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陽藍氏分關書中的畬族記憶探析

2017-03-12 10:04余厚洪
麗水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松陽村頭畬族

余厚洪

松陽藍氏分關書中的畬族記憶探析

余厚洪1,2

(1.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浙江麗水323000;2.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上海200444)

畬族分關書是畬族記憶的典型代表。松陽藍氏分關書載錄著族源流變、族訓勸誡、析分方式以及家業明細等記憶,分關書中的分受關系清晰地呈現出畬族記憶的傳承、疊加和流失。分關書中的記憶,敘述著畬民輾轉遷徙、積攢家業的艱辛歷程,流露出畬民尊宗敬祖、丕振家聲等文化內涵。

松陽;藍氏;分關書;畬族;記憶

勒高夫在《歷史與記憶》一書中指出,“有著歷史經歷的社群或者代代繁衍的群落,都會根據不同的用途建立各自的檔案,從而形成了‘記憶’”[1]。畬族,屬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主要分布于閩、浙、粵、贛、皖、黔、湘等七省,畬民留存下來的檔案,固化了畬族色彩斑斕的記憶。

在畬族記憶中,“分關書”可謂典型代表。畬族“分關書”又名“分契”“拍約”等,是畬民對家族財產、遺產進行分配、承繼而形成的一種契約文書。在分關內容有所側重的情況下,分關書會以“分房合約”“分款字據”等方式標明。在浙江,畬民素來注重文契的書立和保存,據《浙江畬族民間文獻資料總目提要》所輯錄的文獻[2]統計,浙江境內已發現畬族分關書共計29件,其中松陽縣象溪鎮村頭村的畬族藍氏分關書占7件,分別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藍益孫分關書》、道光十五年(1835)《藍云旺分關書》、道光二十六年(1846)《藍日林分關書》、咸豐六年(1856)《藍日德分關書》、同治十三年(1874)《藍日盛分關書》、光緒十三年(1887)《藍月清分關書》、民國七年(1918)《藍陳珪分關書》。本文擬從記憶視角對松陽藍氏分關書進行探析。

一、畬族記憶的傳承流變

畬族分關書中,分關者與受產者之間的“分受”關系,清晰地呈現出了族群記憶的“承繼”。筆者結合松陽藍氏分關書內容,依其形成時間,對畬族記憶的傳承流變梳理如下:

1.一脈相承,記憶代代相傳

現存松陽藍氏分關書中形成時間最晚的為民國七年(1918)《藍陳珪分關書》,由藍陳珪將家產分給藍國土、藍成祖兩房,比其早31年的光緒十三年(1887)《藍月清分關書》,由藍月清將家產分給藍陳在、藍陳山、藍陳珪,由此可知,藍月清為藍陳珪的父親、藍國土的祖父;比《藍月清分關書》早41年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藍日林分關書》,由藍日林將家產分給藍承德、藍月清、藍金水,可知藍月清是藍日林“次子”,藍日林是藍陳珪的祖父、藍國土的曾祖父。

上述前后相距72年的3件分關書,清晰呈現了松陽藍氏四代之間分受家產的情況,其記憶世代相傳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記憶傳承,屬于“歷時性傳承”,可稱之為畬族記憶的“代際傳承”。

2.世代同源,記憶重復疊加

比道光二十六年(1846)《藍日林分關書》稍晚的咸豐六年(1856)《藍日德分關書》、同治十三年(1874)《藍日盛分關書》,前后相距分別為10年、8年。在《藍日盛分關書》中,藍日盛將家產分給藍招喜、藍月秀、藍月照、藍月偉,其“見分人”中有“堂兄”藍月瑞、藍招財,“房兄”藍月清、藍月寶,而《藍日德分關書》中,藍日德將家產分給藍月瑞、藍招財、藍月芳,從中可知,藍日盛、藍日德為“堂兄弟”,而他倆與《藍日林分關書》中的藍日林為“房兄弟”。畬族民間取名有同輩字頭相同的習俗,日林、日德、日盛三人之“同輩兄弟”關系是確定無疑的。

