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我國服飾文化的影響

2017-03-04 15:59馮志民李麗華
湖南包裝 2017年3期
關鍵詞:哲學思想服飾文化服飾

馮志民李麗華

(1.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2.石家莊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24)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我國服飾文化的影響

馮志民1李麗華2

(1.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2.石家莊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24)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綜合發展形成的一種哲學觀,對后世的社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服飾文化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服裝服飾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這種哲學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服裝服飾的造型、色彩、圖案紋飾三大構成要素則集中反映了這種哲學思想,構造出了動靜結合、含蓄自然的服飾特點,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五色體系、風格及表現形式構成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文章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形成入手,分析了其對我國服裝服飾的款式造型、服飾色彩和服飾圖案的長遠影響。

哲學思想;服飾文化;款式造型;服裝色彩;服飾圖案;五色體系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由無數條涓涓細流匯聚而成的浩浩長河,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稱。以儒家、道家、佛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我國的服飾文化影響巨大,與我國的服飾文化沖突、交流、融合,建構了中華民族的理性和文化心理結構。

1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發展形成

1.1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構成

中國文化源于華夏遠古文明,五千年文明發展一脈相承。表達上,以含蓄、意會著稱,其哲學思想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的哲學是以周易、周禮為基礎的,以儒家、道家、佛家為發展的貫穿于社會的整個層面。周禮是整個中國社會貫穿始終的核心,被各個階段的統治者變換著形式使用,至今仍然在很多的層面存在。而周易則是后世百家學說的源泉所在。儒家、道家、佛家的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今天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三者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最終發展目標是一致的,都以精神的徹底解放和超脫為目標,以小我溶于大我,與自然合而為一成就圣賢或脫離肉體的桎梏,羽化成仙、成就佛陀為目標。

1.2 儒家思想的理念

在發展中,儒家主張處理人與人的個人關系時遵循君臣等級關系,主張以德治國的理念,對民眾的教化以“學而優則仕”、“三綱五?!焙汀叭柿x禮智信”等倫理道德觀念為規范的基本理論。注重人的行為動機,注重榜樣的力量,講求“名”,以“一以貫之”的思想準則創造大家公認的是非標準,以此實現名正而言順。以注重人生品行的“君子”標準作為立世的基礎,從而形成精神上的“仁義”[1]。

1.3 佛家思想的理念

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后,強調多要素的關系。一切因緣起,一切因緣滅,強調世事無恒,強調變化的運動,更注重外在的表象。其追求的“五戒、十善”等基本要義,是對儒家提倡的道德規范的強化。以中性化的服飾造型和色彩淡化男女性征的差別,以統一的僧衣作為平等的實證,是佛教服飾禮儀制度的基本原則。儒家和佛家是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對人們的約束。佛家實質是儒家道德強化的發展[2]。

1.4 道家思想的理念

道家主張自然,主張“無欲”、“無名”、“無為”,由陰陽家與道學思想結合而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文化的宗教。道家文化以利于個體的利益出發,以個體的“自覺”為基礎,在辨證的同時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以其獨有的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而呈現其永恒的生命力和價值觀。

道家與儒家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幾乎是相同的,只是表現在政治上一個顯,一個隱。在追求個人仕途不得的情況下,道家追求的個體思想的發展更適合統治者的需要,因此,儒家和道家就成為中國社會最具代表性的哲學思想,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結果,是人類追求超越自身目標的自我設計。

中國傳統的服飾禮儀文化制度就是傳統哲學思想與王權、神權思想的結合,其款式、造型、色彩等均反映了這一訴求。

2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服飾款式造型的影響

2.1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服裝的構成

中國的服飾文化與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是緊密相連的?!疤烊撕弦弧钡恼軐W思想是我國冕服制度形成的思想源泉。雖然中國幾千年來服裝服飾千變萬化,形式多樣,但是其基本形制卻只有兩種,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這兩種款樣的服裝各有特色,兼容并蓄并交替使用。在整個服飾的形成發展上,女裝主要以上衣下裳式的服裝為多,而男子一般多上下連體的各式袍衫。在服裝的裝飾紋樣上,或抽象、或規范、或寫實,不一而足。男子服飾多采用反映威猛、剛健的動物紋樣,女子服飾多采用植物紋樣及幾何形紋樣來表達??钍胶驮煨偷陌l展與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密不可分,服飾文化以含蓄性、隱蔽性、包容性為指導,以服飾的矜持美把個體的人溶于自然。服裝款式以不顯露身體為基本準則,寬衣形制,營造出“天人合一”的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禮儀的代表——“冕服”和“深衣”。

2.2 冕服的形制及意義

冕服是我國傳統的反映服飾禮儀制度的最佳解釋。冕服屬于漢服的種類之一,以其所示的繁雜紋章而著稱,代表了我國先祖的哲學文化信仰。冕服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到周朝時被規范并延續至明末,清朝滿族入關后為配合政治統治而強行改變了其形制,但是保留了其上代表美好寓意的章紋。

