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朝三方關系視野下的甲申政變(1882—1884)

2017-03-08 08:13趙玉敏
蘭臺世界 2017年4期
關鍵詞:高宗政變朝鮮

趙玉敏

(廊坊武警學院政工系 廊坊 065000)

中日朝三方關系視野下的甲申政變(1882—1884)

趙玉敏

(廊坊武警學院政工系 廊坊 065000)

1884年朝鮮開化派黨人企圖借助日本支持而擺脫傳統的中朝宗藩關系;根據當時的客觀環境,中國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與此同時,因實力所限,日本采取了首鼠兩端的政策,一方面在暗中積極鼓動朝鮮獨立,另一方面,則極力避免因朝鮮問題而與中國發生直接沖突,企圖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

政變 交涉 宗藩 改革

Zhao Yumin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University,Langfang 065000,China)

關于甲申政變,既往研究可分為幾個方面:(1)是直接以政變為題者。胡春惠《從〈袁世凱全集〉看朝鮮的“甲申政變”》通過探討袁世凱在政變前后的活動,為了解政變提供了一個有利視角。姜秀玉《甲申政變與朝鮮近代化》與吳慶第《甲申政變——朝鮮近代化過程中的挫折》,分析了政變前后朝鮮方面的一些近代化舉措,并對政變失敗原因進行了相應分析。(2)是以政變為背景,專注于某一相關問題者。戴東陽《甲申事變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探討了政變前后黎庶昌對于朝鮮政局以及朝中日三方關系走向的一些預測。董順擘《論朝鮮甲申政變時期福澤諭吉的中國觀》和王明星《福澤諭吉與朝鮮甲申政變》,解析了福澤諭吉在政變前后的造謠與謬論,駁斥了其將政變原因強加于中國的丑惡嘴臉。(3)是將政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對比性研究者。姜秀玉《近代東亞中朝日三國的社會變革研究——以戊戌變法、甲申政變和明治維新之比較為中心》對比了中朝日在變法背景、目標、改革方式、領導者與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及其迥異的結局。

如上諸文,都從各自視角對甲申政變進行了有益探討,但政變本身究竟是怎么回事兒,政變中朝中日三方的介入與互動又是如何一個過程,政變對三方其后關系乃至整個東亞局勢走向的影響,卻少有專門述及。鑒于此,筆者不揣鄙陋,擬作一專門探討,懇請方家指正。

一、壬申政變前的朝、中、日三國關系(1882—1884)

1882年7月23日(陰歷壬午年五月),朝鮮京城五營士兵因欠餉嘩變,殺死大臣閔謙鎬、李最應等,并攻入日本使館,是為“壬午兵變”。隨后,清王朝應邀出兵平亂,將被認為是政變主謀的大院君李罡應擒回中國軟禁。8月12日,日軍亦抵達朝鮮,強迫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取得在朝駐軍等權利。

壬午兵變的發生,影響極大。

1.就朝鮮而言,在兵變前,圍繞是否應該對外開放問題,分為開化與守舊兩派。開化派以高宗閔妃為支持,代表人物有閔臺鎬、趙寧夏、李祖淵等。守舊派則以高宗生父、曾代高宗攝政的大院君為首,主要成員為一些堅守傳統,反對開放的士大夫等[1]675。

在兵變后,開化派控制政權。但圍繞是否獨立問題,開化派又分為數支:主張維持傳統中朝關系的一派被稱為事大黨,獲得閔妃支持,代表人物有閔臺鎬、趙寧夏、李祖淵等;主張向日本學習,并借助日本實現獨立的一派則被稱為親日派開化黨,得到高宗默許,代表人物有樸永孝、金玉均等:另外,尚有少數企圖依靠沙俄取得獨立者,被稱為親俄派,但影響不大。

因高宗多受制于閔妃,且獲中國支持,故事大黨勢力實際上控制政權,由此,招致親日派開化黨人不滿,雙方矛盾逐漸加劇。

2.就中國而言,在兵變后,清王朝對朝、對日的輿論表現引人矚目。一些大臣紛紛奏請乘機對日交涉,逼迫日本就琉球問題讓步。如給事中鄧承修即奏請:“宜乘此聲威,特派知兵大臣駐扎煙臺,相機調度,厚集南北洋戰艦,分撥出洋梭巡,更番出入,為扼吭拊背之謀。其駐扎朝鮮水陸各軍,皆緩撤回,以為犄角。責問球案,日人必有所憚,庶易轉圜云云?!盵2]390翰林院侍讀張佩倫甚至建議乘機密籌東征日本。據稱:“今日之事,宜因二國為名,令南北洋大臣簡練水師,廣造戰船;臺灣、山東兩處宜治兵蓄艦,與南北洋犄角;沿海各督撫迅練水陸各軍,以備進規日本等語?!盵2]392惹得清廷最高統治者對此不無心動,一度認為“所奏頗為切要”,并命李鴻章先行通盤籌劃。

