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引起的新聞文體變革分析

2017-03-08 19:23
華中傳播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文體傳統媒體

李 軍

(武昌首義學院新聞與法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4)

內容提要:新媒體的出現是傳播科技發展的結果,傳播科技的發展對新聞文體的演變歷來有著重要影響。新媒體弱化了傳統新聞文體意識,催生了新的新聞文體,促進了新聞文體體裁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轉換,新媒體弱化和模糊傳統媒體的消息、通訊、評論三大基本文體的特征與邊界。由新媒體催生的新聞文體則打下自身強烈的印記,凸顯出與傳統新聞文體截然不同的特點,突出表現在去中心化、信息化、超文本等特征上。

一、新媒體直接沖擊著新聞文體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地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等。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被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新媒體這一概念,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于舊媒體而言的,在當前的歷史語境下,人們對新媒體的內涵與外延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運用這一概念時采用目前對新媒體較流行的定義: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據此,數字電視、網絡電視、博客、播客、虛擬社區、手機等都被歸入新媒體的范疇之內。

對新聞文體,目前國內學術界沒有統一界定,本文取狹義范疇,把新聞文體等同于新聞體裁和樣式,是新聞事實在新聞報道中呈現出的信息內容、表達特色和結構方式的整體形態[1]。我國從新聞體裁角度對新聞文體的分類并不統一甚至可以說較混亂,本文綜合前人研究,把新聞的基本文體分為三大類:一為消息類,含事件性消息(包括動態消息、簡訊)、非事件性消息(包括預測性消息、服務性消息)、描寫性消息(包括新聞素描、花絮)、分析性消息(包括解釋性消息、新聞述評)等;二為通訊類,含人物通訊、事件通訊、工作通訊、風貌通訊、專訪、新聞特寫、社會觀察通訊等,這種分類實則是將除消息和評論外的所有新聞報道形式全部囊括在通訊類(消息、通訊的分類參照了劉明華等著的《新聞寫作教程》)[2];三為評論類,包括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語、專欄評論、雜文、廣播評論、電視評論等(此分類參照了秦珪主編的《新聞評論寫作》,只是將此分類中原有的“述評”劃入了消息類別中)[3]。

(二) 新媒體是新聞文體變革的直接動因

新媒體的出現是傳播科技發展的結果,傳播科技的發展對新聞文體的演變歷來有著重要影響。電報的發明催生了消息的導語及倒金字塔結構,標志著新聞文體走出了文學的襁褓,實現了獨立。廣播的產生使倒金字塔結構更加精致,更加注重文本前端的顯要和精彩。電視強烈的現場感催生了現場新聞、視覺新聞,其參與性則促使訪談式報道、調查性報道等文體更加成熟和繁榮。依附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的出現更是給新聞文體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它不僅在催生出的自身新的新聞文體中表現出強烈的特征,而且這種特征猛烈地沖擊著傳統的新聞文體,并使之發生深刻的變革。

麥克盧漢說,“言語是文字的內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內容,印刷又是電報的內容一樣”[4],他實際上是把舊媒介理解為新媒介的依托,新媒介發展的主要內容是借助于舊媒介的。換個方式來講,傳統新聞文體的發展是否可以借助現存新媒體的發展來達到改善,新媒體變局下傳統新聞文體的改革是否可以在大環境下來個突破?答案是肯定的。

從這個方面來考察,新媒體應該是現存新聞文體發生變革的直接動因。

二、新媒體對新聞文體的影響的特點

(一) 新媒體弱化傳統新聞文體意識

新媒體傳播不斷弱化傳統新聞文體意識,使新聞文體的邊界模糊化、文體之間的融合性增強。這一情況在今天的寫作者中應該說是越來越普遍了,這種情形的出現與新興電腦科技普及后出現的文體無序化有關,這主要是指新媒體文體對傳統文體的沖擊和破壞。在過去,新聞文體如消息、通訊、評論等的特征比較明顯,格式比較固定,操作往往程式化。在新媒體沖擊下,新聞報道逐漸打破了這種定式,或者交叉運用,綜合出新;或者傳承借鑒,轉化出新,使得一種文體往往兼有兩種甚至更多種文體的特征。一是消息通訊化,用散文的筆法寫消息,減少空話、套話,增強可讀性;二是通訊消息化,強調突出新聞事實;三是評論信息化,從單純的說理,講究論點、論據、論證向提供信息轉化。