比道光二十六年(1846)《藍日林分關書》稍早的道光十五年(1835)《藍云旺分關書》載:藍云旺“娶妻雷氏,產生長曰日妹,同弟馬興,中有春發,娶妻團圓,有生子滿堂”①文中所引述的松陽藍氏分關書內容,為筆者根據麗水學院畬族文獻資料中心保存的契約文書縮印件整理錄文。,分金、玉、滿、堂四房,落款處有藍日明、“弟”藍春發以及“侄”藍月清、藍水寶。在《藍云旺分關書》中簽字畫押的“侄”“藍月清”與《藍日林分關書》中受分人之一“藍月清”應為同一人,從中可確定藍日林、藍日明同輩,藍云旺則應為藍日林之“堂叔”。

在道光十五年(1835)《藍云旺分關書》中,其“見分親”中有藍老滿,在嘉慶十八年(1813)《藍益孫分關書》中,藍益孫將家產分給藍田玉、藍天進、藍老滿,兩件分關前后相距22年,可推知藍益孫與藍云旺為“堂伯侄”關系。

縱觀前后相距105年的7件分關書,可推知其為藍氏六代人的分關憑執。7件分關書的序言文字高度相似,有的甚至原封不動轉錄,而析分之家產又是在不斷累積中越發豐盈。在筆者看來,松陽藍氏分關書中記載和敘述的信息,無疑是得到總結并經常得以重復的記憶,換言之,因為采用“一種共享的對過去事件的表述”方式來“肯定其集體性和共同性”[3],畬族記憶在重復轉錄過程中變得越發清晰、詳實,因而足以引領后人回望祖輩所經歷的真實社會生活。

3.散佚流失頗多,記憶悄然消逝

結合“承受”關系進行梳理,在松陽藍氏六代分關憑執中,除上述7件之外,清晰可計的應該還有17件:在《藍益孫分關書》之后,應有藍田玉、藍天進、藍老滿3件分關書;在《藍云旺分關書》之后,應有藍日妹、藍春發、藍馬興3件分關書;在《藍日林分關書》之后,與《藍月清分關書》先后形成的應有藍承德、藍金水2件分關書;在《藍日德分關書》之后,應有藍月瑞、藍招財、藍月芳3件分關書;在《藍日盛分關書》之后,應有藍招喜、藍月秀、藍月照、藍月偉4件分關書;在《藍月清分關書》之后,與《藍陳珪分關書》先后形成的應有藍陳在、藍陳山2件分關書。

除此之外,與《藍陳珪分關書》同時期的可能還有藍承德、藍金水、藍月瑞、藍招財、藍月芳、藍招喜、藍月秀、藍月照、藍月偉等人之子輩的分關書,數量至少也有十余件??上н@些分關書已經散佚未能存世,甚是遺憾。然而,正因為散佚流失的記憶無從追尋,越發彰顯留存至今7件分關書之珍貴。僅存的7件分關書,為人們推想更多未知的畬族記憶信息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畬族記憶的關鍵信息

畬族分關書以自己的方式保存著關于自身過去的印象和歷史記錄,盡管其外在形式隨社會變遷發生著變化,然而其記憶內容總是畬族民間社會生活情境的反映。松陽藍氏分關書信息內容完整,均由序文、分關內容兩部分組成。序文部分洋洋灑灑,主要描述族源流變、分家原由、析產方法以及分后祝愿、守約告誡等,分關內容主要是羅列家產析分的詳細情況,依各房字號有序排列。這些畬族分關書中的“記憶”,反映著“原始記錄”的社會價值期待和價值承擔。這些“涉及過去的知識”[4],客觀真實,豐富多彩,為人們回顧過去提供了清晰、廣闊的“場景”,成為人們了解一個族群“必須據以展開的關鍵條件的知識”[5]。

1.記憶中的“先人”

松陽藍氏分關書中所羅列的豐厚家產,并非由分關者一手置辦或開創,大多是由祖輩傳承下來的。

在7件分關書中,除《藍益孫分關書》因序言部分缺失而未見相關記述,在《藍云旺分關書》《藍日林分關書》《藍日德分關書》《藍日盛分關書》《藍月清分關書》等5件分關書里,均載有“不覺先人善良遺業,克勤克儉,置有產業”等如出一轍的文字,對“先人”的“善良遺業”感恩不已。在《藍陳珪分關書》中,言明所分家產為“父、兄手并自己置買、創造”,但顯而易見,其中“父手”所置家產依然屬于“先人遺業”范疇。