但在權衡后,李鴻章建議“修其實而隱其聲”,“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不愿再因琉球問題而與日本沖突;同時,加強對朝援助,推進其近代化改革,以增強其抗日實力。清廷予以采納。光緒八年(1882)八月,清廷“因朝鮮軍伍渙散,器械遺失,須重新整頓。飭軍械所籌撥十二萬磅開花銅炮十尊……由赴南洋各輪船運贈朝鮮?!盵2]393

與此同時,清廷飭令袁世凱等駐朝人員積極扶持事大黨勢力,幫助朝鮮購買西方武器,并代聘外國人員到朝鮮訓練新軍,推動朝鮮進行近代化改革。由此,事大黨在政治上占據更大優勢①,朝鮮政局亦獲得暫時穩定。

3.就日本而言,一方面,中國的快速反應能力,及其表現出的軍事實力,令日本不無震動。為此,日本開始重視其自身軍事力量建設,“因朝鮮之事,憂軍艦之少也,欲募外債二千萬元而購軍艦,廷議頗以為然?!盵2]390其時在日的金玉均亦記:“時日本政府加酒草之稅,銳意為擴張海陸軍?!盵3]459

另一方面,日本對朝政策發生微妙變化。兵變后,一些日本浪人和社團如“玄洋社”等紛紛叫囂乘機征韓。順應此種輿論,日本政府派兵赴朝,脅迫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

稍后,鑒于中國在朝勢力的增強,日本又開始對親日派開化黨人予以注意,希望通過扶植此派黨人來對抗親華的事大黨人。

在兵變前,金玉均等已到過日本,兵變后,金玉均、樸永孝等又多次出使日本。朝鮮日益腐朽的現實,以及明治維新后日本迅速走向富強的成功范例,對金玉均、樸永孝等產生強烈影響。

此時,日本的加意籠絡,對金玉均等無疑是意外驚喜,雙方遂一拍即合。據金玉均記:日本外務卿井上馨即曾對其言:“‘今我國擴張軍勢,非獨為我國固本而已,為貴國獨立一事,亦有所注意云?!w日本政府之趣向如是。余又與日廷當路諸人時論東洋事務,以及我國財之困卻無以振作之由;諸君均以為若有朝鮮政府謀國債委任狀,事可以成矣。余遂決意歸國?!盵3]459

但日本其時正在明治維新之初,自身亦困難重重,“帑藏空虛,總括內府現銀不滿五千兩,而民間所積,掃地無存,十余年來,盡成國債?!盵2]390此種情形,決定了日本尚且無法與中國抗衡,故只得采取有限制的擴張政策,而并不愿與中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

這種情形,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此時日本對開化派黨人的支持是有限度的、不可靠的。稍后,當金玉均帶著高宗的國債授權書興沖沖地回到日本時,日方態度即發生明顯改變,據金玉均即記:“初見外務卿井上馨,其言辭氣色,頓異前時。于是我疑忌并至,……數三朔之間,日本政府政略之趣向頓變,向朝鮮姑斂手不動即其主意。余既知其實況,固不必呶呶辯?!盵3]460金玉均怏怏返國。

其后,開化黨人與日本逐漸疏遠,而又無力對抗事大黨人,只得在政治斗爭中采取守勢,金玉均即記:“時閔泳翊出使米國,轉游歐洲而歸國,意頗恣橫,屢有建發者;其中有余贊成者,亦有駁辨。閔遂有反對余之意,亦深避其鋒不與之爭焉?!盵3]461但金玉均等并非甘心退讓,僅是在小心翼翼地等待反攻契機,甚至產生不惜鋌而走險,發動政變的企圖。1884年11月1日,金玉均、洪英植、樸永孝三人即曾提及:“吾輩一舉之計已決,以竹添之適來,深以為憂。及其來也,舉動大變,反有贊成余輩之勢?!盵3]464

