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西岸農業高職教育的改革與探索

2017-03-30 11:13蔡晨
經濟師 2016年12期
關鍵詞:海峽西岸改革

摘 要:在我國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海峽西岸農業高職業教育面臨發展規模較小且基礎薄弱、高職教育存在體制障礙、自身優勢未予充分發揮的難題。為了加快農業高職教育改革并為海峽西岸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提出了農業高職院校應有效整合力量形成大教育格局,突出海西農業高職的辦學特色,穩步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增強社會認同感,提升培養農業技能型人才促進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海峽西岸 農業高職教育 改革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210-02

馬克思說:“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痹谖覈鐣髁x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高職教育一直扮演著推進者的角色,但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以下簡稱“海西”)農業現代化建設與農業高職教育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還較為薄弱,如何加快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升教育對農業現代化的貢獻,這是海西經濟建設的重大課題。

一、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蓬勃發展,海西農業高職教育肩負著海西農業現代化人才培養的歷史任務,其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但其目前在可持續發展上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克服的發展瓶頸。

(一)農業高職教育的規模較小且基礎薄弱

海西農業職業教育的范圍包括福建省和覆蓋浙、贛、粵一部分,可是承載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在數量上少,整體規模較小,力量比較薄弱。以福建省為例,涉及農業高職教育的院校主要有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其他民辦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少之又少,福建省九地市分別設有農業中等職業院校等。這些農職院校在現存的教育體制下與其他非農院校存在著激烈競爭,而且有限的教育資源被分割了,沒有形成強大的合力,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航母式的全職的農業類院校,而且農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也不盡相同,人才的層次和素質也參差不齊,即使屬于全職的農業類高職院校也沒有形成集團式、產業式規模,沒有形成強大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沒有對海西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產生強大支撐和推動作用。海西現代農業產業、農業經濟的發展就全國而言是滯后的,主要原因有產業基礎、政策環境、農業高科技實力、涉農資金以及發展觀念等制約因素,但農業職業教育欠發達、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是關鍵因素。

(二)農業高職教育體制障礙有待突破

高職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海西農業高職教育并未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本身的教育體制改革未能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陷入了舊體制路徑依賴,行政化管理體制依然存在,高職辦學未能與市場充分有機結合起來,依然是行政體制下的大學辦學體制,難以實現專業型模式向技術應用型模式的跨越,還未完全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高職教育新體制。這樣的體制必然造成海西農業高職教育未能形成產、學、研、用一條龍模式發展,使學校自身發展難以上新臺階,一方面導致學生的培養質量低、實踐動手能力差。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必對海西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如何改革行政化的高職院校管理體制,按照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規律,重構適應市場經濟的高職教育新體制,是現今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又一因素。

(三)農業高職教育自身優勢有待充分發揮

海西農業高職教育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存在許多獨特的發展優勢。首先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靠江西省等祖國內陸腹地,東臨我國臺灣,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空間廣闊,發展農業高職教育的回旋余地大;其次具有人才優勢。福建、浙江、江西、廣東相對全國來說經濟比較發達,比較容易聚集現代農業科技人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先后出現很多的歷史文化名人,農業是基礎產業,古代的農耕技術、方法先進;第三,開放程度高。閩、浙、粵地處沿海,面向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人們的眼界開闊,思想活躍,在對外開放中接受新事物、新技術特別是農業技術有優勢;第四,教育水平高。閩、浙、贛、粵人口眾多,高校林立,教育基礎扎實,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傳統意識強烈。這些都是作為發展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的優勢,并在海西農業高職教育做大做強的發展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和發揮,但目前的農業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業高科技領域的應用研究、農業技術的服務層次還不高,對外交流的合作機制還處于初期階段。

二、制約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原因

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有社會認識缺位、辦學理念偏差、教育扶持力度不夠和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的優惠政策缺失等。

(一)社會認識缺位

海西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對各層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客觀上推動了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但由于受我國傳統思想認識的影響,全社會包括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高職院校屬于三流學校,是本科院校之后的無奈選擇,造成了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不愿讀高職,尤其是“農”字頭的高職院校更是處于尷尬的困境,許多家長認為中國就是從幾千年來農耕社會走過來的,搞農業沒有前途,因此不愿意把孩子送入農業高職院校學習。這種社會認識的缺位是導致目前包括農業高職院校遭遇發展瓶頸的重要原因。

(二)辦學理念偏差

海西農業高職教育在辦學理念上存在偏差,教學模式依然遵從普通高等教育的慣性,重課內或校內教育,輕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學改革滯后,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相對陳舊,難以把握和跟蹤現代農業對科技發展的要求;專業建設與行業需求不夠緊密,為了招攬生源,不惜條件設置許多非農專業,甚至非農專業的生源大于農學專業,偏離了農業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由于建設資金缺乏,農學類實驗室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嚴重滯后,學生實訓實習深受影響,實習效果也不理想。這都影響了農業高職教育為農業生產、服務、管理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培養急需農業人才目標的實現;缺乏高技能型和“雙師型”專業教師,現任專業教師大多數是從高校畢業再到高職任教,缺乏第一線的實踐操作能力鍛煉,這與農業高職院校必須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存在偏差。這種封閉的辦學理念使產教、校企間的聯合無法取得實質性改變,農業人才的培養、使用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嚴重脫節。

