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檔案文化遺產:概念辨析及研究熱點

2017-03-08 08:13張衛東
蘭臺世界 2017年4期
關鍵詞:遺產文化遺產物質

張衛東

(吉林大學管理學院 長春 130022)

檔案文化遺產:概念辨析及研究熱點

張衛東

(吉林大學管理學院 長春 130022)

檔案學術語體系的發展反映了學科的成熟與進步水平。近年來,檔案與文化遺產的融合成為理論與實踐討論的熱點問題。然而,業界對諸多相關概念的使用存在混用、亂用的現象,對檔案文化遺產的內涵和邊界缺乏科學清晰的界定。立足學術界和實踐部門對檔案文化遺產的認識,在系統闡釋相關概念體系的同時,科學界定檔案文化遺產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并對檔案文化遺產領域衍生的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論述。

檔案文化遺產 概念 遺產保護 開發利用

Zhang Weid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一個學科術語體系的建設,反映了學科的發展與完善程度。近年來,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不斷進展,檔案學研究領域和范疇出現了極大的拓展,特別是與文化遺產的融合成為理論界、業界、政府機構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該領域的研究過程中,出現了相當多的術語,如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文獻遺產、檔案文化遺產等。對這些術語的應用存在不準確、不規范的現象,甚至存在混用和亂用。因此,厘清與檔案文化遺產相關的概念體系,對于相關研究的規范性和嚴謹性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一、相關概念辨析

1.遺產。遺產,在民法學上是指死者留下的財產總數或各種債務,后借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精神或物質財富。經過發展的遺產概念有幾個顯著的特征,首先是歷史性特征,早期形成的、年代久遠的財富方能稱之為遺產;其次是價值性特征,遺產必須對特定的民族、國家、地區和人群具有特殊的價值。此外,遺產具有多樣性特征,遺產的概念不局限于貨幣范疇,還包括藝術品、文物、古籍、建筑作品、工業遺跡等。

2.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可理解為具有文化屬性的遺產,是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保存價值,并經政府機構或相關組織認定的物品。文化遺產一般包含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又稱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其界定為具有歷史、美學、考古、科學、文化人類學和人類學價值的文物、建筑群、遺址等。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將這些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影等方式記錄下來,進行檔案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即是檔案學與文化遺產領域交融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新命題。

3.檔案文獻遺產。對文獻遺產的概念,業界存在爭議,不同的館藏部門對文獻遺產的界定存在差異。通常博物館認為文獻遺產是作為文物保存的古籍;圖書館認為文獻遺產主要指珍貴的藏書和手稿;檔案界則強調檔案文獻遺產就是文獻遺產。有學者援引世界記憶工程對文獻遺產的界定:無意或有意保留下來的各種形式的書本、手稿、文件以及其他含有信息的載體,無論其介質和格式怎樣,認為檔案文獻遺產強調文獻的檔案屬性,限制了保護文獻遺產的范圍,不能將二者等同視之[1]。在歐美國家,如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文化遺產法》將文獻遺產定義為載體材料通過文字或者圖像形式承載著結構化的可觸碰的,具有藝術、象征、人類學、歷史、科學或技術價值的信息,特別是檔案、書籍或音像作品。為了避免這種混亂,法國將相關概念發展為“書寫遺產”,這個概念替代了古書、善本、古籍等概念。書寫遺產指保存在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的文獻、古籍和檔案類的文化遺產的統稱,既包括圖書,也包括檔案。

4.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概念主要有兩種觀點,廣義觀點基于“大檔案觀”,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應該包含實物檔案、記憶檔案和申遺檔案[2];狹義觀點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僅包括申遺檔案,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申報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材料的總和[3]。周耀林教授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見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演變過程及其各個階段文化的特征,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存狀態和存續情況,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各項活動,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及其典型傳承群體自然狀況、文化背景、文化活動等的各種類型記錄材料的總和。具體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檔案、申報與保護工作中形成的檔案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檔案[4]。

檔案文獻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產生,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人類文化遺產,盡管二者的構成存在一定的交叉,但側重各有不同,檔案文獻遺產側重館藏檔案的遺產價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則更強調檔案屬性,用檔案管理的視角、思維和方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固化、保存和傳播。當學術研究的視角聚焦于遺產內容本身,而不是區分遺產的載體、屬性以及保管機構的外在特征時,我們不妨應用更加具有包容性,內涵和外延更為豐富的概念——“檔案文化遺產”去闡釋。這種提法既兼顧文化遺產體系中館藏檔案的主體地位,又打破各個館藏機構之間的界限,用一種更加全面和客觀的視角去保護和傳承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檔案文化遺產的內涵

