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公眾理解科學看媒體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

2017-03-01 13:00李紅輝李紅平
科技傳播 2016年21期
關鍵詞:科技傳播媒體社會責任

李紅輝+李紅平

摘 要 科普指的是科學的普及,也就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逐漸形成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同時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傳播和普及,從而實現科學知識和方法逐漸被大眾接受和掌握。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現代媒體主要是在傳播的過程中通過公眾的科學指導為基本理念,不斷加強媒體和大眾的互動與交流,更好地提升大眾對科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诖?,本文就將從公眾理解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媒體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希望對科普幫助作用。

關鍵詞 公眾理解科學;媒體;科技傳播;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4-0071-02

在傳播學的角度上來看,公眾理解科學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公眾作為受眾群體的基礎,通常需要被動的對科技進行接受;二是公眾作為傳播者中的一部分,也能適當的對科學技術的看法和建議進行有效地反饋。媒體科技在進行實際科學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對大眾傳媒中比較有利條件進行使用,同時除了有效地對科學知識進行傳播,我們還要有效地借助科學技術減少負面效應,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加強公眾、科學家和政府3方面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正確的對公眾起到引導和幫助作用,使其參與到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過程中,積極的參與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討論,幫助公眾正確的對科學進行理解[ 1 ]。

1 我國公眾對科學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1)公眾對科學的含義的理解。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公眾理解科學一般都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中的科學普及。和傳統的科學普及不相同的是,現代的科學普及已經不僅僅是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傳播,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傳播?,F代公眾理解科學的含義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對科學知識和信息被動的接受,公眾理解科學除了需要對科學知識、方法、思想和精神進行接受之外,還需要對科學技術中的負面效應、科學知識的使用方式、社會影響等進行正確的評價和理解。

在這個過程中,“理解”的目的不僅是要說明現代科學對社會的積極性和作用,使得公眾對科學報以更為贊賞的態度,因此更加支持現代科學的發展。而是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不畏懼科學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幫助公眾加深對科學的全面掌握和理解,最終形成科學家、政府和大眾新的對話方式,使大眾更好的參與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相關決策討論當中。這種方式不僅能有效地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進行監督,同時還能更好的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和社會應用起到決定性作用,以此來保證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積極作用和

影響[ 2 ]。

2)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比較片面。自從世界第二次大戰開展以來,世界上中核技術、化工行業、生物技術方面等現代科學技術雖然為人類創造和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是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戰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問題和影響。這把“雙刃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科學技術雖然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和進步,但是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嚴重的影響了大眾的生活。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我國絕大部分的群眾都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持支持和樂觀的態度。這個比例很明顯的高于美國、歐美、日本等其他先進的發達國家[3]。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是和我國早期的科學技術傳播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在最初的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基本上都是單向傳播的方式,在傳播的時候更重視的是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灌輸,也就是科學技術知識經過科學家研究后直接流入到群眾的世界中,群眾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展現的是接受的能力,因此群眾基本沒有機會對科學技術產生質疑。

2 有效發揮媒體科技傳播社會責任的建議

1)培養更多合格的新聞媒體人,讓公眾輕松地對科學進行理解。首先,想要將這項工作更好的開展,就應該全面對記者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進行提升[ 4 ]。在公眾理解科學的角度上講,“理解”是一項比較高的要求和目標。如果作為傳播者中的記者都不能達到“理解”的程度,那還怎樣對公眾進行科學的傳播和推廣呢?其次,在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該牢牢的記住“兼聽則明”的工作態度,對稿件進行發表之前要保持謹慎。特別是在面對重要的問題或是科學研究時更應該如此,一般人甚至是科技記者很難認識到對錯或是事情的真偽。在這個背景下,記者應該認識到眼睛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事情,同樣,耳朵聽見的事情也不一定為假的。在工作的過程中,記者特別是科學記者一定要嚴謹,防止出現工作的事物或是偏差,以免對科學發展和推廣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科學記者還要不斷對自身的知識水平進行提升和完善,盡量將比較枯燥的數據或是理論通過更為通俗的表達方式讓大眾進行理解,讓讀者真正的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拓寬傳播內容,讓公眾對科學進行全面的理解。在公眾理解科學的角度上來講,媒體科技傳播的不僅應該對科學知識、精神、思想和方法進行加強,同時還應該將科學技術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進行表明,讓公眾對科學技術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充分的了解到,科學技術不僅有很大的優點,同時也有一定的缺點?,F代大部分媒體科學技術傳播的主要內容就是將科學家所研究出的相關成果進行展示和公布。相關的研究表明,我國在近10年來的媒體科學技術傳播過程中,根據科學技術的報道內容上來講,一般都是“科學知識”更多,之后才是對科技成果的推廣和促進。在這個背景下,筆者認為,媒體科技的傳播內容也不應該被固定在一個模式下,而是應該在公眾理解科學理念的影響下,及時的對自身發展理念進行更新,幫助公眾更好的對科學進行理解[ 5 ]。

3)利用傳播技術,讓公眾主動對科學進行參與。公眾理解科學的重要標準就是公眾對科學問題的參與程度。隨著現代我國的傳播手段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媒體科學技術傳播模式也逐漸從最初的單一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同時電視、手機短信等技術手段,也是現代媒體和受眾的主要交流方式。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充分的對網絡媒體進行利用,同時還要發揮對群眾的引導作用,讓公眾能夠更主動的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過程中。

3 結論

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對今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公眾也能真正的參與到科學技術的應用中,為我國科技發展奠定更穩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麻曉蓉.從公眾理解科學看媒體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J].科技傳播,2011,35(1):7-8,10.

[2]麻曉蓉.從公眾理解科學看媒體科技傳播的社會責任[C]//第六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15,14(6):522-525.

[3]徐劍,蔣宏.上海專業科技傳播人才的現狀與發展策略[J].新聞記者,2012,39(7):68-70.

[4]王大明.美國的大眾傳媒與科技傳播[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13,27(4):41-44.

[5]李黎,孫文彬,湯書昆,等.自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研究[J].出版廣角,2014,40(12):63-65.

猜你喜歡
科技傳播媒體社會責任
我國電力專利成果轉化因素分析
媒體服務大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之我見
論社會責任和企業發展的關系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研究
美麗鄉村建設中“三農”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如何通過媒體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新聞晨報》:如何不跟著某些“網紅”玩“反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