(二) 新媒體催生了新的新聞文體

這里的新文體特指由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媒體形式產生的自身特有的新聞作品形式,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帖子、手機短信等。這樣一種文體現象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到了我們面前,這些文體一方面與傳統新聞文體有著密切關系,如消息、通訊、評論三大類文體同樣出現在網絡與手機媒體上,另一方面,它們不僅僅是傳統文體的電子化,而是具有了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與功能,尤其是它們的超文本特性。這種新穎的文體形式是新媒體催生的,與傳統新聞文體相比,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三) 新媒體促進了新聞體裁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轉換

媒體終端融合帶來新聞文體的各類體裁在報紙、廣播、電視和新媒體之間轉換。新媒體時代,記者并不只為傳統媒體供稿。新聞傳播的過程往往是:將采訪到的新聞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材料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微信等工具先傳播,隨后,傳統媒體網站發布事件的實時進展情況,然后,傳統媒體全面報道,最后,是對新聞事件圖文視頻的深度報道和分析。

內容產品的生產進一步與傳播載體分離,報紙版和網絡版的同題新聞可彼此嵌入?!度A爾街日報》導讀欄提示每個欄目網絡版鏈接,報紙是精簡體報道,網絡版則報道得更為詳盡。報紙傳播全面的文字信息和解讀,將文字稿和視頻、錄音發至網絡,手機發布圖片及短消息,各種媒體整合推出適合各自終端的報道形式。在媒介行業競爭互動中,報紙、廣播、電視在多方力量的推動下不斷革新新聞報道形式,以適應新媒體帶來的新聞傳播模式、受眾需求和信息接收習慣、媒介環境等的變化?!霸谌诤闲侣劺砟畹闹笇?,新聞報道方式已從平面化的線性方式,轉為立體化、個性化、互動化的全新方式?!眻蠹?、廣播、電視的新聞體裁不僅在自身媒體傳播,而且通過自己的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傳播。于是,新媒體使得各種新聞文體體裁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實現自如的轉換。這些新聞文體體裁也變得更簡潔、突出,更注重觀點、解讀的專業度,趣味性、娛樂化傾向更為加強。

三、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基本文體的特點及報紙版面

消息、通訊、評論是傳統媒體的基本文體。新媒體的出現,猛烈沖擊著這三大基本文體,使之發生深刻的變化,表現在下述方面。

(一) 消息:追求新聞傳達的視覺效果

消息這種運用概括性語言較多的文體,注重描寫手段,增強了場景描寫,以達到全媒體的視覺傳播效果。比如下段新聞:

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后游客自發清理廣場上垃圾

法制晚報訊(記者耿學清 董振杰) 今天是國慶節正日子,早上6時11分,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十一國慶節升旗儀式,有11萬游客前來觀看,廣場上一度實行分區域限流。升旗儀式結束后,廣場上有不少垃圾,有游客和環衛人員一起進行了清理。

寒冷難擋愛國熱情11萬人看升旗

今年國慶節,北京氣溫較低。清晨天安門廣場上的溫度在10攝氏度左右,不少游客拿出毛毯、大衣披上御寒。最早的游客在凌晨1:30左右就開始在安檢口排隊。

早上6:10許,雄壯的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隨著萬羽和平鴿飛起,廣場內、天安門城樓前和天安門觀禮臺上都爆發出陣陣歡呼。