二、日本慫恿與甲申政變的發生

1884年,中法戰爭的爆發,對中日朝三方關系產生根本性影響。為加強國防,李鴻章被迫將原本駐朝的吳長慶慶軍六營抽半撤回,余下三營由記名提督吳兆有統帶,繼續駐朝。

中法戰爭爆發,與清軍的撤防,鼓舞了日本朝野,亦為日本政府推行其對朝政策提供了契機。日本政府內部立即出現兩種主張,“一派主張不放棄協調的原則,避免與中國作正面的沖突,參議兼宮內卿伊藤博文與外務大輔吉田清成等皆持此見。另一派井上馨與駐韓公使竹添進一郎的態度則較為積極,他們主張利用此次機會,給朝鮮積極的援助,驅除中國的勢力,廢除中韓宗藩關系”。[4]42兩派之間在本質上并無區別,故日本政府一番權衡后,很快決定給予朝鮮相當的援助,促進其獨立的傾向,但以避免與中國沖突為前提。

1884年9月,日本駐朝公使竹添奉命回到朝鮮。在壬午兵變后,竹添與金玉均的關系曾經一度惡化[3]460,此時卻一反常態,主動聯絡后者。據金玉均記:“此時察日本公使館之形便,頗有主意於吾黨之色”。稍后,日本翻譯官島村久為金玉均解釋日本政府此前態度變化之原因,并保證:“竹添之向日疑忌諸君,即私事也。今日公輩之所謀為,即國事也。豈有以私事廢國事之理也?絕無可憂之端?!贝朔N保證無疑表明此時日本政府的基本態度。九月三十一日,竹添又對金玉均言“若有他國贊助貴國之改革,君等當以為如何”[3]460,公然暗示將對開化黨人的支持,金玉均等對日本方面的疑慮打消,遂后,重新開始政變準備。

與此同時,開化黨人還暗中浸潤于高宗,在擺脫中國尋求獨立的問題上取得高宗支持。1884年9月,竹添在覲見高宗時,又極力游說。高宗更受鼓舞,對獨立一事躍躍欲試。

九月二十五日,袁世凱即奏:“朝鮮君臣為日人播弄,執迷不悟,每浸潤于王,王亦深被其惑,欲離中國,更思他圖。探其本源,由法人有事,料中國兵力難分,不惟不能加兵朝鮮,更不能啟釁俄人。乘此時機,引強鄰自衛,即可稱雄自主,并駕齊驅,不受制中國,并不俯首他人。此等意見,舉國之有權勢者,半皆如是,獨金允植、尹泰駿、閔泳翊意見稍歧,大拂王意,王浸疏遠?!盵5]卷16:4738

但掌握朝廷實權的事大黨諸人憑借閔妃的支持,堅決主張繼續依賴中國而反對日本。高宗無奈,不敢公然有所表示。金玉均即記,1884年11月15日,在覲見高宗時,其“復以當今大勢,重復一遍而奏之。上深以為然,欲有所言,然為有側聽者,不能盡情而退?!盵3]470高宗的默許態度,與閔妃勢力的反對,令金玉均等愈發感到政變刻不容緩。在稍后的致李鴻章書中,金玉均即言:“其念國計勢,不敢袖手坐觀,乃權行激切之舉,為圖救急之策?!盵6]391

與此同時,日本對金玉均等亦進一步進行鼓動。一方面,通過日本浪人井上角五郎密告金玉均:“此度我政府攻擊支那之計已決?!敝e稱日本將對中國開戰,故意假造聲勢,以鼓舞金玉均諸人之心;另一方面,則直接公開鼓動金玉均等發動政變。11月1日,竹添即對樸永孝言:“清國之將亡,為貴國有志于政革之士,不可失此機?!贝稳?,島村久又督促金玉均:“惟速圖著手可也?!盵3]465

11月25日,金玉均與竹添商定最后行動細節,據其記:“內政改革及謀除奸類之策,惟我任之;如事發,而發兵保護,防清發作一事,公使擔當之?!盵3]465

12月4日,政變發動,金玉均派人殺閔泳翊等,又率人闖入宮中,誘逼高宗、閔妃移駕躲避,并招日軍護衛。李祖淵、韓圭稷、尹泰駿等企圖招引清軍,被殺。隨后,金玉均等改革朝政,以洪英植為左議政,樸永孝為前后營使兼左捕將,徐光范為左右營使兼代理外務督辦右捕將,等等。

