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技術產業比較研究文獻綜述

2017-04-10 15:38項多偉蔣志華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7年8期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比較研究

項多偉 蔣志華

[提要]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高技術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趨顯著。本文主要在閱讀國內外學者對高技術產業相關文獻研究基礎上,歸納總結我國高技術產業相關研究進展,并針對國內外學者研究不夠透徹的方面,進一步探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開拓下一步研究思路。

關鍵詞:高技術產業;比較研究;文獻評述

中圖分類號:F4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5日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在加大對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力度,無論是從政府還是從企業層面均不斷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高技術產業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意義越發凸顯。高技術產業在科技經費、科技人員等方面的投入比重遠遠高于其他產業。本文的側重點在于較全面地梳理高技術產業研究進展,拓寬高技術產業的研究領域。

一、國外研究綜述

197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在《技術和國家貿易》中首次提出高技術的概念,隨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西方發達國家將高技術產業的重視程度提到了國家發展規劃層面,隨后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紛紛參與研究,通過查閱相關國外文獻20余篇,將國外的高技術產業發展從以下兩個層面梳理歸納如下:

一是理論基礎研究層面。這一階段研究者是影響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并討論了影響創新效率的因素,即價格因素、產業集群效應、地理因素、專利等因素。具體來看:崔普利特(1995)以特征價格指數和技術效率之間關系為出發點,通過分析,表明價格指數影響著高技術產業的技術效率。Marina Van Geenhuizen(2007)等則對生物高技術產業產生興趣,研究結果表明位于研究型大學或者研究中心附近,高技術產業往往較為集中,原因在于知識的溢出效應以及外部性的影響,往往造成這些高技術產業較為集中。Jakobson(2007)則對中國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展現出了濃厚興趣。他以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分析,對創新效率方面的探討并未涉及。Sebastien(2011)等則選取專利數據作為研究基礎,分析結果表明發明創新效率的高低,取決于外部研究伙伴的協作,協作越密切,效率則越高;并且外部合作伙伴的作用不單單只是影響效率,而且大大影響技術創新的決定和創新動機。

二是實證分析研究層面。在這一階段,研究者主要利用已有的數據對高新技術產業效率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具體來看:Jooh Lee(1995)等選取美國、日本兩個國家的高技術產業數據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指標間的相關性,得出結論為隨著企業研發經費的增加,企業長期績效、市場份額會隨之增加。Sena(2002)選取意大利206家化工企業為研究對象,以效率高低分類,分成高技術企業和非高技術企業。研究表明,高技術企業的企業效率能夠帶動非高技術企業的效率。約翰哈格多恩(2003)等選取1,200多家的國際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從這些企業的投入與產出兩個角度對企業自身的創新績效進行綜合評價。Hale Kaynak(2005)等采用聚類分析方法對技術制造企業的質量管理與企業績效之間進行聚類分析。Ellis Connolly(2006)等選取澳大利亞高技術產業數據,研究資本利用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資本使用對生產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Raab(2006)等利用美國各州的相關數據,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分析結果表明高技術產業對經濟的作用顯著,部分州的經濟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技術產業的高投入帶動。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在高技術產業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明確指出:“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要把發展高技術產業擺到優先位置,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弊源?,拉開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研究的新篇章。通過查閱國內文獻40余篇,與國外學者的研究類似,國內學者也是從基本理論研究過渡到實證探索研究。但綜合來看,國內的研究主要是從以下三個視角來展開:

一是縱向維度,主要是以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投入產出效率情況等作為研究對象,選取一段時期內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具體來看:王子龍(2006)從1994~2003年間的產業聚集水平為研究的出發點,對我國高技術產業集聚水平分析如下:高技術五大行業(除醫藥制造業)集聚水平穩步提升,在產業集聚的同時,區域發展分化現象也逐漸顯現。張倩男(2007)利用我國2000~2004年間的5大行業17個部門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通過賦權法,綜合評價高技術產業各技術部門的投入產出能力,結果表明投入以及創新支撐能力比產出能力好。許簫迪(2007)等從1995~2004年我國高技術產業演化的時空分異角度入手,分析結果表明:沿海8省行業集中度較高;區域化差異顯著,十大地區壟斷較強;具有區位優勢的產業集聚愈發明顯。吳和成(2008)在我國2001~2005年間高技術產業科技活動的統計數據的基礎上,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我國的五大高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R&D)效率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十五”期間,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分行業的R&D效率表現差異較大。封偉毅(2012)等通過選取我國1995~2010年間的高技術產業數據,將指標分為3類,即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產業競爭力,11類四級指標,共建立5種多元回歸模型,實證結果表明技術開發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要大于技術轉化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另外外部環境也會間接影響產業競爭力。