相關部門統計顯示,超過11萬余名游客在天安門廣場區域觀看升旗儀式。

由于前往天安門廣場游客人數過多,為防止出現意外事故,今年公安部門對廣場上的游客實行分區域限流措施,由民警共同值守,限制進入人數。

環衛工凌晨2點進場20分鐘清掃完畢

由于在幾小時前的等待過程中,不少人坐在了天安門廣場的石板地上,身下墊了衛生紙、一日游小廣告、報紙等雜物,還有人嗑起了瓜子,吃上了雞腿、蘋果和葡萄及其他零食。在升旗儀式結束后,不少游客并未將身邊的垃圾帶走。一名身穿西服的男士,看到這種場景,邊說邊自發撿拾起來,他還大喊著勸游客將垃圾帶走。還有一男一女兩名游客,也找了一個大垃圾袋,見垃圾就撿,并不住地配合環衛工人做清潔工作。

……

(摘錄于《法制晚報》,發布于:2016-10-01,14:45:35)

這篇報道應該說是描寫性的消息。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新的特點,即現在的消息出現通訊的特征。消息通訊化,充分運用通訊的描寫手段的新媒體的視頻畫面效果,這是全媒體時代新聞文體發生的變化。追求視覺效果,此報道這方面做得不錯,既有概括性的大數據交待:“相關部門統計顯示,超過11萬余名游客在天安門廣場區域觀看升旗儀式”,清晨2點清潔工進場,安檢等說明隊伍龐大、人數多,清潔工作難度大。又有細節描寫:“今年國慶節,北京氣溫較低。清晨天安門廣場上的溫度在10攝氏度左右,不少游客拿出毛毯、大衣披上御寒。最早的游客在凌晨1:30左右就開始在安檢口排隊”,“早上6:10許,雄壯的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隨著萬羽和平鴿飛起,廣場內、天安門城樓前和天安門觀禮臺上都爆發出陣陣歡呼?!?/p>

從此篇報道可以看到消息正在追求新媒體的視覺效果,這正是全媒體時代消息發生變化的一個特點。

(二) 通訊:出現了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碎片性的文體特征

例如,《武漢晚報》的一則人物通訊:2012 年 4 月 20 日,《武漢晚報》第29版發了一篇通訊,標題是:《靠枕,眼罩,毯子,樣樣齊備 出租車,公交車,自行車,車車都坐 公交“裝備姐”竟是公司高管》,此文是一篇人物通訊,講的是在武漢光谷公司上班的高管,不用公司配備的專車、乘公交車上班的故事。下面節選此文的開始幾段和最后一段。

新浪微博 @任-寶華:@武漢晚報,貴報今天在微故事版報道的“公交車裝備姐”,是我的一個好朋友。順便爆個料:這位優雅女士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哦,本來是有專職司機的,但是她嫌公司配的那個商務車排量太大,3.6的,每個月的油錢都要5 000多元,還配司機,就沒要了。選擇每天的士上下班,那天是心血來潮坐公交呢。

記者微訪(肖娟):昨日,本報報道的“公交車裝備姐”在網上引發熱議,很快,就有網友主動@武漢晚報爆料,還有網友私信聯系記者,表示“認識她的人都感到意外”。經過一番努力,記者終于證實,現實生活中的“裝備姐”姓張,是光谷一公司副總經理。

昨日下午,記者聯系上張女士。張女士介紹,她住在蔡家田,在光谷上班,路程很遠。此前,公司給她配備了一輛別克商務車,專人接送。但是,她覺得配車排量太高,每月油費5 000多元,加上司機工資,實在浪費,于是主動提出不用配車,公司補貼交通費用即可。于是,從去年8月份開始,她就開始乘坐出租車上下班,偶爾坐坐公交車。

張女士笑道,她只要坐公交車上班,就會拎著裝滿“裝備”的袋子,讓自己舒適地度過從起點到終點的一個半小時。這期間,她會打開收音機,聽“鏘鏘三人行”,枕著靠枕帶上眼罩,在嘈雜的公交車上,“一下子就進入了自己的世界,可以調整呼吸,做做手指運動,感覺很好。感到困時,也可以補補覺”。

……

“裝備姐”不是第一次被博友拍了

@moon_八月:不要說我不道德,可是這位阿姨,你早上跟我們一起坐公交車也太悠閑了,你這眼罩戴的,脖枕墊的,小毛毯鋪的,小收音機聽的,你讓用了吃奶勁才擠上公交車的我情何以堪呀?