(三)教育扶持力度不夠

教育行政部門對農業高職教育的發展措施、扶持力度存在偏差,把有限的教育經費主要投入到普通本科院校和基礎教育的建設上,農業高職教育的投入經費很少,高職教育只能處于維持階段,難以進行必要的硬件設施的建設。在招生政策上,由于普通本科高校大量擴招,許多高職院校難以完成招生計劃,高職教育生源的數量、質量不容樂觀,農字類的生源更是堪憂。這種高職教育的政策,是導致目前包括農業高職院校遭遇發展瓶頸的重要因素。

(四)發展農業的優惠政策缺失

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處中國的東南沿海,發展農業有著天然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也提出“山海合作”的愿景目標。但是,各級政府特別是農村地方政府沒有制定一攬子的農業現代化振興優惠政策和發展的規劃,包括農業項目發展規劃、農業人才引進規劃、農業資金投入安排等,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低,地方政府主要是集中精力上大項目,發展工業、興辦工業園區、大搞房地產開發等。這樣,農業類高職畢業生很難學以致用并施展專業才華,完成在農業第一線的對口就業,反過來,以就業導向型的農業高職院校辦學就處于艱難的保生存之中,難以發展壯大。

三、加快海西農業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面對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及產生原因,有效探尋破解農業高職教育發展的路徑,對于海西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有效整合農業高職教育力量形成大教育格局

首先,改革舊有的體制障礙。改革高職教育行政管理體制,重構以教學為中心,營造有利于靈活、寬松、有效的高職教育發展的新體制、新環境,通過體制創新,高職教育由行政主導型向教學主導型、由學科教學型向技術應用型的跨越。

其次,發揮政府教育引導力。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參與。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解決農業高職院校發展經費的不足,在招生方面給予降低學費等優惠政策;另一方面要鼓勵農業企業集團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建立職教集團,創建具有強大輻射力、帶動力的國家級農業高職院校。

再次,加強農業高職院校的合作。海峽西岸經濟區農業高職院校各具特點、各有發展優勢,閩、浙、贛、粵應加強農業高職院校之間的合作,包括合作辦學、聯合培養農業人才、共建實訓基地、開展農業技術研發等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夯實農業高職教育發展的基礎,增強并提升辦學實力。通過院校之間的合作,使之形成海西農業高職大教育的格局。

(二)充分發揮農業高職教育優勢突出辦學特色

農業高職院校應圍繞國家扶貧開發“精準扶貧”的理念,充分發揮其應用技術型專業優勢,為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振興和農民脫貧致富發揮突出作用。因此,優先發展和培養面向農村、農業和農民急需的,并且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專業和人才,如食用菌栽培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及其食品加工技術、食品貯運與營銷技術、高附加值的植物栽培與保護技術、畜牧獸醫與水產養殖技術、園藝園林技術、蜜蜂養殖技術、發酵工程和酶工程技術等等。圍繞這些特色專業和技術,培養一大批具有敬業精神的職業型和崗位型人才,開展大規模面向農村的農業技術服務,真正彰顯農業高職院校鮮明的產、學、研、用一體的辦學特色。

(三)穩步提高農業高職教育質量增強社會認同感

要增強海西農業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感,就需要穩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高職教育應該是“面向適用技術”的教育,是“面向一線現場的高等教育”。明確辦學目的,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重視過程監控,逐步完善以學校為中心、教育行政部門引導、吸收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首先,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海西高職教育要以農村、農業對人才需求為依托,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提高素質、增強能力”的原則,注重培養基礎性、多樣性、創新性的多規格人才,主動適應和服務于農村、農業對人才培養要求的需要。同時,培養對事業具有良好忠誠度的、健全人格和自我發展潛力的職業人。

其次,建立健全教學全過程質量管理。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必須堅持科學、高效的原則,規范教學管理者、教育者、學生全員參與,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涵蓋教學的全過程、各環節。根據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授內容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師與學生多向互動,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創新者,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再次,開展卓有成效的實踐教學活動。高職院校的辦學方式不能畫地為牢,固守在有限的校園里,應該大膽地走出校門,與地方基層政府或企業開展合作,合理地區布局,聯合建立典型的實驗實訓基地,這種基地既是教學基地,又是農業實用技術轉讓的孵化器,還是在農村開展技術服務和推廣的示范基地。這樣的立體直觀的教育教學,有利于擴大高職教育的引導力,增強社會的認同感,有利于培育農村農業科技人才的不斷涌現,加速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四)提升培養農業技能型人才促進創新創業能力建設

現代農業作為海西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性產業,農業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辦學條件,瞄準農業高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緊跟農業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地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先優重點建設一批面向農業的特色鮮明、辦學水平高的精品專業,依托行業企業和專業指導委員會,加強專業標準化建設和構建專業認證體系,推行職業技能鑒定,提升農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標準化、專業化水平。

在加強標準化、專業化建設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農業科技以不可想象的深度和速度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傳統的農業技術很快會被淘汰和更新,所以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勞動者去改造傳統農業,把傳統農民改造成職業農民,把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改造成農業社區、生態園區或農業企業集團,使廣大的農村、農民完成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的改造,使廣大的農村成為有志獻身農業人士的希望田野和樂土。

[基金項目:“三農”問題與農業高職院校的改革探索(sk16-05)]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

[2] 武文.對高職教育的幾點思考[J].職教論壇,2010(4)

(作者單位: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省農業干校 福建福州 350007)

(作者簡介:蔡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理論與政策。)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海峽西岸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海峽兩岸高職教育評估監測的比較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財政支持對策
國內外城市群發展協調經驗對海峽西岸城市發展的啟示
改革創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海西”開發奏凱歌——福建省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