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發展背景下的黑龍江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改革

2017-03-08 05:48
關鍵詞:文明意識素養

王 佳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 150080)

綠色發展背景下的黑龍江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改革

王 佳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 150080)

“十三五”期間我國提出將綠色發展納入未來發展理念之中,綠色發展在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形式就是要針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態素養水平。通過這種提升生態素養的教育,能夠使學生意識并充分了解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必要性。目前,黑龍江省各高校均開展了生態素養教育,但普遍存在只注重形式意義上的活動而缺乏活動應達到的質量。為此,有必要對我省的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進行改革,增強大學生的生態使命感。

生態素養;生態意識;生態教育

一、開展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作為我國現階段高水平青年的聚集地,是新式思想的萌發地和輻射源。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種理念和思想不斷地影響著這些大學生們,其中也包括“生態文明”這一觀念。在推動生態文明深入大學生的頭腦使其形成較為深刻的生態價值觀的過程中,高校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大學生是未來推動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主力軍,其必須要認清和把握住未來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在高校內開展針對學生的深度生態素養教育,能使大學生在校園學習期間就能正確把握并適應未來的綠色發展模式。通過生態素養教育還能幫助學生克服因群體性而導致的怠于遵守生態規則的現象,幫助其建立生態危機意識,生態使命感。

這種生態使命感的建立符合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的是大學生各種素質、個性、能力的均衡發展,這種發展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大學生的這種全面發展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綠色發展就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因素。

同時這種使命感的建立有助于實現未來綠色發展的模式,進一步構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綠色發展已經貫穿在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未來發展規劃中,只有實現綠色發展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的終極愿景。

二、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必須要分步驟進行,由外在、客觀的綠色生態知識的教育向學生自主形成生態價值觀轉化。

在生態知識領域層面,要通過向學生灌輸生態知識,提高其對生態這一概念和相關理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將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與生態知識結合形成個人的生態認知體系。這其中應包括生態行為和生態精神。使學生在生態行為意識的導向下自覺做出有益于綠色發展的行為選擇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精神的建立。

在生態知識結構形成的基礎上,就要培養大學生的生態外化行為,強化大學生的生態實踐能力。這一階段的培養是尤為關鍵的,是將大學生生態意識外化于行的關鍵階段。當大學生內在具備生態意識后,有可能因其所在的外在客觀環境的影響使其無法將想法付諸于實踐,甚至其做出的行為與生態理念背道而馳。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的生態教育將永遠停留在思想意識領域。所以如何將大學生的這種生態意識外化將是這一階段的重要工作,是實現生態知識向生態能力轉化的關鍵環節。

隨著大學生的生態能力越來越強,在其生態行為外化的過程中就要同時強化并固化這種生態思維意識,從而實現生態意識的自如運用。這樣一來大學生無論在現階段的學習生活中還是在未來的工作階段都能自然的尊重生態規律并用生態意識約束自身行為,從而形成生態人格和生態思維模式。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全面人格的養成,更能推進并加快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

三、黑龍江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現狀

(一)黑龍江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優勢

黑龍江省發展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我省擁有豐富且多樣化的生態資源,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我省林木資源和水利資源都很豐富。林業是綜合性產業,其不僅為生產、生活提供必要的林木,在現今社會更為凸顯的是其生態價值。我省林地面積高達2 053萬公頃,排名全國第一。水利資源方面黑龍江擁有眾多河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長的界江,江段長達1 890公里。除此之外,我省還擁有大小知名湖泊640多處。這都為實際開展大學生生態教育提供了客觀物質條件。除自然資源豐富外,我省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的生態農業建設是另一大讓學生了解生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實證。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和了解能使學生充分知曉,良好的生態能夠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保護環境與社會、人類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我省除能依托自然優勢開展大量生態素養教育之外,眾多的農林類高等院校是另一個優化生態教育的充分保障。林業、農業類高校往往占有豐富且多樣的生態資源。美麗的校園、生態試驗產地及生態林業、農業研究中心都是對大學生開展生態素養教育的最佳場所,實地的參觀學習能使生態意識輻射效應更為深刻和廣泛。林農類高校的生態教育優勢不僅體現在這些獨有的場地,還體現在校園建設的方方面面。在校園規劃建設中,這類高校更為注意自然環境的融入,如使用大量的環保、低碳材料,追求生態環境與校園固有教學環境的一體化等。這些都能讓處于這種環境中的學生時刻都能感受到人與生態可以和諧相處這一基本原理。激發大學生對自然的欣賞、熱愛。使其能從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以及人與自然間原本就存在的緊密聯系和互通。在這樣的氛圍中能使學生更自發的形成生態意識,進而實現生態意識向生態行為的轉化。如,更多的學生能將低碳生活的理念融入日常,能自發開展多樣的生態文化主體活動并主動向他人宣傳這一理念。這樣一來就能使學生在未來無論從事什么行業的工作,無論在任何地方生活都能對自然與人的和諧關系產生極強的認同感,這就從一個側面推動了生態文明理念的踐行。