12月5日,高宗、閔妃遷回正宮,竹添率日軍護衛。金玉均等公布改革事宜:一,大院君不日陪還事。(朝貢虛禮設行廢止)二,閉止門閥,以制人民平等之權。三,改革通國地租之法,等等。

同日,朝鮮大臣判書金允植、參判南廷哲等向清軍秘密求援。袁世凱和吳兆有率軍進駐王宮宣仁門外。

12月6日,袁世凱、吳兆有等致函高宗,請求謁見,未果;稍后,又致函高宗,請求率軍入宮護駕。金玉均拆閱后轉告竹添,“聞清兵將行不測之舉,言於竹添。更飭各營兵士,而戒心歸磨銃劍,更著急?!盵3]494袁世凱久等無信,心憂有變,遂攻入宮中。日軍不敵,金玉均等企圖挾持高宗出逃未果,遂隨日軍逃往仁川。朝鮮軍隊殺洪英植等,政變平定。

三、政變后的日朝、日中交涉

政變發生后,清廷立即作出反應,諭稱:“朝鮮亂黨自八年秋間戡定后,萌芽尚未盡絕。倭人意存叵測?,F又突起釁端,難保不因中法有事,伺隙尋釁。事關重大,亟應嚴密籌辦。著派李鴻章、吳大澂會同規畫一切事宜。吳大澂接奉此旨,即著酌帶數營,馳赴朝鮮邊界,察看情形?;驈街猎搰汲遣檗k,或會商慶?;I畫邊防,由該京卿迅速定議。前有旨令續昌隨同慶裕辦理海防,本日已諭知速即起程,與吳大澂同赴朝鮮,會商一切?!盵7]卷196,光緒十年十月乙未11月16日,吳大澂、續昌抵達朝鮮;17日,謁見高宗,“因中法方有事,勸以忍耐息事?!盵3]255

與此同時,政變的消息傳至日本,日本政府立即一邊派井上馨為全權大使,率一千日軍赴朝問罪;一邊致函中國,將政變歸咎于袁世凱“妄啟釁端”。

11月20日,井上馨抵達朝鮮。高宗指派金宏集與日方交涉,“逾日約成,井上即行。約稿計五款:其第二款系恤給日商遭害損失十一萬圓,余無甚重要?!盵3]255

日朝條約的簽訂,從客觀上說,是日軍兵臨城下,而中國又無力援朝,朝鮮迫不得已的結果。但從簽約雙方而言,該條約的簽訂又有其特殊性。日本故意避開中國而與朝鮮迅速簽約,其用意極為明顯。這一做法本身就表明了日本企圖慫恿朝鮮擺脫傳統中朝宗藩關系的立場,且這種做法順從了朝鮮國內一些反華勢力的獨立傾向,更加鼓舞了朝鮮的親日勢力。并且,日本所提條件極為寬松,令朝鮮愿意簽約,而不等與中國協商。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秉承了日本1882年以來的對朝政策。在壬午兵變后的《濟物浦條約》中,曾規定朝鮮賠償五十萬元,但日本只接受了十萬元,而豁免了其余。

關于此段時期的朝日交涉,日本記者佐藤鐵治郎所記稍有不同,據記:“當時清國電報轉折甚多,是電路透,為我東京新聞訪事人以重金購得,揭載報端。我國遂開臨時閣議,研究此事,預備一切。清政府遂派吳大澂、續燕甫二人為欽差查辦大臣,帶戰艦二艘馳往朝鮮,欲收改行省之效果。不料,我政府已先派井上馨為全權大使,帶兵千人直搗韓京,與韓政府談判,征收賠款。事平,續、吳始抵韓,見我國與韓廷交涉已定,且探得我國尚有數千兵預備續渡,又見報紙遍載袁、李往來函件,知事機已泄。清政府遂密授意與吳、續二人,陽為查辦致亂之原因,以了此局。我政府以清此舉雖中止,而袁久駐韓終必為患。于是,派伊藤博文為全權大使,西鄉從道為副使赴清廷?!盵8]14

