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建設

2017-03-08 08:13朱玉玲詹衍玲孫學政
蘭臺世界 2017年4期
關鍵詞:絲路廣東特色

朱玉玲 詹衍玲 孫學政

(廣東海洋大學湛江524088)

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建設

朱玉玲 詹衍玲 孫學政

(廣東海洋大學湛江524088)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檔案工作者應積極作為,全方位、多形式服務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探討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的意義、內容及其特點,以廣東湛江為例,對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建設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并指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的途徑和方法。

海上絲綢之路 廣東 特色檔案 建設途徑

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今天,這條絲路正綿延通向未來。

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海上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助推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進入21世紀,在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更顯重要和珍貴。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1]。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廣東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重要發展平臺。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祥地和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如何搶抓機遇、拓展空間、發揮優勢、積極作為,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課題。廣東省要爭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和排頭兵,無疑對全省各行各業如何發揮應有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背景下,廣東省特色檔案資源建設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概述

關于特色檔案及地方特色檔案至今尚無明確的定義,自1989年以來,檔案界關于特色檔案及地方特色檔案的理論探討、研究從未間斷過,實踐工作風生水起,特色檔案已成為檔案的窗口、名片,為默默無聞的檔案工作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諸多的研究中,李寶玲關于地方特色檔案的定義相對明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是指在廣東區域內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發展及其相關社會、經濟、人文等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名家名人、名勝古跡、名優特產及特殊事件等方面的各種形式和載體的原始記錄。研究與構建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古海上絲綢之路是歷史上各朝代以中國東部、南部沿海主要港口為出發點,經由南中國海,穿過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連接西亞、北非和歐洲,最后抵達地中海周邊地區的黃金大通道。這條黃金大通道,不僅是互通有無、相互依賴的航海、物品、科技、貿易大通道,更是相依相存、血脈相連的和平、友誼、文化交流大通道[2]132。古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沿線國家有近36個,以其為核心,延續數千年,輻射周邊,形成若干海上絲路文化圈,創造了無數世界奇跡,留下了輝煌的歷史遺產。

據《漢書·地理志》所載,從西漢開始,徐聞古港就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在中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漢王朝欽定的港口,曾經商賈云集,一派繁榮,以至有“欲拔貧,詣徐聞”的古諺。廣州作為世界海運史上的東方大港,曾是清朝唯一對外“獨口通商”之地,自漢、唐、明、清延續到現在,歷經上下兩千年,經久不衰,現如今愈加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兩千多年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廣東以其最長的歷史、最多的港口、最廣的航線譜寫了最為波瀾壯闊的華章。廣東沿海豐富的海上絲路文化遺存,無疑是寶貴璀璨的世界文化遺產。秦代造船工廠遺址、唐代的蕃坊、清代十三行等均是見證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文物古跡。陽江發現的南海1號是迄今為止世界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為復原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是凝聚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發展的活化石。挖掘這些歷史文化遺存相關珍貴的、獨有的特色檔案,將其保護好、收集好、整理好、開發好、利用好,是歷史賦予檔案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職責。

其次,從現階段來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廣東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積極參與和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促進廣東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建設海洋強省,提升國際影響力,有效發揮廣東優勢,特別是發揮廣東作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主力省的作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到南太平洋。廣東瀕臨南海,面向太平洋,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獨厚,占盡地緣、人緣和經濟實力的綜合優勢,無論是哪條方向,廣東沿海及港口均承擔著關鍵樞紐作用,在海上絲綢之路15個戰略規劃支點港口城市中廣東有廣州、深圳、湛江、汕頭4個城市入選,在與海上絲綢之路及東盟國家的日益密切的經貿合作中,廣東是最重要、最活躍的經濟因子。

經貿是合作共贏的骨和肉,而人文交流則是其中的血液,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在雙邊交流中始終扮演橋梁、媒介和潤滑劑的作用,而且隨著交流與合作的拓展、深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愈加重要和凸顯。目前,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課題的研究已成為研究熱點,非?;钴S而且不斷深入,但涉及的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研究還是較少。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資源研究及建設,服務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升廣東形象,增強廣東文化輻射力,促進沿線國家更高層次的互利共贏,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不言而喻。研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廣東特色檔案的構建是時代的呼喚和需要,也是時代的擔當與責任。

