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教育發展困境的消解及其路徑

2017-03-21 18:56梁劍陳恩倫
教學與管理(中學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高中教育供給側改革

梁劍+陳恩倫

摘 要 供需矛盾是當前我國高中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矛盾。解決當前高中教育資源配置主要矛盾的關鍵在于進行供給側改革,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動放權,社會力量積極介入以及借鑒互聯網與大數據思維來完善高中教育資源供給,提高高中教育資源供給效率,以達到精準化和集約化。為此,本文提出推進高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路徑: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發揮其機制決定性作用以促進供給效率;合理規范政府有形之手,以保障教育供給公平;激活社會辦學機制,增強教育供給活力。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 高中教育 供求

一、供需矛盾:高中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經濟學中所有產品都由需求和供給所構成。教育作為一種服務性產品也不例外[1]。教育是作為一種國家公共福利而由國家自上而下供給。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社會結構開始分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表達也日趨多元,公民教育需求也走向了多樣化,教育供需矛盾也隨之產生,逐漸演化成一種“公共性”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矛盾論認為,矛盾即問題,不同矛盾對事物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在解決問題時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國教育改革的歷程,其實也就是不斷發現和解決教育問題的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新舊教育體制的矛盾到教育市場化改革與政府管辦評不分之間的矛盾,從不同類型、層次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到城鄉、地域、階層教育之間的矛盾,從單一辦學體制到多元辦學體制的矛盾等等,在這所有矛盾中,歸根結底還是教育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是我國教育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這一矛盾作為我國教育實踐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無論是體制改革還是機制創新都是圍繞“它”來進行的。

二、供給缺乏:高中教育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

1.高中教育需求側旺盛

當今社會,教育作為一種改變身份和命運的途徑越來越被人們所推崇。受高考學歷主義的影響,人們對高中教育需求越來越旺盛。高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人一生發展中最關鍵的時期,它將影響人的一生。從近十年高中教育發展的實踐來看,高中教育呈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盡管自2011年以來,隨著適齡人口的下降,高中教育招生和在校人數出現一定下滑,但整個高中教育入學率一直不斷上升,這足以說明高中教育需求的旺盛,具體如表1所示。

從人力資源層面來看,盡管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力資源潛力巨大,但是由于人力資源結構不均衡,導致我國中高層次人才十分缺乏,低層次人才飽和與浪費,造成了人力資源供需矛盾與錯位?;诋斍拔覈鐣l展現狀,需要大量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而這一類人才主要通過高中教育而產出。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內,高中教育需求潛力仍然十分巨大。

2.高中教育供給側乏力

相比需求,供給乏力一直以來是制約整個高中教育發展的瓶頸。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認識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已經將高中教育與人的一生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即“好高中→好大學→好工作→好人生”,而人們對教育的強烈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嚴重制約了高中教育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擇校熱”和“出國熱”也就不難理解。調查表明,2010年我國出國留學的高中及以下學歷學生人數為7.64萬,占當年出國留學總人數的19.8%;而2011年僅高中生出國留學人數就高達7.68萬,占當年總留學人數的22.6%[2]。2014年,我國留學生境外消費近2000億元,從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僅在美國接受基礎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就增長了23.5%,接受高中教育的增長率為50%[3]。高中教育供給側乏力,一方面是由我國單一教育供給模式所造成的。教育主要由政府承擔,缺乏除政府以外的供給主體。另一方面,教育的發展還受制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國教育投入相對不足,導致了對教育質量改善的投入相對不足,影響整個高中教育的發展。從近十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以及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經費支出來看,教育公共財政支出比例逐年下降,高中教育財政支出更是少之又少,具體如表2、表3所示。

三、供需錯位:高中教育供需矛盾的新特征

1.高中教育市場化不足,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供給不足

根據經濟學原理,商品價格是由供需雙方所決定。高中教育領域中“上學難”顯示出高中教育需求在不斷上升,而“上學貴”則反映出高中教育產品價格過高,供不應求,二者間沒有形成良性互動,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原理。從高中教育需求來看,高中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教育,不具有強制性。為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發展應引入市場機制,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從實踐來看,市場機制在高中教育中并沒有起決定性作用,而是打下了深深的計劃體制烙印,這與市場經濟發展邏輯是相違背的。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對于單一辦學形式下的高中教育而言,缺乏市場參與,沒有形成競爭環境,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也就難免存在有效供給不足。

此外,高中教育也存在著嚴重的制度供給不足。制度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存在的需求的響應。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沒有形成高中教育發展的制度環境,如缺乏對高中教育性質、功能的制度性規定,也沒有一部專門的《高中教育法》來規范和管理,這些都導致高中教育發展舉步維艱。

2.高中教育結構性失衡

在多元化社會里,消費需求差異化、個性化是必然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高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普及率逐年提高,但是它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衡——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嚴重失衡。從近幾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來看,普通高中教育招生大致趨于穩定,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卻呈下降趨勢,職高、普高比例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50%下降到2015年的42%[4]。

一直以來,我國高中教育主要以升學為主,為高校輸送人才,而忽視了其育人與就業功能,導致一方面我國人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對不足,另一方面人力資源與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失衡。據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顯示,我國高中文化程度勞動力人口比重偏低,勞動力產業結構失衡,產業、行業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盡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確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比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但是受“高考主義”和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高中教育主要順從普通高中發展的方向,以升學為主,忽視了社會需求和職業技能的訓練。

四、供給側改革:高中教育發展困境消解的關鍵

解決當前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就必須要從高中教育供需矛盾出發,找出其內在規律,進而尋求著力點。本文認為,消解高中教育發展困境的關鍵就是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供給效率,從而化解高中教育供需矛盾。

