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蘇軾作品中的憂患意識

2017-03-27 15:33李俊
大學教育 2017年3期
關鍵詞:憂患意識作品蘇軾

李俊

[摘 要]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他66年的人生中,留下了大量雄奇瑰麗的文學作品,他的作品大多豪中見悲,充滿憂患意識。了解蘇軾的生平及其不同時期的作品特點,仔細分析蘇軾詞作中不同方面的憂患意識,并分析其重要性,對于今人正確、全面認識蘇軾,科學的分析蘇軾的作品,把握他的思想,進而把握那個時代的思想脈絡至關重要。

[關鍵詞]蘇軾;作品;憂患意識;意義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095-02

生活在北宋戰亂時代的蘇軾,面對著日益嚴峻的民族矛盾以及日漸腐朽的皇室統治這一復雜局面,胸中激蕩著“致君堯舜”的慷慨志向,有著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然而仕途坎坷,幾經沉浮的他,卻在面對民族危機時無能為力,因而,在他的詞作中,充滿著“人生如夢”的人生感嘆和濃濃的憂患意識。分析蘇軾作品中的憂患意識,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個真正的、完整的蘇軾,準確品悟其作品的情感和文學價值,更有助于我們把握那個時代的思想脈絡。

一、蘇軾及其作品概述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在蘇軾坎坷波折的一生中,其幾經貶謫,留下了數量龐多的詩詞作品,作品中充滿著濃濃的民族憂患意識,極具哲理的人生感悟以及豪野、曠達的矛盾對比。

早在被貶謫前,蘇軾的作品中就充滿著他對人生的憂患意識和樂觀豪邁的心態,既有“吾心淡無累,遇境即安暢。東西徑千里,勝處頗屢訪”的少年意氣,又有“人生識字憂患始”的感嘆,可以說蘇軾的樂觀豪放和他的憂患是共存的。

對于被貶謫之后的蘇軾作品特點,正如蘇軾晚年所做的《自題金山畫像》中所述那樣,“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主要以黃、惠、澹三州為界。

第一,黃州階段。蘇軾元豐三年因在“烏臺詩案”中受到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這時的蘇軾不再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開始有了出世歸隱的想法,然后至黃州不久,他又開始燃起樂觀心態,面對貧瘠的貶謫地卻發出“長江繞郭知魚美”這樣的感嘆,面對“無人顧”的“廢壘”和“滿蓬蒿”的“頹垣”,他“躬耕其中”,自嘲“應笑謀生拙,團團如磨驢”,這一時期的東坡先生含淚自嘲,借詩舒臆,不斷尋求自我解脫。

第二,惠州階段。紹圣元年四月,蘇軾又因莫須有的譏諷先朝的罪名被誣陷貶至英州,而后,八月又再貶至惠州。此時的蘇軾雖然心中郁悶,卻仍不失他的曠達、樂觀精神,這一時期的蘇軾有著“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的開闊胸襟和“幅巾我欲相隨去,海上何人識故侯”的悲觀隱世之情。他看到了民族危機的日益嚴峻卻無能為力,這使得他既憂患家國,又對朝廷失望,產生了歸隱田園不問世事的無為思想,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想折磨著蘇軾的內心,讓他在失落的同時又帶有一絲絲的期望。

第三,儋州階段。元符元年,62歲的蘇軾又再次被貶到具有“南荒”之稱的澹州,因路途遙遠、困難重重,蘇軾的心中悲意忡忡,充滿“搔首凄涼十年事,傳柑歸遺滿朝衣”的悲涼之意,雖然如此,東坡先生卻仍滿懷憂患意識,不斷自我安慰。試想,一個胸有大志,憂心家國的老人,卻只能“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這其中的悲痛可想而知,但是東坡先生卻能夠在這樣困苦的境地仍保持曠達心態。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一再被貶的他卻始終懷有一顆為家國憂患的心,盡管心中悲哀不已卻仍能堅持樂觀心態,這樣的蘇軾既矛盾又令人敬仰,正是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其詞作為世人所欣賞。

二、蘇軾作品中的憂患感傷主題

蘇軾一生作品數量龐多,其中始終貫穿蘇軾作品的是他濃厚的憂患意識,不管身處何種境地,他都心系家國,心系民族。

(一)民族危機時的憂慮

受父親蘇洵的影響,少時的蘇軾就有著強烈的民族危機感,對時政的把握敏銳而全面。他看到了表面安泰的北宋其實充滿內憂外患,他曾指出:“(方今天下)非有四夷交侵邊鄙不寧之災,而中國皇皇,常有外憂?!保ā恫呗砸弧罚?。此外,為了解決民族危機,蘇軾一直在積極尋找策略,他的《教戰守策》主張“尊尚武勇,講習兵法”,他認為“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甚至在他的《平王論》中,預見了“避寇而遷都,未有不亡;雖不即亡,未有能復振者也”的悲哀歷史結局。蘇軾的很多詩詞作品都表現出了他的民族憂患之情和積極戰斗的政治主張,例如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形象地表明了蘇軾的萬丈豪氣。