二、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的內容及特點

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文物檔案。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廣東文物檔案,既可作為“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發源地”可靠歷史證據,也是廣東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實物佐證,更是當今研究、挖掘、傳播海上絲路文化,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延續和文化給養。

海上絲路開拓發展的漫長歷史為廣東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從黃埔古港到徐聞古港,從南海1號到南澳1號,梅州松口古鎮、佛山祖廟、茂名冼太廟、開平碉樓、肇慶閱江樓……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繁榮,滲透著海上絲路的文化印記。目前,廣東省已啟動“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評選活動。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建立海上絲綢之路遺物、遺跡等文物檔案,對發揮這一文化遺產服務現實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清代廣州十三行檔案的首次系統公布,“絲路帆影”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和十三行檔案史料展,再現廣府商賈昔日繁華盛景,而南越王墓、海珠石、光孝寺、黃埔古港等一大批海上絲綢之路歷史遺址,使人們感受到了廣州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更增強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信心,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2.民俗檔案。廣東漫長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使廣東地區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民俗、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是涉海居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因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特質文化現象,它帶有與海洋生活環境緊密相連的特有歷史背景、社會形態、地理風貌以及心理狀態等。海洋民俗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俗文化的一個分支[3]424。從與海洋相關的生活習俗、飲食起居,到節慶禮儀、婚喪嫁娶習俗、服飾、海洋信仰及心理活動特質等,形成了大量豐富的海洋民俗檔案,不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而且特色鮮明。

如徐聞邁陳鎮東莞村的功班藤牌舞就是具有明顯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在明代,徐聞備受倭寇和海盜的侵擾,于是明朝廷設置了巡檢司,東莞村人為保家安民,練功習武,強身健體,傳承數百年,當年訓練士卒的“藤牌舞”武功現在已演變成為古老的群體樂舞——功班藤牌舞,成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品牌。

大量豐富的海洋民俗民風,以多種形式在民間聲口相傳,生生不息,有一些以文字、圖片、聲像等形式存在,有待檔案工作者進一步發掘、收集、整理,建立廣東海洋民俗檔案數據庫,傳播海洋民俗文化,使其在繼承中得到升華發展。

3.宗教檔案。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宗教文化傳播交流的通道。對人生真諦的拷問,對彼岸世界的追求,成就了一個個傳奇。早期佛教、伊斯蘭教等均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在廣東首先傳播,其中最著名的有曇摩耶舍、菩提達摩、法顯、義凈等。作為印度佛教的“西來初地”,廣州及廣東在中國佛教史上成為外來佛法東漸的第一站,廣東地區不僅是佛教入華的登岸之處,還是中國化佛教——禪宗的誕生之地[4]202。廣東各地佛教名寺眾多,僅以廣州而言,現存著名的佛教寺院就有光孝寺、六榕寺、華林寺、大佛寺、海幢寺等20家。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誼源遠流長,阿拉伯人及伊斯蘭教信徒穆斯林經海路來到廣州貿易、傳教,《古蘭經》有“為了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教諭,自唐宋以來,在廣州留下了多處相關史跡,如清真先賢古墓、懷圣寺、光塔、濠畔寺等就是其中著名的幾處,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塔,比敘利亞古王朝遺留下來的古塔要早80年[4]224,它像一座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見證了中阿文化、科技交流的榮光。15世紀末,歐洲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發現后,基督教傳教士隨著冒險家、商人前來中國。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利瑪竇在肇慶、韶關傳教,之后北上京城,受到明神宗的接見,廣州圣心大教堂是基督教文化遺址的代表。法國租借廣州灣(今湛江市)后,天主教隨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在湛江籌建教堂,1903年在霞山建成大廳能容納千人雙尖石塔教堂,是當時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哥特式教堂,同時在赤坎建成修女院(育嬰堂)。廣東是中國最早接受外來宗教文化的地區。

媽祖廟、天后宮在廣東沿海地區分布廣泛,是典型的海洋宗教文化特色遺產,媽祖文化對沿海地區具有深遠影響。沿海民間信奉崇拜的南海神、媽祖(天后)、南海觀音等本土信仰,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漂洋過海,傳播到海外華人華僑聚集地區。收集記述和反映海上絲綢之路宗教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歷史記錄,對研究、發揮宗教的歷史作用,傳播宗教文化,發揮宗教積極作用有著重要的作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宗教檔案應包括宗教文化遺址、宗教活動、宗教人物等方面的內容。

