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的均勢思想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2017-03-06 05:04劉情情
商情 2016年46期
關鍵詞:國際關系

劉情情

【摘要】隨著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結束,相關國家締結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標志著歐洲混戰的結束和以均勢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由此開創了歐洲的均勢格局,此后,均勢論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理論之一,均勢理論在平衡國家間力量和穩定國際局勢方面發揮了相當的作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為解決國家間關系確定一系列原則,其中包含的均勢思想對于國際格局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特別是其包含的均勢思想對于國際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均勢 國際關系

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與歐洲三十年戰爭密不可分。三十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確立霸權并伴隨著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專制統治為啟始,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而告結束。三十年戰爭推動了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端。

1618年捷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由此開始,三十年戰爭分別經歷了捷克戰爭階段、丹麥戰爭階段、瑞典戰爭階段和全歐混戰階段。在戰爭的前三個階段,由于新教聯盟由于自身實力不足和聯盟內部的矛盾,戰爭借以新教聯盟的失敗告終。在全歐混戰階段,由于法國的參戰使得戰爭的局勢發生逆轉。雙方締結了兩個和約——《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最終以新教的勝利結束了這場長達三十年的戰爭。

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特點

(一)主權至上原則的確立

三十年戰爭的結束,各國實現了獨立并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民族獨立,主權獨立的國家。從封建宗教勢力的統治下解脫出來,各主權國家擁有獨立自主的選擇權。成為國際社會獨立的參與單位,擁有獨立從事國際國內社會治理的自由。

(二)國家利益至上原則

三十年戰爭的開始,新教聯盟反抗天主教聯盟的封建殘暴統治,雙方以宗教沖突為借口,實質各參戰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積極的分化組合,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法國身為天主教的國家,但是卻參加了新教聯盟共同對抗以哈布斯堡王朝為首的天主教聯盟。同時,在新舊雙方激烈對抗時,法國并未率先參戰,而是在戰爭最后階段參與了戰斗。因為法國擔心自己的不積極會喪失主動權,在戰后的利益瓜分上失去優勢和英國的強大。在戰爭結束后,簽訂的一系列《威斯特伐利亞合約》法國因為把握戰機,贏得戰爭的勝利,最終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三)均勢原則

三十年戰爭的結束,相關國家通過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合約》達成了利益劃分的協議。通過戰后勢力范圍的劃分,各國勢力此消彼長達到新的平衡。各民族國家的獨立使得主權國家成為國際社會的新主體。均勢原則便是建立在各國主權平等的基礎上。隨著哈布斯堡王朝的解體和對強權國家的消弱,各國勢力發生轉變,國家間保持了基本的平衡。

(四)新的價值觀原則

各國認同并運用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新的國家間共同價值觀,并以此為基礎開始處理國際事務。三十年戰爭某種程度上也是宗教戰爭,新教聯盟反抗天主教的封建腐朽統治,宗教自由也是受文藝復興以來資本主義人文精神的影響。隨著戰爭的結束,新教取得合法的地位,宗教自由使得新的價值觀成為影響國家間關系的新思想,新原則。

三、均勢理論

(一)均勢理論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末期,隨著歐洲的分裂,爭霸戰爭興起,均勢論由此興盛流傳開來。據考證是意大利政治家伯納多·魯塞萊第一個具體的運用均勢原理分析意大利北部梅迪西、斯圖薩斯、維斯康提和領國的爭斗態勢。后來現實主義奠基者馬基雅弗里在《君主論》中針對當時意大利城市之間的斗爭提出了均勢作為處理的方法。到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結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各國勢力達到相對的平衡,歐洲出現了均勢的格局。

(二)均勢呈現的類型

十九世紀以來的均勢呈現四種主要的類型:歐洲均勢(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一時期被稱為歐洲的“和平世紀”,當時的均勢不是全球性的,僅局限于歐洲范圍;過渡性全球均勢(兩次大戰之間),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強沖突擴展到全球,均勢格局開始沖出歐洲,帶有全球性的特點;兩極均均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至60年代中期),反映美蘇和東西方之間的冷戰態勢,影響波及全球;全球多極均勢(6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美蘇和東西方之間的緩和關系和全球相互依存發展趨勢。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早期歐洲均勢的模式,當時的均勢局限于歐洲范圍,同時均勢結局的形成是國家間實力重新分配的結果,經過三十年戰爭,歐洲重新回歸到均勢的穩定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均勢是多個國家間的重新平衡,是多極的均勢。