1.政府簡政放權,發揮教育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

在計劃體制下,政府在教育發展上集辦管評于一身。這種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不能與市場經濟相適應。這種壟斷性教育體制一方面存在著剛性規定性與個體選擇性的矛盾,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更難以發揮其他組織和個人參與發展教育的積極性,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進入教育的制度性障礙,這也是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根源。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更好地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要全面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對政府要向市場、社會放權”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簡政放權,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為社會力量參與教育資源配置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創新高中教育發展體制機制

互聯網時代,網絡作為一種方式與理念,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們的教育理念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在高中教育發展過程中,如何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思維,提高教育資源供給的精準化與集約化,實現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無縫對接,將是當前高中教育資源供給機制創新的關鍵之所在。

一直以來,我國以科層制為主要特征的教育配置機制,存在著嚴重的路徑依賴,選擇性不足,效率十分低下。為此,解決當前我國高中教育供需矛盾,必須要大膽改革與創新,重塑高中教育供給機制,重構高中教育服務方式,借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高中教育資源配置提供精準坐標。借用物聯網技術,有效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提高政府、社會相互之間的協同性。通過發掘不同群體、對象的教育需求,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實現高中教育資源供需雙方的互動,使高中教育更具針對性,從而真正解決教育資源的供需錯位和供給過剩等問題。

3.激活社會力量辦學,提高高中教育資源供給能力

在多元化社會,人們擁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空間與權利,追求個性化和差異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受經濟發展和教育投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單一的國家財政教育投入已經不能滿足廣大民眾多元化、個性化教育需求,必須要通過政府以外的社會資本投入來滿足教育供給。對于社會資本而言,它對填補國家教育財政供給的不足和提升供給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教育社會化改革已經具備了社會資本參與的基礎。在政策引導下,民辦教育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格局。在教育市場化改革浪潮中,激活社會資本,發揮社會資本的優勢,提高教育供給能力,是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關鍵。

五、“供給側改革”視野下高中教育發展的路徑選擇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對于高中教育改革而言,一方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供給效率;另一方面還須規范政府有形之手,減少政府約束行為,強化其服務職能,保證教育供給公平。此外,還須激活教育發展的社會機制,增加教育供給的活力,以促進高中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1.發揮市場機制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供給效率

資源配置有計劃和市場兩種機制。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主要是計劃機制,但實踐證明這種機制是失敗的。與計劃機制不同,市場機制是一種自下而上所形成的無序力量,能靈敏地反映市場各種變化情況。實踐證明,市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旦被激活,就會釋放出巨大的“乘法”效應。從教育資源配置實踐來看,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既要走出競爭即有效的思維范式,又要避免政府過度與不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要認識到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等基本屬性,引入市場機制不能無視教育的公共屬性。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既包括提升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又包括維護教育的公益性;既包括“法無授權不可為”,又蘊含著政府對民辦教育產權的明確界定以及適當的監管與激勵。為此,發展高中教育,一方面須尊重市場機制的內在規律,避免政府的不適當干預;另一方面,高中教育發展引入市場機制要以不損害教育的公益性為前提。

2.合理有效規范政府職能,保障教育供給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和維護教育公平而言,政府應當承擔主要職責。以公平正義的理念來推進教育資源配置,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外部性”存在以及為保證教育的公益性,利用政府機制這只“有形之手”來矯正和彌補市場機制缺陷早已被理論界和實踐界所證實。然而,政府干預教育市場機制的基礎以及內在邏輯是什么?度如何把握?本文認為,可以引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出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來合理規范政府職能,實現政府由全能向有限轉變。在“權力清單”下,政府應該明確應該做什么,做到“法不授權不可為”;在“責任清單”下,政府要明確如何管理,做到“法定責任必須為”,做好管理與服務。具體而言,面對高中教育發展困境,要盡快修訂完善《民辦教育促進法》等相關法律,進一步解決民間、社會力量投入教育準入難等問題,營造社會資金進入教育的制度環境,鼓勵和引導民辦高中學校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明確民辦高中學校的產權保護,明晰民辦學校的性質與產權,對教育資本退出等相關內容作出詳細規定,保證教育的公益性。

3.激活社會力量辦學機制,增加教育供給活力

縱觀教育改革歷程,我國經歷了以政府為主的單軌制階段和政府與市場相互并存的雙軌制階段。不可否認,這兩種教育資源配置制度在特定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兩種資源配置機制所存在的問題。市場的“無形之手”加上政府的“有形之手”并未很好地解決市場經濟所有難題,缺乏社會辦學力量的參與,市場與政府的作用就難以發揮。也正因為如此,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就開始推進教育社會化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增強教育發展的活力。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力量辦學始終難以真正登上教育舞臺。在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現況下,激活社會力量辦學,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已經是創新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不能回避的問題。為此,一方面,國家應落實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保障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公平競爭;另一方面,高中學校應結合地方發展的具體實情,走各種形式的發展道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曉民,周翼虎.中國單位制度[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2] 中國青少年研究課題組.我國低齡留學發展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13(11).

[3] 中華網.政協常委朱永新:辦好高端教育留住出國青少年[OL]. http://edu.china.com/new/edunews/jy/11076178/20160304/21675102.html.

[4]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0-2015年.【責任編輯 王 穎】

猜你喜歡
高中教育供給側改革
創新性科研人才的培養模式
“以生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級管理工作研究
基于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為了學生好”
淺析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房地產去庫存有何妙招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