4.移民檔案。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絲路、商路、文化交流之路,也是移民之路。移民有循海路遷徙至沿海的,也有移居海外的,這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移民檔案、僑鄉檔案。如徐聞作為一度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曾大量吸納了廣府、潮州、閩南商賈,在徐聞以廣府系白話為母語的居民約占全縣人口的11%,另外,自唐、宋、元、明各代起,一批批福建莆田人等循海路遷入雷州半島[5]20,同時,也將堅韌創業的良好風氣傳播進來,形成了不同區域文化的交融、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海外交通和貿易開發與發展,華人大量遷徙、留居海外者越來越多,在國外逐漸從“流寓”發展為定居。隨著定居海外華人的增多,在一些東西方通商口岸形成頗具規模的華僑聚居的社區,華人聚居區的出現標志著海外華人社會的初步形成[6]102。廣東是中國最大的僑鄉,形成了大量獨具“僑”字特色的歷史檔案,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文化積淀。2013年6月,廣東僑批榮登《世界記憶名錄》,廣東省檔案局舉辦僑批征文活動,編輯出版《廣東華僑檔案目錄》,引起了廣泛關注。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背景下,應進一步加大收集、整理移民檔案及華僑檔案的力度,重點收集僑史、僑政、僑援、僑俗等內容的華僑檔案,挖掘其文化精神內涵,凝聚僑心民力,使廣東華僑愛國愛鄉、造福桑梓、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得到發揚光大,使更多海內外人士了解華僑開拓海上絲路的感人歷史,以及海上絲路延續的異國風情。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交流,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發揮廣東華僑優勢,在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民心相通工作中華僑是生力軍和戰斗隊,通過發掘這方面的檔案資源使這項工作更加完善。

5.人物檔案。綿延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造就了一批批不懼艱難險阻、具備敢為天下先精神特質的絲路人物,猶如海上明珠,熠熠生輝,千古傳誦。數千年來,正是絲路沿線無數先輩的勇敢的探索,才有了古代海上絲路的興衰沉浮。如徐聞置縣與建港通商,與西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直接相關。西漢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疆拓土,開縣置郡,開通海上絲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南方,拓建城池,為海上絲路保駕護航。徐聞伏波廟(現舊址改為伏波庵)就是為紀念兩位伏波將軍而建。

新中國第一位遠洋船長陳宏澤,中山人,畢業于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廣東海洋大學前身),是我國遠洋運輸事業發展的見證人,也是重要開拓者,在新中國遠洋運輸史上寫下了許多的“第一”。第一個手執中國船舶檢驗局的“船舶檢驗證書”出國遠航,終結了中國遠洋船舶須持外國證書方準遠航的時代;1961年駕“光華”輪接印尼難僑歸國首航成功,第一次把五星紅旗打到國際海域;承接了新中國第一批跨洋客貨班輪的業務,多次開辟新航線,多次完成了國家交給的重要政治、經濟和外交任務;主持制訂了第一套船舶管理規章制度,實現了新中國第一艘遠洋船的科學有效管理;擔任了中國第一艘近10萬噸油輪的第一任船長,寫下了當時中國最大船舶航行的記錄。

通過追尋古代、近代和現代名人奮斗的足跡,尋找、發現、收集名人軼事,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人物檔案,使之成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人物及相關領域的第一手材料。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其推動力必然是這方面的優秀代表人物,由于歷史等方面原因,對與之相關優秀人物的檔案資源挖掘不夠,這與廣東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不相適應。

目前,大型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從當下出發,追隨32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叩問海上絲路的前世今生。廣州十三行“瓷器梁”的后人梁基永、“蘭玉”服裝品牌的創始人蘭玉、鐵觀音茶發現者王魏兩個家族的后人、南少林武林洋弟子……都成為其中的主角。這對我們開發、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人物檔案不無啟發。

6.特產檔案。在歷史上,滿載中國名優特產絲綢、瓷器、茶葉的船隊從廣州出發出口到東南亞、波斯、西歐,并且再將國外的珠寶、白銀、香料、染料等運回中國,17、18世紀從廣州銷往歐美的絲綢、瓷器、茶葉在國外曾掀起了中國時尚,同時也享受了中華文明的詩情畫意。