佐藤所記中國使臣抵朝日期與中方記載稍異,但其記載日本的行動和政策則基本無誤。日本政府在派使赴朝前,實際上就已確立對朝、對華分開交涉的策略。

1885年2月18日,伊藤博文奉命來華交涉甲申政變事宜,要求嚴懲袁世凱,并提議中日同時從朝撤軍。

對于日本的企圖,李鴻章、曾國荃等洞若觀火。光緒十一年正月,曾國荃在其《復李中堂》書中即言:“日外務撤防之議,意在撓我保護之權,誠如卓見,目下自難俯如所請?!盵9]261此時中法戰爭尚未結束,日本乘機尋釁,明系落井下石。在此情形下,為避免列強乘機掀起侵華狂潮,曾國荃遂指出:“倭欲乘中西有事,旁收漁人之利?!肯率聞?,萬不容再有軒然大波之起,盡人知之,執事熟于操縱進退之道,必能下慰群望?!庇?,閩浙總督楊昌濬亦呼吁:“事勢日緊,須早求收束”。[9]282

權衡利弊后,清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規定:一,四個月內彼此盡撤駐朝軍隊;二,中日均勿派員教練韓兵;三,遇有重大事情,中日派兵入朝應提前相互知照。

清廷的退讓,本意在約束日本對朝鮮的染指,但事與愿違,條約的簽訂,卻進一步刺激了日本覬覦朝鮮的野心。而朝鮮因失去中國保護,根本無法抵擋日本的蠶食。尤其是條約第三款規定,無形中造成中日共管朝鮮的復雜形勢,從而為以后的中日沖突埋下禍根。

一紙條約并不能完全限制日本,亦無法從根本上約束朝鮮。對其后朝鮮的局勢以及中日依舊不可避免的在朝爭奪,袁世凱、李鴻章等都有清醒的認識。故在中日交涉后,袁世凱便立即建議釋放大院君回國,企圖借助一向主張對日強硬的大院君勢力來抵制日本的在朝擴張。光緒十一年(1885)八月,大院君被釋放回國[7]卷213,光緒十一年八月戊寅,但此時的朝鮮已非三年前,大院君勢力已被瓦解,無法與閔妃勢力抗衡,遑論抵制日本。而閔妃勢力因中國的此項舉措,極為不滿,殺三大臣以為無聲之反對,獨立傾向愈來愈強,則是袁世凱諸人始料未及的。

四、痛定思痛:甲申政變的失敗原因及教訓

客觀而言,親日派開化黨人并不能就被視為賣國派,其所發動的旨在奪取政權并皆以推行近代化改革的甲申政變,也并不能被視為是尋常的反叛行徑,但金玉均、樸永孝諸人最終失敗了,甚至為此而丟掉性命②,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

金玉均、樸永孝諸人看到了朝鮮當時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并由此產生向日本學習,實現朝鮮獨立和富強的美好愿望,但他們忽視了朝鮮當時所處局勢的復雜性,當時的朝鮮,實際上已成為中、日、俄,以及英、美、德等角逐的戰場。在這場角逐中,除中國外,無不對朝鮮虎視眈眈,心存覬覦。而他們所要學習、借助的日本,恰恰是最想要吞并朝鮮者。

(韓)吳慶第即言:“經由中國大陸傳入朝鮮的西洋科學文明和近代化思潮,在甲申政變前后面臨新的轉折點,如何適應時代的需要,引導國家步入近代化之路,全賴金玉均、樸泳孝等開化派人士。不幸的是金、樸等人未能正確把握方向,企圖依靠外力奪權終遭失敗,而沒有認識到,必須厚植勢力,使全國朝野體會近代化的真諦,從思想上奠定近代化的根基,近代化目標方能成功達成?!盵10]

相形之下,朝鮮一般民眾對日本反而是具有一種自發的警惕。金允植在其《答日本人栗林次彥書》中即言:“貴國之於敝邦,唇齒之勢,何時不然,惟今時尤切。向來通問絕罕,情志未孚,小民無知,見其衣服、言語之不同,便懷疑懼。至清國則往來較數,耳目習熟,制度文字多仿於是,自前世以來恪守事大之義?,F時局雖變,不便遽改前規,小民之心亦知清國是庇護我,非貪害我?!盵3]401

這種情形從根本上決定了金玉均等的失敗。在政變過程中,一些朝鮮士兵與民眾襲擊日軍的行為,即已表明此點。退一步講,即使其借助日本的支持,政變成功,也很難相信,他們能夠獲得一般民眾的認可和支持。

對此,(韓)李柱天即提到:“開化黨人士沒有認真分析人民大眾究竟關心什么。推行變法應該先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使其認識到國家的危機和近代化的必要性,得到民眾支持后再進行改革。企圖依靠日本的財力和武力來決定國家命運是重大的錯誤,他們沒有考慮到民眾心中的反日情緒。另外,開化派并非十分清楚時刻變化的日本的對朝政策?!盵11]