這篇人物通訊改變了傳統通訊的寫法,留下了新媒體浸染傳統新聞文體的強烈印記。該文以讀者的一段微博開頭,接著出現了記者通過微博私信與網友及通訊中的主人翁直接對話的信息,將人物互動的內容直接搬到人物通訊中來。接下來出現了讀者的回應,最后用一段微博來結尾,還直接搬用了微博上發的“裝備齊全”的張女士的照片。

從這篇通訊的寫作來看,在新媒體背景下,通訊文體發生了變化。新媒體影響下的信息碎片化、即時性、互動性的特征出現了,而且微博圖文直接入文。

從此文還可看出,在新媒體影響下,采訪也發生了變化,此文記者直接從新媒體上發現線索,并與讀者直接溝通,相互合作完成這篇通訊,這種采訪過程也在作品中表露無遺。

這種互動性不僅體現在報紙媒體增加了訪談、對話、講述、讀者熱線、微博、帖吧等版面與欄目,還在廣電等媒體上直接增加了嘉賓訪談、電話連線、現場直播,電視媒體甚至將受眾用手機反饋的意見直接展現于屏幕飛字上。

(三) 評論:出現了即時性、多元性、平民化、互動性的特征

在新媒體影響下,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也出現被許多新媒體沖擊后留下的烙印,表現在下述方面。

1. 即時性

2012年5月26日凌晨,深圳濱海大道發生“跑車男”夜載三女醉駕飆車,與同方向行駛的兩輛出租車發生碰撞,導致出租車內3人當場死亡的重大車禍。

深圳《晶報》反應迅速,該報從5月29日到31日三天之內,在社論版連續發表了7篇社論[5]。

28日,深圳交警為飆車案召開第一次事故通報會,介紹此案的相關情況,就有關死者家屬及網絡輿論的“頂包說”,給出“肇事司機沒有頂包”的明確結論。但這次新聞發布會后,傳言、猜測仍然滿天飛,網友們將自己的見聞、推測、分析等在網絡上分享、交流,每有新證據和新進展出現,都會引來眾人圍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5·26”車禍屬醉駕飆車,致三人殞命,性質惡劣,且所駕紅色豪華跑車極易引發公眾對于有關特權和金錢的想象。

對此,《晶報》于29日發表社論《飆車案疑云未散,公民圍觀有助真相呈現》。社論肯定了公民圍觀的價值所在,呼吁既要尊重警方的專業判斷,又要呵護公民對公共事件的關注熱情。社論的立場得到了深圳交警部門的認同。針對網絡、報刊、電視等媒體此起彼伏的質疑聲浪,深圳交警部門于29日召開此案的第二次事故通報會,公布跑車肇事案的10項新證據。

30日,《晶報》社論版用整版篇幅發表三篇社論,主社論是《我們關注“5·26”車禍,因為深圳是我們的家》,肯定深圳交警為一次車禍連開數場事故通報會的做法,認為“正視并勇于回應公眾質疑,是警方職責所在,也展示了其自信和坦誠。而公眾對真相的孜孜以求,更體現了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對城市的熱愛”。社論將事件與深圳形象、深圳人的家園感聯系在一起,鼓勵公眾繼續追尋真相。

第二篇社論《飆車“飆”的是什么》,批評了一些人將“飆車”當成一種生活方式,飆車“飆”的是特權,是建立在金錢、身份之上的心理優越感,是對自己以及他人生命的漠視,更提出,“相對于各種雷厲風行的查處醉駕行動,因抓車而被查處并治罪的似乎寥寥無幾。正是這種有意無意的放縱,造成了飆車猛于虎的慘烈現實”。