(三)均勢論的特征

首先、西方均勢理論的基本目標是“尋求權勢”。由此摩根索曾經說過:“列國的權勢之爭可分為三種類型:維持權勢、增強權勢和顯示權勢。其中維持權勢更具有均勢的特點?!?/p>

三十年戰爭期間,歐洲各國的斗爭狀況各不一樣。哈布斯堡王朝極力維持其專制統治和正統地位,主要是維持權勢的斗爭。新教聯盟作為解放力量則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權勢,并在對抗的過程中顯示自己的權勢。在經過三十年戰爭之后,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合約》,雙方重新形成維持權勢的新格局。由此也體現了摩根索所說維持權勢更具有均勢的特點。雙方通過增強權勢、顯示權勢,最終是為了維持新的權勢。

其次、實力是均勢的基礎,所以均勢又被稱為“實力均勢”。摩根索認為,即使均勢政策也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是“實力均勢”,因為“只有實力才能限制實力”。

現實主義以國家利益至上的核心,實力是獲得利益的主要手段。摩根索認為權力限定利益。有多大的權力即多大的國家利益。戰爭也是國家為了尋求利益分配均衡訴諸的最后手段。三十年戰爭即是如此。在戰爭前期,哈布斯堡王朝憑借具有的實力優勢在戰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新教聯盟的諸國節節敗退。但在戰爭后期,特別是隨著法國的參戰,戰爭形勢得到扭轉。法國作為當時實力雄厚的國家,不僅在新教聯盟中占據主要地位,在對抗天主教聯盟過程中也是主要的力量。實力的增強使得新教聯盟取得最后的勝利。

隨機變換聯盟是均勢實施的手段。英尼斯·克勞德認為,均勢要求一國與不同國家結成聯盟,以在國際權力分配中取得有利地位,維護自身利益,防止別國稱霸。但是,由于有關國家實力發展是不平衡,相互間的利害關系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聯盟也要隨機發生變化。

聯盟不僅是均勢實施的手段,更是國家作為理性行為體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在三十年戰爭開始之后,法國作為天主教國家卻加入新教聯盟作戰,由此可見宗教附屬于政治的需要。國家利益的驅使使得國家間聯盟去宗教性。在三十年戰爭初期,新教聯盟的失利和后期新教聯盟的勝利無不與國家間聯盟有關。前期,新教聯盟間的關系信任赤字。新教聯盟內部彼此之間陷入修昔底的陷阱,在后期作為新教聯盟關鍵力量的法國真正參戰改變的戰爭態勢。聯盟作為均勢實施的手段,也是國家間為了國家利益相互斗爭的手段。

四、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的均勢思想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署標志著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過渡。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規定了一些列國家間關系的原則,這些國家間交往的原則也成為后來的國際關系重要原則?!锻固胤ダ麃啞窏l約對于近代民族國家間交往的形成具有指導作用,具體體現在條約確立的一些列原則成為國際法性質的標準。

首先、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均勢作為實現國家間力量均衡的手段使得國家間的關系形成新的平衡。通過聯盟形成的新教聯盟成為打破哈布斯堡王朝專制統治的主要力量。并且通過三十年戰爭,原屬于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諸國獨立成新的國際社會的獨立國家,出現了許多民族主權國家。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也是建立在新的國家間平衡基礎上。

其次、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開創了近代歐洲新的政治格局。三十年戰爭的結束,歐洲國家間形成新的平衡,國家間的關系處于新的均勢狀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歐洲新的均勢格局。均勢格局無疑相對于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的混亂格局是新的政治格局。

最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推動了國際法的體系的構建。主權國家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是國際法體系構建的主要力量。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推動了民族主權國家的獨立,形成更多國際社會的主體。國家法作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重要原則被更多的國家認可與接受。

五、結語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建立在國際關系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的一系列國際關系原則成為之后影響國家間關系的重要原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的均勢格局及其包含的均勢思想對于國家間關系的影響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倪世雄.當代國際關系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Hans Morgenthau[M].Politics Among Nations,1978.

猜你喜歡
國際關系
以全局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
淺析中日關系之間的文化交流
淺析中日關系之間的文化交流
宗教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霸權秩序”的國際關系多維度視角探析
淺議英聯邦諸王國的主權沿革
擔和平崛起大國形象,建和平穩定中日關系
新媒體視野下國際關系治理
國際化管理和國際化人才關系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