這些分關書的書立時間不同,書立者亦非同一人,但用語竟然極其一致,都極力贊揚了藍氏先人勤儉持家、積累家業的優秀品行。筆者認為,藍氏分關書中有意把先人美德懿行充分揭示出來,旨在以先人高尚情操來陶冶、激勵后人,從而達到家族榮寵之目的。

2.記憶中的“遷徙”

畬族先民歷經輾轉遷徙,縱觀松陽藍氏分關書,不難看出畬族最終定居之前的“遷徙”痕跡。單從其中所析分的家產看,便會發現起初是在“魯西”卜居創業累積下來的。例如,清嘉慶十八年(1813)《藍益孫分關書》載:“天房:一分魯西舊屋右頭間半;一分魯西右屋客軒左頭壹直……地房:一分魯西舊屋倉間貳間;一分魯西客軒右手頭壹間……人房:一分魯西舊屋左頭壹間半;一分魯西客軒右頭壹間……”數次提及“魯西”。

所分家產多在“魯西”的還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藍云旺分關書》、道光二十六年(1846)《藍日林分關書》。例如,《藍云旺分關書》載“金房:一分魯西左邊前堂新屋并基地一應在內柒間……堂房:一分土名魯西舊倉屋貳間并尖各基地一應在內……”,《藍日林分關書》載“一分魯西前堂屋宇并牛欄肆間地基一應在內……一分魯西中央屋宇叁間并地基坐落內手曬谷壇壹塊壹應在內……”。意味著自嘉慶至道光年間,松陽藍氏曾在“魯西”有數十年的生產生活史。筆者對《藍日林分關書》所分家產進行統計時發現,藍日林分給日房藍承德的有前堂屋宇并牛欄4間、田6坵(叚)計租12碩、山3處;分給月房藍月清中央屋宇3間、田3坵(叚)計租13碩、山4處;分給乾房藍金水后堂屋宇3間、曬谷壇1塊、田3坵(叚)計租13碩、山3處。說明自嘉慶至道光年間,藍氏已在魯西積累了較殷實的家產。

從咸豐六年(1856)《藍日德分關書》起,所分家產則既有“魯西”又有“村頭”。例如,《藍日德分關書》載“一分土名坐落魯西莊唐梨源金客水田上項田壹叚……一分土名坐落村頭莊牛欄垵田壹叚”;《藍月清分關書》載“一抽父母口量之田,土名坐落魯西莊風桶壇山腳田壹叚……一分土名坐落村頭莊蔴仕凸路下抽出屋地基一方”。由此可知,在長途遷徙、遠距離跋涉式的游耕之后,松陽藍氏在選擇定耕的大區域后,為尋找適宜的生存點或為農作物休耕而進行過局部式、短暫性游耕。

3.記憶中的“定居”

畬民輾轉遷徙的游耕生活在清代已近尾聲,如果舍去具體細節,松陽藍氏卜居魯西、定居村頭的時間、場景,與畬民自粵而閩入浙的整體大背景是相吻合的。

到了“村頭”之后,松陽藍氏在此安居置業,通過數代人辛勤勞作,積累了更加豐盈殷實的家產。從分關書的頁數、字數來看,藍氏分關書可謂“鴻篇巨制”,其中篇幅最長的《藍日盛分關書》34頁,分關內容計5 915字,《藍日德分關書》有24頁,《藍陳珪分關書》《藍月清分關書》均為18頁,字數亦達數千。

松陽藍氏定居村頭之后,在“村頭莊”所置業產不僅在數量上日趨豐富,而且其分布亦極其廣泛。例如,在《藍月清分關書》中,分給藍陳在、藍陳山、藍陳珪三房的業產,其屋基坐落“村頭莊蔴仕凸路下”,其田產坐落“村頭莊底垵坑邊連隔坑田”“村頭莊上堂塆坵田”“村頭莊外演背田”等,其山產坐落“村頭莊扦包四各坵山”“村頭莊黃嶺頭蓮花心茶梓(子)山”“村頭莊底垵壇架山”等,其地產坐落“村頭莊雷竹垵圩地”“村頭莊上三各坵圩地”“村頭莊坑上崗風樹垵圩地”等。由此可見,位于浙西南崇山竣嶺之松陽,其時山深林茂,是畬民心心念念的理想之地,“村頭”最終成為藍氏先祖拓荒耕耘、落葉生根的樂土。