檔案文化遺產的概念在學術界尚沒有明確的定義,對其的討論多融合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檔案文獻遺產的討論中。我們認為,檔案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要大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要準確界定其內涵,應首先對檔案文化遺產的特征和構成要素進行分析。

1.檔案文化遺產的特征。

(1)歷史性。檔案文化遺產應是歷史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年代特征。按照檔案鑒定中“高齡檔案應受到尊重”的原則,年代較為久遠的檔案材料應屬檔案文化遺產范疇,我國目前保存的以明清檔案作為主體的歷史檔案是典型的檔案文化遺產。

(2)文化性。從檔案文獻所記載的內容看,具有歷史、文學、藝術或科學技術等典型價值的檔案文獻應列為檔案文化遺產。

(3)稀缺性。稀缺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載體稀缺性,即所存檔案文獻其載體類型較為稀少,并能夠反映特定歷史文化活動;二是內容稀缺性,即檔案所記載的內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4)多樣性。檔案文化遺產不拘泥于檔案館保存的檔案文本實體本身,其他同類機構所存的古籍、具有檔案屬性的文物以及文化藏品都應納入檔案文化遺產的范圍統籌進行保護和開發。同時,檔案文化遺產的載體類型和表現形式也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文本,又包括圖像、聲音、視頻、實物等,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開發過程中所形成的數字檔案文化遺產也是檔案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判定檔案文化遺產的范圍,應用綜合和系統的觀念,統籌考慮上述標準和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和開發。

2.檔案文化遺產的構成。檔案文化遺產的構成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一是檔案館藏中的文化遺產;二是文化遺產中的檔案。

(1)檔案中的文化遺產。檔案中的文化遺產主要是指館藏體系中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一系列具有有機聯系的檔案材料,一般能夠系統反映某一文化遺產的內容精髓及其各個歷史階段的傳承演變?,F存的歷史檔案大部分屬于檔案文化遺產,應加大力度促進歷史檔案的開放,并應加強編研力度。利用多樣化的開發手段,促進歷史檔案的傳播和共享。

(2)文化遺產中的檔案?,F存的文化遺產中有大量具有檔案屬性的文獻、照片、實物等,盡管這些文化遺產大多由不同的部門所管轄,但在檔案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不應該忽視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所保存的文化遺產。形式特征上和隸屬部門的差異不能成為隔斷文化遺產之間有機聯系的壁壘,機構間應該建立有效的協作機制,共同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除了這兩個層面之外,還有一部分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書面記錄,并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進行檔案化管理和開發成為學術界和業界關注的新熱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的過程中,會形成大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過程的原始記錄,也就是狹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這部分檔案對全面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等過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根據前文所述,我們認為這部分檔案不屬于檔案文化遺產的核心內容。

三、檔案文化遺產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化保護及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化保護,又稱建檔式保護[5]或檔案式保護[6],是指采用特定的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特定的方式記錄在一定的載體上,從而形成物質化的檔案,轉而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保護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7]。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化保護是完整建構歷史記憶,再現人類文化經典,保護和共享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的研究應主要聚焦于三個方面。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采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采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的前期工作。采集的途徑和方法是保證信息完整性的重要因素。首先,應從有較為系統記載的文獻中采集,如史料、圖書、檔案等;其次還應關注其他類型文獻中較為零散的記錄,如方志、報紙、圖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傳承人也最能夠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價值,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信息采集對豐富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體系具有基礎性的意義。由于相當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并沒有較為可靠翔實的記錄,因此對歷史遺跡的勘察再記錄,對口述史料當事人的采訪等形式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采集重要的補充方式。面向社會征集也被眾多的機構所采用,在網絡環境下,國外相當多的文化機構還采用眾包的模式面向非特定的網絡用戶征集相關主題內容信息,這種方式將散存于社會公眾中的信息有效地集中起來,同時調動了公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社會記憶建構的熱情。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采集除了采用文獻挖掘方法之外,還必須進行大量的實地踏勘、田野調查以及采訪等,一些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如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文藝學、傳播學等應該得到強化。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鑒定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鑒定與組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管理的中間環節,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評估、有序化的過程,對后續管理和提供利用有重要的意義。

①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鑒定。經過各種方法采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最初是混亂無序的,其中可能摻雜著不準確甚至偽誤的信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鑒別,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全面性等指標進行評估。學術界通常遵循檔案鑒定的原則和方法進行鑒定,鑒定原則如全面性、歷史性、發展性、效益性等,鑒定標準多采用來源標準、內容標準、文本標準、時間標準以及效益標準等。將這些原則和標準套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檔過程是否完全有效還有待檢驗,來自史學、考古與博物館學、文獻學等其他學科的方法應該進行綜合的應用,成為檔案學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

