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

2017-03-22 10:54曹廣超孫語林
祖國 2017年5期
關鍵詞:形成過程

曹廣超+孫語林

摘要:了解與認識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對于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覺悟、更好的圍繞群眾路線開展黨的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依據黨發展的歷史進程,本文首先對于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過程進行了分階段描述,然后對黨的群眾路線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分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黨的群眾路線 形成過程 豐富發展

黨的群眾路線與實事求是、獨立自主一樣,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毛澤東思想的根本特征。毛澤東把唯物主義思想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提出了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為我國的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提供了指導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基本方向,為我國社會實踐提供了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我國的革命斗爭也推進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因此,了解與認識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對于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覺悟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鼓勵黨員更好的圍繞群眾路線開展黨的實踐活動。

一、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過程

(一)黨的群眾路線思想萌芽階段

中國共產黨建黨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是黨的群眾路線思想萌芽階段。1921年黨的一大會議召開之后,提出的綱領和決議中沒有直接反映出群眾路線的概念和思想,但強調了要“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決議中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一個群眾黨,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員一定要深入到群眾中去開展運動。這個時候雖然沒有形成群眾路線,但已明確提出了群眾的概念,并強調了深入群眾的意義和重要性。在之后的幾次黨的會議中,雖然也沒有提出具體的群眾路線思想,但都強調了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重要性和團結農民、青少年等的具體工作方案。因此,在建黨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萌芽時期,雖然沒有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明確群眾路線的思想,但在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已經深刻認識到了群眾是黨的重要工作對象,強調了群眾工作的重要性。

(二)黨的群眾路線孕育產生階段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黨的群眾路線孕育產生的階段,當時的形式對于形成黨的群眾路線提出了現實要求。1927年10月,毛澤東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次年4月,朱德的部隊與毛澤東的部隊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就是著名的“井岡山會師”。此時,建設、鞏固和發展根據地成為了黨面臨的重要任務,關系到黨和紅軍生存和發展。黨內急需正確的思想指導,來引導黨員如何定位和處理群眾關系。1928年11 月,李立三首次中國共產黨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緊接著,次年9月,周恩來在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強調沒收地主豪紳財產、紅軍籌款等工作需要通過走“群眾路線”來進行,再次提出了群眾路線的概念。此后,毛澤東在一系列文章、講話和指示中對于“群眾路線”進行了反復的強調和深入的闡述。

毛澤東認識到了“群眾路線”的重要性,通過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結合現實需求,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闡述,將“群眾路線”思想上升到指導中國共產黨的核心指導思想之一。1929年12月,毛澤東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上作了報告。強調中國共產黨除了通過發動軍事力量消滅敵人以外,還肩負著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重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政權。并闡述了一些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方式方法,認為中國共產黨應進行議會討論形成統一的思想和方案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行。通過確立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真正解決了“為了誰、依靠誰”的核心價值觀問題。

(三)黨的群眾路線正式形成階段

抗日戰爭時期是黨的群眾路線正式形成階段。全國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成了全國性的大黨,擔負了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黨的建設方針和路線不再僅僅在部分革命根據地貫徹實行,而是要逐步擴展到全國范圍。此時,如何建設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對于中國共產黨全體成員來說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起草

1943年6月,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提出了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兩種工作方法。認為在黨的工作過程中,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是正確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需將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深入分析總結研究,得出方案,再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使群眾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動,并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方案的正確性。然后再將檢驗結果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由中國共產黨成員進行進一步分析總結研究,得出下一步的新方案,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經歷實踐的檢驗。這樣反復循環,使真理在不斷的檢驗中明確并被提煉出來。

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對于黨的群眾路線思想進行了系統、科學、完整地論述,對于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形成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它詳細描述了如何堅持和完善黨的群眾路線,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2.黨的七大的召開

黨的七大的召開是黨的群眾路線形成的又一個標志性事件,對于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的系統化實現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七大會議召開前,黨在六屆七次全會上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系統總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

1945年,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著重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報告中強調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力量,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緊密聯系人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關鍵。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是中國共產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中國共產黨每一個黨員都要堅持和人民打成一片,信任和幫助廣大人民。與此同時,劉少奇也在七大會議上強調了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進一步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地位,標志著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的正式形成與確立。

(四)黨的群眾路線的完善階段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完善階段。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出現了轉折,其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也更加嚴峻,此時,完善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個緊迫而現實的問題。

1956年黨的八大會議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和完善,使黨的群眾路線的內涵更加精煉明確。鄧小平認為黨必須在工作中堅持并發揚群眾路線的傳統。鄧小平在會議中,將黨的群眾路線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中國共產黨要全心全意服務人民,另一方面黨的領導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并將黨的群眾觀點和黨領導群眾兩者進行了概念上的統一,進一步豐富和明確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內涵。八大將黨的群眾路線第一次正式寫入黨章,要求全黨成員發揚群眾路線傳統,不能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戒驕戒躁,與官僚主義現象做斗爭。

二、黨的群眾路線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此后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黨的群眾路線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之后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于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高度提煉和概括。之后的十二大也通過的黨章指出了黨要繼續堅持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強調要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黨的十四大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補充進黨章。之后,我國的歷屆代表大會都會強調黨的群眾路線,并不斷完善和提煉,最終在十八大會議通過黨章確立和體現了對于黨的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即以“兩個一切”為基本群眾觀點,“一來一去”為黨領導群眾工作的途徑和方法。其中,“兩個一切”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來一去”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除了對于黨的群眾路線的不斷精煉概括和反復強調,在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還不斷對黨的群眾觀點進行了繼承、創新和發展。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黨要依靠群眾,同時又要對于群眾進行教育和引導,對黨的群眾路線中的“兩個一切”根本觀點進行了進一步拓展。

三、結語

黨的群眾路線是唯物主義思想與中國共產黨實際工作相結合的產物,形成于我國革命時期與建設時期,發展于我國改革開放時期,是經歷了實踐反復檢驗的真理,是行之有效的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之一,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特征與政治優勢。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每個黨員都需要堅持和發揚的光輝傳統,對于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覺悟、更好的圍繞群眾路線開展黨的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郭亞丁.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及其主要條件[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3,(05).

[2]曲青山.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J].前線,2013,(10).

[3]王晉林.對黨的群眾路線形成發展的歷史考察[J].實事求是,2014,(01).

(作者簡介:[1]曹廣超,碩士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孫語林,碩士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形成過程
題組設計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形成過程探析
柳田國男民俗學形成過程的研究
論職業中學立體幾何中的過程性教學
中小企業吸收能力形成及特征研究
網絡輿情的形成過程與演化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