4.記憶中的“生計”

畬族之族名“畬”字,本義有開荒辟地、刀耕火種之意,清光緒《處州府志》卷三○《藝文志下·詩篇》中有“斫畬刀耕舉,燒畬火種墌”等描述?!耙陨綖榛?,是畬族為保持族群生存而所做的一種智慧選擇,換言之,像松陽“魯西莊”“村頭莊”等地方的青山綠林,既是畬民拓荒、生息的空間,也是畬民獲得心靈慰藉的場域。

從松陽藍氏分關書中,時常能看到畬民所分之山載有“茶”“杉”“松”等字樣,可見畬民靠山植栽多種樹木,足見畬民“善樹藝”。例如,《藍益孫分關書》中載“土名竹弄墳隴左右合水為界,松、杉、雜木様(養)箓,不許砍伐……土名竹弄天進股下杉壹百念株,貼老滿股下様(養)箓……土名竹弄山茶子山左邊外頭……土名竹弄內膄五坵頭松樹山壹片,坑邊直降為界,貼竹弄外茶子山股下”。畬民之所以強調“養箓”,以求護養成林,這無疑是畬族長期以來在深山密林中謀求生計的證明。在筆者看來,畬族樂于山林生活的文化心理是長期在深山密林謀求生計中形成的,同時畬民“靠山吃山”的觀念又自然呈現于分關契約之中。

三、畬族記憶的文化內涵

從一個民族記憶文本中,如若加以解釋、分析,便可探究其“文化模式的建構路徑和方式”[6]。細讀松陽藍氏分關書,發現其間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1.孝親為本

畬民分家析產,大多選定于父母年邁之時,立分關者通常已“六十花甲”。例如,《藍日林分關書》載有“茲勢慮恐人口難庶、小隙爭嫌,我合年邁六十化(花)甲矣,難保安其終而必求分異哉”等語。一般來說,當父母年老之時,家中諸子通常均已娶妻生子,例如,《藍日德分關書》載有“立分關藍日德,娶妻雷氏產生三子:長曰藍月瑞,娶媳雷氏;次曰藍招財,娶妻鐘氏;三曰藍月芳,配妻鐘氏。各有生孫滿堂”等語。這便說明,當父母將子女撫養長大且各自婚配,對于父母來說也算是完成了人生的重任,而此時父母年長力衰,也到了兒子孝順供膳父母的時候,在此情況下分家,可謂水到渠成。

每一個分關后的“新家庭”,都需要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在松陽藍氏分關書中,強調抽撥供養父母之田,例如:《藍月清分關書》載“一抽父母口量(糧)之田,土名坐落魯西莊風桶壇山腳田壹叚,計租叁碩正”等;《藍陳珪分關書》中,首先載錄的是“陳在妣雷氏膳田”和“陳珪公妣雷氏膳田”,抽出膳田,一為在生供養父母,二為日后輪流祭辦。這些做法,無不體現出“孝親為本”理念。

2.尊宗敬祖

祖先崇拜是畬民生活中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敬祖宗”常常被列為族規條例的首要內容。在松陽藍氏分關書,尊宗敬祖同樣是其不可或缺的記憶。其中最為鮮明的是關于祭祀先祖的表述。

例如,《藍云旺分關書》中言“日后父母故,祭田肆房論(輪)流。用全雞壹雙,用緒(豬)肉五斤,清明、冬至祭掃墳墓”;《藍月清分關書》中有言“父母完百壽之后,三房輪流用雞壹只,又肉叁斤,建卜貳百,紙馬貳斤,祭掃墳塋”。這些看似瑣碎的祭品,有“全”與“部分”、“大”與“小”、“生”與“熟”之分,畬民通常用“全”表達崇敬,用“大”以示隆重,用“熟”體現親近。也就是說,畬民祭祀先人所用的祭品,已成為表達其內在感情或態度的象征物。

