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小說的《壇經》

2017-03-11 23:17湯達
文學自由談 2017年3期
關鍵詞:壇經慧能禪宗

湯達

作為小說的《壇經》

湯達

初讀《壇經》,我滿懷敬畏。作為禪宗經典,《壇經》的文化地位毋庸多言,它有很多個“唯一”:唯一一部并非記錄佛祖言論而能稱之為“經”的佛典,也是唯一一部由中國人書寫、記錄中國高僧言行的佛經,堪稱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一千多年來,只要是讀書人,不論是否持戒修身,都會將《壇經》列入中國文化必讀書目,甚至不識字的村婦野老,隨口也能說出幾句《壇經》偈語。

如此經典,讀起來怎能不心生敬畏?然而,初讀《壇經》,給我留下的印象卻是極為尷尬的。我讀到的是最通行的本子,也就是所謂流通最廣、影響最大的宗寶本。開卷不久,一股濃烈的小說氣息便撲面而來,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恕我直言,這小說還是不入流的小說。我驚詫萬分地感到,這部經典著作幾乎難以卒讀。

為什么呢?我相信,就算沒有任何文學專業的背景,僅僅憑借基本的閱讀直覺,也不難發覺宗寶本《壇經》的敘事和修辭有很大的問題。

《壇經》不同于其他佛教經典,其中的故事并非寓言,而是以慧能的語氣在講述其生平和禪法。簡而言之,它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慧能講稿,由他人筆錄,又經過歷代禪僧多次改編。

那么,問題來了?!秹洝返木幾胝咭曰勰苷Z錄的方式,讓慧能本人講述五祖傳授衣缽的過程,講到神秀作偈的時候,居然是這樣的文字: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圣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待法。大難大難!

如果是一本小說這樣寫,編輯立即會意識到,這位作者沒有搞懂基本的敘事法則。故事以慧能第一人稱講述,而這里呈現的,卻是神秀的心理活動!第一人稱視角,忽然變成了第三人稱的全知全能。我們姑且相信,這是六祖擁有的洞悉人心的超能力,盡管這種洞悉和揣測帶有明顯的不妥。但是接著往下看,就沒有辦法自圓其說了。作為小說的《壇經》寫到慧能在講述神秀作偈的情形: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后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p>

也就是說,慧能從始至終都躲在某個角落里窺看神秀,神秀的一舉一動,都在慧能的眼中。但后文有明確交代,慧能始終在碓房舂米,從未到過南壁廊,去作偈的時候還需要“童子”引路。那么,神秀在作偈的時候,慧能如何知道他“心中恍惚,遍身汗流”?而且時間是半夜三更,神秀明明“不使人知”,慧能又是如何得知的呢?作為小說的《壇經》,在這里完全章法大亂?!耙皇瘸寿什坏谩?,細節具體到位,心理刻畫細致入微。后面還寫到神秀作偈之后,“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到這里,篡改者已經得意忘形,自己跳出來講故事,屏蔽了慧能的聲音,大肆使用通俗演義小說的陳詞濫調,對神秀的“小人形象”進行夸張的渲染。

接下來,作為小說的《壇經》寫到另一個戲劇性的場景,即慧能見了神秀的偈語之后,心有所悟,請求有名有姓的江州別駕張日用也為他書寫一則偈語。通俗小說當然不會放過這個表演機會,一定會像今天的電視劇一樣,來點佐料。果不其然,張別駕非常粗魯地譏諷慧能“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而慧能呢,像被輕視的武林高手,不卑不亢,諄諄教導張別駕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边@后一句的語氣,簡直像是恐嚇——你很難相信禪宗大師會說出這樣的話。再看后面一句: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p>

慧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怎么可能會如此變相夸贊自己?換一個稍有修養的世俗之人,也不會這樣自鳴得意。但這并不是這部小說的下限。隨后,我們會看到,小說進展到五祖授予慧能當年達摩初祖的法衣(武俠小說中的道具),然后說出類似諸葛孔明錦囊妙計、未卜先知的臺詞“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暗指慧能日后棲身的懷集、四會二縣),然后是舞臺式的師徒道別(一段“師渡自渡”的情景?。?,再然后有歹人追蹤慧能,一個前四品將軍終于追上了慧能,面對寶物法衣,將軍卻“提掇不動”(像《西游記》中的金箍棒)。

這時,我們已經完全認清了《壇經》篡改者們三流通俗小說作者的身份。敘事者并非我們期待的禪宗祖師,而是下等茶館里的說書人,通用的伎倆是神話演繹、廉價機鋒、道聽途說,為了討好聽眾,這類說書人無所不用其極。

我知道,很多人都認為故事本身并不重要,文字修辭只是細枝末節,只要義理不假,就不算大問題,畢竟佛經不是文學作品。果真如此嗎?我不敢茍同。我認為,用蹩腳小說的筆法探討“對外掃相、對內破執”的終極問題,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篡改者能夠興致勃勃地將慧能生平篡改成通俗小說,那么,不用懷疑,他們肯定會以同樣粗俗的筆法篡改慧能的禪法。

于是我像胡適當年一樣,找來不同的《壇經》本子,對照來讀,想見識一下歷代篡改者們是如何對《壇經》進行“藝術加工”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很清楚,幾乎所有的經典歷史文獻,都難逃被篡改的命運。但《壇經》篡改者的張狂,還是有些令人詫異。正如胡適先生所說,“禪宗和尚妄改古書的大膽真可令人駭怪了”!

