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基礎教育模式的現狀分析與創新

2017-04-01 16:34田曉明宋琴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人文底蘊觀察生活

田曉明 宋琴

摘 要 如何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思考和面對的。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響,美術教育存在著過度套路化、模式化的現象,通過集訓的學習方式貌似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提升了繪畫表現能力,實際上這只是表象,殊不知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牢牢地束縛了,難以獲得在繪畫上的提升和發展。文章以繪畫創作的角度從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培養創造力和融入文化內涵三個方面闡述了在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 觀察生活 發現規律 開發想象力 培養創造力 人文底蘊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教育在拉丁文中有“引出”或“導出”的意思,指的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由內而外的發掘出人潛在的素質。美術教育就是要培養引導學生去學會觀察生活,發現規律,開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的能力。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功利目的的影響,美術教育存在著過度套路化、模式化的現象,通過集訓使得學生在短時間內繪畫表現能力獲得很大提升,這看似成功的實例實際上經不起細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急功近利的培訓方式牢牢地束縛了,最終體現在了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畫面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思考和面對的。和語言、運動、視覺、聽覺等能力一樣,繪畫能力其實是也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只是隨著人的成長,語言能力不斷的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幾乎都采用語言和文字的方式來實現。若不是職業美術工作者,多數人忽略甚至丟棄了本應具有的繪畫能力,久而久之就會認為繪畫能力是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的,實際上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對繪畫能力的培養不該只是套路化的教授如何畫這樣或那樣的具體物象,而是應該培養起學生利用線條、色彩、塊面等造型手段進行視覺形象創作、表達、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由心而發,而不再只是缺乏熱情和主動性的機械的“為畫而畫”。如何培養學生視覺形象創作、表達、交流的能力;首先要學會觀察生活、發現規律,這是基礎;其次美術教育者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進而鼓勵其進行創作;要想最終呈現出一份“有血有肉”的畫作,畫作中就應該承載有更深層次的內容,而這些就要求畫者自己具備有深厚的文化涵養。

1要學會觀察生活、發現規律

任何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的總結都是建立在認知感受的過程后才得到的,這個過程是視覺聽覺觸覺或是多種感官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今生活在鋼筋混凈土叢林中的學生很難有機會去了解到大自然的真實形態。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有一項問卷調查是針對各地區16歲以下人群的,詢問“雞有幾只翅膀幾條腿、魚生長在哪里、蔬菜生長在那里?”等等這些基本常識問題,結果就有不少學生回答道雞有六只翅膀,魚生長在魚缸里,蔬菜生長在超市等等類似這樣的五花八門的答案,聽到這樣的答案大概所有人都會捧腹大笑,可是笑過之后呢?濃濃的悲哀席卷而來,之所以會有這樣匪夷所思的答案,原因其實就是這些學生在快餐店發現一份雞翅快餐里面有6只翅膀,在飯店吃飯時看到魚就是在魚缸里游來游去的,購買蔬菜時候發現蔬菜是擺放在超市貨架上的,這個真實的事例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反思。

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首先它來源于生活[2]。學會觀察生活,就要觀察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萬物百態,而不是只看表象,坐井觀天。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人為創造的美其實都來源于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觀的美這種美不已人的存在而存在。

學會觀察發現規律不單是初學者需要掌握的,對于專業人士也是同樣重要,也難怪為什么說采風和寫生是藝術創作必不可少的的環節。

2重視想象力的開發和創造力的培養

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一個民族前進發展的源動力,在改革創新鼓勵創業的時代背景下這一點顯得更為突出。美術中同樣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尤其是處于基礎地位的繪畫更是這樣,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才能有風格萬千的畫面,有了可行的創造力才能擁有鼓舞人心的作品。