3.長宜子孫

畬族傳統倫理不僅有“同時限的和諧”,還有“超時限的和諧”[7],其意義表現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理念上。在松陽藍氏分關中可以看出,畬民分關之時無一例外地會抽出“子孫田”。例如,《藍云旺分關書》中言“一抽長孫田,土名周畈坃邊田壹坵,計額四分,計租壹碩貳斗正”。

分關書序文中常有對分家之后的美好寄語,流露出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許。例如,《藍日林分關書》中言“自分后各管己業,不許爭亂,以強凌弱,各遵父命,為尊天倫”。這些“守約告誡語”,與其他物權交易類契約文書以具體實在的物質懲處來強制守約迥然不同,而是以勸勉孝順向善、戒除惡習為主,偏于倫理層面,旨在丕振家聲。

4.品搭均分

畬族分關時注重“品搭均分”,品搭,即指按田地山場的品類等級進行搭配,均分,表示平均析分。在松陽藍氏分關書中常載有“品搭均勻”“拋鬮拈定”等語,例如,《藍陳珪分關書》中言“一應肥瘦相兼、品搭均勻,禱神拈鬮,分作貳股”,《藍日林分關書》中言“今將田、山、屋宇等件拾(什)物,輕重大小、闊狹肥瘦,品搭三股均分,拋鬮拈定”,以示家產分配的公平、均衡。

品搭均分之“股數”,依所生兒子數量而定,通常一子為一股,俗稱“一房”。畬族分關書中常以“日、月”“仁、義、禮”“金、玉、滿、堂”等代“房號”。上文曾提及的《藍日德分關書》所分家產,分給三房之屋各 6間、田 5~6坵(叚)、地 3~4塊(叚)、山4~5處,或在數量上相同,或在畝分上一致,是“品搭均分”最好的見證。當然,在畬民分配家產時強調“契約平等”進行“平均”分配財產的同時,其實也包含了“親情”“仁義”的分配,諸如“長子不出灶”“小兒不出間”“幼給老婆本”等習慣,在松陽藍氏分關書中亦能找到注腳。

5.親鄰和眾

“族群由族群邊界來維持,造成族群邊界的是一群人主觀上對外的異己感,以及對內的基本情感聯系”[8],畬族的存在和發展,不單是家內、族內自身的治理,還涉及家外關系的協調,還涉及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系。

當藍氏“自粵而閩”入遷浙江松陽,需要田地、山場、房屋等資源,除了自行開墾外,還需通過租借、求購等方式得以滿足。例如,《藍日盛分關書》中載,“一分土名塘理源莊三路頭內外田壹叚,計租肆碩正,活業,日后如有徐姓找贖,歸于金房收,與玉、滿、堂三房無涉……一分土名塘理源路上三路頭田圩壹叚,共計租陸碩正,日后夏姓找贖,歸于玉房收,與金、滿、堂三房無涉……一分土名下百雍田壹叚,計租伍碩正,活業,日后葉邊找贖,歸滿房收,金、玉、堂三房無涉……一分土名廿四都東源苦竹塆田貳坵,計租肆碩正,活業,日后饒姓找贖,歸與堂房,金、滿、玉三房不涉”,從中不難看出,藍日盛分關家產有不少是從徐姓、夏姓、葉姓、王姓、饒姓等處置買,由于是“活業”,故留有“找贖”余地。在《藍日盛分關書》落款之后,還有“上忠未拍四房之業:土名廿四都坐落吳司金旺田契正、找貳紙,又金旺小契壹紙;一存吳司屋下田契正、找貳紙;一存吳司屋頭契正、找貳紙;一存大垅底田契正、找貳紙;一存魯峯對村田契正、找貳紙;一存土名滴水巖山契貳紙;一存土名楊梅坪山契三紙”等5段契文458字,記述了畬民擁有業產的“被找價”經歷,從中不難看出畬民的寬容隱忍。