廣東名優特產、地理標志產品、地方美食,琳瑯滿目,經歷了歷史沉淀與歲月的考驗,蘊含嶺南豐厚的文化內涵,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歷久而彌醇。特產、地理標志產品具備無與雷同、不可模仿的地方特色,是當地最具競爭力的優勢資源。南粵大地獨具風味的特色美食更是承載著海外華人華僑的美好記憶與鄉情鄉戀。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中,有珍珠記載的就有4200年。南珠產于雷州、徐聞,歷史悠久,產量占全國海水珍珠的三分之二,在歷史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貿易產品。在漫長歲月中,珍珠不僅作為物質財富供人享用,而且還融入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留下了一篇篇綺麗多彩的文化詩篇[7]63。建立有代表性的名優特產、地理標志產品、地方美食檔案,也是服務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時光流轉,古老絲路從農耕社會向全球化商業時代演進,科技的進步、海洋貿易的發展、國際投資的興盛,正推動不同地域的物產,以空前的規模與速度跨越山海之遠,為更多的人們所共享。建立特產檔案,為發揮地方優勢,服務地方經濟起到應有的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廣東波瀾壯闊歷史畫卷的縮影。它具有明顯的海洋性,它是歷史而又久遠的,是豐富而又多樣的,是本土而又國際的,是主體而又多元的。

三、湛江市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資源現狀調查及分析

湛江(徐聞)歷史上曾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是廣東省連接東盟、大西南、北部灣、海南經濟特區等區域經濟圈的橋梁與紐帶,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歐洲、非洲和大洋洲海洋運輸距離最短的港口城市,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

筆者就文物、民俗、宗教、移民、名人、特產等六個選項為主題,走訪了湛江市檔案局、徐聞縣檔案局、徐聞縣文化局等單位,對湛江市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資源建設現狀形成了基本的輪廓。目前,湛江市檔案局已建立了湛江名人、湛江民俗民風特色檔案,其他關于文物、宗教、移民及特產方面內容則是散見于年鑒、《徐聞縣志》、《徐聞縣水運志》、《開?!I辖z綢之路2000年》、《大漢徐聞兩千年》、《海上絲綢之路——湛江文化遺產》等圖書資料、檔案史料當中。

通過調研分析,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建設目前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由于歷史久遠,加之以往重視程度不夠,許多檔案資源處于無從收集、無從查找狀態;二是,從傳統的檔案管理來講,檔案分類并不包括特色檔案之說,所以無從做起;三是,對檔案工作的重視不夠,檔案人員對于時代的呼喚、擔當及自覺參與的意識不強;四是,檔案管理的軟硬件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完善。

四、海上絲綢之路廣東特色檔案建設途徑和方法

1.與時俱進,積極作為,不辱使命。早在2014年,廣東省檔案局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發揮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的優勢,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要求,提出了廣東省檔案部門全方位多形式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新思路,指出檔案部門應主動出擊、發揮自身優勢,將提供檔案服務作為參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路的重要“支點”和檔案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并將此項工作列為全省檔案部門的重要工作,強調要打好“僑”牌、以檔資政、辦好“路”展、指導“檔”建[8]13,這就是全省各級檔案部門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行動綱領及奮斗目標。省檔案局率先垂范,積極作為,于2015年舉辦“海絲映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廣東大型圖片展”,各地市也應積極行動,順勢而為,應勢而謀。

檔案工作要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發展,緊扣時代脈搏,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工作中檔案工作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大有可為。建立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基礎性、條件性工作,檔案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會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懷揣一腔熱忱,不懼困難,積極主動投身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2.政策引領,頂層設計,規劃先行。推動任何一項工作,若沒政策引領、組織保證和領導重視,不進行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不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周密計劃與方案,必將影響工作的有序推進。今后一段時期,為做好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建設,建議由省檔案局牽頭、各地市檔案局參加,成立廣東海上絲路特色檔案建設領導小組,組織、協調、規劃全省工作,通過充分調研、論證,制訂出全省的建設規劃,全省一盤棋,分工合作,根據本地區、本行業海上絲路檔案資源實際及優勢,設立專題,重點突破,分步推進,實行目標責任制,明確任務指標,各地市、廳局的海絲特色檔案建設要注意差別化,突出特色和優勢,避免重疊重復、交叉進館。同時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支持,并加以指導、監督、檢查,扎實推進相關工作,以期獲得突破。