《壇經》的本子有四大譜系,即唐代的敦煌本(法海本)、晚唐或宋初的惠昕本、北宋的契嵩本以及元代的宗寶本。最早的敦煌本一共一萬二千字,慧昕本則是一萬四千字,到了契嵩本和宗寶本都在兩萬字以上,篇幅膨脹近一倍。

對照最早的敦煌本一讀,就發現我之前閱讀過程中感到嚴重不適的段落,幾乎全都是后來添加上去的。神秀三更半夜秉燭題壁那段刻畫,當然是子虛烏有?;勰茏髻实臅r候,不存在什么姓名確鑿的張別駕在一旁譏誚,作偈完畢,慧能只說眾人不以為然,他本人轉身離去,態度非常謙虛,并沒有什么自夸“肉身菩薩”的話。至于五祖擊碓三下,慧能三鼓入室受教,這類刻意為之的戲劇性場景,更是偽造。敦煌本也沒有出現什么達摩初祖親傳的“法衣”,更不可能出現“提掇不動”的金箍棒般的神跡。五祖相送的舞臺式場景,敦煌本一個字都沒有提到。而且,敦煌本《壇經》中的六祖慧能,言辭樸拙,絕不賣小聰明,真正像一個識字不多、讀經很少、悟性驚人、心境平和的高僧,而后世的篡改者卻強加給慧能多少“機智幽默”,多少“自我感覺良好”??!

這些后世的篡改者,個個都是頗具名望的高僧。在他們的篡改中,我們看不出對禪宗經典的半點敬畏。擅改經典的那種隨意、那種自信,著實讓人吃驚。這是真正讓人心涼的地方。他們秉持的理念似乎是能改則改,不能改,創造條件也要改。

比如敦煌本中,慧能開場作自我介紹,稱自己的父親為“慈父”。而惠昕和尚可能覺得此語不妥,畢竟“嚴父”才是儒家家教的正宗形象,于是提筆改為“嚴父”,契嵩本和宗寶本也樂于沿用。至于慧能的父親是慈是嚴,他們實在沒有興趣。

還有一類修改,我們可以看出篡改者們的“拳拳之心”,他們為保全慧能的高大形象,簡直操碎了心。比如,慧能賣柴,聽到一位客人讀《金剛經》,自此了悟,北上黃梅師從五祖。在敦煌本中,慧能大師并沒有提及年邁的母親,只身一人就北去求法了。這還了得?怎能讓慧能大師背負不孝罪名?于是惠昕等人硬生生地編造出一位客人,無償掏出十兩銀子,讓慧能安頓好老母,再行北上。還有人操心操得更遠,比如現存最早的禪宗史書《祖堂集》,其中有《慧能和尚傳》,作者就覺得惠昕們給的十兩銀子太少,不夠維持老母長久的生計,于是將十兩銀子改為百兩,總算保全了慧能的形象。至于為什么有人這么大方資助,篡改者們倒是老實得只字不提。

錢財問題,如果事關大體,他們不肯輕易放過,倒也罷了。但有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錢,也要改來改去,就讓人有些哭笑不得。比如,敦煌本中,五祖弘忍請盧供奉在墻上畫楞伽變相,但是神秀已經在墻上題了偈語,五祖為保留偈語,臨時決定不再畫,于是對遠道而來的畫師說道:“弘忍與供奉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了?!币簿褪钦f,不好意思讓你白跑了,給三貫錢當路費。但惠昕和尚看不慣五祖的慷慨,改為“輒奉十千”,少給兩貫,存心要替五祖省點錢。契嵩本和宗寶本更摳門,只一句“勞爾遠來”,兩貫錢也悉數沒收,一文不給!這種無端的修改到底出于什么心態?著實令人費解。

從上面已經舉出的幾個例子,我們已經可以清楚把握后世“加工”《壇經》的原則,就是要達到通俗意義上的文學效果,符合社會正統規范,迎合大眾心理預期,同時要故作驚人之語,要有戲劇性,使用的材料則是后世帶有偶像崇拜色彩的民間傳說,以及晚唐五代以后流行的“機鋒”“棒喝”之類飽含蒙昧主義的大眾禪理。在這樣的宗旨下,《壇經》和慧能的旨意還能保留多少?