第三篇社論《比亞迪回應社會關切是責任也是契機》,提醒“躺著中槍”的比亞迪主動回應公眾的關切,認為“企業回應社會疑問則是體現企業誠信和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的必要之舉”。

這三篇社論層次清晰,立體感強,呼應各方聲音,在輿論喧嚷之際,發出理性聲音,既不媚“官聲”,也不遷就“網聲”,而是堅定支持還原真相,促使公權行使更公開透明。

30日中午,“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微博宣布介入事故偵查;當日17時,深圳交警召開第三次事故通報會,公布DNA鑒定結果,顯示車上物品和血跡均與肇事司機侯某STR分型一致,可確定不存在頂包。同時,“深圳交警”微博發布視頻,對視頻中肇事者頭頂出現的光圈進行釋疑??梢哉f,警方提供的證據更加充分。但事件繼續發酵,包括央視、新華社等在內的眾多權威媒體都對此事予以了跟蹤報道。對此,《晶報》在31日繼續以前一天的規模,在社論版上再發3篇社論。最后,在2013年10月12日,深圳飆車案在深圳中院一審宣判,酒后駕駛豪華跑車闖紅燈超速飆車的肇事司機侯培慶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名獲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在這起突發事件報道中,深圳《晶報》及時主動發聲,連續多次發表新聞評論,主動介入當地突發事件,及時正確地引導了輿論。這種迅速、即時、批量地發表新聞評論的做法,與新媒體操作非常相似。

2. 多元性

新媒體傳播主體的多元性的特點也出現在評論文體上,參與評論的作者出現多元化現象。

第一種是與事件相關的專家學者成為最具權威的主要評論者:如2008年中央電視臺對“我國南方暴風雪”、“汶川特大地震”及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等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進行了全程報道與及時評論。其中與各事件相關的專家學者成為央視該事件最具有權威度的主要評論者。這些專家大多是與事件相關的研究領域的知名度與權威度很高的資深研究人員,他們結合事件的進展情況進行評論,增強了評論的權威度,說服力增強。

第二種是現場記者擔負著報道及評論的雙重任務: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現場記者的報道,亦是報道亦是評論,不容易區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承擔著報道與評論的雙重任務。就“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中如央視與央廣的現場記者通過電話報道重慶地震的情況,一方面,結合自身的感受對現場的真實情況進行報道;另一方面,也對地震給重慶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行評論。

第三種是與事件有直接關系的人員成為事件評論的主要對象:這些人員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評論的性質。

3. 平民化

網絡與新媒體發布的新聞評論,由于準入門檻低,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可發言,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發布者利用碎片化時間,把自己對熱點新聞事件的直觀看法隨時發布,缺乏深思熟慮,容易充斥不文明的用語和十分個人化的偏激思想。這樣的評論不可能是理性的探討和建設性的爭論,往往是不負責任的牢騷或漫罵,甚至對新聞傳播產生負面影響。

但是新媒體上這種低門檻進入的評論往往為傳統媒體評論提供了選題與深化的材料,有的甚至直接為傳統媒體加以闡發與運用,這不僅使新媒體評論通過傳統媒體得以糾偏與放大,也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出現平民化的特征,使之貼近了目前靠新媒體而大量出現的公民新聞的特色。

4. 互動性

傳統媒體新聞評論要化單向為雙向,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起來,把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結合起來,就要努力改變居高臨下、唯我獨尊的評論訴求方式,注意在“雙向互動”上下功夫。

現今,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途徑。網絡、手機話語以及網上論壇、博客、微博等,憑借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獨家性、貼近性、交互性等特點,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已實現報網互動,加速自身變革,在評論的時效性、鮮明性、貼近性、互動性和群眾性上下功夫、見實效。這種網報互學,取“報”之長、補“網”之短的現象,使之實現了雙贏。