冕服采用上衣下裳制,其形制是我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冕服由冠、衣、裳、芾、革帶、大帶、佩綬、舄等組成,屬于“禮”的范疇。到了周代,冕服制度得到完善,通過禮儀服飾的制定,進一步與統治階級的目標相結合,來規范和劃分階級的等級和秩序?!墩撜Z·泰伯》中有“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冕”。冕服等級分為6種,以花紋種類的數量來區別,但是其基本形制類似。冕服的觀念帶有最基礎的中國哲學思想和宗教色彩,如“如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 饗射, 祀四望山川, 祭社稷,群小祀”等,可見其是原始宗教儀式到理性化世俗統治的演變。

冕服的冠由板和旒組成,穿冕服時則必須佩戴冕冠。冠是男子的首服,弁冕的總稱,除了束發的實用功能外,主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冠由冠梁、冠圈和纓繩組成。冠以冠梁的多少來區別官階的大小。冠圈兩側各有一條絲帶,稱作纓,垂到頷下打結。冕板由前圓后方的長方形木板組成,并呈前低后高狀態,予以“王者不尊大之意”,木制的冕板上面涂以玄色,象征了“天”,冕板下涂以熏色,象征大地。冕旒前后各有12,每旒由12玉珠按照“朱、白、蒼、黃、玄”順序排組成,12象征了每年的12個月。冕服的領子采用右衽交領,即領子必須向身體的右邊系,不可反轉,否則代表逝者或者異族。

2.3 深衣的形制及意義

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服飾,因為“被體深邃”而得名?!抖Y記·深衣》鄭玄注謂:“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笨追f達:“所以謂深衣,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鄙钜旅Q的由來主要是因為穿著時能夠遮蔽全身。

深衣在制作時,先將上衣下裳分開裁制,表示了兩儀的概念,然后在腰部縫合,成為整件的長衣,又表示了尊祖承古,不忘前人的意愿。深衣的下裳分成12片裁片,表示一年中的12個月,這是古人對天時意識的尊崇反映。深衣的領型采用直角相交,象征了地道的方正。深衣的袖型采用袖根處寬大而袖口收緊的造型,表示天道的圓融。領、袖的方、圓表示行事要合乎準則。垂直的背線表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采用平直造型,表示處事要公平。用不同的色彩布料作為邊緣的裝飾,代表不同的含義,如父母、祖父母都健在,純用花紋布料,父母健在純用青色布料,如果是孤兒,用素色布料為邊緣。身穿深衣表達了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對行動的規范遵守,對長者的尊敬,對社會秩序的服從。因此,深衣的使用范圍最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均可采用,同時深衣所包含的天人思想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正如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云:“深衣其用最廣。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則裁制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3]”

3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服飾色彩的影響

縱觀中國的服飾發展史,歷來對衣服的質地和色彩有嚴格的限定,這也使得中國的服飾文化所蘊含的政治功能遠超其實用功能,服飾的質地和色彩是反映等級地位的直觀載體,在這之中是貫穿始終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4]。

3.1 五色思想的構成意義

在中國的傳統色彩體系中,青、赤、黃、白、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色彩。其中黑、白用于表示陰和陽的對立統一、互生互克?!独献印泛汀兑讉鳌分芯陀小叭f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論述。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并且相互依存,是動態的統一。而五行則代表了構成世界的5種基本物質——金、木、水、火、土,并且這5種基本物質也是互生互克的。青對應木,赤(紅)對應火,黃對應土,白對應金,黑(玄)對應水。

在儒道佛等哲學思想的發展中,分別把五行與五色相結合,運用于自己的思想內涵,例如,儒家思想把五色與其宣揚的仁德結合,賦予了色彩社會倫理道德的意義。用不同的色彩表征地位的尊卑貴賤,從而形成了色彩由自然屬性到社會屬性的轉變。道家哲學追求的是“無為”、“自然”,崇尚自然色彩的平淡,則選擇玄色(黑色)為隱世的象征,與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論斷密不可分。同時,玄色(黑色)是最樸素自然而又內涵最豐富的色彩,黑色的濃淡變化與其推崇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相吻合。佛家的色彩觀具有唯心性,認為世界的色彩是人的主觀意識的體現,認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選擇白色、金色為救世的標示。白色表示清凈解脫,象征善的回報,因此菩薩均著白衣。黃色代表愛,即種善既善果,表達“本我”的意思。

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觀念正是對五行文化的崇拜和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用“青、赤、黃、白、黑”的“五色”來解釋天地人的關系[5,6]。

3.2 五色思想對服飾色彩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中,自然色彩是最早采用的色彩,而其中的紅色又被最早采用,這與當時的石器制造和采煉有關,原始的黑白紅黃綠等色彩成為最基礎的服飾文化色彩。色彩的社會屬性建立與文明的進步緊緊聯系在一起,階級出現后,色彩被賦予了等級。用服飾的顏色作為區分社會成員等級的直接手段,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被用于改朝換代的解釋?!吨芏Y》中規定“皇帝冕服、玄(黑)衣、纁(紅)裳,用十二章,從公爵起視帝服降一等用之”,而在《后漢書·輿服制》說:“夫禮服之興也, 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 不得相逾, 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所以順禮也?!睆拇?,服飾的色彩等級性被強制貫穿下來。