可以說,日本對朝基本政策的一貫性和具體政策的多變性,以及開化黨人對日本的輕信和過度依賴,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政變的失敗。日本吞并朝鮮,借以進攻中國,稱霸亞洲的企圖,在明治政府建立不久就成為其基本對外政策。對此,(日)坂野正高亦不諱言:“創立明治政府以來的日本軍隊,是防衛國土和用于鎮壓內亂的軍事力量,但爾后往以中國為假想敵國,準備對大陸戰爭的方向發展,并于19世紀80年代中葉確立了它的基礎?!盵12]321

中法戰爭的爆發為日本推行其對朝政策提供了契機。日本政府很快決定給予朝鮮相當的援助,促使其獨立。

日本的慫恿,以及事大黨人的打壓,令金玉均等很快輕信了日本人的謊言,將政變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日本的支持上,而忘記了此前日本的首鼠兩端、狡猾善變。果不其然,盡管竹添等人在政變前曾信誓旦旦地保證,但在政變后的第三天,便又產生了抽身而退的企圖。金玉均即記:“竹添忽對李、洪兩大臣言:‘日本兵勢不可許久屯駐,今日欲掇歸軍兵?!囿@愕曰:‘惡,是何言也!’”[3]492

毋庸諱言,任何一場政變的背后,都必須有相當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持。而金玉均等將政變的成敗,寄托于日本軍事力量的支持,無異于背靠冰山、與虎謀皮。此點已決定了政變的不可能成功。退一步講,即使成功,其所建立的政權,也必然是處處受制于日本的傀儡政權。其后,駐朝清軍聯合朝軍平定政變,金玉均等或死或逃。而日本則又乘機對中、朝進行訛詐,成為政變惟一的受益者。

甲申政變,與其說是金玉均等人所進行的一次旨在奪取政權以推行近代化改革的政治事件,毋寧說是日本政府假手金玉均等人所進行的一次借機侵略朝鮮而打擊中國在朝勢力的政治陰謀。金玉均等在這場政變中不自覺地充當了日本人的棋子,并親手鑄成自己和整個朝鮮的悲劇??梢哉f,東北亞地區的特殊地理、政治形勢,以及長期以來中日朝三國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都從根本上證明了一點,即只有中國才是朝鮮存在、發展的唯一依靠。對此,(英)赫德即明確說到:“說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的必要性這一點不要忘記!只有承認這一點,朝鮮方能免于那種必然隨著爭奪領土而來的橫暴待遇?!盵13]卷3:18

注釋

①韓國學者吳慶第在其《甲申政變——朝鮮近代化過程中的挫折》一文中即認為:清政府的干預,使保守派大臣地位強化,開化派人士漸漸被斥于權力中心之外,不但被削去了主要的實權,甚至喪失了最重要的宣傳機會。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②洪英植在1884年甲申政變中被殺,金玉均在1894年被朝鮮高宗派人刺殺.

[1]周家祿.壽愷堂集[M].臺灣:文海出版社刊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

[2]薛福成.薛福成日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中日戰爭(二)[M].臺北:鼎文書局,1973.

[4]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M].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5]李鴻章全集(譯署函稿)[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6]伊原澤周.近代朝鮮的開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7]清德宗景皇帝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佐藤鐵治郎.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9]曾國荃全集(四)[M].長沙:岳麓書社,2006.

[10]吳慶第.甲申政變——朝鮮近代化過程中的挫折[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11]李柱天,孫明華.韓中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以甲申政變和戊戌變法為中心[J].天津社會科學,2007(2).

[12]坂野正高.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M].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13]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M].北京:三聯書店,1957.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4.30

K256

A

2016-10-17

猜你喜歡
高宗政變朝鮮
朝鮮國慶"輕松"閱兵顯自信
土耳其歷年政變簡史(下)
土耳其政變為何以失敗告終
汪精衛“七一五”政變“武力清黨”之商榷
紹興后期高宗對中樞體制的調整——以湯思退再次“兼權”參政為中心的考察
朝鮮試爆氫彈,中方堅決反對
基于電流矢量和開關表格控制的異步電機控制方法
一字之師
朝鮮平靜度過“金正恩生日”
韓要求朝鮮為泄洪道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