借鑒新媒體的互動性,傳統媒體的評論的雙向互動還體現在與傳播對象的互動。在這方面,不少主流媒體評論已探索和總結了一些成功的做法,諸如:評論選題更多地聚焦社會,關注民生,服務百姓,將專業問題社會化、行業問題大眾化;對一些有爭議的話題,通過設置正方和反方,給公眾提供思考問題的不同視角,讓其自己教育自己;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加以討論,以深化對問題的認識;運用對話和訪談的方式,主要由編輯、記者依據特定的新聞事件設置話題,請專家學者發表高見,從而幫助公眾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報紙:直觀與超文本的體裁版面增多

介紹了傳統媒體三大基本文體出現新媒體特征的變革,仍然有必要說說報紙。因為,報紙本是傳統新聞文體形成的母體。就在這個傳統新聞文體最堅實的土壤上,已經長出具有新媒體文體特征的花朵,那就是直觀與超文本的版面不斷增加,具體表現如下。

1. 借鑒新媒體的直觀性

“圖文并重”已成為報紙新聞報道的重要編排理念,新聞照片、繪畫、圖表等避免了從報紙上單一的文字閱讀易產生的疲勞,給受眾留下鮮明直觀的印象,圖片新聞版面數上升。圖片更大、更清晰、更強烈的視覺沖擊,不僅可顯示結果、還可報道動態發展過程,利用圖片這一直觀形式是近年來報紙報道的突出特色。2013年,《南方都市報》制作的全國兩會“億像素”圖片成為網絡熱圖,《人民日報》“視覺新聞”欄目則專門刊登攝影新聞。

2. 借鑒新媒體的超文本

為適應受眾非線性閱讀需求,報紙增加了“新聞鏈接”這種體裁,組合式編輯成為常態。從以前的長篇報道演變為由多篇中短篇幅、多種體裁形式組合而成的專題報道,一個新聞專題版面由主打文章、圖片、評論、資料等多體裁共同組成。報紙新聞結構通過切割使新聞點更清晰,體裁向著簡明扼要化發展,篇幅精簡,版面上純文字減少,短句式、短段落化、結構簡單化成為報紙文體風格的發展趨勢。

四、新媒體催生的新聞文體打下強烈的自身印記

與前所述,這里說的新媒體文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的作品形式,特指由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所產生的自身特有新聞作品,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帖子、手機短信等。這些新聞作品形式與傳統新聞有著文體截然不同的特點,留下新媒體強烈的自身印記,主要表現在下述方面。

(一) 去中心化

新媒體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舊媒體是一種一對多的傳播,而新媒體與此相反,是一種多對多的傳播。相對于舊媒體的播放型傳播模式,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是雙向型、去中心化。新媒體的這種傳播去中心化特征體現在其自身固有的新文體里,就是去作者中心、去意義中心、去文體中心。

電子寫作進一步消解了作者主體性,電腦書寫產生對主體的去中心化作用。網絡(電腦)寫作是一種匿名寫作(當然,現在強調實名上網,但一般情況下網上署名仍然系作者自由署名,除非是因為網絡管理控制的需要而進行實名核查,才署作者的真名),寫作個體的姓名、性別、職業等特征都被隱藏起來,這是主體合法身份的失去。網絡中“誰”(名字或代號)所對應的不是一個現實身份,而是一個虛構身份。匿名的寫作造成了兩種結果,一是個性的充分展現;一是個性的隱藏與身份的轉換。前者提供了更多說話的自由,人們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后者反而成了一種表演,如男的演女的,少的演老的。拋開別有動機的不說(如網絡犯罪),這種表演恰恰暗合了人們對自己身份的多重想象。

