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成語典故“對癥下藥”談起

2017-03-23 04:45趙廣蘭
養生月刊 2017年7期
關鍵詞:異病對癥下藥華佗

◎趙廣蘭

從成語典故“對癥下藥”談起

◎趙廣蘭

“對癥下藥”這則成語來源于《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府史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螂y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锤髋c藥,明旦并起?!?/p>

有一次,倪尋和李延兩人都患了頭痛發熱的毛病,均請華佗為其診治。華佗詳審病情,問清原委,并仔細切脈,察看舌苔后,斷然指出“倪尋要吃瀉下藥,而李延則要吃發散藥”。治法迥然有別。旁人聽后,詫異地問:“為什么同樣是頭痛發熱,而處方用藥卻有天淵之別呢?”華佗解釋說:“倪尋身體外部沒有毛病,頭疼發熱是由于內傷飲食所引起的,故而需用瀉下藥以蕩滌在里之積滯;李延身體內部沒有毛病,頭痛發熱是由于外部感受風寒而導致的,故而需用發散藥以祛除在表之風寒。病因不同,治療的方法就絕然有異?!贝蠹疑罡腥A佗言之有理。隨即,依方服藥,果然,次日清晨,頭痛發熱均霍然而愈。

華佗不愧為偉大的醫學家,他從相同的癥狀中,找出了不同的致病因素,針對病因,抓住根本,處方用藥。故而能殊途同歸,藥到病除。

正確掌握和科學運用中醫的治則,是治病的關鍵?!皩ΠY下藥”這條成語反映的是中醫“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

“同病異治”,其含義是,對于患者在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相同癥狀要具體分析,由于其病因不盡一致或完全不同,所確定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正如華佗精辟的分析那樣:倪尋和李延所表現出的病痛雖均為頭痛、發熱,但其一病在外,是感受風寒之邪所造成的,應該用發汗法以驅散風寒;其一病在內,是飲食所傷造成的,應該用瀉下法以去除食積。由于他辨證準確,二人用不同的藥物治療后疾病都立刻消除了。

影響同病異治的因素,一般有下列幾種:

1、病人的體質不同,治療不同:病雖同,但若病人的體質強弱有別,臟腑氣血虛實不同,則治法應當有別。如同為溫熱病邪侵犯衛分,如病人素有陰虛的當滋陰發汗,氣弱的當益氣發汗,無虛的則當辛涼解表。

2、病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治法不同:同一疾病,因其病變部位有內外、上下、臟腑和經絡等的不同,其治法也當有別。如同為痰飲為病,若水停心下的宜苓桂術甘湯,水在腸間的用己椒藶黃丸,水滯下焦的則需五苓散等。

3、治法因病的標本緩急不同而異:一般雖是同一病,但因主次緩急不同,則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如同為腹脹病,由水濕所致的多標急于本,當先治其標,用利水祛濕法腹脹可止;由脾虛所致的則本急于標,當先治本,并可根據不同性質的脾虛,分別用補脾陰和益脾氣的方法。

“異病同治”,意思是說,盡管病不相同,但只要“證”是相同的,就可用同一種方藥治療。這就是說,異病同治的物質基礎,必定是有相同的證(包括相同的病機)。例如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病,只要是屬于中氣不足或氣虛下陷的,就可同用補中益氣的治法。又如同一熱邪致病,因人體內在因素及外界環境的不同,所表現的病狀也可多樣,有的表現為腹部脹大,有的為鼓脹,有的可痙攣抽筋,有的也可表現為嘔瀉吐酸。這些錯綜復雜的不同表現,都有相同的病因,故其主治大法相同,不外乎瀉熱。由上可知,異病同治實際上是病雖異,證卻同,故治法同,這是中醫辨證施治原則的具體運用之一。

猜你喜歡
異病對癥下藥華佗
基于“異病同治”探討當歸芍藥散治療子宮腺肌病和盆腔炎的作用機制
子宮內膜功能亢進性疾病的“異病同治”診治研究思路
華佗學醫
華佗治病
華佗學醫
小華佗拜師
人參雖好,也要“對癥下藥”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臺媒稱海峽論壇“對癥下藥”
“異病同治”理論在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