研討
《百年巨變:布朗族莽人社會變遷》新書發布暨作品研討會成功舉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變:布朗族莽人社會變遷》讀后感
踏上沒有歸途的“文具朝拜之路”
塵封千年的古城納巴達
布朗族音樂文化探究
賞景,影節宮受“朝拜”
賞景,影節宮受“朝拜”
吐峪溝麻扎朝拜中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