這種去作者中心式的電子寫作方式,還導致了集體作者的可能性,進而導致去意義中心。在傳統寫作條件下,作品的傳播主要靠印刷出版、發行流通,文本內容就被固定下來, 形成了某種相對穩定的意義中心,讀者、編者以及作者本人都無法直接修改,除非重新再版印刷。而在互聯網、無線通信條件下,作品(文本)以虛擬的形式在網絡上傳播,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物質載體,這使得修改與編輯變得十分方便,集體作者對意義中心的任意、涂抹以致惡搞,破壞了原來相對穩定的意義中心和文體中心,造成了作品的未完成性。

(二) 信息化

當代社會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信息在大眾生活中所具有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而這其中新媒體扮演了一個主導性的角色。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量更呈現出膨脹的趨勢,使新媒體文體中出現如下特點。

1. 零散性與即時性

由于互聯網、手機(無線通信網)的在線服務(理論上可始終在線)、輸入法寫作等特點,共同造成了新文體的零散性與即時性。其中,網絡寫作尤其是在線寫作常常是即時的、即興的、一次性完成的,這使得寫作過程沒有經過傳統意義上嚴格的布局謀篇與修改環節,因此,網絡文體呈現出的是一種零散的面貌。只言片語的帖子,數百字甚至寥寥數字的電子郵件、網絡日志非常普遍,即便是千字以上的文本,用我們傳統的評價標準來看,也常常是結構不嚴謹,或者干脆就是流水賬。在網上嚴密整飭的文本是不受歡迎的,而斷章似的短篇甚至是文字的碎片,恰恰不用費太多精力思考,正好滿足了網上讀者的需要。而手機短信的字數限制與信息服務(如收費、即時發送、與互聯網融合)的特點,也同樣造成短信的零散性特點。

2. 娛樂性與快感化

除了受媒體信息發布的影響外,信息傳播的互動糅合了多種聲音的信息再傳播、評價等,還造成了新文體的娛樂性與快感化特征。讀者的閱讀也常常是即興的、一次性的。

(三) 超文本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種以鏈接為基本特征,以節點為基本單位的數據系統。節點可包含文本、圖像、動畫和視頻、音頻等各種元素,它們通過鏈接組成一個互相聯系的系統。

在網絡文體中,節點的鏈接經常出現,對信息的傳播與接受產生了與紙面媒體相異的許多新形態。超文本的出現,使得傳統文體中的線性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形成了非線性的結構。原來從文字到文字、從開頭到結尾、從紙面到紙面的線性形態被打破,網絡文體已經呈現出文字與聲音圖像的拼接、開頭結尾與任一其他部分的跳轉、紙面與語音的穿插等多元形態。不單是文體本身,這種情況還影響了閱讀、傳播、交流、反饋等諸多環節。而手機功能的不斷提升以及手機與互聯網的融合,也將在手機傳播中日益顯現。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下降,人們可以愈來愈深刻地感受到這一特征對寫作及日常交流的影響。

新媒體促成了自身新文體的產生,同時弱化了傳統的新聞文體意識,使得新文體成為泛文體。新文體的去中心化、信息化、超文本的特征,正是因新媒體自身的特有技術特點形成的。這種新文體與經新媒體沖擊改造后的傳統媒體的新聞文體一道,形成了在新媒體環境下,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發生了革命性變革的新的新聞文體。當然,這種新聞文體的特點仍處在發展之中,因而并不能以這些特征來將其定型或絕對化。

注釋:

[1]郎志慧:《新聞文體的三次變革》,《新聞愛好者月刊》2007年第3期,第52頁。

[2]劉明華,等:《新聞寫作教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5頁。

[3]秦珪:《新聞評論寫作》,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頁。

[4]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譯林出版社,1964年。

[5]陳昕瑜:《新聞評論貴在積極介入本地突發公共事件》,《新聞記者》2012年第7期,第52~59頁。

猜你喜歡
文體傳統媒體
論中國文體發生與早期發展的途徑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明清“四節體”戲曲及其文體價值探賾
關于傳統媒體能否打造“名公號”的思考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傳統媒體版權保護面臨八大難關
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突圍
五問傳統媒體:你以為熬過寒冬就是春天嗎?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