林農高校除了在培養踐行大學生生態素養方面能起到助推作用外,其專業化的培養還能為生態建設輸送大量的專業人才。為了加快我國生態建設的步伐,大量基層工作的開展迫切需求具有生態相關知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而對于林農類高校無論是學科設置,還是培養機制均決定了其是人才輸送的中心。林農類高??梢酝ㄟ^自身獨有的學科設置體系,推動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創新,以此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根據基層單位的需求,加強和細化對生態知識教育、生態文化傳播、林農資源管理專業方向的建設,使培養出的大學生在從事實際工作時能成為實用性人才,能將所學轉化成實踐應用中的具體技能。這也是從一個側面推進了大學生生態素養的提升。

對于高校而言除在教育教學和人才輸出方面對生態文明的建設起到助推作用之外,其本身也要利用高校學術資源濃厚的特點積極開展培訓進修活動,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參與人員的實踐、管理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林農高校是生態人才培育之地外,還是生態技術成果的研發和轉化之地。在使大學生養成綠色理念之后,要鼓勵其針對生態產業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信息互通以及人才交流。這是大學生生態素養的實踐化過程,能進一步鞏固生態素養意識。這些研發出來的成果可以通過學校搭建的校企平臺更快速、廣泛的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能為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生態問題。同時課題研究的理論成果也能為生態規劃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和技術指導。

(二)黑龍江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不足

我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現階段所體現出的一個根本問題在于,教育知識體系不系統,缺乏統一化,這就會造成大學生生態知識匱乏,缺少對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我省的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是隨著我省的生態文明建設而展開的。除一些專業化高校開設了與專業配套的較為系統的生態環境教育課程之外,其他高校甚至連這方面的專業教師都沒配備。對于一般高校往往只能開展一些層次較為淺顯的生態主題班會或生態主題講座。對于各高校如何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以及在課程設置中應當講授哪些方面的知識體系更沒有具體的、細化的標準。

在培育大學生生態素養的過程中,對其傳授生態知識是基礎。缺少這一環節就會造成學生生態知識匱乏,從而連帶的出現其他問題。大學生們隨著其周圍環境的變化和社會輿論的渲染或多或少的知道并了解了一些日常生態知識,但對專業性的生態知識卻知之甚少。這就使其對生態知識的了解停留于表面,而無法利用這些知識進一步探究這些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以及如何解決,甚至包括其也不會知曉針對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我國的法律法規有哪些禁止性規定。所以現階段我省絕大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僅停留在節約能源,提倡綠色生活方式這一層面。而絕大多數大學生同時認為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對自身未來的發展無用,不愿花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學習。這會使這部分學生生態意識淡薄,做出不符合時代要求和學生身份的某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我省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生態知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且要構建科學、系統的課程知識體系。使大學生通過這方面的學習加深對生態知識的認知。只有學生了解并熟知這些相關知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才能明確我國為什么要把綠色發展確定為未來發展模式。只有對生態知識深入的、系統的學習才能打破大學生本身所固有的、習慣性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使其通過學習能產生生態情感,通過這種生態情感的生成才能使大學生摒棄原有的“高能耗”的思維、行為模式,促進其生態踐行,增強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情感。

在缺乏系統生態知識的學習的情況下,反映出的我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大學生生態素養、生態意識普遍較低。生態素養的培育可以使大學生清晰的認識自身在自然界所處的位置,在遇到自身行為與自然規律有矛盾時能夠運用已經具有的生態知識理性處理,使兩者呈現出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但大學生有限的生態知識使其無法達到剛剛所描述的意識層級,對人類發展與生態之間的關系認識模糊。在大學生中普遍認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和行為改變自然,自然是為人類的發展所用的。雖說大學生整體上對現有環境問題有一定的危機感,但仍然沒有認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不匹配。更多的大學生認為現有生態問題與自己的行為無關,應該由企業和社會、政府來擔負起生態責任。這就無法使大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也會對環境和生態帶來負面影響。

高校的生態素養培育主體意識不強,從客觀上也決定了我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整體水平不高。良好生態觀的形成是需要多方合力的,但對于處于大學學習階段的大學生們其生態觀的塑造還是主要依托于學校的引導和教育。那么作為主要培育主體,高校就應該明確主體意識,認清培育主體地位,保證發揮培育主體的作用。利用相關制度的制定和機制保障來促進大學生正確生態觀的形成。要主動擔負起生態教育的責任,通過多種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來引導大學生。教育工作者也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言行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生態活動,提高生態實踐能力。