但是想象力的開發不同于技術訓練,不是一味的埋頭苦干就能獲得,而是著重于思維模式的形成,這種思維模式的形成需要同時具備兩個素質,一是勤快,二是好奇心。

勤快就是要多動腦勤動手,從意識到實物、從無形到有形、從“胸中之竹”到“畫中之竹”,就是手腦并用相互作用的結果。勤快對于美術基礎教育而言就是要多記錄多創作,準備一個速寫本,養成習慣眼前看到有不錯的形象就把它記錄描繪下來(即速寫),腦海中有了新的創意也要把它描繪出來(也就是所謂的涂鴉)。一個是記錄眼前的對象,一個是記錄心中的想象,兩者相輔相成循序漸進對繪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保持一顆好奇心非常重要,這將有助于你在熟悉的環境中發現新的視角,捕捉不易被人發現的美。比如從不同視角觀察竹子會發現不一樣的美,近看筆直通透,一枝獨秀,遠看郁郁蔥蔥,層林盡染。人總是會對世界上的許多事物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正是這種不知道、不明白、不理解引起人的好奇,于是才會促使人去探索、去研究,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科學和科學的進步。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是活力的保證,是一切創造的動力。居里夫人也曾說過“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哥倫布若是不好奇海的那邊有什么,或許就沒有“發現新大陸”一說了;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若是不好奇各種生物起源,估計也不會有震動學術界的《物種起源》的出現。

3以傳承中華文明,解讀中華文化、呈現中華之美為前提

學會觀察生活發現規律,加入想象力和創造力,藝術作品的呈現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也就是說只要能具備以上兩點能力,也就具備了能獨立創作真正意義上原創作品的能力。但是,想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僅憑這兩點能力還顯得過于單薄。美術創作的表象是具體的畫、具體的線條、具體的色彩等等,畫面只是載體,深層次的本質是文化的呈現,是創作者主觀意識上對文化的解讀。這就需要藝術創作者對人文、歷史、自然、社會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任何地域的藝術風格都與他的根深蒂固的地域文明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中華文明發源于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流域,長期的農業文明造就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平和中庸的人生態度和循環辯證的思維方式,所以中國美源于裝飾藝術,但更注重人文價值,善于表現物象最本質特征和內在精神之美,在形式上多工筆線描或水墨寫意。而西方美源于古希臘藝術,注重科學精神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關系,利用明暗、透視、空間、質感等表象因素再現對象,在形式上多立體在風格上多寫實,如立體雕塑和古典油畫。中國美和西方美只有形態差異之別,并沒有優略之分。

自各個綜合高等院校和專業美術學院紛紛開設藝術類專業大規模招生以來,考生的專業課考核都是西方化的素描色彩,長期以來套路化、模式化嚴重。再加上各類短期美術集訓班的涌現,表象看似短時間內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獲得很大提升,但學生思維已經固化,行為已經機械化[5],只會照搬復制,沒有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更不要說文化含蘊方面了。

中華文明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美術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學生將中華文明傳承下去。學習素描色彩也罷,學習線描國畫也罷,目的的是為了能走好自己未來的路;要看清“他人”也要學會認識“自我”。也就是說無論采用那種形式進行藝術創作,都不應離開傳承中華文明,解讀中華文化、呈現中華之美這個大的前提,融文化于畫作中。

4結論

今天的國際舞臺上,中國人早已擺脫了落后、老土、挨打的面貌,用勤勞和智慧編織著偉大的中國夢;當今的文化、創意、包裝、服裝、電影、造型、建筑等各個方面也都需要大量美術工作者的參與和表現,所以這個夢同樣離不開美術工作者的努力。

在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就是需要著重注意這三個方面能力的培養:

(1)在繪畫創作前,要學會觀察生活發現規律;

(2)在繪畫創作過程中,應該著重想象力、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

(3)以傳承中華文明,解讀中華文化、呈現中華之美為前提,創作有層次、有深度的作品。

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傳承中華文明、解讀中華文化、呈現中華之美是前提;觀察生活發現規律是方法;開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是條件。美術的學習沒有捷徑,以上三個方面能力,都需大量的實踐,反復性的揣摩,通過實踐檢測不足,通過揣摩取得進步。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高于之處就在于人在記錄美的過程中加入了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使得藝術美不單單只是對自然美的再現,而因人的參與使自然美、客觀美升華為了人為美和主觀美的綜合呈現。

(通訊作者:宋琴)

參考文獻:

[1] 對教育與教學的內涵理解.河北德育網.

[2] 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 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鄭亞菲.繪畫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探析--以中國傳統繪畫研究為例[J].大觀,2015(2).

[5] 李建.美術基礎教育模式化的危害[J].北方美術,2000年03期.

猜你喜歡
人文底蘊觀察生活
利用高中語文教材培養學生人文底蘊
語文,怎樣才能吸引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