3.創新思路,拿出辦法,拓寬征集途徑和渠道。創新也是檔案工作永恒的主題和生命力,不論在檔案工作的思路、方法、技術手段上都需要拿出新辦法。多聞多問,廣泛捕捉信息,尋覓檔案線索,是征集的前提。以往收集檔案材料都是坐而等之,似守株待兔,坐等職能部門上門移交檔案材料,檔案工作者要拂去海絲標簽上的歷史塵埃,使其重新煥發歷史光彩,這種傳統、被動、程序化的方法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在海絲特色檔案的征集方法上,主動出擊,建立征集網絡,采取公開發布征集公告,深入民間走訪,信函聯系等方法;挖掘史料,從歷史文獻典籍中找尋有關海絲特色檔案資源;從檔案資料所有者手中計價收購特色檔案,對于在征集過程中不愿意將所收藏的檔案捐贈、出售的,可以采用代管。

另一方面,應走向民間,挖掘、收集散存在民間及個人手里的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材料,也可采取多方聯手的辦法。其一,同行聯手,合力挖掘。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廣州市荔灣區檔案局長期合作,協作開發了“清代廣州十三行”系列項目,相繼出版了反映廣東對外貿易的《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精選》、《清代十三行紀略》等書籍,并且隨著課題編纂的深入,取得了更加豐碩的編研成果。其二,兄弟單位聯手,多方收集。徐聞博物館陳列展覽以《徐聞——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文物展》為主,此外還有《?!ぐ雿u漁鄉民俗文化文物展》,博物館外圍四周展示有石狗、石龜等文物,在徐聞縣文化局收集到了《徐聞民俗》、《大漢徐聞兩千年》等書籍,但這些有檔案價值的圖片、書籍均未收集到縣檔案局??傊?,要走出去、收進來,并要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想,實現資源共享。

4.組織培訓,提高檔案前瞻管理水平。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檔案部門應積極作為,加強培訓。一方面,組織開展海上絲綢之路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名優產品等特色檔案建設的培訓;另一方面應加強檔案人員素質培訓,提高檔案工作人員創新能力。近年來,湛江市城建檔案館與湛江市檔案局聯合舉辦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檔案培訓,依法做好項目檔案工作,以確保工程技術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提高建設工程現代化管理水平,特別是提高城建檔案管理人員和重點項目工程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

舉一反三,市檔案局可以開展更多積極有效的合作培訓,推進海上絲綢之路重大項目、名優產品及民俗等特色檔案的建設步伐,形成分工明確、責任明晰的領導體制和上下暢通、左右銜接的工作網絡。

5.加強數據庫建設,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編研工作。編研工作是檔案利用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在進行收集、整理工作時,即時建立數據庫,實現特色檔案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同時,在不斷豐富館藏的基礎上,打造特色檔案開放型資源建設模式和平臺,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特色檔案編研工作,編輯海上絲綢之路檔案材料匯編、畫冊,舉辦展覽等,直接服務并推動、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此外,特別要注意將新媒體形態運用到海絲特色檔案的建設中,為征集、編研與開發利用提供平臺,新媒體形態具有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等優點。譬如在省、市、區檔案館信息網站可建立海絲特色檔案網頁,建立廣東海絲特色檔案微信微言,進行特色檔案建設信息交流、經驗分享等,創新檔案服務工作新模式。

[1]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2015-06-08).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 5-06/08/c_127890670.htm

[2]余玲,麻三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語言交流互助平臺構筑[J].學術論壇,2015(9).

[3]金光磊,張開城.廣東海洋民俗文化論析[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3(1).

[4]顧澗清,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5]劉佐泉.雷州文化的歷史及特征與“海上絲綢之路”[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2(4).

[6]廖大珂.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J].海交史研究,2015(1).

[7]孫省利,李星.徐聞南珠產業在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戰略地位[J].新經濟,2014(31).

[8]鄭澤隆.海上絲路展新姿,蘭臺服務顯身手:廣東省檔案部門全方位多形式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J].廣東檔案,2014(6).

Zhu Yuling Zhan Yanling Sun Xuezhe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4.05

廣東省檔案局科研項目(YDK-124-2015)。

朱玉玲,廣東海洋大學檔案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檔案管理。

G275.9

A

2016-10-17

猜你喜歡
絲路廣東特色
特色種植促增收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中醫的特色
絲路夢
絲路
夢絲路
絲路謠
完美的特色黨建
廣東輿情
我們都是卑微者(組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