(二)仕隱之時的感傷

蘇軾的一生可謂坎坷多折,他三度被貶,且官職一降再降,最終被貶至當時的“鬼門關”儋州(今海南)。伴隨著他幾經波折的仕途之路,他的情感之路也十分不幸,他的三位愛人先后病逝,晚年的蘇軾饑寒交迫,飽受摧殘。自26歲入朝為官到66歲因病去世,其中有14年之久蘇軾是處于被貶時期。這種種苦難既讓蘇軾胸中郁悶難平,滿懷被貶謫的感傷,又使得蘇軾走遍祖國大半河山,看遍世間冷暖。正因復雜坎坷的身世背景,蘇軾的詩詞中常滿懷他對自身仕途不幸的慨嘆。

他感慨“人生如夢”、“去來皆夢”,對身不由己、萬丈豪情卻不能舒展的仕途無可奈何。雖然蘇軾說著“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三月七日》),好像他已下定決心不問世事;然而,他的志向卻從未泯滅,他的《前赤壁賦》寫道:“飲酒樂甚,扣舷而歌?!逼涓柙~云:“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彼€曾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也就是說蘇軾一直期望著有朝一日能夠被召回朝,實現自身的抱負。

總之,仕隱之時的東坡先生雖常常暗自感傷生不逢時,卻一直有著一顆不甘落寞,希望能“西北望,射天狼”的心。

(三)儒、釋、道的矛盾

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著蘇軾的一生,蘇軾一生堅持儒家入世思想,但面臨三次被貶的人生遭遇和妻子相繼離世的哀痛,使他的人生又同時充斥著佛家的出世之心和道家的避世之道。

受父母的影響和家鄉四川眉州濃厚的儒家思想熏陶,蘇軾自小就樹立了建功立業、為國為民、“致君堯舜”的偉大志向。雖然三次被貶,仕途坎坷,蘇軾卻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入世信念,即使在垂垂老矣的晚年,他也有“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

此外,“烏臺詩案”被貶后,釋家佛教思想宣揚的人生“空”、“苦”開始對蘇軾產生深遠影響。一生困苦重重的他體會到了生老病死諸多苦難,他的詞作中也多有曠達的禪意在其中,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等無不是他借佛學自我安慰的典證。

由于北宋時期道風盛行,蘇軾也深受道家無為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幾度被貶,面對人生的種種艱辛,蘇軾更幻想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他的大量詞作中都引用了道家的典故來借以自我安慰。

總之,蘇軾的一生貫穿著儒家的入世、釋家的空幻、道家的無為思想。他有著“奮厲有當世志”的萬丈豪情,卻因為人過剛過直而幾次受害被貶,滿腹哀情的他屢屢產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歸隱之情,想要通過釋家思想使心靈得到寄托。這種種思想在他人生的不同時期相互作用,雖然明知入世的困苦磨難,卻仍堅定一顆忠君報國之心。

三、蘇軾作品中感傷、憂患及其意義

蘇軾的大多數詞作中雖然蘊含著一股感傷之情,但卻也無不彰顯著他的豪放之心,可謂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痛而不滅。無論是滿懷激情、前途一片光明的早期時代,還是經歷三起三落的坎坷階段,抑或是垂垂老矣的遲暮晚年,蘇軾始終有著濃濃的憂患意識,他看到了國家的內憂外患,預見了北宋的悲哀結局,更看到了百姓的困苦生活。

蘇軾思想中雖飽含憂患意識,卻并未使他的人生就此頹廢,他通過自身的所見所聞和思想整理,面對苦難時不斷自我省悟,不斷超越自我,這是蘇軾思想的可貴之處。他的這種對人生超脫的審美態度,使他的作品得到升華,對于今人正確解讀蘇軾、客觀反觀自己并超越苦難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總而言之,借助對蘇軾作品中外曠實悲的憂患意識的把握,可以讓我們正確、科學地認識蘇大學士,認識東坡先生,更可以讓我們借此看到士大夫們的錚錚鐵骨。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笑天.簡談蘇軾作品的憂患意識[J].濱州師專學報,1991(3).

[2] 丁武.豪中見悲:蘇軾詞個性特征淺論[J].古代文學,2010(9).

[3] 程文俊.論蘇軾詞的感傷美[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4] 王萍.外似曠達而內蘊悲感——蘇軾文學作品中情感狀態淺論[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5] 冷成金.蘇軾詞對現實悲劇性的審美超越[J].河北學刊,2016(3).

[6] 杜霖.蘇軾的悲劇意識及其價值[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

[7] 冷成金.蘇軾詩文悲劇意識的特質[J].社會科學戰線,2010(2).

[8] 潘定武.試論蘇軾的民族意識[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9] 程美華,肖付華.試析蘇軾思想的曠達與矛盾[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責任編輯:鐘 嵐]

猜你喜歡
憂患意識作品蘇軾
從善如流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吟詩赴宴
湖湘文化中的憂患意識與魏源的“救亡圖存”“經世致用”
中原文化與文曉村新詩創作
做優秀記者:如何從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聞
對丁旭東音樂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簡論20世紀的法國文學潮流
警惕美國別有用心的“憂患意識”
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