二是橫向維度,主要以我國31個省份的省際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基礎,通過省際間對比分析,找出省際間高技術發展的差距與不足。具體來看:張倩男(2007)等選取全國21個省份的高技術產業數據,進行創新能力的評價,結果表明:不同地區的創新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并非必須將高技術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以免形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梁曉艷(2007)等從我國高技術產業空間集聚方向入手,計算泰爾指數(Theil)表明,產業集聚地區兩極分化嚴重;相對增長速度(RG)表明江蘇、福建、廣東等省份的增速高于全國,東部沿海省份已成為高技術產業核心增長極;空間Morans I指數表明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更容易集聚,Moran散點圖更加驗證了這一結論。陳萍(2008)等通過分析我國30個省份的創新能力,表明綜合創新能力靠前的省份為廣東、江蘇等東部沿海城市,靠后的省份分別是青海、新疆等。仇怡(2010)等從我國1998~2007年間31個省份國際貿易、產業集聚與技術進步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區域集中度較高,同時國際產品流通得到加強,產業聚集水平有較大提升。王軍(2010)開創性的采用三階段的數據包絡法(DEA),選取2006~2008年30個省市(自治區)諸多投入、產出以及環境等變量,綜合衡量和評價了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的運營效率,結果表明,高技術產業的運營效率受到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區域差異性較大,且環境因素影響較大。李平(2011)等利用我國1997~2009年的省際面板數據,通過建立回歸估計以及面板誤差修正模型,結果表明,推動作用較大的為科技人員投入以及經費支出,而專利申請數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短期影響有限。高秀艷(2012)等采用因子分析,綜合評價遼寧省的高技術競爭能力。結果表明:遼寧省的高技術產業競爭實力排名中等,競爭潛力排名中等偏下,競爭環境很差,綜合競爭力排名倒數,與先進地區差距較大。

三是綜合視角,主要是高技術產業的影響因素、競爭優勢、提升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具體來看:王錚(2005)等利用高技術產業聚集形成的區位因子,建立反映我國地區高技術產出聚集效果檢驗模型,評價結果表明:高技術產業集聚與知識環境、人力資本等關聯性較大,而交通、供應鏈等起到輔助性作用。柴斌峰(2011)等采用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提出一種新的改進方法,以更加準確的結果來衡量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支燕(2012)等對提升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的方向為:針對短期內績效提升主要依靠資金、人力以及外來技術的投入,改進的方向為技術外取反哺自主創新、“監督機制”與“激勵機制”同行等措施。桂黃寶(2014)則通過計算DEA-Malmquist創新效率指數,構建空間計量面板模型。結論為整體效率逐年提高,但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均逐年衰退;企業規模、勞動力投入、對外開放水平對創新效率有促進作用,而地理鄰近性、資本水平對創新效率的做進作用不顯著。

三、國內外研究綜合評述

通過對國內外60多篇相關文獻的閱讀,對上文的綜合評述如下:

第一,從發展歷程來看。高技術產業相關研究是從理論層面的研究慢慢深入到實證層面的研究,符合大部分產業研究的規律。但理論層面的研究僅限于高技術產業產生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影響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因素,并著力培育這些有利因素來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

第二,從研究角度來看。研究者們研究的角度分別從研究高技術產業競爭能力、空間集聚效應、創新效率、投入產出效率等方面,研究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時空現狀以及改進方向。但是研究的角度方面,投入產出效率和創新效率為研究的熱點,研究方法層出不窮。但是研究中間存在的問題為:研究的視角鮮有創新、對創新效率或者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指標的選取沒有統一的標準。

第三,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向來看。研究者已經把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縱向發展現狀摸清,現階段我國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橫向空間發展情況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西部地區較為落后;且鄰近地區的競爭關系較為顯著。但存在的問題為:短時期內,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仍然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并未形成特定的市場機制來引導;高技術產業的投入與產出成果并不形成對應的比例,投入多、產出不足的情況仍然存在。為此,如何讓我國高技術產業更有效率的發展,競爭如何更有優勢?都是下一階段研究的重點。

總的來說,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并且隨著越來越多學者研究的深入,可以挖掘的點越來越窄。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對各研究者對國內外高技術產業的研究狀況進行簡單評述,找出高技術產業發展可以進一步挖掘的點。后文的研究擬針對我國的實際國情,來針對性的提出高技術產業投入產出效率方面需要改進的方向,期望高技術產業能作為我國的支柱型產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Jack E.Triplett,High-tech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and hedonic price indices[J].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1995.

[2]Jakobson L.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gh-tech Research in China[M].New York:Palagrave Macmillan,2007.

[3]Sena Vania.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spillover hypothesis:some new ev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92.1.

[4]Connolly Ellis,Kevin J Fox.The Impact of High-tech Capital on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Australia[J].Economic Inquiry,2006.1.

[5]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高技術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及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5.

[6]吳和成.高技術產業R&D效率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5.

[7]封偉毅,李建華,趙樹寬.技術創新對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基于中國1995~2010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9.

[8]梁曉艷,李志剛,湯書昆,趙林捷.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空間聚集現象研究——基于省際高技術產業產值的空間計量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7.3.

[9]王錚,毛可晶,劉筱,趙晶媛,謝書玲.高技術產業聚集區形成的區位因子分析[J].地理學報,2005.4.

[10]支燕,白雪潔.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提升路徑研究——自主創新還是技術外???[J].南開經濟研究,2012.5.

猜你喜歡
高技術產業比較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東北三省國有高技術企業創新效率分析
“藏匿”與“炫耀”式景觀中植物種植的美學比較
唐寅仕女畫與喜多川歌麿美人畫比較研究
各國稅制結構與我國的比較研究
資產減值新舊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淺析媒介體制比較研究的框架設計和技術邏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