只舉一個例子,就足夠了?;勰苡幸皇住捌刑岜緹o樹”的偈語,世人皆知,讀起來流暢干凈,淺顯易懂。然而,似乎根本沒有人在意它是不是真的。

讓我們來看看最早的敦煌本是怎么寫的:

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注意,不是什么張別駕),于西間壁上題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看,即悟大意?;菽苜试唬骸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菽軈s入碓房。(郭鵬版《壇經校釋》)

除敦煌本外,其余幾個版本大筆一揮,將慧能的偈語刪頭去尾,捏成一首打油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笨瓷先ジ唵?,讀起來更通順了,效果似乎很好,付出的代價是將惠能的本意徹底篡改。

慧能偈語講的是“真如緣起”,改完之后變成《金剛經》的“性空緣起”,“般若空”篡入了慧能的“佛性有”,對佛性和自性的思索在這里消失了,只有人人可以理解的“空無”?!胺鹦猿G鍍簟备臑椤氨緛頍o一物”,下面一則強調“自性”的偈語則干脆刪去,就我個人粗淺的理解,這簡直是與慧能本意背道而馳。在慧能之前已經消失多年的“本無”論,又在這里奇跡般“復活”了。這樣修改的目的并非如某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是為了“迎合后來禪宗發展的需要”,這種觀念顯然太高估了篡改者們的水準。他們并沒有這樣形而上的追求。從他們修改敘事部分的指導思想來看,所有修改的總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讓偈語更加朗朗上口,更加語出驚人。至于禪宗義理,他們不想深究。他們很可能根本就看不出慧能思想和《金剛經》的區別。如果看出來了還這樣改,簡直就是不可饒恕。

難道那么多高僧大德,就沒有人發現《壇經》有問題?當然不是。早在宋代,也就是惠昕本《壇經》出現不久,就有禪僧對這則被刪改的偈語表達不滿。黃龍悟新直截了當地諷刺道:

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糊涂。

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一缽盂。

而在明清之際,王起隆則對當時最流行的宗寶本提出了嚴厲的批判,認為宗寶和尚“自專自用,大舛大錯,當以佛法四謗定之”,而且“四謗不除,則百非俱起,退眾生心,墮無間罪業,不通懺悔矣”。

然而,《壇經》的流行是從民間開始的,自下而上,不像《論語》或《莊子》,從士大夫階層開始,自上而下傳播。這意味著少數知識精英的抵制對《壇經》篡改本的傳播流行影響甚微。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一直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種對文字的警惕,是真智慧的體現??上?,如此謹慎的教誨,還是遭到了文字的扭曲和報復。

看到這里,學者們也許會啞然可笑。他們會說,禪宗屬于民間大眾,不是慧能一個人的。群眾創造出來的歷史,才是唯一可靠的思想素材,所謂的慧能本意和他個人的聲音,并沒有那么重要。但是我不想站在大歷史的高度,追求宏大視野和人類社會的客觀真理。我在這里談論的是文字敘事的基本尊嚴。

單憑多年的閱讀經驗,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蹩腳的敘事不可能承載高明的人文義理,審美水平的低下,一定是思想境界低下的體現。這樣一個常識,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人大聲喊出來。從司馬遷的《史記》,到歷朝歷代的官修國史,再到鄉紳野老們的方志野史,再到現代以來的各類歷史小說、家族小說,我們提供了太多的傳奇和演義,太多的偽造和附會。幾千年以來,我們已然形成了一種書寫傳統——無傳奇不成書。到今天,小說家們以“說書人”自傲,以暢銷為榮,以講好一個故事為最高追求,創造出一部又一部宏大的偽史詩。在我們的文字使用者眼里,所謂的敘事,等同于制造傳奇;所謂的虛構,等同于偽造真實、取代真實。而《壇經》的篡改史,就是我們的敘事理念先天反智的歷史縮影,這已然成了中國敘事走向更高維度的關鍵制約。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戳中了我的痛點。這也是我對諸如莫言的小說無感,對現當代敘事文學整體失望的根源所在。

我堅持認為,我們在文字敘事中希望讀到的,是真實的思想火花,是這個民族最高智慧的結晶和啟示,是有跡可循的歷史的回音,是來自現實歸于現實的腳踏實地的思索。這是我們民族的歷史和小說所真正缺少的東西,正因為如此,我們有理由對那些寥若晨星的智者保持應有的敬意,對過度的篡改、廉價的傳奇保持批判的輿論立場。

封面人物自述

湯達,湘潭人,80后。初學歷史,后學文學,以雜學家自期,兼自嘲。寫作不輟,碎片居多;眼高手低,成篇極少。為文為人,以真為繩。生性閑散,以退為進。身居學院,鄙薄學院腔;愛寫小說,不喜小說腔?;燠E當代文學批評,到底格格不入,只配作壁上觀。掛名創意寫作教學,其實現學現賣,自己還是個學徒。讀佛經也好,讀小說也罷,挑刺的時候居多,義憤的心態不改。自我標榜為懷疑主義者,說白了就是個憤青。

猜你喜歡
壇經慧能禪宗
禪宗軟件
明清大藏經版《壇經》源流略釋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作
《敦煌壇經讀本》出版
慧能哲學思想探微
禪爭
慧能,不識字的禪宗六祖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愚公移山》和醫學“禪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