服飾色彩被賦予政治的屬性與古人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中國的傳統思想認為自身所處的宇宙是天圓地方,在天地之間有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而且這5個方位之間是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即分別對應木火金水土。而五行又分別代表了青赤白黑黃5種色彩。它們的相生相克循環不已構成了社會朝代的更迭變換。從統治社會的需要出發,利用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劃分了色彩的尊崇卑賤,從而確立了我國獨有的五色服飾制度。冕服采用的“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即上衣以青黑色為主色彩,下衣(裙子)采用赤黃色,象征天和地的顏色。正是五行思想與五色在服飾上結合的典范。

用五色的等級性與“禮”相結合維持社會的等級觀念,用五色代表的五行觀念來代表朝代更迭的理論支持,以此證明新王朝的確立是“上天”的意志,從而為自己尋租“正統”的依據。如《史記·始皇本紀》中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 以為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 改年始, 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彼?,秦朝的國服顏色就是以黑色為主。自此以后,每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都要進行服飾色彩的重新制定,以確定自身的“合理性”。

4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服飾裝飾圖案的影響

服飾圖案的標示象征意義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統治者思想結合的具化。從冕服的整體設計來看,其上的12章紋是最具代表性的,把代表自然力量的12種圖案繪于上衣下裳上,就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人文的統治相結合的產物,是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觀念的具象表征。例如,12章紋里面的日、月、星辰分別代表了自然界的3種光線,寓意著皇帝對天下百姓萬物的統治猶如日月星辰一樣灑滿每個角落;山形圖案代表了皇帝的厚重,穩壓四方;蟲變化為雉形,用它的華麗來代表文章有德;老虎和猴子代表了威猛和機智,表示帝王知道深淺、威猛的變化;黼和黻,用斧頭的形狀代表了作為帝王應有的決斷之意和善惡相背之意。所有的12章紋都是古人在當時的生產力低下時與自然界斗爭而逐漸感悟和追求的對象,是圖騰的崇拜與原始的宗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是統治者把這種崇拜神權化的產物。通過把代表自然力量的圖騰繪制于冕服上,以帝王獨享的禮儀形式固化,通過服飾的圖案表達來解釋“君權神授”的合理性和唯一性。

12章紋是歷代帝王(天子)的專屬圖案,標志著最高權力的歸屬,而諸侯或者大臣只能使用龍形以下的一些紋飾;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服飾上是不允許有這類圖案紋飾的。因此,普通的百姓也成為“白丁”。這樣,通過服飾的圖案紋樣直接對人們進行了階層的劃分。到了明清兩代則更加直接,在官員的胸前背后裝飾“補子”,文官用“禽”,寓意聰慧;武官用“獸”寓意威猛。文武官員分別通過補子的圖案來區別級別的高低,這也是后世“衣冠禽獸”的來歷[7]。

服飾裝飾圖案除了通過君權神授、固定化、專用化來體現封建統治階級的意志外,還被廣大人民通過自己的智慧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傳統的鳳鳥紋、魚紋、牡丹紋等都被廣泛地用于人們的服飾上,世代沿襲傳承,在人們的精神上形成俗稱的概念,得以體現“與萬物同湊”的心態。服飾裝飾圖案的廣泛應用,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眾多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思想的樸實表達,是傳統哲學思想在服飾藝術美學領域的文化體現[8]。

5 結語

中國服飾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封建統治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我國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我國的各個歷史發展時期。服飾的演變是歷史的變遷史,是經濟的發展史,是人文審美藝術的發展史。我們只有深入研究我國的服飾文化,摒棄傳統哲學思想中的糟粕,吸取其精髓,結合民族特色文化體系,才能使我們的服裝事業發展更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

[1] 于語和,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110-140.

[2] 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50-180.

[3] 葉立誠 .服飾美學[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299-309.

[4]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11-218.

[5] 袁杰英.中國歷代服飾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4-48.

[6] 葉立誠.中國傳統服飾裝飾圖案之探討[D]. 臺北:實踐大學,1992,128-135.

[7] 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6-177.

[8] 周利群.論傳統服飾圖案的精神性體現[J].美術大觀,2010(10):67.

馮志民(1972-),男,河北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E-mail: 278598002@qq.com

2017-06-21

猜你喜歡
哲學思想服飾文化服飾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雙百”方針與毛澤東哲學思想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甘丹頗章時期藏族服飾文化解讀
凈美雪頓·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裝與服飾文化展演活動盛大舉辦
現代流行服飾文化視閾下的符號化消費
立足實踐的鄧小平哲學思想
商鞅軍事哲學思想簡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