②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組織。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來源的多樣性、數據結構的異構性等特征,這使得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對其進行描述。目前,國內不同領域的信息描述方法是不一致的,例如圖書館多采用DC元數據,檔案館多采用EAD,博物館采用文物分類系統,迫切需要一種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元數據描述標準。國際上通用的做法是弱化信息來源的差別,基于信息內容重新組織,通常以一種描述框架作為基礎,復用某些其他標準中的元素對其進行描述,形成結構化的數據,為數據庫建構和信息檢索提供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組織的關鍵是解決元數據的互操作問題,國外的研究者慣常采用“橋接”技術來解決此類問題,語義和本體技術應用也為科學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知識庫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F在信息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組織提供了多樣化的支持工具,需要不同類型的項目開發出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解決方案。

③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集成利用。在數字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化保護最直接的產品應該是主題門戶,主題門戶的核心是專題數據庫群落,并且集成了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技術和服務模式,用戶可以通過訪問門戶系統獲得一站式的信息滿足。隨著信息環境的變化,有兩種信息服務方式值得關注。一是通過社交網絡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傳播和利用。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網絡用戶的活動空間和信息獲取模式。社交網絡成為用戶活動的主要場所,信息內容在社群中的交叉傳播使用成為一種新的信息傳遞方式。研究者和從業者愈發感覺到,主動融入用戶的社群網絡比被動等待用戶訪問檔案館更為有效。越來越多的文化機構意識到通過社交媒體吸引用戶的優勢,并開辦官方的博客、微博、公眾號等向社交網絡推送文化信息。近年來,西方國家正積極通過第三方平臺,將文化資源發布在一個更廣泛的平臺,吸引用戶的關注,例如,Google、Wiki、Tumblr、Flickr等。二是虛擬現實技術(VR)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傳播方面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空間,通過VR技術用戶可以更立體、更形象、更直觀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國外興起的眾包等模式也成為文化機構與用戶增強交互、促進用戶有效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手段。

2.機構合作視角下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機構(以下簡稱GLAM)正在全球掀起合作的熱潮。不僅歐美等西方政府積極推動GLAM合作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進程,一些非政府組織、大學,甚至互聯網企業也加入了合作的計劃,不同的機構共同制定合作的政策框架,共同開發元數據標準,共同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在GLAM合作的進程中,檔案部門作為合作伙伴,與其他機構一起開發館藏資源,分享知識和經驗,共同面對組織變革、技術迭代以及用戶需求的挑戰。通常,GLAM在政府組織、公共機構或者專業協會的倡議下,面向某一特定的主題開展多樣化的合作。這種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GLAM的合作弱化了機構之間、館藏之間的差異,基于任務和館藏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合力。

除了GLAM之間的合作之外,文化遺產的保護涉及多個領域,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如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專門機構,旅游公司等商業性機構,各專業協會,遺產傳承人及其所在地群眾,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等。學術界和業界需要共同探討不同機構在合作進程中的作用、權利和責任,設立科學的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概念的辨析入手,分析檔案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這種界定基于記憶建構和內容挖掘兩個視角,強調了文化遺產中的檔案以及檔案中的文化遺產,這種分析在理論上有助于厘清相關概念之間的差異,而在實踐上我們并不鼓勵過分突出檔案部門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主導地位,而是倡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為主要目標,以一種參與、合作的視角與社會各界共同保護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數字環境下,檔案機構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模式以及技術方法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迫切需要研究者和從業者以整體的視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運動的周期給予全程的關注,用多樣化的方法促進人類的文化遺產得到更為有效的保管、保護和發揚光大。

[1]高鵬,陳聃.文獻遺產“檔案”的嬗變與發展:《檔案法》向《文獻遺產法》轉型的思考[J].檔案學通訊,2013(3).

[2]孫展紅.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J].黑龍江檔案,2009(3).

[3]趙林林,王云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特征與意義[J].檔案與建設,2007(12).

[4]周耀林,戴旸,程齊凱.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5]葉鵬,周耀林.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式保護的現狀、機制及對策[J].學習與實踐,2015(9).

[6]徐欣云.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中的“新來源觀”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3(5).

[7]吳品才,儲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的理論基礎[J].檔案學通訊,2012(5).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4.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館際合作視閾下數字檔案文化遺產整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5CTQ038)。

張衛東為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

G270

A

2017-01-13

猜你喜歡
遺產文化遺產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遺產怎么分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千萬遺產
活態文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