畬民的寬容隱忍,不妨看作是畬民處理族際關系的智慧,因為借此可以獲得信任、認可直至達成和諧。當然,這與畬族族訓、家規中的“忌爭訟”(認為“訟者,大則殞命,小則破家,吾族人忌之”)、“睦鄉鄰”(強調“不得因小忿而起爭端,遇忿爭者必竭力勸解”)[9]之意也是相通的。由此說明,松陽藍氏分關書所呈現出來的畬族特色,其實是與其身邊的漢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的。

“一種語言的符號可以構成一個陳述”[10],族群記憶一旦固定成一種表達方式,便形成了話語自身所欲持續闡明的特定內涵。除了上述幾個方面之外,在松陽藍氏分關書中,“兄友弟恭”“妯娌和睦”“長幼有序”等內容比比皆是,這些語詞的存在,絕非偶然,它們在重復、轉換、強化的過程中,體現了族人的共同意識,極好地說明了畬民“尚禮”之風。

四、結語

松陽藍氏分關書作為一種民間檔案,其間載錄的畬族記憶,是回望畬族過去的源點、理解畬族現在的基點和走向畬族未來的起點。從記憶視角探析松陽藍氏分關書,旨在梳理畬族記憶的傳承流變,并藉此來印證、解析畬族文化內涵,從而尋求“據之可以弄懂事物變化意義的合理的聯系模式”[11]。

記憶,總是沉浮于特定的檔案語境之中,松陽藍氏分關書作為一種“集原始性、歷史性和記錄性于一體的信息記錄”[12],是畬族記憶的寶貴遺存。當畬族記憶凝結于契紙上,隨后又被串連、集合在一起,便成為一組具有豐富表征意義的“記憶集合體”。倘若沒有這些畬族檔案,畬族記憶或許就沒那么“根深蒂固”,換言之,正是由于這些畬族檔案的保留和傳承,才凝成了畬族深刻的族群記憶。

毋庸置疑,從畬族檔案記憶中所獲知的有關過去的信息,絕不限于檔案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借助這些記憶,去探索畬族民間社會的生活情境與習俗慣例。當畬族過去的記憶或明或暗地呈現在檔案里,它便將有關畬族過去的感受、過去的形象帶入到現在,當人們通過這些檔案回望過去的“記憶”時,便仿佛穿越并置身于過去,進而能從中讀出滲透在契紙字里行間的人情事理。

[1]雅克·勒高夫.歷史與記憶[M].方仁杰,倪復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7.

[2]呂立漢.浙江畬族民間文獻資料總目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39-312.

[3]阿蘭·梅吉爾.記憶與歷史[J].趙昤,譯.學術研究,2005(8):91.

[4]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社會記憶(代序)[M].季斌,王立軍,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

[5]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1.

[6]樊瑩.族群如何記憶:六盤山涇河上游“陜回”族群的民族學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41.

[7]李亦園.人類學的視野[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154-155.

[8]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4.

[9]《畬族簡史》編寫組.畬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9-30.

[10]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106.

[11]舒煒光,邱仁宗.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2.

[12]黃霄羽.魂系歷史主義:西方檔案學支柱理論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13.

An Analysison She Ethnic Memories As Revealed in Household Division Contract of the Lan’sin Songyang

YUHouhong1,2
(1.Faculty for Nationalities,Lishui University,Lishui323000,Zhejiang;2.Department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Shanghai University,200444 Shanghai)

The household division contract of She ethnic group is typical of the She ethnic memories.The household division contract of the Lan’s in Songyang recorded the memories of family evolution,family disciplines,household division methods,the details of the family properties,and others.Their relationships show clearly the inheritance,superposition and loss of ethnic memories.These memories recounts the strenuous process of family migration and family property accumulation,revealing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ethnic group such as respecting ancestors and always sparing no effort to revitalize their families.

Songyang;the Lan’s;household division contract;She ethnic group;memory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4.008

C931.46

A

2095-3801(2017)04-0054-06

2017-04-24;

2017-05-15

麗水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族群記憶視角下的松陽藍氏分關書研究”(LB201621)

余厚洪,男,浙江龍泉人,副教授,博士生。

猜你喜歡
松陽村頭畬族
唱支山歌給黨聽——記畬族三月三節
永安“三月三”
父親節憶父
春意
留守媳婦
李蘭娟
畬族三月三
樓上樓下
畬族民歌
松陽:以科技為引領 推進產業轉型林業增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