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學中的人文素養

2017-04-15 00:49張文莉
祖國 2016年23期
關鍵詞:氣節古代文學古文

摘要:古文學代表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傳承的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習古代文學傳承中國民族的文化,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古文學和人文素養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在很多的古文學中有對人文素養內容的體現。本文就在古文中找出有關人文素養中的誠信、自我修養、氣節等內容描述,并就如何更好學習古文中的人文素養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古文學 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一詞字面意思就是,“人文科學”和“能力要素”“精神要素”的組合,簡單易懂一點就是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概括表述就是以人為對象、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提高人內在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形成。古代文學經歷了五千年的沉浮錘煉,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華,通過對古文學系統的學習,可以增加人對優良品質的理解。那人文素養在古文中究竟是如何體現的?

一、人文素養在古文中的體現

(一)古文中對誠信描述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一個道德范疇。在古文中就曾有對誠信的記載,像是《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華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后漢書·郭太傳》:林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兇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進也。通過對古文的理解可以看出誠信是正人君子的一大準則。

除了古文詞句的記載外,在古文中也曾出現了很多誠信人物的代表,關公就是其中之一。三國時期蜀漢名將,由將而候而王而帝而圣,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著名的《土山三約》講的就是關公在受難之時,以“三約”為誓,不畏敵軍權力、美色的誘惑,堅持信念表現他對漢室以及劉備的忠誠。

(二)古文中對自我修養描述

一個人的修為對其人生的發展以及社會都有很顯著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自我修養的內容很多都在古文中有所體現。春秋·孔子《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溫和。良:善良。恭:恭敬。儉:儉樸。讓:謙讓。本句大意是:性格溫和,心地善良.態度恭敬,生活儉樸,待人謙讓;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意思是君子的操行、修養自己開始,從而平治天下。孟子認為作為君子,應以“修身為本”,大家都從自己“修其身”做起。這樣就可以達到天下平。奉勸大家從“我”做起,對當今發展富有啟迪意義。除此外像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拔崛杖∥嵘怼钡让湟彩菍ψ晕倚摒B的描述。

(三)古文中對自我氣節描述

氣節最常見的表示是對正義的堅持,不屈服的精神品質。最早對氣節的描述是儒家思想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從此后大量的古文中都有對氣節的表述,《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好學,游俠,任氣節,內行脩絜,好直諫;宋·陸游《有所感》詩:“氣節陵夷誰獨立,文章衰壞正橫流。清·唐甄《潛書·主進》:世尚氣節,則為直士;世尚功業,則為才士。古文中記載的詩句體現了一個人擁有氣節的重要性,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也真的出現了很多擁有氣節的文人義士,像是春秋時期齊國太史兄弟和晉太史董狐,秦末“胸懷鴻鵠之志”的陳勝、吳廣,三國時期“身在隆中,卻心系天下風云”的諸葛亮,北宋為官清廉、敢于直諫的范仲淹等,他們的作為都為自己以及國家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氣節一詞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節令,在古文中也有會這一層含義的表述:《后漢書·西域傳論》:若其境俗性智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晉陶潛《勸農詩》:氣節易過,和澤難久。

二、古文學中人文素養的學習方式

(一)正視古文學的地位,改革傳統教學方式

古文學對中華民族的意義不用多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古文學學科有重新的定位?,F代推崇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是在古文學的基礎上延伸出的,古文學代表了歷史也傳承了文化,在教學中也應該將教學材料和人文素養結合在一起,實現對古文學科的全新定位。古代文學作為五千年歷史產物,其對傳承中華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意義。老師在明確古文學科的地位后,應該考慮古代文學的深入問題。

教學材料即古代文學課本,在傳承過程中要求課本和人文素養密切結合,但并不代表就額可以照本宣科,作為古文學的老師首先要明確地位,然后對教學材料有透徹的理解,知道在那一章節可以適當的進行人文素養滲透。另外在教學方式上還應該有所創新,改善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自我管理能力??梢酝ㄟ^和學生進行自學知識的討論以及定期檢查的方式,提高學生對自學的重視,從而養成自學、自省的習慣。還可以通過古文鑒賞、學習歷史文獻、觀看文學紀錄片等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二)課外拓展學習,豐富古文學內容

古文學并不是簡單的詩詞歌賦,其中蘊含著非常多的人文知識,古文學的教學也不僅局限于課堂內的宣講,老師也可通過參觀博物館、古文中橋段表演等方式多元化展現古文學魅力。像是在學習三國時期的古文時,就可通過小組演繹“桃園三結義”“六出祁山”“空城計”等經典橋段,在學習表演的過程中,達到人文素養的滲透。

當下是互聯網時代,合理運用網絡繼續古文學的深入學習,學生通過查找文獻材料、文化典故等方式進行,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對古文中人物學習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人物的細致刻畫,視頻、文學等資料都有助于將人物立體化,便于學生學習。

三、結語

人文素養指的就是人內在品質,提高這一品質是需要潛移默化的,古代文學經歷了五千年的沉浮錘煉,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華。古文學中擁有諸多的文章、詞句、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些都可以展現人文素養,通過對古文學系統的學習,可以增加人對優良品質的理解。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正視古文學的地位,然后可以通過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增加課外拓展學習、豐富古文學內容等方式進行系統化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沫.人文素養培養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實現[J].教師,2016,(23).

[2]馬冬艷,李進,李偉.古文學中人文素養的探究[J].中國報業,2012,(10).

(作者簡介:張文莉,碩士,泊頭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

猜你喜歡
氣節古代文學古文
氣節,一個人的精神脊梁
古代文學圈中的“鄙視鏈”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析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稱象
竹外疏花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氣節重如山——國畫《八女投江》再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