通過學校的在校教育使學生改變現有的過度消費現象。作為引領當今社會潮流的主要力量,大學生對新事物、新思維的追尋體現在方方面面。這就會引發大學生過度消費現象的產生。小至每次購物的一次性塑料袋,大至衣服、鞋帽都會發生用過幾次就丟棄的現象。這不僅與我們倡導的“勤儉節約”的思想不符,同時也是對資源的一種間接浪費。當一個學生這么做時我們并不覺得這種行為有多么嚴重,但由于學生的從眾心理以及不合理的攀比而導致多數學生都爭相效仿時再進行相關教育就有些悔之晚矣。這種現象的產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生態意識薄弱,在日常行為中還是基于自身利益來做出決定。

以上的各種原因綜合起來就使我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效果堪憂。在針對我省部分高校開展的大學生生態素養調查中,筆者發現對現有我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基本概念能充分理解的學生占較少一部分,絕大多數學生停留在一般認知的層次。絕大多數學生并不主動的了解、學習國家有關的生態政策。但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和一些社會宣傳的影響,我們又能看出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在逐漸被喚醒。如,隨手關燈,關水;出行盡量采用公共交通模式;傾向于使用清潔能源等。但針對破壞生態文明的現象絕大多數學生不能主動的予以制止反映出大學生生態素養還處于向高階轉化階段。這個轉化過程是正常的,是在多方影響下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此時我們不能放任其隨意發展。所以我們要強化大學生的這種已經開始萌芽的生態意識,要使其在沒有外部監督和制約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自我約束,并運用生態實踐影響更多的周圍的人。

四、黑龍江省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對策

(一)強化高校生態素養教育的基礎地位

高校是大學生開展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高校在生態素養提升方面也應該起到基礎性作用。通過為大學生開設生態素養系列課程,使其能夠學習到生態知識的同時,還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生態活動,擴展生態視野。在針對大學生開展的生態素養教育中要注重“生態危機”意識的灌輸。以前的學生課本中,常常給學生留下的關于我國資源的印象是:中國是資源大國,是物產豐富的國家。這種知識的認知會使學生錯誤的認為節約資源是一種沒有必要的行為。而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發展與資源之間確實存有較大矛盾,增強大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能促使其認識到生態資源的緊迫性,從而促使其自省自己做過的那些行為是不利于生態環境的。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生態危機”意識的同時要加強生態素養課程體系的建設,明確生態素養教育過程中講授的的具體知識并將其細化。對大學生生態知識的傳授不應只停留在告訴其應該做什么,還應該深化的給學生講解為什么要樹立生態文明觀。要讓學生對與生態相關的知識和概念都有深刻領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能深刻理解我國現有的生態文明策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可以將中國傳統的生態意識加入其中。如莊子:“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孔子認為人生的追求不只有治國平天下,還應有樂山樂水的自然情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在其所處的年代就已經把自己納入了自然,人只是天地間渺小的存在,要遵循自然的規律,順勢而為。 這些我國古時的生態觀都有利于大學生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生態素養。

(二)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方法的多樣化

在提升大學生生態素養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注意方法的多樣性。最原始、最為普遍的方法就是給學生講授規范和法規,為其行為劃清界限的同時客觀上使學生養成尊重自然的習慣。這種方法比較直觀有效,但應注意道德規范、法律法規的教授和制定應部分遵循大學生的心里規律。通過引導來讓學生自覺規范行為。要想使生態意識轉化為生態行為除了用規范引導、約束外,還可以對大學生進行生態行為訓練。這種訓練能通過對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強化,從而使其養成生態文明習慣。這種習慣會成為一種約束性力量貫穿大學生一生。在訓練時要注重強化訓練與潛意識訓練相結合。在潛意識訓練中,大學生會逐漸自主的將生態理念內化于心,形成屬于自己的,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生態素養。

(三)組織開展生態社團及相關活動

生態踐行是對生態意識的最好的實現方式。生態社團就是在校園內踐行生態文明的最優方式。在生態社團內大家都有共同的生態意識與生態目標,還能利用自身不同的專業特長互相學習,是開展生態素養教育的第二場所。當社團走出校園來到社會,還能主動向市民宣傳生態文明知識,帶動全社會生態素養的提升。

[1]孫正林.發揮林業高校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5,(2).

[2]郭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5,(10).

[3]劉妍君.淺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觀察,2015,(9).

[責任編輯:曲占峰]

2016-11-01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課題階段成果(ZJB1316041)

王佳(1983-),女,遼寧沈陽人,副教授,東北農業大學2014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經濟法、商法、環境法研究。

G642

A

1008-7966(2017)01-0150-03

猜你喜歡
文明意識素養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請文明演繹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漫說文明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意識不會死
對不文明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